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建议

好建议

一、Good Advice(论文文献综述)

陆丹[1](2021)在《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与旅游、养生等要素融合,随城镇建设形成体育特色小镇这一新的体育产业形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对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体育文化传承及健康需求满足有重要意义,提升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是保持发展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资料、德尔菲法等方法,构建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小镇竞争力现实水平,提出竞争力提升对策。结论如下:一、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影响因素有体育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基础,城镇环境建设与小镇投资情况。由此,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由产业核心、发展基础、城镇环境和投资环境四大竞争力构成。二、基于构建原则,结合德尔菲法和熵权法,初步构建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三、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存在差异,太仓天镜湖电竞小镇竞争力最强,通州开沙岛旅游度假区次之,仪征枣林湾运动休闲小镇有一定竞争潜力,贾汪大泉街道体育健康小镇竞争力较为薄弱。四、依据竞争力评价结果思考提升对策,提出要发展体育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完善城镇环境,加强政企协作。

朱梦雨[2](2021)在《我国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四大城市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产业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建设。首先,体育产业能够体现体育强国的建设理念,有利于推进体育体制机制改革,改变体育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解决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深化体育道德建设,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应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地区不平衡的问题。与此同时,建设体育产业有助于引导人民群众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对促进社会和谐、释放消费潜力、拉动社会投资、推动产业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群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在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经济布局,对推动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使命。鉴于此背景,本文以城市群为分析单位,以体育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相互协作,构建我国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分析我国各大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及其竞争力水平,对各城市群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具备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充分挖掘,推动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差异化发展,实现百花齐放。同时,根据体育产业发展实践提出提升竞争力的有效建议,为各大城市群合理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实际情况,初步筛选出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再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的修正与完善。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合并求出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最终,为我国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规划出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估体系,并由此建立了科学且易操作的评估方法。通过这套评估模型,利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2018年相关数据进行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得出各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指数排名。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以综合得分78.80分位列第一,各项竞争力指数都名列前茅,珠三角与京津冀地区分别以44.56和43.58的分数位于第二、第三位,成渝城市群新兴兴起,与发达城市群还有较大差距,各项竞争力水平均位列第四,综合指数仅22.05分,存在较大提升改进空间。结合各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其各项竞争力水平逐一展开分析,找出其问题与原因所在。最后,从基础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角度入手,对四大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宋丽娜[3](2021)在《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的提出,使得体育社团在公共体育服务、促进全民健康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呈现出数量和规模的双增长趋势。在推动体育社团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评价体育社团发展状况是引导体育社团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前提。然而,目前并未有可用的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用于监控和引导体育社团发展。建立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监督和引导体育社团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体育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鉴于此,本研究瞄准体育社团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旨在通过构建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上海市级体育社团的实证考察,分析当前上海市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构建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实地走访和文献资料,初步形成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问卷调查,经过对指标的删、改、增,最终形成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3项一级指标:投入性指标、产出性指标、评价性指标组成,13个二级指标: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组织管理、项目工作开展;人才培养、承担政府转移职能、会员服务、业务活动产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社会影响力、公信力,72个三级指标构成。此外,将此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得出各个指标权重,对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水平等级评价情况为“优”。整理发现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存在以下问题:1)专职人员匮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2)筹资能力不足,独立性有待强化;3)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4)业务活动产出能力有待提高;5)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本文针对上海市级体育社团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2)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强化体育社团独立性;3)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拓宽人才培育与输出渠道;4)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创造多样化产品;5)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

