嵌固深度论文_谢伟东,夏春亮,吴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嵌固深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深度,数值,弯矩,层状,剪力,桩基,基坑。

嵌固深度论文文献综述

谢伟东,夏春亮,吴建[1](2019)在《承压水富水砂层深基坑围护结构合理嵌固深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永定路西段快速化改造工程为背景,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承压水砂层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嵌固深度问题。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围护结构嵌固深度的增加,基坑坑底隆起值和围护结构水平变形值逐渐减小,基坑抗突涌稳定性得到提高;基坑坑角部位存在明显塑性区,有可能导致局部突涌的发生,应对坑角部位土体进行加固。基于计算结果,提出了"围护结构临界嵌固深度"的概念。施工监测结果表明,基坑坑底隆起和围护结构变形均在控制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刘涛[2](2018)在《基于滑床岩体参数不确定性的软硬相间地层抗滑桩嵌固深度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库区侏罗系地层是典型的砂岩、泥岩软硬相间的地层,其地质力学特性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是叁峡库区滑坡频发的区域。针对该地区滑坡防治采用抗滑桩进行治理时,往往忽略滑床中软硬相间地层,将其假设为均质滑床进行设计计算,往往导致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治理工程不尽如意。因此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物理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叁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对岩体进行力学参数测试,建立叁峡库区侏罗系地层力学参数分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进行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后续通过物理模型以及数值模拟试验系统研究滑床岩体参数不确定性下对抗滑桩抗滑效果的影响,并基于此对抗滑桩在此类地层的嵌固深度进行优化,提出抗滑桩嵌固深度修正安全系数。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湖北秭归县归州镇侏罗系地层作为研究区样本,通过野外现场调查以及现场测试,研究该区域滑坡滑床的岩体特征与发育情况,初步探明了该区域滑坡滑床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开展野外回弹值测试,获取了岩体的回弹值,初步探明该区域滑坡滑床参数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2)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野外取样样品进行室内超声波测试、单轴压缩试验以及直剪试验,确定了该地区砂岩以及泥质砂岩的弹性模量以及抗剪强度参数,建立了该地区的岩体力学参数分布模型;并根据此分布模型,分析了软硬相间滑床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建立了软硬相间滑床中边坡稳定性系数分析公式。