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五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胡适,白话诗,鲁迅,女性,诗学,前五,期刊。
前五四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杜若松[1](2015)在《近代女性期刊散文:前五四时代的女性社会文化空间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女性期刊中,女性作者更容易使用散文体裁来抒发感情,表达观点,因此近代女性期刊的散文创作成为前五四时代女性社会文化空间的重要实践手段。借助游记这种散文类型,近现代转型中的女性能够将传统的闺房生活和社会生活加以连接,从而积极投身女学;更有如秋瑾、陈撷芬、燕斌等女性有识之士,在政论文创作中激昂文字、参与争取女权、女性解放的斗争,彰显了性别观点、更推动了女性文学现代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杜若松[2](2014)在《前五四时期女性期刊中的女性自叙体叙事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女性自叙体叙事属于女性古典文学叙事向现代文学叙事的过渡类型,以大量的创作传记、日记、书信形式散见于近代女性期刊中,其中尤以易瑜的《髫龄梦影》、赵璧如的《赵璧如女士日记滕稿》为代表,区别于近代女权小说受男权意识形态指导的"回响"状态,具有彰显女性"自我"意识,还原女性自我生活历史的特征,这种内倾型立场与选择恰与五四女性作家群创作相贯通,成为了五四女性文学创作的先声。(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杜若松[3](2014)在《爱国女杰与贤妻良母:前“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期刊的性别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女性期刊中的文学叙事女性性别主体构建,是一个融合政治话语、历史语境、审美理想、文化象征等多种意义包含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内外""闺阁"与"社会"的思维定势外化为女性构建的两种路径:以国家救亡为功利性目标感召下的爱国"女杰"形象;以新知识武装的"新贤妻良母"系列。这两类女性形象在近代女性着名期刊《女子世界》与早期的《妇女杂志》中有充分地体现,而如柳亚子、叶圣陶等近现代知识分子也通过自身文学创作回应了两种路径的观点和主张。性别主体构建体现了前"五四"时期对于女性性别主体的"选择性忽略",女性的价值判断标准经历了"国家"到"家庭"的转换,但唯独没有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和彰显,这也预示了"五四"文学女性主题的先声和缺憾。(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柴琦[4](2014)在《论周瘦鹃前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周瘦鹃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随着新文学时期“鸳鸯蝴蝶派”受到批评,周瘦鹃的作品也被打上了迎合读者心理、充斥低级趣味的印记。周瘦鹃的文学创作活动始于民国建立前后,发表于《礼拜六》、《申报自由谈》、《小说时报》等大小报刊上。在当下多元开放的语境中重读他创作初期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追求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的,也不以迎合读者趣味为价值取向。他的创作中对社会不合理的现实有暴露,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有呐喊,对现代家庭伦理的建构有设想,具有当时知识分子严肃思考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周瘦鹃创作初期,即1914年至1917年间发表的作品,集中在《礼拜六》和《中华妇女界》两种期刊上。这些作品以女子的道德养成、现代家庭关系的建设、自由恋爱等社会问题为中心。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借鉴社会历史批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等方法,从新女性形象、家庭小说的亲情叙事和言情小说的现代性叁个部分,重点探讨周瘦鹃前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严肃性和社会价值;阐释其作品中传统的孝道思想与现代意识之间的矛盾;厘清“《礼拜六》派”和“鸳鸯蝴蝶派”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得出周瘦鹃为“《礼拜六》派”作家的结论,进而重新评价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韩燕[5](2013)在《论前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的“女子救国”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没有话语权,她们处于附属的“他”者地位。然而伴随着近代民族危亡似乎有所变更,自戊戌变法以来,西风东渐,中国的女权思想运动开始兴起,并于20世纪初掀起了第一个高潮。不过笔者认为女性并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因为这种表面上的“重女轻男”的背后,依然存在着在以男性的眼光打量女性的事实,依然在以男权社会的标准衡量女性、塑造女性。文章对前五四时期(1898—1919)男性所塑造的“女子救国”形象进行梳理,回归当时女权启蒙运动的生态背景,去探讨隐含在“女子救国”形象背后更为复杂的动因和本质,即男性启蒙者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将女性推向了历史的前台,完成了对救国女子的想象,同时这些女子们在救国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自救。此外,文章还立足当下,考察女性解放的根本途径,即:一方面考察了历史上的女权启蒙的功过是非,另一方面也为当下女性认清自身生存境遇提供了参考坐标。(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3-05-01)
施秋香[6](2011)在《论“前五四”时期的雅化文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国维、刘师培等"前五四"学者将对文学审美形式的强调具体化和理论化为雅化文学观,客观上彰显了文学作为以一定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的特征和审美特色,对于推进近代纯文学观念的生成具有理论铺垫的意义,是文学观念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渐变中介,促进了文学研究的现代发展。(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李金涛[7](2010)在《现代诗学的基石:鲁迅与胡适前“五四”的诗歌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诗坛相对"萧条"的前"五四"时期,鲁迅从理论的高度、胡适从实践层面分别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诗学观的、具有现代实质内容、艺术特质与审美品格的诗歌理论,奠定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基石。