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角叶论文_马百伟,孙龙龙,刘晓岚,谢桂英,汤清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触角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触角,神经元,神经纤维,棉铃虫,昆虫,细胞体,夜蛾。

触角叶论文文献综述

马百伟,孙龙龙,刘晓岚,谢桂英,汤清波[1](2019)在《细胞内记录技术在棉铃虫触角叶神经元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内记录与神经元示踪技术是鉴定昆虫神经元的电生理反应与形态结构方面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以棉铃虫触角叶神经元的细胞内记录与示踪为例,详细介绍该技术在昆虫触角叶神经元电生理信号的记录与形态结构示踪上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刘晓岚,马百伟,常亚军,谢桂英,陈文波[2](2018)在《雄性棉铃虫触角叶编码性信息素神经元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棉铃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雌雄棉铃虫间主要通过性信息素通讯实现配偶间识别和繁殖,即雌性棉铃虫释放性信息素,而雄性棉铃虫能探测和感知性信息素信息,从而寻找和定位雌性棉铃虫。由于性信息素通讯具有种特异性和高效性,常被用作性诱剂来防治害虫。深入研究雄性棉铃虫对性信息素识别的神经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诱剂或提高诱剂的引诱活性。触角叶是昆虫脑内的初级嗅觉中枢,能够接收,初步整合及处理来自触角感器感知的气味信息。在本项研究中,笔者以雄性棉铃虫为对象,采用细胞内记录与神经元示踪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棉铃虫触角叶内嗅觉神经元的形态及其对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反应。到目前,笔者共记录到136个触角叶神经元,成功染色标记了67个触角叶神经元,其中有6个神经元对性信息素有显着的电生理反应。依据形态所标记到的神经元分为四大类,即嗅觉受体神经元、局域中间神经元、投射神经元和远心神经元。对性信息素主要成分Z11-16Ald反应的神经元有4个:1个为嗅觉受体神经元,该类神经元轴突投射到触角叶扩大型纤维球复合体(MGC)内的云状体纤维球;1个为局域中间神经元,该类神经元神经分支分布于多个纤维球内,其中包括云状体纤维球;2个为投射神经元,该类神经元神经树突分布云状体纤维球,轴突通过内侧触角叶神经束进入脑的高级神经中枢。对成分Z9-14Ald反应的神经元有2个,皆为投射神经元,该类神经元树突分布在纤维球DM-P,轴突通过内侧触角叶神经束进入脑的高级神经中枢。(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李昶,刘晓岚,马百伟,谢桂英,赵新成[3](2017)在《雌性二化螟触角叶纤维球解剖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害虫,主要依赖嗅觉感觉寻觅寄主和配偶实现种群繁衍,所以研究二化螟的触角叶解剖结构,将有助于研究二化螟嗅觉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获得二化螟触角叶的扫描图像,利用图形分析软件构建触角叶神经纤维球的叁维模型。研究结果发现雌性二化螟的触角叶具有53个神经纤维球,按顺序排列在触角叶外周,内部为突触蛋白免疫反应阴性的神经纤维区。所发现的53个神经纤维球被编号命名,所有纤维球边界清晰,位置和形状可辩,便于识别。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触角叶神经纤维球的功能奠定了结构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9)

