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茶叶炒干机,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动力装置、与动力装置连接的内筒体和罩于内筒体外部的保温筒,动力装置包括两组动力驱动,分别设置在内筒体的两端位置;内筒体两端均设置有托件组,托件组包括两个托件支撑座;保温筒包括保温层和加热空心层,加热空心层中均匀分布有加热管道,加热管道端口位置穿过保温层;保温筒由上罩和下罩可拆卸组合而成;内筒体内壁根据茶叶种类分布若干不同类型的翻炒挡板;内筒体的一端设置有冷温出气管、余温出气管和料斗,另一端设置有排湿装置,本实用新型内筒体中设置有多种翻炒挡板,翻炒挡板采用撒点位置可拆卸安装在内壁上,便于改装拆卸调节,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茶叶。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茶叶炒干机,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动力装置、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的内筒体(2)和罩于内筒体(2)外部的保温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两组动力驱动,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筒体(2)的两端位置;所述内筒体(2)两端均设置有托件组,所述托件组包括两个托件支撑座(3);所述保温筒包括保温层(4)和加热空心层(5),加热空心层(5)中均匀分布有加热管道(6),加热管道(6)端口位置穿过所述保温层(4);所述保温筒由上罩(7)和下罩(8)可拆卸组合而成;所述内筒体(2)内壁根据茶叶种类分布若干不同类型的翻炒挡板(9);所述内筒体(2)的一端设置有冷温出气管(10)、余温出气管(11)和料斗(12),另一端设置有排湿装置(13)。
设计方案
1.一种茶叶炒干机,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动力装置、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的内筒体(2)和罩于内筒体(2)外部的保温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两组动力驱动,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筒体(2)的两端位置;所述内筒体(2)两端均设置有托件组,所述托件组包括两个托件支撑座(3);所述保温筒包括保温层(4)和加热空心层(5),加热空心层(5)中均匀分布有加热管道(6),加热管道(6)端口位置穿过所述保温层(4);所述保温筒由上罩(7)和下罩(8)可拆卸组合而成;所述内筒体(2)内壁根据茶叶种类分布若干不同类型的翻炒挡板(9);所述内筒体(2)的一端设置有冷温出气管(10)、余温出气管(11)和料斗(12),另一端设置有排湿装置(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炒干机,其特征在于:每组动力驱动均包括电机(14)和传动轮(15),传动轮(15)与内筒体(2)外壁相切连接,电机(14)通过皮带带动传动轮(15),传动轮(15)为内筒体(2)提供旋转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炒干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托件支撑座(3)以内筒体(2)横向轴线为对称线呈对称分布,托件组固定在机架(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炒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托件组、传动轮(15)和加热管道(6)端部的外部均罩设有隔离用的防护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炒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7)上设置有排气管(17),上罩(7)和下罩(8)中均设置有独立的加热管道(6),所述下罩(8)的加热管道(6)端口穿过所述机架(1),与机架(1)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炒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炒挡板(9)包括直型挡板和弯型挡板,安装角度包括5度、15度、25度、45度、90度和18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炒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温出气管(10)通过支座部件(16)支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炒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湿装置(13)的外部罩有排湿罩。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炒干机领域,具体为一种茶叶炒干机。
背景技术
在制茶过程中,炒干是重要工序,主要起去水、紧条、定型和提香等作用。现有的炒茶方法主要分为人工炒茶和机械炒茶。人工炒茶对于工人的操作技能、经验手法依赖度很高,在大批量生产中,不仅人工劳动强度大,而且难以保证炒茶质量的稳定性。