基于此,通过建立叁维多层滑坡体的1/4椭球体的模型,确定了在滑坡参数多种分布的情况下的最危险滑体,建立桩后土拱受力分析模型,提出了两种新型抗滑桩最小桩间距的计算方法,两种计算方法代入工程实例中可有效节约抗滑桩用量12%以上。(3)依据滑坡-抗滑桩多工况物理模型试验框架,建立了一组软硬互层滑床中抗滑桩变形效果试验,并采取ABAQUS进行1:1数值模拟试验。通过观测两者的滑体变形效果以及抗滑桩位移变化趋势,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具有一致性,确定了数值模拟试验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定义滑床层厚比λ,并利用数值模拟开展了多种滑床工况下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抗滑桩桩顶最大位移随着层厚比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当λ小于4时,滑床层厚比的增大对抗滑桩最大位移呈现先快速下降后趋于平缓,当λ>4时,滑床层厚比的提升对抗滑桩变形影响趋于一个极限值,且滑床首层为硬岩时抗滑桩的嵌固效果较好;滑床倾角的增大对抗滑桩桩顶最大位移的影响呈现先平缓而后快速增长的趋势;滑床软硬岩弹性模量比ω的增大对抗滑桩桩顶最大位移影响呈现出先大后小的特征。并依次给出了抗滑桩桩顶最大位移随滑床岩体参数的变化的关系式。(4)在前述章节的研究可行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以滑床为均质硬岩时研究抗滑桩不同嵌固深度对抗滑桩变形效果的影响,以此模型为基准模型,开展上硬下软地层中不同滑床层厚比抗滑桩不同嵌固深度多工况正交对比试验,确定了抗滑桩在不同层厚比时最优嵌固深度,提出抗滑桩最优嵌固深度安全修正系数,其大致随层厚比呈现指数函数分布,同时在层厚比一定时仅仅通过改变抗滑桩嵌固深度不能达到加固滑坡的目的,嵌固深度对抗滑桩的变形同样存在一个极限状态,并基于此对叁峡库区马家沟滑坡的嵌固深度进行了设计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吴志刚[3](2018)在《基坑桩锚支护体系中围护桩嵌固深度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坑桩锚支护体系中,合理地设计围护桩嵌固深度非常重要。在确定性计算模型计算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基础上,考虑计算参数的变异性,建立整体稳定性的可靠度计算模型,并利用目标可靠度指标来确定围护桩嵌固深度。针对某一基坑桩锚支护体系,分别通过安全系数法及可靠度方法确定嵌固深度设计值;并分析计算参数的变异系数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可靠度方法能够安全且经济地设计围护桩嵌固深度,在基坑桩锚支护体系设计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建辉,郭乾坤[4](2018)在《局部无嵌固深度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横穿深基坑,先于基坑施工,隧道初衬顶与结构底板底紧贴,导致基坑侧壁宽9.9m范围无嵌固,为解决这一难点,在桩墙+内支撑的原支护结构方案上提出,基坑侧壁局部外放并将嵌固端转移至隧道两侧,且增加无嵌固深度基坑侧壁横向受力钢筋的支护结构方案;该方案有能利用基坑内外扩后的空间进行放坡开挖,并且可利用坡体段进行基坑侧壁脚部加固、止水,同时不需要更换施工基坑侧壁的机械设备的优点,满足施工要求,此外,通过midas-Gen有限元软件和理正深基坑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此支护方案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综上所述方案可行。(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18年01期)