闫喜中,谢佼昕,邓彩萍,吴兰军,孙学俊[4](2017)在《小菜蛾成虫触角叶细胞体的数量、分布和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成虫触角叶上细胞体的分布、数量及形态特征。【方法】通过细胞核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触角叶结构进行分层扫描,然后利用Imaris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并构建细胞体的叁维结构模型,测量其体积和表面积。【结果】小菜蛾的触角叶表面分布有大量的细胞体,细胞体成簇分布于触角叶的内侧、外侧和前端,有少量巨型不规则细胞体出现在触角叶内侧和外侧细胞体群中;雌性小菜蛾触角叶上大约有560个细胞体,雄蛾细胞体数量多于雌蛾,约810个。细胞体的形态差异较大,叁维重建显示多数细胞体呈近球形。最小细胞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96.7μm~2和76.9μm~3,其对应细胞核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42.5μm~2和24.1μm~3。最大体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389μm~2和514μm~3,对应细胞核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265μm~2和261μm~3。【结论】本研究阐明了小菜蛾触角叶上细胞体的分布和形态特征,为深入了解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提供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万新龙,李江辉,劳冲,杜永均[5](2015)在《斜纹夜蛾触角叶神经元及其对植物气味和性信息素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触角叶结构及其神经元对植物气味和性信息素的神经识别机制。【方法】利用共聚焦激光技术扫描斜纹夜蛾成虫触角叶结构,同时采用多通道电生理技术(multi-unit recording,MR)记录斜纹夜蛾触角叶对6种寄主植物气味化合物(苯甲醛、苯甲醇、苯乙醛、水杨醛、乙酸叶醇酯和己烯醛)及性信息素顺9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和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的反应;并在风洞中测定分析斜纹夜蛾对上述化合物的定向行为反应。【结果】共聚焦激光扫描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斜纹夜蛾触角叶内分别密集地分布有67和66个神经纤维球;而雌性斜纹夜蛾触角叶内的纤维球总体积和平均体积都高于雄性。负责识别和追踪性信息素的扩大型纤维球复合体(macroglomerular complex,MGC)只在雄性斜纹夜蛾触角叶内发现。MR试验结果显示斜纹夜蛾触角叶内神经元具有3种自发放电模式:稀疏放电(不规则的放电频率)、温和放电(宽而慢的放电频率)和密集放电(暴发性的放电频率)。同时,斜纹夜蛾触角叶神经元对所有刺激的气味表现出3种反应类型:兴奋性、抑制性和无反应。神经元对气味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反应以及无反应取决于刺激化合物的结构和浓度。雌虫的触角叶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和单一的植物气味表现出很小的反应,而雄虫对两种性信息素以及苯甲醛、苯甲醇、苯乙醛和水杨醛具有很强的兴奋性反应。斜纹夜蛾风洞试验也显示绝大部分的斜纹夜蛾雄虫都选择停留在性信息素和芳香族化合物上,这与MR的结果一致。【结论】神经元的反应强度和刺激化合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神经元和刺激化合物而有所不同。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雄虫触角叶神经元对性信息素的反应强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加强,但是除乙酸叶醇酯外,对其他植物气味的反应强度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没有显着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赵新成,翟卿,王桂荣[6](2015)在《昆虫触角叶的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触角叶是昆虫脑内初级嗅觉中心,通过触角神经与触角联系。触角叶主要由嗅觉受体神经元、局域中间神经元、投射神经元和远心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的形态多样,其形态变化与其功能和昆虫嗅觉行为相关。这些神经元在触角叶内交织形成神经纤维网,在突触联系紧密的地方形成纤维球,纤维球通常排列在触角叶外周。通常,昆虫触角叶内纤维球的数量、大小和位置相对固定,并且几乎每个小球都可以被识别和命名。不同种类、性别和品级的昆虫中,纤维球的数量、大小和排列方式各不相同。触角叶结构神经元组成和纤维球的多样性,与各种昆虫嗅觉行为的特异性相对应。(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武健文[7](2012)在《双斑蟋触角神经投射通路及触角叶神经纤维球叁维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末梢在脑内的形态和分布及中脑触角叶神经纤维球形态,大小,数量和位置,揭示双斑蟋初级嗅觉传导通路的神经结构与功能。为研究昆虫嗅觉学习记忆机制提供组织解剖结构依据。方法:(1)使用氯化镍神经元示踪标记技术,对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行可视化标记,观察研究触角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的走行形态及分布规律。(2)应用石蜡切片、脑神经组织镀银染色、组织结构显微镜观察、计算机叁维重建等技术,对双斑蟋触角叶神经纤维球进行叁维重建,确定神经纤维球形态,大小,数量、位置。结果:对30个蟋蟀的触角传入神经进行了可视化标记,得到了22个标记清晰的触角传入神经纤维在脑内投射全形态的可视化标本,对各个标本进行了详细的显微镜观察和绘图分析,结果显示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入中脑后大量的神经末梢终止在同侧的触角叶和触角机械感觉运动中枢,部分神经纤维向前走行,其神经末梢终止在前脑,还有部分神经纤维向后下行,经同侧神经索,其神经末梢终止在食道下神经节。应用Amira5.4.0软件在Windows7操作系统环境下,对11个脑标本的嗅觉神经纤维球进行了叁维重建,通过叁维重建共鉴定出52个神经纤维球,分别为前腹侧6个,前外侧6个,前中侧4个,前间侧3个,前背侧6个,中间侧6个,后腹侧6个,后外侧5个,后间侧3个,后中侧3个,后背侧4个。每个神经纤维球以根据所在位置分别命名。结论: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入中脑后大量的神经末梢终止在同侧的触角叶和触角机械感觉运动中枢,部分神经纤维投射到前脑和食道下神经节。这种多重投射模式可能在双斑蟋嗅觉信息传递整合、触角运动调节、味觉和摄食活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触角叶的叁维重建确认有52个神经纤维球。(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2-05-10)

