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佛理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理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散文,蕴涵,童心,佛家,哲学,明心见性,佛教。

佛理散文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宝炼[1](2019)在《方杞佛理散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对文学创作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上,更伴随着微妙的情感身心体验,对创作者的人格建构和创作风格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方杞作为当代台湾佛理散文作家群中的一员,他的作品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笔者试图以剖析方杞散文的佛理意蕴而窥探当代台湾佛理散文发展的多元特征。具体而言,此论文以方杞的《人生禅》、《人生情》、《人生难》为文本,主要采用了文本细读和理论探究等方法对方杞的佛理散文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阐释。全文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方杞散文的佛理意蕴。第一章主要围绕方杞佛理散文创作的因缘而展开,从外在环境影响和自觉寻求心灵出路两个视角来介绍方杞受佛教相关理念影响对其本人人格建构、创作风格所起的作用。第二章通过阐释方杞佛理散文中对苦难现实人生的超越意识和空诸所有的人生哲学以及对精神家园的回归叁点来阐释方杞佛理散文中的哲学内涵。第叁章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方杞散文中的存在的二元冲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觉的归向意识的探讨来阐释其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第四章围绕方杞散文创作中小说笔法的运用、节奏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以及对禅宗公案的现代诠释手法四个方面来分析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秋冬[2](2018)在《丰子恺散文的佛理禅趣及其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丰子恺在中国现当代散文领域有公认的文学成就,其散文创作成果丰硕,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着述也比较多。就其散文佛理艺术研究来说,学界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作者接受佛教思想的限度,及其相应的散文创作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还缺少比较综合、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尝试在综合考察丰子恺散文创作和其接受佛教思想资源来源的基础上,对他在散文中对佛教“无常”、“出世”、“护生”等观念的体悟和应用进行考察和辨析,意在把握丰子恺对佛教思想的接受在其散文创作过程中的体现和与之相应形成的散文艺术风格。在此前提下,本文重点论述丰子恺散文中体现的佛理禅趣及其相关佛教思想的接受限度,通过文本解读,辨析其“无常”与“常”、“出世”与“入世”、“斥妄”与“显正”、“护生”与“护心”的辩证关系和理趣风采,揭示其散文描写世间百态、展现人间冷暖的矫世用心,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哲理思考,并对其佛教意识和表达效果进行一定的得失评价,力求更加综合、深入地把握丰子恺散文佛理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5)

王美芸[3](2011)在《俞平伯叁十年代散文的佛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白马河作家群一份子的俞平伯其上世纪叁十年代散文中出现较多对闲云野鹤生活的描述,对梦中瞬间的把握而生出的追求大自在的感慨,俞平伯在散文中持有这样达观闲散的态度是对魏晋以来名士气和闲适幽雅生活的向往的衍生,更是佛学对于其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俞平伯家学渊源的考察,追寻其散文中佛理观的客观成因及其本真用意。(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常海[4](2009)在《在佛理契合的童心世界中追问现代性——丰子恺散文中的“童心”观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丰子恺的散文充满了"童趣",展现出他的童真之心。而在丰子恺的思想中佛学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在现代思想大潮的时代语境下丰子恺散文中与佛理契合的"童心"充斥着对现代性的追寻与思考。丰子恺在佛理契合的童心世界里追寻着自己理想中的现代性建构。(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22期)

李芳,王余[5](2009)在《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试论许地山、林清玄散文的佛理禅韵》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许地山、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是有着浓厚的佛文化色彩。二人的散文都以展现佛的悲悯情怀为主题,善于将禅的机锋和对日常生活的体悟融为一体。许地山侧重于阐释佛教"苦"、"空"的根本精神,且常常陷入佛理与真爱的困惑中,其散文多呈现出矛盾和迷惘的色调;林清玄多抒写从悲苦中提升、净化而来的感动和欢欣,注重开启心中的星月,其散文清澈明朗。(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杜有生[6](2008)在《寻找心灵归宿的“人间菩提”》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当代佛理散文在台湾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家林清玄成为台湾当代知名作家、畅销作家,他的作品在大陆、台湾以及海外一再重版,产生了巨大影响。台湾当代佛理散文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以文学的形式传达佛教理念,不但开拓了散文创作的题材领域,而且传播了佛教,弘扬了佛法,给人们提供了优美而充满睿智的精神食粮,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林清玄佛理散文是在台湾“人间佛教”精神浸润下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而带有浓重的佛学色彩。它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指导,注重现实人生,追求人格完善,将佛学意蕴与现实人生相结合,通过自己切身的生活感受来表达他对现实人生的理解和佛学义理的感悟,因而具有浓重的入世情怀。正是这种佛学色彩和入世情怀的巧妙结合,使其散文呈现出独具的艺术特色。本文试图从林清玄佛理散文的独特性出发,深入文本,并结合台湾社会实际,来探讨它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以期对林清玄佛理散文作出公正而合理的评价。论文的突破之处在于,在细读林清玄佛理散文的基础上,把握其创作特色,运用佛学、哲学和文化学视角进行综合分析,着重揭示其佛理散文的佛学意蕴与哲理内涵,并探讨它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论文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从佛学的角度分析林清玄与佛学的因缘,以及林清玄佛理散文的佛学内涵,揭示其作品的佛学意蕴。第二章,主要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林清玄佛理散文的哲理内涵,深入挖掘他的思想资源,以求真正把握住林清玄佛理散文的精神哲学。第叁章,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林清玄佛理散文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以期真正把握住林清玄佛理散文的价值所在。(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袁寒英[7](2008)在《佛光里的苦乐人生——丰子恺散文作品中的佛理感悟》一文中研究指出丰子恺作为一位亦僧亦俗的佛学居士,一生在音乐、漫画、文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虔诚的宗教信仰深深地渗透于其作品,特别是散文创作当中。他在浩渺时空下的人生思索,悲悯众生的人道主义情怀,纯真童心的由衷礼赞,都散发着浓厚的佛教意蕴。(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8年06期)

