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山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南极,中山,极地,考察队,科考,内陆,多普勒。
中山站论文文献综述
赵宁[1](2019)在《冰天雪地里的鏖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确保大量物资装备安全运抵目的地,是南极科学考察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11月22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抵达中山站陆缘冰外围,开始第一阶段卸货作业。连日来,考察队员密切配合,利用直升机、雪(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12-05)
赵宁[2](2019)在《踏破冰雪坎坷 打响卸货之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山站时间11月23日20时(北京时间11月23日23时),4台雪地车拉着8架雪橇,排成一列,从“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出发,朝着10公里外的中山站驶去。“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帮助下,‘雪龙’号成功突破了所有海冰裂隙。‘双龙’密切配合、(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11-27)
赵宁[3](2019)在《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员飞抵中山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特派记者 赵宁) 中国南极中山站时间11月21日2时(北京时间11月21日5时),红色的“雪鹰12”直升机远远从中山站飞来,落在“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甲板上。当天,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派出45名队员从“雪龙”号飞抵中山站,中山站卸货即将开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11-25)
余侯芳,陈相材,刘建军,何昉[4](2019)在《基于DPS和GPS的南极中山站电离层TEC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南极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DPS-4D和GPS-TEC电离层闪烁监测仪的观测数据,比较研究了两者在2013年所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随太阳辐射和地磁活动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比较结果表明,南极中山站上空电离层TEC存在明显的极区电离层变化特性,这种变化特性大体与太阳辐射成正相关关系,而与地磁活动成负相关。尽管电离层TEC变化具有明显的晨昏不对称性,但都能有效地被DPS-4D和GPS TEC监测仪的数据计算获得,且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86。结合中山站所处的极区电离层位置,考虑太阳辐射电离和地磁活动影响下的极区电离层对流以及中性大气成分改变,初步分析了DPS和GPS所得TEC结果有所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郝光华,杨清华,赵杰臣,邓宵,杨勇[5](2019)在《2016年南极中山站固定冰冰厚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区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固定冰普遍存在于其沿海地区,中山站周边固定冰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达到最厚。海冰厚度是海冰的重要参数之一,2016年在南极中山站附近3个站点(S1、S2、S3站点)共布放了4套温度链浮标,包括1套SIMBA (Snow and Ice Mass Balance Array)温度链浮标和3套太原理工大学温度链浮标(TY温度链浮标),SIMBA温度链浮标每天观测4次,TY温度链浮标每小时观测1次。利用浮标观测的温度剖面以及海冰和海水间不同介质温度差异计算得到海冰厚度。在S3站点,同时布放了SIMBA温度链浮标和TY温度链浮标。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钻孔观测冰厚比较结果显示,S1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3 cm和14.7 cm,S2站点和S3站点分别为6.6 cm、6.9 cm以及4.0 cm、4.8 cm。S3站点的SIMBA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观测冰厚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为8.2 cm和9.7 cm。因而S3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更接近人工观测的结果。进一步对Stefan定律海冰生长模型进行对比,模型计算得到的海冰生长率为0.1~0.8 cm/d,生长率快于TY温度链浮标的结果,且受积雪影响明显。相比于卫星遥感反演冰厚的误差和观测时段的限制以及有限的人工观测,2种温度链浮标未来对于中山站附近海冰的长期监测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自堃[6](2019)在《探访中山站的“白雪公主”》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你在极昼期间抵达南极中山站,漫步于站区附近的丘陵地带,就能看到一些翩翩飞翔、通体雪白的鸟儿。它们属于鹱形目鸟类,羽毛洁白,因此得名“雪鹱”,也有人称之为“雪海燕”。凭借高贵典雅的羽色与灵巧可爱的身姿,雪鹱被公认为南极最漂亮的鸟类之一。因其一生多与冰雪(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06-17)
黄文涛[7](2019)在《中国南极中山站完成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安装》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地时间2019年2月2号晚间,南极中山站还是极昼,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激光雷达安装项目进行了首次天空测试,于22时许获得原始回波信号。至此,安装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自2018年11月2日由上海启程,到2019年2月21日完成第一次业务化观测试验,由分别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陈瑜[8](2019)在《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中山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大气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室主任胡红桥正在经历第叁次南极越冬。近日,南极中山站激光雷达安装成功。在天空晴好时,今年他和团队可实现对极区中高层大气24小时昼夜连续观测,填补我国极区中高层大气观测空白。198(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2-26)
赵宁[9](2019)在《南极中山站:叁十而立 初心未改》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2月26日是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的30岁“生日”。从集装箱铁皮房,到现代化“小城镇”;从西南极考察,向东南极拓展……30年来,中山站科研能力、后勤保障等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发展为集科研、观测、生活、环保、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02-26)
李丹丹[10](2019)在《加快“站城一体化”开发 擦亮城市形象“窗口”》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山站作为中山与外省联系的高铁站,其周边交通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一直备受市民关注。今年市人大代表吕新军建议加快推进中山站“站城一体化”综合性开发,增强中山城市魅力,提高中山站的城市形象。吕新军表示,以中山站现状来看,其配套规划并未得到足够完善,站(本文来源于《中山日报》期刊2019-02-22)
中山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山站时间11月23日20时(北京时间11月23日23时),4台雪地车拉着8架雪橇,排成一列,从“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出发,朝着10公里外的中山站驶去。“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帮助下,‘雪龙’号成功突破了所有海冰裂隙。‘双龙’密切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山站论文参考文献
[1].赵宁.冰天雪地里的鏖战[N].中国海洋报.2019
[2].赵宁.踏破冰雪坎坷打响卸货之战[N].中国海洋报.2019
[3].赵宁.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员飞抵中山站[N].中国海洋报.2019
[4].余侯芳,陈相材,刘建军,何昉.基于DPS和GPS的南极中山站电离层TEC比较研究[J].极地研究.2019
[5].郝光华,杨清华,赵杰臣,邓宵,杨勇.2016年南极中山站固定冰冰厚观测分析[J].海洋学报.2019
[6].王自堃.探访中山站的“白雪公主”[N].中国海洋报.2019
[7].黄文涛.中国南极中山站完成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安装[J].极地研究.2019
[8].陈瑜.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N].科技日报.2019
[9].赵宁.南极中山站:叁十而立初心未改[N].中国海洋报.2019
[10].李丹丹.加快“站城一体化”开发擦亮城市形象“窗口”[N].中山日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