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南山地论文-李敏

鲁中南山地论文-李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鲁中南山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含水量,土壤分离能力,土壤可蚀性,临界剪切力

鲁中南山地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19)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典型土壤分离过程对含水量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导致养分流失、土壤退化,而且径流携带的沉积物会对河流造成淤塞,造成生态破坏以及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由于山高陡坡,土壤颗粒疏松,蓄水能力差,为山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土壤分离是土壤侵蚀过程的初始阶段,它为侵蚀和沉积物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准备,准确的模拟侵蚀产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选取了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典型土壤—褐土、棕壤,在室内采用变坡水槽冲刷试验方法对褐土和棕壤的分离进行模拟试验,研究了含水量对土壤分离能力、可蚀性和临界剪切力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基于土壤质地、水动力学的土壤分离能力、可蚀性以及临界剪切力和含水量的模拟方程,为阐释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土壤分离水动力学机制、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在夯实处理下,褐土、棕壤的容重与含水量呈良好的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R~2分别为0.94和0.99,土壤容重随含水量的增大先下降后上升。褐土的容重在1.12~1.31 g/cm~3之间,而棕壤的容重范围在1.27~1.56 g/cm~3。然而,通过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发现,由含水量引起的容重的变化对土壤分离能力、可蚀性和临界剪切力均没有显着影响。(2)褐土、棕壤的分离能力在不同含水量下的差异不显着,但土壤分离能力却随含水量的增大变化规律不同。褐土的分离能力随含水量的增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棕壤的分离能力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基本呈下降的趋势,土壤分离能力间的差异随含水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并且当含水量在18%时,土壤分离能力几乎为0。(3)褐土和棕壤可蚀性间的差异不显着,两种土壤的可蚀性随含水量的增大其变化规律明显不同。在含水量3~15%时,褐土的可蚀性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呈线性关系,含水量15%时,土壤可蚀性最大,为0.0682 s/cm,含水量高于15%时,可蚀性急剧下降;棕壤的可蚀性随含水量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含水量3%时,土壤可蚀性最大,为0.0951 s/cm。(4)褐土和棕壤的临界剪切力在不同的含水量下差异不显着,但随含水量的增加,两种土壤临界剪切力的变化趋势不同。褐土的临界剪切力随含水量的增大表现为“凹”形,在含水量7.86%时,临界剪切力最小,为1.1906 Pa;棕壤的临界剪切力在含水量3~15%时,呈现“凸”形,在含水量6%时,临界剪切力最大,为1.6294 Pa。(5)褐土的临界剪切力随可蚀性的增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者是二次函数的关系(R~2=0.78,p<0.01);棕壤的临界剪切力随可蚀性的增大呈幂函数形式增大,拟合系数为R~2=0.94。(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张如明[2](2019)在《鲁中南石灰岩山地侧柏混交林蓄水保土及景观效益AH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选择具有良好防护功能与景观效果的林分类型,探索鲁中南石灰岩山地森林质量升级改造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了鲁中南石灰岩山地8种5a侧柏混交林,以侧柏纯林作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增加土壤饱和贮水量、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时间、土壤减蚀量和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速效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共10项指标,从侧柏混交林林分土壤水文效益、土壤减蚀效益、改良土壤效益共3个方面研究其蓄水保土效益;采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同时结合前人研究,选取季相变化、观赏价值、树形、覆盖度、冠幅、树高共6项指标,从侧柏混交林林分色彩、结构、生长状况3方面研究其景观效益。同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对侧柏混交林林分的蓄水保土效益和景观效益进行评价,并联合两个方面共16项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选择防护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目标林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分土壤水文效益方面,在增加土壤饱和贮水量,提升土壤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时间中,以侧柏苦楝混交林最大,侧柏刺槐混交林次之,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差;土壤减蚀效益方面,不同混交林类型与侧柏纯林相比,减少的土壤侵蚀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侧柏黄栌混交林减蚀量最大,为23.70 t·hm~(-2)·a~(-1),侧柏苦楝混交林次之,为22.46 t·hm~(-2)·a~(-1),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小,为21.81 t·hm~(-2)·a~(-1);改良土壤效益方面,在改善土壤容重表现中,侧柏刺槐混交林最佳,侧柏苦楝混交林次之。在提高土壤总孔隙度中,以侧柏苦楝混交林最大,侧柏刺槐混交林次之,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小。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中,以侧柏苦楝混交林最大,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小。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侧柏混交林林分的蓄水保土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侧柏黄栌混交林和侧柏连翘混交林以及侧柏刺槐混交林蓄水保土效益表现优良。(2)林分色彩方面,侧柏黄栌混交林效果最佳,侧柏五角枫混交林和侧柏臭椿混交林次之;景观结构方面,表现最好的是侧柏苦楝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次之;生长状况方面,侧柏刺槐混交林生长最好,侧柏苦楝混交林次之,侧柏连翘混交林偏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侧柏混交林林分的景观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改善森林的景观效果来看,侧柏黄栌混交林和侧柏五角枫混交林表现优良。(3)联合侧柏混交林林分的蓄水保土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共16项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AHP)原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侧柏黄栌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表现优良,是兼具蓄水保土及景观效益较好的混交林类型,应优先考虑作为升级改造传统侧柏纯林的混交林林分类型。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石灰岩山地生态环境,提升石灰岩山地森林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森林景观的向往,对于更好的发挥森林多功能效益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5)