胡基华[8](2012)在《榆紫叶甲交配机制及触角叶构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是东北地区危害较严重的榆树食叶害虫。本文以昆虫化学生态为基础,从信息化学物质、视觉因素、足跗垫结构、触角感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触角叶构造几个方面对榆紫叶甲的交配机制进行研究,为该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Y”型嗅觉仪生测结果表明,没有交尾的雄虫对雌虫气味不产生定向爬行行为,没有交尾的雌虫对雄虫气味也不产生定向爬行行为。利用榆紫叶甲寄主“Y”型枝条进行爬行选择的生测结果表明,雌雄两性在寄主榆树枝上的爬行不受虫体视觉因素的影响。2、利用扫描电镜对榆紫叶甲雌雄两性跗垫刚毛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榆紫叶甲跗节分为5节。雌雄两性第一、第二和第叁跗节上密被着跗垫刚毛。根据刚毛末梢形状显示共有3种类型:矛形、铲形和圆盘形。叁种类型的刚毛在跗节的分布上存在着雌雄差异,雌性跗垫上只有矛形和铲形两种类型的刚毛,盘形刚毛为雄性所特有,并主要分布于第一跗节,推测雄性特有的圆盘形刚毛用于交配时把握雌性光滑的鞘翅表面。3、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榆紫叶甲的跗节和鞘翅表面都存在粘性液状物质。溶剂润洗和固相微萃取(SPME)两种方法对足跗节分泌物和鞘翅液化层分泌物进行提取,鞘翅与足跗节分泌物组分具有高度一致性,雌雄两性足跗节分泌物组分具有高度一致性。经GC-MS鉴定由一系列的C14-C36的直链烷烃及带有1-4个甲基支链的烷烃组成。足跗垫分泌物和鞘翅液化层主要组成雌雄两性之间无差异。利用“Y”型枝条对足跗节分泌物对爬行影响生测结果显示,足跗节分泌物对爬行选择行为无影响,足跗节分泌物不具有化学通讯的功能。4、对榆紫叶甲的交配习性进行观察,发现只有雄性的触角接触到雌性时,才会引起交配反应。雄性对已经冷冻至死的雌性成虫有交配行为,雄性对淋洗鞘翅的雌性反应数量低于淋洗胸部和头部的反应数量,判断雌性的接触性信息素主要存在于鞘翅的表面。雄虫和模型加上雌性鞘翅提取液后,引起雄性交配反应,明确表明在榆紫叶甲的雌性鞘翅上存在接触性信息素,其功能是促使雄性爬到雌性背上,并伸出交配器进行交尾行为。5、利用正己烷浸泡法对榆紫叶甲虫体和鞘翅表皮物质进行提取,GC-MS鉴定出榆紫叶甲体表共有52种物质,绝大多数组份为直链烷烃或带有1-3个甲基的支链烷烃。其中直链链烷烃有10种(19.61%),从C23到C33;单甲基结构的烷烃有18种物质(35.29%),在C24-C36之间;带有二个甲基的烷烃占总量最多,有21种(40.38%);带有叁个甲基的物质有2种(3.92%)。雌雄两性鞘翅和虫体的表皮物质在组份上和含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雌性和雄性的身体不同部位的表皮物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与雄性相比,雌性鞘翅上有4种烷烃是特有组份,有8种烷烃含量明显高于雄性,这些雌性体表特有组分和明显高于雄性的组份,可初步确定为接触性信息素的候选物质。6、利用扫描电镜对榆紫叶甲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触角上分布的感器共有5种类型:毛形感器、刺形感器、Bobhm氏鬃毛状感器、腔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是触角上数目最多的感器类型。雌雄两性触角在外形上、感器数目和分布上都无明显的差异,只在第9鞭节上,雌性感器的数量多于雄性。7、利用传统石蜡切片和神经银染色技术对榆紫叶甲触角叶进行研究,结果展示了叶甲科种类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石蜡切片显示榆紫叶甲前脑并没有蕈状体,视叶发达。触角叶椭圆球状,呈左右对称分布。雌雄两性触角叶在尺寸上无差异。雄性有52个神经纤维球,雌性有50个神经纤维球。雄性没有特大型神经纤维球,多数神经纤维球轮廓较模糊较难确认,2级神经纤维球占大多数,占总数的48.08%。雌性的个体神经纤维球与雄性相比要好辨别得多,1级神经纤维球占大多数,占总数的42.00%。(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2-03-01)