张永[4](2021)在《基于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沈阳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大型国际展会在我国陆续举办,越来越多的城市申请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因为它已成为城市宣传的重要契机和窗口之一。但是类似于世界园艺博览会这类大型展会因园区场地建设规模巨大、举办之后对城市影响力深远,所以园区的后续发展问题也被当地政府重视起来。2006年,“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全文简称世博会)获得巨大成功,引起强大的社会经济协同效应。但是随着沈阳世博会的闭幕,沈阳世博会举办的场址——沈阳世博园(以下全文简称世博园)将会因出现严峻的市场同质竞争而陷入运营困境,因此对于沈阳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倍受世人关注。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沈阳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运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对于一些发展不利因素进行归因,最后根据搜集的信息进行数据统计,运用科学方法寻找制约沈阳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尝试制定出相应的有效解决策略,为沈阳世博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帮助沈阳世博园在未来发展中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旅游吸引力,进一步推动沈阳旅游业稳健、健康、高速发展。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1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等。第2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总结了有关世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论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第3章:沈阳世博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介绍了沈阳世博园的基本概况,并从体制管理现状、客源营收现状、制度导向现状、同城竞品现状四个方面对沈阳世博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沈阳世博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第4章:沈阳世博园市场环境与存在问题分析。首先利用PEST分析法对沈阳世博园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其次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通过对游客满意度的调查了解沈阳世博园后续利用情况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最后归纳总结出沈阳世博园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第5章:沈阳世博园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针对前文总结出的存在问题提出了沈阳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及实施的路径。第6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论文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以沈阳世博园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为基础,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各类发展运营方向。结合对沈阳世博园的实地考察与问卷抽样调研的结果,对沈阳世博园后续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进一步推动沈阳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其他城市的世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马海燕[5](2021)在《甘肃回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英语变得至关重要,因此教育者和学者们把英语教育放在了首位。在英语教育中,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诸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英语学习动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习动机作为情感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英语的先决条件。教育部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外语语言的教学,因此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升英语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基于自我决定论,调查了甘肃回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影响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本论文主要回答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甘肃回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动机是什么?2.影响甘肃回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本论文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分别回答上述两个研究问题。首先,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回族高中生主要的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对象是200名来自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其中170名是回族学生和30名是汉族学生。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表明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主要有六种类型,它们分别是整合调节、认同调节、外部调节、了解刺激型,取得成就型和内射调节。其中整合调节是最主要的动机类型。其次,随机选取了高中三个年级的9名学生进行访谈,并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根据访谈结果得出四种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个人兴趣、家庭环境和英语教师。据此表明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因此,建议教师首先要明白动机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意识到这种重要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其次,教师应该根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学习理解活动和应用实践活动。最后,教师要加强和家长间的交流沟通,进而共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慈树浩[6](2021)在《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饮食观念也从原来的“吃饱饭”向“吃好饭”转变,尤其是最近几年,媒体频繁曝光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食品安全监管能够通过监控与管理手段确保安全的食品流入人们的生活中,进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维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可以说食品安全监管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我国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都要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让食品生产与流通在有效的监管下进行。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调查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以服务型政府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为理论基础,探究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流动食品摊点监管执行不够全面、家庭食品小作坊监管机制运行不够高效、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够完善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有时力度不够。针对以上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从理论角度深层次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即流动食品摊点的管理有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合作效率有待提高、食品安全诚信建设有待加强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力量有待加强。针对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1)完善对流动食品摊点的全面监管;(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精诚合作;(3)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4)建设力量更强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直接的影响。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机率,甚至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需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采取适当的、有效的措施。但是在制定解决措施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此推动政府各个监管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共同保障食品从源头到进入百姓口中全部过程的安全性。只有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才能筑牢国民的生命健康防线,为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韩慧[7](2020)在《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和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都赋予了体育社会组织新的任务与使命。