张鹏远,周继磊,李辉,秦永建,李萍[3](2018)在《鲁中南山地3种灌木细根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鲁中南山地荆条、金银花、胡枝子等3种灌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根系的形态参数,比较和分析了种类型树种间差异,以期为该区域适宜的灌木树种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树种间细根形态存在较大差异,荆条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均明显高于金银花和胡枝子;(2)3个树种总根长、总表面积随着根序等级增加而减小,各级细根平均直径、总体积随着根序等级增加而变大;(3)3个树种比根长随着根序等级的增加而减小,组织密度随着根序等级的增加而逐渐变大。(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郭建曜,王渌,杨静,马风云,马雪松[4](2018)在《鲁中南山地黑松人工林土壤和林下植被的动态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林下植被和土壤演变过程与人工林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互为因果,共同影响人工林的群落稳定性和健康水平。以鲁中南山地黑松Pinus thunberg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在调查不同发育阶段林分的群落结构、林下植被、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林生态系统随林龄变化的演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以6年生黑松林最高、30年生黑松林最低,有效钾质量分数以30年生最高、6年生最低,不同林龄阶段之间差异显着(P<0.05);土壤全氮和有效氮质量分数均表现为30年生最高、50年生最低,其中50年生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显着低于6年生和30年生,30年生土壤有效氮质量分数显着高于6年生和50年生(P<0.05)。(2)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以30年生最高,50年生最低,不同林龄阶段之间差异显着(P<0.05);土壤脲酶活性随林龄增加而降低,50年生显着高于30年生和6年生(P<0.05)。(3)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6年生>50年生>30年生,土壤微生物丰度随林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绝对优势菌群。(4)林下草本植物和灌木多样性随林龄升高呈递减趋势。(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郭建曜[5](2017)在《鲁中南山地黑松及侧柏人工林土壤和林下植被的动态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林下植被和土壤演变过程与人工林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互为因果,共同影响人工林的群落稳定性和健康水平。本文以鲁中南山地黑松(Pinus thunbergii)人工林及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在调查不同发育阶段林分的群落结构、林下植被、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因子与林下植被随林龄变化的动态演变格局,以期对人工林长期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黑松人工林林下植被Simpson指数为HS6 a>HS30 a>HS50 a,Shannon-Wiener指数为HS30 a>HS6 a>HS50 a,Pielou均匀度指数为HS6 a>HS30 a>HS50 a,并且HS50a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均显着低于HS6 a、HS30 a(P<0.05)。侧柏人工林林下植被Simpson指数为CB30 a>CB50 a>CB12 a,Shannon-Wiener指数为CB50 a>CB30 a>CB12a,但不同林龄间无显着差异(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CB30 a>CB12 a>CB50 a,且CB50 a与CB12 a、CB30 a相比差异显着(P<0.05)。(2)黑松人工林土壤容重为HS6 a>HS30 a>HS50 a,且HS6 a与HS50 a差异显着(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为HS50 a>HS30 a>HS6 a,且HS6 a与HS50 a差异显着(P<0.05)。侧柏人工林土壤容重为CB12 a>CB30 a>CB50 a,不同林龄间无显着差异(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为CB50 a>CB30 a>CB12 a,不同林龄间无显着差异(P<0.05)。(3)黑松人工林土壤有效磷含量以HS6 a>HS50 a>HS30 a,有效钾含量以HS30a>HS50 a>HS6 a,不同林龄阶段之间差异显着(P<0.05);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效氮含量均表现为HS30 a>HS6 a>HS50 a,其中HS50 a土壤全氮含量显着低于HS6 a和HS30 a,HS30 a土壤有效氮含量显着高于HS6 a和HS50 a(P<0.05)。侧柏人工林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含量为CB12 a>CB50 a>CB30 a,并且CB30 a与CB12 a、CB50 a差异显着(P<0.05);土壤有效氮含量为CB12 a>CB50 a>CB30 a,CB30 a与CB12 a差异显着(P<0.05);土壤全氮含量为CB50 a>CB12 a>CB30 a,且不同林龄间差异显着(P<0.05)。(4)黑松人工林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以HS30 a>HS6 a>HS50 a,不同林龄阶段之间差异显着(P<0.05);土壤脲酶活性随林龄增加而降低,HS50 a显着低于HS30a和HS6 a(P<0.05)。侧柏人工林土壤蔗糖酶活性为CB50 a>CB12 a>CB30 a,且不同林龄间差异显着(P<0.05);脲酶活性为CB50 a>CB12 a>CB30 a,且CB30 a显着低于CB12 a、CB50 a(P<0.05);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为CB30 a>CB50 a>CB12 a,且CB12 a与CB30 a差异显着(P<0.05)。(5)黑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Chao1指数为HS6 a>HS50 a>HS30 a,且HS6 a显着高于HS30 a、HS50 a(P<0.05);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为HS6 a>HS50 a>HS30 a,且不同林龄间差异显着(P<0.05);土壤微生物中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和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为优势菌群。侧柏人工林Chao1指数为CB50 a>CB12 a>CB30 a,且CB30 a显着低于CB12 a、CB50 a(P<0.05);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为CB12 a>CB30 a>CB50 a,不同林龄阶段无显着差异(P<0.05);土壤微生物中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和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为绝对优势菌群。(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高昌洁,郭鹏,陈琳[6](2016)在《山东划出生态保护红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空气和水质改善有赖于严格的制度和落实。山东给陆域生态划红线,给空气质量划底线,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生态山东建设。前不久,山东刚刚完成对陆域生态系统的红线划定,这533个醒目的红线区域总面积占全省13.2%,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鲁中南(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6-11-23)