(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万义兵[8](2009)在《前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启蒙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围绕着救亡这一主题,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基本思想倾向:一种是主要采取启蒙的思想策略;另一种是主张采取革命的手段。这两种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成为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都必须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陈独秀作为近现代知识份子的代表,其启蒙与革命思想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分析五四前的陈独秀的启蒙与革命思想,试图说明中国近现代在启蒙与革命之间摇摆的内在理路,以及近现代启蒙的实质和内涵,继而说明何为真正的启蒙以及当代需要何种启蒙。本文的线索分为两条:一是通过分析近代启蒙与革命思想的先驱者,说明陈独秀近现代启蒙与革命思想所处的位置;从上追述至,康有为对于孔子的改造,谭嗣同对于冲决封建网罗的决绝。前者开创了近代疑古传统,后者开创了一种激烈的革命潮流。这就是陈独秀面临的思想大背景。另外一条是通过分析五四前期陈独秀启蒙与革命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说明陈独秀启蒙与革命思想的内在逻辑。本文主要通过解读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与早期《新青年》的文本,研究陈独秀的启蒙与革命思想,得出的最后结论是,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时期,是作为一个较为纯粹的启蒙者的身份出现的。此时的陈独秀虽然也肩负起革命宣传的任务,但是从根本上改良国民性,塑造新的国民,是此时陈独秀的根本任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陈独秀很好地处理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从容的启蒙者心态。于此相对应的是,在《新青年》杂志上,陈独秀一开始就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在外来文化与传统之间,陈独秀毅然选择了后者。于是,传统文化在陈独秀的启蒙思想之中毫无立锥之地。虽然陈独秀也主张改造国民性,创造新的国民,但他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决绝态度,却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其思想启蒙便没了扎实的文化根基,而沦为一种无根性的启蒙。最终在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下,不免完全倒向了政治革命一边。正是由于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中国启蒙的不足和不力,直至当今,中国现在化建设的道路上,改造国民性或培育“四有新人”,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在本文中也就此话题做了简要的回答。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于陈独秀思想的探讨虽然涉及到启蒙与革命两方面,但本文的主要目在于分析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及其特点。(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4-30)
李金涛[9](2005)在《“前五四”的命名及其对考察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五四”,是相对于具有完全现代意义的“五四”而言的,它并非时间上的界定,而是一个表明文学行进过程中,区别于其它阶段文学性质的概念。于中国近代诗歌转型来说,指的是“五四”之前中国诗歌由传统形态转换为现代形态的质变期。“前五四”这一概念的确立,对于考察中国近代诗歌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标志着其转型最终完成的鲁迅诗学观和胡适早期白话诗。(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05年06期)
李金涛[10](2005)在《“题型转换”:胡适前“五四”白话诗的“尝试”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诗坛相对萧条的前“五四”时期,出现了一种十分深刻且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胡适的前“五四”白话诗“尝试”。胡适前“五四”白话诗的出现,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前五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女性自叙体叙事属于女性古典文学叙事向现代文学叙事的过渡类型,以大量的创作传记、日记、书信形式散见于近代女性期刊中,其中尤以易瑜的《髫龄梦影》、赵璧如的《赵璧如女士日记滕稿》为代表,区别于近代女权小说受男权意识形态指导的"回响"状态,具有彰显女性"自我"意识,还原女性自我生活历史的特征,这种内倾型立场与选择恰与五四女性作家群创作相贯通,成为了五四女性文学创作的先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五四论文参考文献
[1].杜若松.近代女性期刊散文:前五四时代的女性社会文化空间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
[2].杜若松.前五四时期女性期刊中的女性自叙体叙事创作[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3].杜若松.爱国女杰与贤妻良母:前“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期刊的性别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柴琦.论周瘦鹃前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D].长春师范大学.2014
[5].韩燕.论前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的“女子救国”想象[D].河北大学.2013
[6].施秋香.论“前五四”时期的雅化文学观[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7].李金涛.现代诗学的基石:鲁迅与胡适前“五四”的诗歌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万义兵.前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启蒙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9
[9].李金涛.“前五四”的命名及其对考察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意义[J].文学评论.2005
[10].李金涛.“题型转换”:胡适前“五四”白话诗的“尝试”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