李江辉,陈齐裕,陈茜,王亚红,杜永均[9](2010)在《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研究昆虫触角叶的雌雄异构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昆虫触角叶内结构的扫描技术。【方法】选取鳞翅目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蜚蠊目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和鞘翅目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仔细解剖得到昆虫完整脑组织,经过Lucifer yellow染色、戊二醛固定、梯度酒精脱水和透明等一系列处理后,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昆虫触角叶结构进行分层扫描。【结果】结果显示:经该方法处理后在激发光488nm下能清晰扫描出昆虫触角内典型结构神经纤维球,并且可清晰看到这3种昆虫雄性触角叶结构内的扩大型神经纤维球复合体(macroglom erular complex,MGC),而在相应雌性昆虫体内都没有此复合体。另外通过5μm分层扫描得到斜纹夜蛾、美洲大蠊和松墨天牛的触角叶平均厚度分别为130,235和115μm,神经纤维球数量分别为35,59和39个。【结论】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是获得昆虫触角叶内部结构的一个可行方法。(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胡基华[10](2009)在《东北大黑鳃金龟嗅感器和触角叶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是东北地区地下害虫优势种群,本论文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东北大黑鳃金龟成虫触角嗅感器进行超微结构研究;利用石蜡切片和神经银染色方法对中脑触角叶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确定了神经纤维球的数量、形状、大小和位置。根据目前研究普遍使用的个体神经纤维球命名方法对每个神经纤维球命名,并依据连续切片构建了触角叶神经纤维球的叁维立体模型,为进行金龟子嗅觉生理及机理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结论如下: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东北大黑鳃金龟的嗅感器集中于触角鳃片上,着生在表皮内陷形成凹腔里,嗅感器类型为锥形感器和板形感器。锥形感器根据锥体形状的差异可分为4种类型,板形感器根据盘体形状的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雄性触角鳃片的长度长于雌性触角鳃片,并且雄性触角嗅感器的总数远远多于雌性,其中雄性板形感器的数目与雌性差异不大,但雄性锥形感器的数目却远远的多于雌性,几乎是雌性的9倍。依据雌雄触角嗅感器的差异推测其生理功能,锥形感器是感受性信息素的感受器,而板形感器用于感受植物气味,而鳃片上分布的数量较少的坛状感器、以及鳃片边缘的钟形感器、柄节、梗节以及鞭节(Flagellum)的棒状部感觉毛都可能是物理型感受器。透射电镜显示触角鳃片上的锥形感器和板形感器的内部结构符合嗅觉感受器的特征。这两种感器表皮为单壁,壁上具有微孔和孔道微管,分布在锥形感器的锥体部分和板形感器的盘体表面。微孔直径20-40nm,是外界气味分子进入感受器的通道,有孔道贯穿于在表皮和体腔之间。东北大黑鳃金龟嗅感器内神经元的数目并不一致,存在着含1个神经元的嗅感器、2个神经元的嗅感器和3个神经元的嗅感器。东北大黑鳃金龟触角叶位于两侧中脑的最前端,来自触角和下颚须上的嗅觉感受神经元的轴索均连接到同侧的触角叶上,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于触角的轴突。雌雄两性触角叶结构具有性别异构现象,利用神经银染色技术,我们观察到雌雄两性神经纤维球的数量分别为62和59个。除了数量上的差异外,雌雄两性在触角叶的大小上有显着差异,个体神经纤维球雄的大小和位置也有差异,雄性特有一个扩大型的神经纤维球复合体MGC,部分雄性的神经纤维球的在个体划分上,界限模糊,与雌性相比不易辨认。(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9-04-01)