然而囿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现阶段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既不规范也不成熟,这必然导致其难以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评估是监管的重要抓手,做实做强评估工作对于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监管水平、引导和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理论探索还较为滞后,难以为评估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为此,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系统论理论、评估相关理论、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育社会组织为对象,围绕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这一主题,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在过去的实践当中,虽取得了评估意识有所提升、评估运行逐步常规化、评估效用逐渐显现等成效;但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评估推进动力不足、评估约束薄弱、评估协调不畅、评估主体有待培育、评估指标体系有待完善、评估程序与方法有待改进等。以日本、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慈善事业起步较早,在体育社会组织监管与评估方面较早地进行了实践,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以评为重,将评估作为组织管理的核心环节;严格约束,构建全方位评估法律规范体系;多元协调,基于整体管理效应推动评估发展;因地制宜,评估主体的选择与本国国情相符;多维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全方位考量。第二,评估实践发展亟待理论指导,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理论界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是不够的,而且还存在一些误区。不少研究都只是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当作一项技术性工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评估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实施操作层面的完善,弱化了评估工作的复杂性。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必须在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工作机制下开展,否则评估只能是零散的一般评价活动,而不是一项系统的监管工作,评估的价值作用也难以真正实现。第三,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借助系统论基本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和结构进行了厘清。研究认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主要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客体、其他相关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与方法、评估制度以及评估环境。同时基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困境和发展目标考量,本文提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主要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这四方面结构内容组成。这四大机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形态和特定功能。第四,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提供了科学分析框架。通过ASD理论指导,解析了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构造策略,即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评估的牵引力;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第五,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在评估主体模式上,研究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模式优化的策略建议。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上,通过两轮专家德尔菲法完成了指标遴选和权重设置,最终确立了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和体育基金会三类体育社会组织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程序与方法构建环节,研究设计了七个评估步骤;同时选取了适用于本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第六,针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行为,提出了相应的约束思路,并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进行了构建,具体包括: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等。第七,通过对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存在的协调困境的分析,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启示,提出了整体性理论视角下评估协调机制的构建策略,那就是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整合法规,增强协同制度保障;整合平台,推进信息交流共享。第八,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最理想的效果是达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功能涌现。系统论揭示了整体效应、构材效应、协同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形成“整体功能涌现”。这决定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必须遵循整体化、层级化、协同化、动态化的机理;采取整体着眼、统筹推进,部分着手、层层转化,依循规律、多维协同,常态实施、动态调整的方式;且需把握好一些关键要点,包括坚持系统思维、科学组织管理、优化外部环境、用好政策调控。

李文婧[8](2020)在《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研究》文中提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成了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建设好坏关乎国家未来、关系民族大业。高校领导干部是推进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和骨干力量,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离不开领导干部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工作。因此,对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问题研究是当务之急。本文结构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主要论述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为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正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论述了高校领导干部、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概念及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基本内容,并阐述加强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对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第二,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方面论述了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思想理论基础。第三,以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调查问卷和访谈为依据,较为全面地了解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现状,并介绍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实施过程。第四,阐述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有:责任担当意识不足、责任担当能力欠缺、责任担当执行不彻底、组织纪律不严守四个方面。同时,分析了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理想信念动摇、初心使命模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纪律底线失守四个方面。第五,针对高校领导干部在责任担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对策方面进行了思考。主要包括:坚持初心使命教育常态化、提高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能力、推进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制度机制建设。结语部分,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许慧敏[9](2020)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决策。