雷辉[5](2017)在《地下连续墙嵌固深度对地铁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某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地下连续墙围护设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地下连续墙嵌固深度变化对地下连续墙内力及支撑轴力的影响规律以及对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自身承受背土侧弯矩随嵌固深度增加而增加;地下连续墙承受其他内力不随第1,2道支撑及倒撑轴力不随嵌固深度的增加而变化;第3,4道支撑轴力在地下连续墙嵌固深度超过某一限值继续增加而不再变化;周边地表沉降最大值随着地下连续墙嵌固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是周边地表沉降范围逐渐扩大。(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7年S2期)

李伟玉[6](2017)在《支护桩嵌固深度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剧,大量人口流入到像北京这样的超一线城市,与此同时很多一二线城市的人口也迈过了五百万级的大关,超大的人口密度对城市的公共交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城市轨道交通无疑是缓解交通压力的良策之一。因而我们看到近些年各大城市相继开通了多条地铁。而其中一部分的地铁会采取基坑施工来完成车站的建设,面对城市高密度的建筑,则要求基坑工程具备极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通常会造成周围土体的变形沉降,支护结构的变形也应得到良好的控制,如若变形过大将会造成基坑坍塌,从而影响到附近建筑行人的安全。所以近些年对基坑变形的研究很多,目的是为了从中找到基坑变形的规律,从而指导施工安全地进行。本文依托北京市地铁十六号线二标段温阳路西车站基坑工程,在日常的施工监测数据中发现基坑周围地表沉降量较大,且支护桩的变形较大,所以基于该问题,本文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通过FLAC3D有限元数值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来研究支护桩嵌固深度与其变形量的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根据现场数据,分析总结现场支护桩体的变形特点及规律;第二,建立基坑的FLAC3D模型,通过模型计算还原现场的实际建设情况,同时验证基坑模型的合理性;第叁,比较几个不同支护桩嵌固深度设计方案中的桩体变形大小,从而找出最佳的嵌固深度比范围。具体的研究结论为:第一,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可得:支护桩的变形曲线特点为“中间变形大,两端变形小”,其中桩体的最大变形处位于基坑深15米-17米的位置,平均变形量为0.3%H左右(H为基坑开挖深度),支护桩垂直位移稳为正值,变现为隆起;第二,在其他工程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支护桩的嵌固深度比增大时,基坑深12米以下范围内桩体水平位移减小程度较为明显,且随着嵌固深度比的增大桩体水平位移在不断减小,当超过此临界值之后,桩体水平位移的变化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薛秋池[7](2017)在《抗滑桩嵌固段最小临坡距及无效嵌固深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有的抗滑桩设计中,一般是把抗滑桩设置于滑面平缓的地段,将嵌固段视为半无限空间,并以此来进行抗滑桩嵌固深度的设计和稳定性计算。当斜坡场地的抗滑桩嵌固段土体由于地形或人工开挖造成嵌固段出现临坡或倾斜地形时,抗滑桩的稳定性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对于嵌固段临坡的地形,当抗滑桩嵌固段的临坡距过小,达不到半无限空间状态时,抗滑桩的侧向承载能力就会相应降低。对于嵌固段倾斜的地形,抗滑桩的稳定性会直接受到斜坡地形的影响。目前对于嵌固段临坡或倾斜条件下抗滑桩桩前土体稳定性的研究也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嵌固段临坡条件下的最小临坡距与倾斜条件下的无效嵌固深度进行研究,以便给实际工程中嵌固段临坡或倾斜条件下的抗滑桩设计、施工及其稳定性计算提供参考。本文提出了碎石土斜坡场地条件下的抗滑桩嵌固段最小临坡距的取值方法,结合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研究了各因素对最小临坡距的影响,提出了最小临坡距计算公式。并结合最小临坡距,提出了抗滑桩无效嵌固深度的计算公式。