触角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棉铃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雌雄棉铃虫间主要通过性信息素通讯实现配偶间识别和繁殖,即雌性棉铃虫释放性信息素,而雄性棉铃虫能探测和感知性信息素信息,从而寻找和定位雌性棉铃虫。由于性信息素通讯具有种特异性和高效性,常被用作性诱剂来防治害虫。深入研究雄性棉铃虫对性信息素识别的神经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诱剂或提高诱剂的引诱活性。触角叶是昆虫脑内的初级嗅觉中枢,能够接收,初步整合及处理来自触角感器感知的气味信息。在本项研究中,笔者以雄性棉铃虫为对象,采用细胞内记录与神经元示踪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棉铃虫触角叶内嗅觉神经元的形态及其对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反应。到目前,笔者共记录到136个触角叶神经元,成功染色标记了67个触角叶神经元,其中有6个神经元对性信息素有显着的电生理反应。依据形态所标记到的神经元分为四大类,即嗅觉受体神经元、局域中间神经元、投射神经元和远心神经元。对性信息素主要成分Z11-16Ald反应的神经元有4个:1个为嗅觉受体神经元,该类神经元轴突投射到触角叶扩大型纤维球复合体(MGC)内的云状体纤维球;1个为局域中间神经元,该类神经元神经分支分布于多个纤维球内,其中包括云状体纤维球;2个为投射神经元,该类神经元神经树突分布云状体纤维球,轴突通过内侧触角叶神经束进入脑的高级神经中枢。对成分Z9-14Ald反应的神经元有2个,皆为投射神经元,该类神经元树突分布在纤维球DM-P,轴突通过内侧触角叶神经束进入脑的高级神经中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触角叶论文参考文献

[1].马百伟,孙龙龙,刘晓岚,谢桂英,汤清波.细胞内记录技术在棉铃虫触角叶神经元研究中的应用[J].华中昆虫研究.2019

[2].刘晓岚,马百伟,常亚军,谢桂英,陈文波.雄性棉铃虫触角叶编码性信息素神经元鉴定[J].华中昆虫研究.2018

[3].李昶,刘晓岚,马百伟,谢桂英,赵新成.雌性二化螟触角叶纤维球解剖结构分析[C].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7

[4].闫喜中,谢佼昕,邓彩萍,吴兰军,孙学俊.小菜蛾成虫触角叶细胞体的数量、分布和形态[J].昆虫学报.2017

[5].万新龙,李江辉,劳冲,杜永均.斜纹夜蛾触角叶神经元及其对植物气味和性信息素的反应[J].昆虫学报.2015

[6].赵新成,翟卿,王桂荣.昆虫触角叶的结构[J].昆虫学报.2015

[7].武健文.双斑蟋触角神经投射通路及触角叶神经纤维球叁维重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8].胡基华.榆紫叶甲交配机制及触角叶构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9].李江辉,陈齐裕,陈茜,王亚红,杜永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研究昆虫触角叶的雌雄异构性[J].昆虫学报.2010

[10].胡基华.东北大黑鳃金龟嗅感器和触角叶超微结构[D].东北林业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水滴在两种典型的着生绒毛叶面上的形...银杏叶片叶面润湿性和滞尘量的周期...昆虫触角叶的构造示意图(引自Gha...雌性埃及伊蚊触角叶叁维重建和功...(续)触角叶纤维球的激光共聚焦...中脑触角叶嗅觉纤维球叁维重建结...

标签:;  ;  ;  ;  ;  ;  ;  

触角叶论文_马百伟,孙龙龙,刘晓岚,谢桂英,汤清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