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创新全民健身组织方式,实施效果评估和满意度调查对优化政府职能转变,对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为研究对象,以浙江省部分体育强镇、行政村及村民为调查对象,对本省创建体育强镇的成果进行调研,为如何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进行深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基于发展现状及问题,构建一套符合基本情况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数据处理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各层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浙江省在健全及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在体育场地建设、体育健身指导、体育健身活动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存在供给和需求不协调导致的部分地区体育场地使用率不高、基层公共体育活动宣传不到位问题,以及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农村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不高、体育信息服务发展不完善现象。2.本文遵循指标建立的系统性、可行性、简明科学原则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3.一级指标分别是:投入、产出与结果;二级指标分别是:投入指标包括经费投入、政策保障、人员投入,产出指标包括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群体活动、组织机构、体育信息与指导,结果指标包括居民满意度、居民参与率、体质达标率。4.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每级指标进行赋权,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直观判断指标的重要性。一级指标中,投入指标相较于产出和结果,在影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占有较高比重。

廖清云[10](2020)在《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自“钱学森之问”提出以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需求,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实践都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为全面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开展状况,本研究开展了对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本研究将我国目前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划分为三种模式:置校入企模式,校企共建模式和引企入校模式。首先通过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了各个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实践做法,探讨和分析了各个培养模式的典型特征及优缺点。接着通过对三大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五大共性特征:一是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统筹双方职责分工;二是面向行业需要,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要素制定培养目标;三是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分阶段分模块设置前沿的培养内容;四是重视科研实践,实施研究型教学;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学生主体。并且发现了这些模式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组织形式、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程度、培养内容的侧重点、各阶段的具体培养路径”这些方面存在差异。然后通过分析各个案例反映的实际问题以及对照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发现在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五大问题:联合培养的制度体系不健全、个性化培养计划执行不到位、过度重视科研项目实践培养、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不足、政府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最后,针对上述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构建了一种新的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校企紧密互动型”模式。

二、Good Advi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ood Advice(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范畴的竞争力评价研究
        1.3.2 体育特色小镇研究
        1.3.3 研究定位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体育特色小镇
        2.1.2 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竞争优势理论
        2.2.2 GEM模型理论
        2.2.3 城镇化理论
第三章 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
    3.1 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历程
    3.2 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第四章 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的构成及影响机制
    4.1 体育特色产业
        4.1.1 体育产业集聚
        4.1.2 体育产业效益
        4.1.3 体育产业市场
    4.2 小镇发展基础
        4.2.1 区域实力
        4.2.2 区位条件
        4.2.3 人力资源
        4.2.4 金融资本
    4.3 城镇环境建设
        4.3.1 基础设施
        4.3.2 文化资源
        4.3.3 生态环境
    4.4 小镇投资情况
        4.4.1 政府支持
        4.4.2 企业环境
第五章 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构建原则
        5.1.2 构建步骤
    5.2 竞争力结果分析
        5.2.1 综合竞争力分析
        5.2.2 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2.3 发展基础竞争力分析
        5.2.4 城镇环境竞争力分析
        5.2.5 投资环境竞争力分析
第六章 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提升对策
    6.1 强化产业支撑,打造独特优势
    6.2 夯实发展基础,注重人才培养
    6.3 优化城镇环境,挖掘文化资源
    6.4 加强政企协作,提升竞争潜力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我国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四大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德尔菲法
        1.6.3 层次分析法
        1.6.4 熵值法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2.1 城市群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 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概念界定
        2.2.1 体育产业
        2.2.2 体育产业竞争力
        2.2.3 城市群竞争力
    2.3 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2.3.1 关于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2.3.2 关于城市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2.4 小结
3 我国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
        3.2.1 构建思路
        3.2.2 指标初选
        3.2.3 指标筛选
        3.2.4 确立指标体系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3.3.1 层次分析法赋权
        3.3.2 熵值法赋权
        3.3.3 综合确定指标权重
4 我国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择
    4.2 数据来源
    4.3 综合评价计算步骤
    4.4 实证结果
    4.5 四大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4.5.1 四大城市群基础竞争力对比分析
        4.5.2 四大城市群资源竞争力对比分析
        4.5.3 四大城市群环境竞争力对比分析
        4.5.4 四大城市群核心竞争力对比分析
    4.6 四大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4.6.1 基础竞争力提升建议
        4.6.2 资源竞争力提升建议
        4.6.3 环境竞争力提升建议
        4.6.4 核心竞争力提升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词条库
    附件二:第一轮专家调查表
    附件三:第二轮专家调查表
    附件四:层次分析法调查表
    附件五: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指标原始数据及来源

(3)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
        1.1.2 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需要
        1.1.3 建设全球体育着名城市需要