主要结论如下:(1)借鉴《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中边坡地基最小临坡距取值方法,提出了抗滑桩嵌固段的最小临坡距取值方法。并根据最小临坡距,提出了无效嵌固深度的计算方法。(2)用flac3d数值模拟定性、定量的研究了嵌固深度、坡度、滑坡推力、滑坡推力作用点对最小临坡距的影响,发现最小临坡距随滑坡推力、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嵌固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与滑坡推力作用点的关系不大。并验证了数值模拟中最小临坡距取值方法的适用性。(3)用物理模拟的实验方法定性、定量的分析了嵌固深度、坡度、推力对最小临坡距的影响,发现各因素对最小临坡距的影响与数值模拟中的一致。并验证了物理模拟中最小临坡距取值方法的适用性。(4)结合正交实验方法拟合出了最小临坡距和无效嵌固深度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穆红海[8](2017)在《层状岩体水平受荷桩嵌固深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嵌固深度是决定水平受荷桩稳定性及承载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对水平受荷桩进行设计时,确定合理的嵌固深度尤为重要。论文采用单桩水平静载荷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等手段,以西南地区某输电工程输电杆塔的嵌岩灌注桩基础为原型。通过改变嵌固段岩体的层面倾角、桩基嵌固深度、桩径、桩身强度等因素,分析嵌岩桩的桩顶位移、桩身弯矩、桩侧土压力、桩侧土体变形等变化规律,进而对各因素影响下的层状岩体水平受荷桩的承载性能、嵌固效果进行研究,并获得各层面倾角下的桩基最大嵌固深度,对指导嵌岩桩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当嵌固段岩体存在层面时,水平受荷桩的承载性能明显降低,并且随着层面倾角的改变,桩基承载性能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完整基岩场地>层面倾角0°场地>层面倾角30°场地>层面倾角-30°场地。(2)当嵌固段岩体的层面倾角不同,其嵌固效果也将发生改变,由好到坏依次为,完整基岩场地>层面倾角0°场地>层面倾角90°场地>层面倾角30°场地>层面倾角-30°场地>层面倾角-60°场地>层面倾角60°场地;(3)通过增大嵌固深度、桩身直径,可以改善嵌岩桩的嵌固效果。而增加桩身强度对桩基的嵌固效果的改善无明显作用;(4)通过对比不同嵌固深度的嵌岩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变化规律,确定完整基岩、基岩层面倾角为0°、30°、-30°、60°、-60°、90°场地所对应的最大嵌固深度,为嵌岩桩设计进行指导。(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吴虑[9](2016)在《半坡桩嵌固深度和桩径关系的分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所讨论的半坡桩是桩位设置在半坡上的抗滑桩。传统的抗滑桩多置于边坡的坡脚,可以称之为坡脚桩。半坡桩和坡脚桩相比,坡脚桩的嵌固段为半无限体,而半坡桩的嵌固段成叁角形。而传统的抗滑桩设计,土里水平反力的的定义及参数试验都是基于半无限体的。对于叁角体的水平抗力系数研究较少,半坡桩设计和计算的理论依据也很少。随着西部大开发,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大规模工程建设,形成了大量的公路、铁路、建筑、市政边坡。这些边坡由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并不能完全按坡脚桩设计。在边坡处治时,大量的产生了半坡桩的治理方案。本文通过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在不同情况的半坡桩,以桩长为变量,分析桩土共同受力的模型,滑裂面以下土里的应力应变情况,搜寻塑形区及局部的高压应力泡,确定有效嵌固线的深度,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提出了有效嵌固线的概念。这是研究的一个基本假定:有效嵌固线以上部分,可以忽略其水平抗力,有效签固线以下部分可以近似考虑为半无限体。同时,本文也总结了桩位设置,桩型选择,桩间距取值的工程经验。取得结论如下所示:①通过搜集资料,归纳总结出选择半坡桩治理方案的原因,并且根据不同地质类型的边坡,分析了不同的破坏模式,并提出了荷载的计算方法;②创建有限元模型,分析嵌固段岩体的应力分布状态,通过改变桩长使得桩周围岩应力分布稳定,区别出有效嵌固段和无效嵌固段,得到有效嵌固线的埋深;③针对不同类型的半坡桩,分析满足有达到有效嵌固线的条件,再研究有效嵌固线和桩的截面高度之间的几何关系,并与工程经验相互印证。(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6-12-08)