李小倩,杨吉华,魏晓明[7](2016)在《鲁中南石灰岩山地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状及水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选择出适宜鲁中南石灰岩山地的针阔混交林模式,以山东省新泰市扒石山小流域栽植的5种10a生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针阔混交林模式下的枯落物蓄积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渗透速率、土壤水文效应等指标,研究不同针阔混交林对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水文效应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5种混交林模式下的各项指标均差异显着,且针阔混交林的各项指标均优于侧柏纯林,其中针阔混交林的各项指标均以侧柏刺槐混交林最优,侧柏黄连木混交林较差;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和水文效应的改良效果依次为:侧柏刺槐混交林>侧柏苦楝混交林>侧柏五角枫混交林>侧柏臭椿混交林>侧柏黄连木混交林。在鲁中南石灰岩山地营造针阔混交林时,应优先选择侧柏刺槐混交林和侧柏苦楝混交林,其次可选择侧柏五角枫混交林和侧柏臭椿混交林,应尽量避免大面积营造侧柏黄连木混交林及侧柏纯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艳霞,高鹏,李肖,牛香,王兵[8](2015)在《鲁中南石灰岩山地侧柏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鲁中南新泰市汶南镇岩庄村洞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域,以4种侧柏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旨在分析不同侧柏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侧柏混交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效果明显,表现为侧柏黄栌混交林(CHH)>侧柏五角枫混交林(CWH)>侧柏山杏混交林(CSH)>侧柏纯林(CBC)>荒草地(HCD)。(2)4种侧柏混交林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均向右偏移,CHH偏移量最大,即其持水能力最好,其次为CWH、CSH、CBC,最小的是HCD。(3)CHH蓄水效果最好,其次是CWH、CSH和CBC,HCD最差,并且混交林蓄水能力好于纯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蔡鲁,朱婉芮,王华田,张光灿,刘霞[9](2015)在《鲁中南山地6个造林树种根系形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树种选择是制约这一特殊生境植被修复的关键问题。为明确不同树种对干旱瘠薄生境的生态适应策略,为困难地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依据,采用挖掘法获取树木整体根系,用根系扫描仪测定细根形态参数,对比分析鲁中南干旱瘠薄山地黑松、侧柏、黄连木、麻栎、黄栌、扶芳藤6个造林树种根系构型及细根形态特征,阐明干旱瘠薄生境中不同树种根系形态的差异性及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相同立地条件下6树种根系构型差异较大,黑松、侧柏、扶芳藤根系表现为浅根性,依靠水平空间的拓展获得水分和养分是它们对干旱瘠薄生境的适应策略;而黄栌、黄连木、麻栎根系则为深根性。2)各树种细根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扶芳藤各级细根数量最多,且长度、表面积和体积显着高于其他树种(P<0.05),表明其具有极强的生根能力及水分和养分利用能力。3)麻栎和扶芳藤低级细根(1~2级)的比根长在所有树种中最大,表明它们的细根具有良好的吸收功能。根据各树种的根系形态特征,在干旱瘠薄山地造林实践中,可利用其根系生长策略的不同考虑树种混交,营建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多种林型,充分发挥森林固水保土等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邵水仙,董智,李红丽,许婷婷,张钦敬[10](2015)在《鲁中南退化砂石山地人工幼林草本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不同造林模式对鲁中南退化砂石山地林下草本植被的恢复效果,以该区域4种造林模式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造林模式2011年、2013年林下草本群落数量特征及其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造林有助于林下草本植物的恢复、生长与发育,不同造林模式人工幼林林下草本种数、群落平均盖度、平均高度和平均密度均高于对照,且各指标均呈现混交造林模式高于纯林造林模式;除各模式草本种数变化不一致外,其余指标均呈现2013年高于2011年的趋势。2)造林可以改变林下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和优势地位。不同造林模式的草本植物的主要优势种基本相同,造林2年和4年时,物种的动态变化明显,群落物种重要值与优势地位发生更替,造林4年后,群落主要优势种优势地位更加明显。3)不同造林模式的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且呈现阔阔混交>针阔混交>纯林模式的趋势,多样性指数随造林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5年01期)