        1.1.4 促进体育社团自身发展需要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1.6.1 技术路线图
        1.6.2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团
        2.1.2 体育社团
        2.1.3 评价指标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3 体育社团评价的国外研究进展
        2.3.1 体育社团研究现状
        2.3.2 体育社团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4 体育社团发展的国内研究进展
        2.4.1 关于体育社团发展的研究
        2.4.2 体育社团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评述
3 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客观性原则
        3.1.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3.1.4 可行性原则
    3.2 构建依据
        3.2.1 政策依据
        3.2.2 文献依据
    3.3 初步拟建
    3.4 正式指标体系形成
        3.4.1 专家积极系数
        3.4.2 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评价
        3.4.3 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评价与正式形成
    3.5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
        3.5.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与判断矩阵
        3.5.2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测算
        3.5.3 评价指标权重的一致性检验
        3.5.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 实证研究
    4.1 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水平指数计算
    4.2 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水平等级评价
    4.3 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存在问题
        4.3.1 专职人员匮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4.3.2 筹资能力不足,独立性有待强化
        4.3.3 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4.3.4 业务活动产出能力有待提高
        4.3.5 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体育社团发展建议
        5.2.2 评价指标实施建议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2 《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专家问卷(第一轮)
    附录3 《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专家问卷(第二轮)
    附录4 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5 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水平等级评价

(4)基于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沈阳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二、世博园概述
        (一)世博园与城市规划
        (二)世博园与景观设计
    三、相关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游客满意度理论
第3章 沈阳世博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一、沈阳世博园概况
        (一)园区主体功能区
        (二)园区主要建筑
        (三)展区特色及亮点
    二、沈阳世博园旅游发展现状
        (一)体制管理现状
        (二)客源营收现状
        (三)制度导向现状
        (四)同城竞品现状
    三、沈阳世博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二)制约因素
第4章 沈阳世博园市场环境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沈阳世博园的PEST分析
        (一)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文化环境
        (四)技术环境
    二、沈阳世博园游客满意度调查
        (一)问卷基本情况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三、沈阳世博园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景区营收渠道单一,旅游费用不够合理
        (二)世博园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游客对服务质量满意度较低
        (四)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管理失衡
        (五)世博园品牌度和知名度下滑严重
    四、沈阳世博园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经营模式的单一化,且北方季节性原因造成维护支出巨大
        (二)特殊区域地理位置造成配套设施无法及时完善
        (三)缺少专业服务人员和后续专业培训造成服务水平降低
        (四)管理机制和思想没有及时跟上市场步伐
        (五)相关部门品牌意识淡薄
第5章 沈阳世博园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开拓营收渠道增加世博园收益,创新创造新型旅游活动
        (一)增加特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绿色旅游
        (二)大力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
    二、改善交通住宿购物条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配套
        (一)规范交通秩序,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增设主题假日酒店
        (三)加强餐饮购物多样化
    三、大力加强对园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督导,提高服务水平
    四、改革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引进民间资本
        (一)引进民间资本,实现世博园市场化运营
        (二)加强园区运营方与政府的沟通协调
        (三)调整不合理收费项目
    五、拓展营销新渠道,提升园区知名度
        (一)拓展营销渠道
        (二)发掘营销亮点
        (三)加大营销力度,打造世博园品牌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沈阳世博园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与沈阳世博园相关管理人员访谈记录
致谢

(5)甘肃回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1.3.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1.4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s of Related Concepts
        2.1.1 Motivation
        2.1.2 Learning Motivation
        2.1.3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2.2 Previous Studies o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broad and at Home
        2.2.1 Previous Studies o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broad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t Home
    2.3 Previous Studies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broad and at Home
        2.3.1 Previous Studies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broad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t Home
    2.4 Theoretical Basis
        2.4.1 Maslow Needs Hierarchy Theory
        2.4.2 Expectancy-Value Theory
Chapter 3 Research Design
    3.1 Research Question
    3.2 Research Participants
    3.3 Research Instruments
        3.3.1 Questionnaire
        3.3.2 Interview Protocol
    3.4 Data Collection
    3.5 Data Analysis
Chapter 4 Result and Discussion
    4.1 Results
        4.1.1 Result of Questionnaire
        4.1.2 Result of Interview
    4.2 Discussion
        4.2.1 The Typ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s in Gansu Hui Region
        4.2.2 Factors Affecting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s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in Gansu Hui Region