赵庆远[10](2016)在《悬臂桩嵌固深度和桩前基岩阻滑宽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限于场地原因,需对悬臂桩桩前基岩超深开挖,且仅留有一定宽度的阻滑岩体,导致了阻滑岩体能否保证悬臂桩安全有效的问题。以岳阳滑坡悬臂桩桩前嵌固段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桩前基岩的计算模型,探讨了不同嵌固深度下的安全阻滑宽度,并结合数据拟合方法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嵌固深度越大,安全阻滑宽度越小,两者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为hr=16.905 1B~(-0.754 0),并提出了岳阳滑坡最优的设计参数为嵌固深度6.24 m、阻滑宽度3.75 m。研究结果可为此类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6年10期)

嵌固深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峡库区侏罗系地层是典型的砂岩、泥岩软硬相间的地层,其地质力学特性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是叁峡库区滑坡频发的区域。针对该地区滑坡防治采用抗滑桩进行治理时,往往忽略滑床中软硬相间地层,将其假设为均质滑床进行设计计算,往往导致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治理工程不尽如意。因此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物理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叁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对岩体进行力学参数测试,建立叁峡库区侏罗系地层力学参数分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进行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后续通过物理模型以及数值模拟试验系统研究滑床岩体参数不确定性下对抗滑桩抗滑效果的影响,并基于此对抗滑桩在此类地层的嵌固深度进行优化,提出抗滑桩嵌固深度修正安全系数。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湖北秭归县归州镇侏罗系地层作为研究区样本,通过野外现场调查以及现场测试,研究该区域滑坡滑床的岩体特征与发育情况,初步探明了该区域滑坡滑床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开展野外回弹值测试,获取了岩体的回弹值,初步探明该区域滑坡滑床参数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2)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野外取样样品进行室内超声波测试、单轴压缩试验以及直剪试验,确定了该地区砂岩以及泥质砂岩的弹性模量以及抗剪强度参数,建立了该地区的岩体力学参数分布模型;并根据此分布模型,分析了软硬相间滑床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建立了软硬相间滑床中边坡稳定性系数分析公式。基于此,通过建立叁维多层滑坡体的1/4椭球体的模型,确定了在滑坡参数多种分布的情况下的最危险滑体,建立桩后土拱受力分析模型,提出了两种新型抗滑桩最小桩间距的计算方法,两种计算方法代入工程实例中可有效节约抗滑桩用量12%以上。(3)依据滑坡-抗滑桩多工况物理模型试验框架,建立了一组软硬互层滑床中抗滑桩变形效果试验,并采取ABAQUS进行1:1数值模拟试验。通过观测两者的滑体变形效果以及抗滑桩位移变化趋势,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具有一致性,确定了数值模拟试验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定义滑床层厚比λ,并利用数值模拟开展了多种滑床工况下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抗滑桩桩顶最大位移随着层厚比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当λ小于4时,滑床层厚比的增大对抗滑桩最大位移呈现先快速下降后趋于平缓,当λ>4时,滑床层厚比的提升对抗滑桩变形影响趋于一个极限值,且滑床首层为硬岩时抗滑桩的嵌固效果较好;滑床倾角的增大对抗滑桩桩顶最大位移的影响呈现先平缓而后快速增长的趋势;滑床软硬岩弹性模量比ω的增大对抗滑桩桩顶最大位移影响呈现出先大后小的特征。并依次给出了抗滑桩桩顶最大位移随滑床岩体参数的变化的关系式。(4)在前述章节的研究可行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以滑床为均质硬岩时研究抗滑桩不同嵌固深度对抗滑桩变形效果的影响,以此模型为基准模型,开展上硬下软地层中不同滑床层厚比抗滑桩不同嵌固深度多工况正交对比试验,确定了抗滑桩在不同层厚比时最优嵌固深度,提出抗滑桩最优嵌固深度安全修正系数,其大致随层厚比呈现指数函数分布,同时在层厚比一定时仅仅通过改变抗滑桩嵌固深度不能达到加固滑坡的目的,嵌固深度对抗滑桩的变形同样存在一个极限状态,并基于此对叁峡库区马家沟滑坡的嵌固深度进行了设计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嵌固深度论文参考文献

[1].谢伟东,夏春亮,吴建.承压水富水砂层深基坑围护结构合理嵌固深度研究[J].市政技术.2019

[2].刘涛.基于滑床岩体参数不确定性的软硬相间地层抗滑桩嵌固深度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3].吴志刚.基坑桩锚支护体系中围护桩嵌固深度设计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8

[4].刘建辉,郭乾坤.局部无嵌固深度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可行性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8

[5].雷辉.地下连续墙嵌固深度对地铁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影响研究[J].施工技术.2017

[6].李伟玉.支护桩嵌固深度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7].薛秋池.抗滑桩嵌固段最小临坡距及无效嵌固深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8].穆红海.层状岩体水平受荷桩嵌固深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9].吴虑.半坡桩嵌固深度和桩径关系的分析与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6

[10].赵庆远.悬臂桩嵌固深度和桩前基岩阻滑宽度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

论文知识图

最大位移与嵌固深度关系曲线最大位移与桩径关系曲线最大位移与支撑位置关系曲线最大弯矩与嵌固深度关系曲线最大弯矩与支撑位置关系曲线原设计位移图

标签:;  ;  ;  ;  ;  ;  ;  

嵌固深度论文_谢伟东,夏春亮,吴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