市面上现有的炒茶机存在翻茶不均匀的问题,粘附在炒锅内壁上的茶叶容易焦糊,而夹裹在茶堆内部的茶叶又难以充分接触炒锅内壁,存在炒不干的问题,且不同种类的茶对翻炒力度等都有不同要求,所以需要一种满足需要的炒干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叶炒干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炒干机,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动力装置、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的内筒体和罩于内筒体外部的保温筒,所述动力装置包括两组动力驱动,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筒体的两端位置;所述内筒体两端均设置有托件组,所述托件组包括两个托件支撑座;所述保温筒包括保温层和加热空心层,加热空心层中均匀分布有加热管道,加热管道端口位置穿过所述保温层;所述保温筒由上罩和下罩可拆卸组合而成;所述内筒体内壁根据茶叶种类分布若干不同类型的翻炒挡板;所述内筒体的一端设置有冷温出气管、余温出气管和料斗,另一端设置有排湿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组动力驱动均包括电机和传动轮,传动轮与内筒体外壁相切连接,电机通过皮带带动传动轮,传动轮为内筒体提供旋转动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托件支撑座以内筒体横向轴线为对称线呈对称分布,托件组固定在机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托件组、传动轮和加热管道端部的外部均罩设有隔离用的防护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罩上设置有排气管,上罩和下罩中均设置有独立的加热管道,所述下罩的加热管道端口穿过所述机架,与机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翻炒挡板包括直型挡板和弯型挡板,安装角度包括5度、15度、25度、45度、90度和180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温出气管通过支座部件支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湿装置的外部罩有排湿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内筒体中设置有多种翻炒挡板,翻炒挡板采用撒点位置可拆卸安装在内壁上,便于改装拆卸调节,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茶叶,在内筒体两端均设置动力装置,带动更加省力,提高旋转效率,设置的防护罩有效隔离危险源,增加安全性,内筒体外部设置的保温筒为上罩和下罩可拆卸组合而成,灵活度更加高,保温筒中设置有加热管道,加热管道分布均匀分布在保温筒中,可以快速加热保温,同时也设置有散热口,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多种类型茶叶翻炒,同时翻炒时对温度及湿度的把控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罩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上罩的侧面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下罩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下罩的侧面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内筒体的透明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翻炒挡板的分布图。
附图标记中:1-机架;2-内筒体;3-托件支撑座;4-保温层;5-加热空心层;6-加热管道;7-上罩;8-下罩;9-翻炒挡板;10-冷温出气管;11-余温出气管;12-料斗;13-排湿装置;14-电机;15-传动轮;16-支座部件;17-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叶炒干机,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动力装置、与动力装置连接的内筒体2和罩于内筒体2外部的保温筒,动力装置包括两组动力驱动,分别设置在内筒体2的两端位置;内筒体2两端均设置有托件组,托件组包括两个托件支撑座3;保温筒包括保温层4和加热空心层5,加热空心层5中均匀分布有加热管道6,加热管道6端口位置穿过保温层4;保温筒由上罩7和下罩8可拆卸组合而成;内筒体2内壁根据茶叶种类分布若干不同类型的翻炒挡板9;内筒体2的一端设置有冷温出气管10、余温出气管11和料斗12,另一端设置有排湿装置13。每组动力驱动均包括电机14和传动轮15,传动轮15与内筒体2外壁相切连接,电机14通过皮带带动传动轮15,传动轮15为内筒体2提供旋转动力。两个托件支撑座3以内筒体2横向轴线为对称线呈对称分布,托件组固定在机架1上。托件组、传动轮15和加热管道6端部的外部均罩设有隔离用的防护罩。上罩7上设置有排气管17,上罩7和下罩8中均设置有独立的加热管道6,下罩8的加热管道6端口穿过机架1,与机架1固定连接。翻炒挡板9包括直型挡板和弯型挡板,安装角度包括5度、15度、25度、45度、90度和180度。冷温出气管10通过支座部件16支撑。排湿装置13的外部罩有排湿罩。
工作原理:内筒体2上设置多个安装孔,根据茶叶类型的不同,选择在其中的安装孔上安装翻炒挡板9,翻炒挡板9的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保温筒通过加热管道6加热,其中保温层4进行保温,冷温出气管10在加热的同时可以将内筒体2中的气体排出,通过排气管17也可以将保温筒中冷气排出,加热时,动力装置提供内筒体2旋转的动力,料斗12加料,其中翻炒挡板9配合翻炒,在翻炒过程中,排湿装置13进行排出湿气,完成翻炒后,可利用排气管17、冷温出气管10和余温出气管11进行快速的排出热气,进行降温。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1718.0
申请日:2019-01-0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391011U
授权时间:20190917
主分类号:A23F 3/06
专利分类号:A23F3/06
范畴分类:11B;
申请人:浙江春江茶叶机械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第一申请人:浙江春江茶叶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1400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中秋路18号
发明人:姜小文;何立军;叶阳;周樑钢
第一发明人:姜小文
当前权利人:浙江春江茶叶机械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代理人:张德宝
代理机构:33235
代理机构编号:杭州华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加热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