    4.3 Suggestions
        4.3.1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eachers
        4.3.2 Suggestions for Students
Chapter 5 Conclusions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Questionnaire
Appendix Ⅱ Interview Protocol
Appendix Ⅲ Interview Transcripts
Acknowledgements

(6)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食品
        2.1.2 食品安全
        2.1.3 食品安全监管
    2.2 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
        2.2.1 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必然要求
        2.2.2 整顿食品安全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
    2.3 理论基础
        2.3.1 服务型政府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市场失灵理论
第三章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分析
    3.1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调查与已取得的成效
        3.1.1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调查
        3.1.2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已取得的成效
    3.2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2.1 流动食品摊点监管执行不够全面
        3.2.2 家庭食品小作坊监管机制运行不够高效
        3.2.3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3.2.4 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有时力度不够
    3.3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3.1 流动食品摊点的管理有待完善
        3.3.2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合作效率有待提高
        3.3.3 食品安全诚信建设有待加强
        3.3.4 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力量有待加强
第四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4.1.1 典型做法
        4.1.2 重要启示
    4.2 国内其它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4.2.1 典型做法
        4.2.2 重要启示
第五章 加强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5.1 完善对流动食品摊点的全面监管
        5.1.1 完善对流动食品摊点的管理规定
        5.1.2 改善对流动食品摊点监管的相关措施
    5.2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精诚合作
        5.2.1 进一步整合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5.2.2 明确食品安全责任主体
    5.3 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5.3.1 将企业的经营行为纳入征信系统
        5.3.2 对企业按照信用等级实施管理和政策优惠
    5.4 建设力量更强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5.4.1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工作能力
        5.4.2 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加强组织监督管理的现实需要
        1.1.2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破解组织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1.1.3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研究
        1.4.2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
        1.4.3 综述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
    2.1 核心概念
        2.1.1 体育社会组织
        2.1.2 评估
        2.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
        2.1.4 第三方评估
        2.1.5 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理论
        2.2.2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
        2.2.3 评估相关理论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5 各理论的指导价值与启示
    2.3 现实动因
        2.3.1 机制在任何一项复杂工作中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
        2.3.2 建立一套系统的工作机制是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关键
        2.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尚未建立阻碍了评估工作的有效推进
    2.4 本章小结
3.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考察
    3.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透视
        3.1.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历程回溯
        3.1.2 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调查
        3.1.3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成效与困境
    3.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探究
        3.2.1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缘起
        3.2.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实践
        3.2.3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设计
    4.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理论解析与构建思路
        4.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概述
        4.1.2 系统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解析
        4.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构建思路
    4.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要素的厘定
        4.2.1 评估主体
        4.2.2 评估客体
        4.2.3 其他相关主体
        4.2.4 评估指标体系
        4.2.5 评估程序与方法
        4.2.6 评估制度
        4.2.7 评估环境
    4.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的设定
        4.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设定的逻辑依据
        4.3.2 动力-运行-约束-协调“四位一体”评估机制结构的确立
        4.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各子机制的辩证关系
    4.4 本章小结
5.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
    5.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5.1.1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ASD)——关注和研究系统变迁动力的理论框架
        5.1.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5.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要素分析
        5.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行动者要素分析
        5.2.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制度要素分析
        5.2.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环境要素分析
    5.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
        5.3.1 政府推动不力
        5.3.2 组织内驱弱化
        5.3.3 公众助动缺失
        5.3.4 制度牵引乏力
        5.3.5 环境作用式微
    5.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建构策略
        5.4.1 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
        5.4.2 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
        5.4.3 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