鲁中南山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选择具有良好防护功能与景观效果的林分类型,探索鲁中南石灰岩山地森林质量升级改造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了鲁中南石灰岩山地8种5a侧柏混交林,以侧柏纯林作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增加土壤饱和贮水量、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时间、土壤减蚀量和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速效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共10项指标,从侧柏混交林林分土壤水文效益、土壤减蚀效益、改良土壤效益共3个方面研究其蓄水保土效益;采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同时结合前人研究,选取季相变化、观赏价值、树形、覆盖度、冠幅、树高共6项指标,从侧柏混交林林分色彩、结构、生长状况3方面研究其景观效益。同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对侧柏混交林林分的蓄水保土效益和景观效益进行评价,并联合两个方面共16项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选择防护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目标林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分土壤水文效益方面,在增加土壤饱和贮水量,提升土壤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时间中,以侧柏苦楝混交林最大,侧柏刺槐混交林次之,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差;土壤减蚀效益方面,不同混交林类型与侧柏纯林相比,减少的土壤侵蚀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侧柏黄栌混交林减蚀量最大,为23.70 t·hm~(-2)·a~(-1),侧柏苦楝混交林次之,为22.46 t·hm~(-2)·a~(-1),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小,为21.81 t·hm~(-2)·a~(-1);改良土壤效益方面,在改善土壤容重表现中,侧柏刺槐混交林最佳,侧柏苦楝混交林次之。在提高土壤总孔隙度中,以侧柏苦楝混交林最大,侧柏刺槐混交林次之,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小。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中,以侧柏苦楝混交林最大,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小。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侧柏混交林林分的蓄水保土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侧柏黄栌混交林和侧柏连翘混交林以及侧柏刺槐混交林蓄水保土效益表现优良。(2)林分色彩方面,侧柏黄栌混交林效果最佳,侧柏五角枫混交林和侧柏臭椿混交林次之;景观结构方面,表现最好的是侧柏苦楝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次之;生长状况方面,侧柏刺槐混交林生长最好,侧柏苦楝混交林次之,侧柏连翘混交林偏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侧柏混交林林分的景观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改善森林的景观效果来看,侧柏黄栌混交林和侧柏五角枫混交林表现优良。(3)联合侧柏混交林林分的蓄水保土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共16项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AHP)原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侧柏黄栌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表现优良,是兼具蓄水保土及景观效益较好的混交林类型,应优先考虑作为升级改造传统侧柏纯林的混交林林分类型。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石灰岩山地生态环境,提升石灰岩山地森林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森林景观的向往,对于更好的发挥森林多功能效益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鲁中南山地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敏.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典型土壤分离过程对含水量的响应[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张如明.鲁中南石灰岩山地侧柏混交林蓄水保土及景观效益AHP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9

[3].张鹏远,周继磊,李辉,秦永建,李萍.鲁中南山地3种灌木细根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18

[4].郭建曜,王渌,杨静,马风云,马雪松.鲁中南山地黑松人工林土壤和林下植被的动态格局[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8

[5].郭建曜.鲁中南山地黑松及侧柏人工林土壤和林下植被的动态格局[D].山东农业大学.2017

[6].高昌洁,郭鹏,陈琳.山东划出生态保护红线[N].中国矿业报.2016

[7].李小倩,杨吉华,魏晓明.鲁中南石灰岩山地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状及水文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6

[8].李艳霞,高鹏,李肖,牛香,王兵.鲁中南石灰岩山地侧柏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

[9].蔡鲁,朱婉芮,王华田,张光灿,刘霞.鲁中南山地6个造林树种根系形态的比较[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5

[10].邵水仙,董智,李红丽,许婷婷,张钦敬.鲁中南退化砂石山地人工幼林草本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J].林业资源管理.2015

标签:;  ;  ;  ;  

鲁中南山地论文-李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