        5.4.4 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制度的牵引力
        5.4.5 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
    5.5 本章小结
6.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
    6.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模式的优化
        6.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及其模式辨析
        6.1.2 不同主体模式的优劣势比较及适应性分析
        6.1.3 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6.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框架的设立
        6.2.2 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体育基金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2.3 实证检验: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
    6.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设计与方法选择
        6.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的设计
        6.3.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6.4 本章小结
7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约束机制
    7.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7.1.1 权力寻租
        7.1.2 弄虚作假
        7.1.3 通融关照与开后门
        7.1.4 努力程度低与随意化
    7.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的不良影响
        7.2.1 扭曲折损评估功能
        7.2.2 损害被评组织权益
        7.2.3 引发评估信誉危机
    7.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约束的总体思路
        7.3.1 “法治”与“德治”协同
        7.3.2 “自律”与“他律”结合
        7.3.3 “罚”与“赏”并举
    7.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的具体构建
        7.4.1 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
        7.4.2 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
        7.4.3 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
        7.4.4 加快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
    7.5 本章小结
8.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协调机制
    8.1 深度剖析: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困境的表现
        8.1.1 “评”与“管”脱节
        8.1.2 推诿与责任转嫁
        8.1.3 政策执行壁垒
        8.1.4 “信息孤岛”效应
    8.2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碎片化:评估协调困境的内生根源
        8.2.1 管理结构碎片化
        8.2.2 目标理念碎片化
        8.2.3 制度框架碎片化
        8.2.4 管理平台碎片化
    8.3 整体性治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应然之道
        8.3.1 整体性治理:针对“碎片化”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8.3.2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学理默契
        8.3.3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理论启示
    8.4 整体性治理下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的建构
        8.4.1 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
        8.4.2 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
        8.4.3 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
        8.4.4 整合法规,增强协调制度保障
        8.4.5 整合平台,推进信息充分共享
    8.5 本章小结
9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
    9.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
        9.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整体功能涌现
        9.1.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整体功能涌现”的形成分析
    9.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机理
        9.2.1 整体化
        9.2.2 层级化
        9.2.3 协同化
        9.2.4 动态化
    9.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方式
        9.3.1 整体着眼,统筹推进
        9.3.2 部分着手,层层转化
        9.3.3 依循规律,多维协同
        9.3.4 常态实施,动态调整
    9.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要点
        9.4.1 坚持系统思维
        9.4.2 科学组织管理
        9.4.3 优化外部环境
        9.4.4 用好政策调控
    9.5 本章小结
10.研究结论与不足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2: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一轮专家评议表
    附件3: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评议表
    附件4: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咨询各项指标的得分与权重
    附件5:评估指标体系实证检验调查问卷
    附件6:学习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调查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基本内涵
        1.高校领导干部界定
        2.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概念
        3.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基本内容
    (二)加强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有利于打造高素质高校领导干部队伍
        3.有利于发挥高校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责任担当的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责任担当的思想
        2.列宁关于责任担当的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责任担当的思想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责任担当的阐述
        2.习近平关于责任担当的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责任担当的观点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君子强学而力行
三、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调查设计及实施
    (一)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问卷调查设计及实施
        1.问卷调查目的
        2.问卷调查设计
        3.问卷发放与回收
    (二)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访谈调查设计及实施
        1.访谈调查目的
        2.访谈调查设计
        3.访谈调查过程和结果
四、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存在的问题
        1.责任担当意识不足
        2.责任担当能力欠缺
        3.责任担当执行不彻底
        4.组织纪律不严守
    (二)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存在问题的原因
        1.理想信念动摇
        2.初心使命模糊
        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
        4.纪律底线失守
五、提升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初心使命教育常态化
        1.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3.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执教初心
    (二)提高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能力
        1.加强学习能力
        2.提高创新能力
        3.增强实践能力
    (三)推进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制度机制建设
        1.坚持正确选人用人机制
        2.创设责任担当的机制环境
        3.完善考核问责机制
        4.执行党内各项规章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调查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1 :访谈笔录(吴老师)
    附录2 :访谈笔录(王老师)
    附录3 :访谈笔录(李老师)
    附录4 :访谈笔录(郎老师)
    附录5 :访谈笔录(王老师)
    附录6 :访谈笔录(朱老师)
    附录7 :访谈笔录(李老师)
    附录8 :访谈笔录(杨老师)
致谢

(9)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内容创新点
        1.4.2 视角创新点
        1.4.3 方法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体育服务
        2.1.2 效能
        2.1.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
        2.1.4 效能评价指标
    2.2 国外相关研究
        2.2.1 效能概念研究
        2.2.2 公共服务效能研究
        2.2.3 公共服务管理效能研究
        2.2.4 公共体育服务管理
    2.3 国内相关研究
        2.3.1 服务效能的基本理论研究
        2.3.2 乡镇体育研究
        2.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2.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研究
第三章 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研究
    3.1 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
        3.1.1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现状
        3.1.2 农村公共体育活动服务体系现状
        3.1.3 农村公共体育指导与信息服务现状
        3.1.4 农村公共体育组织与体质监测服务现状
    3.2 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3.2.2 农村公共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3.2.3 农村公共体育指导与信息发展存在的问题
        3.2.4 农村公共体育组织与体质监测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4.1.2 可行性原则
        4.1.3 简明科学性原则
        4.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构建流程
        4.2.1 评价指标建立的方法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4.2.3 评价指标的专家咨询评议
    4.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的专家评议结果
        4.3.1 专家评议表的信效度检验
        4.3.2 第一轮问卷的评议结果及指标筛选情况
        4.3.3 第二轮问卷的评议结果及指标筛选情况
        4.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权重方法的介绍及运用
        4.4.2 构建判断矩阵及计算权重系数
        4.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层次总排序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介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附录一 乡镇访谈调查提纲
附录二 江苏省体育强县(市)创建标准和评定办法(2010 年)
附录三 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一轮)
附录四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二轮)
附录五 关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权重的专家问卷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校企联合培养
        (三)拔尖创新人才
        (四)人才培养模式
    二、理论基础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
        (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三、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分析框架构建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
    一、置校入企模式
        (一)典型案例分析
        (二)模式特征
        (三)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二、校企共建模式
        (一)典型案例分析
        (二)模式特征
        (三)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三、引企入校模式
        (一)典型案例分析
        (二)模式特征
        (三)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共性特征
        (一)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统筹协调双方职责分工
        (二)面向行业需要,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要素制定培养目标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分阶段分模块设置前沿的培养内容
        (四)重视科研实践,实施研究型教学
        (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学生主体
    二、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差异分析
        (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组织形式不同
        (二)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程度不同
        (三)培养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四)各阶段的具体培养路径不同
    三、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联合培养的制度体系不健全
        (二)个性化培养计划执行不到位
        (三)过度重视科研项目实践培养
        (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不足
        (五)政府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创新
    一、“校企紧密互动型”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一)组织建设——校企合作联盟下设各类“校企联合培养创新班”
        (二)培养内容——“一对一”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三)培养方式——本硕博一体化递进式融合创新教育
        (四)培养评价——双环联动真实性综合评价体系
    二、“校企紧密互动型”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以完善运行机制为目标,构建健全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二)以提升培养质量为导向,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以发挥引领作用为核心,提高政府在联合培养中的参与力度
    三、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四、Good Advice(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 陆丹.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我国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四大城市群为例[D]. 朱梦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3]上海市市级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宋丽娜.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4]基于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沈阳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永.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甘肃回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 马海燕.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2)
  • [6]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慈树浩. 烟台大学, 2021(12)
  • [7]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D]. 韩慧.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8]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研究[D]. 李文婧.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5)
  • [9]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评价指标构建研究[D]. 许慧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10]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研究[D]. 廖清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好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