吴艳[8](2008)在《论贾平凹、林清玄散文的佛理禅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佛教源远流长,闪耀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成了支撑中国文化之鼎的重要支柱之一,点点浸润着中华文人的内心,浸润着他们的文字。在当代,贾平凹和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就异曲同工地展示了佛家禅宗的深远影响。他们同是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作家,虽然一个在辽远的陕西,一(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08年01期)

庄若江[9](2006)在《佛儒相融 虚实相生——佛理禅思在两岸当代散文中的折射与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张明心见性的佛禅散文在海峡两岸都较为兴盛。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文本之一,佛禅散文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家的理念、文化的意志和社会的情状。从当代两岸创作看,佛禅散文并非纯粹为表现佛理禅思,而多以“佛儒相融”“虚实相生”的面目观照社会,传情达意。两岸佛禅散文虽然同样关注人生本质、境遇和归宿,但因受着不同背景、受众和创作目的的驱使,在表现手法、主观立意上却花开各异,显现着不同的特征及走向。(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06年01期)

邱鄂君[10](2002)在《善境和美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的传入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禅宗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派。它将禅直接诉诸人生、落实到人生、人性基础上的思想,影响了古代至现代文化的发展,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佛教对我国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以及现代知识分子文化心理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表现为佛学的儒学化,这种儒学化又着重表现为心性化和人性化,把现实的人生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就是佛教摄取儒道思想的结果。中国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历史发展也与佛教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并由此产生出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和新的审美心理。佛学细密的思辨方法和对认识活动的精神研究为传统美学开拓了新的领域。佛教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及人格构成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强调反观自省的个体修持,通过佛学来满足自我精神发展要求,是现代作家习佛的主要心理动因。由此也出现了不少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的作家,他们不仅在人格上而且在创作精神与艺术格调、以及在深层心理上和认知思维模式上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台湾地区的信佛传统由来已久,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也比大陆更为直接与明显,尤其是在以禅学为宗的“人间佛教”的浸润下,在当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佛理散文创作的作家,他们大都深受“人间佛教”精神的熏陶和现代/b回己八;石币+兰。下;个十人倡曰巴.人 一人二L 卞 一二C人 Q一9\H刁厂(\川厂1<佛理散文的启迪,其作品明显地流露出融传统文化、佛学精髓于现实人生的创作倾向。中国佛教掸宗的明心见性思想,以及“人间佛教”注重现实人生追求人格完善的入世精神,对这些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利用散文这一较自由的创作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理解与佛家义理的体悟,并以此为创作主题。融沸经禅典与自我生活感悟于一体成为其佛理散文创作的重要特征。他们或寓佛理于抒情叙事之中,或通过自身体验和生活感悟来阐释佛理观照人生,在娓娓道来之中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超越自我,追求进步。他们的创作为台湾当代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对这一作家群的创作特点及散文意蕴进行了论述,并重点分析了林清玄、方记两位具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为阅读当代台湾散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2-10-01)

佛理散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丰子恺在中国现当代散文领域有公认的文学成就,其散文创作成果丰硕,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着述也比较多。就其散文佛理艺术研究来说,学界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作者接受佛教思想的限度,及其相应的散文创作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还缺少比较综合、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尝试在综合考察丰子恺散文创作和其接受佛教思想资源来源的基础上,对他在散文中对佛教“无常”、“出世”、“护生”等观念的体悟和应用进行考察和辨析,意在把握丰子恺对佛教思想的接受在其散文创作过程中的体现和与之相应形成的散文艺术风格。在此前提下,本文重点论述丰子恺散文中体现的佛理禅趣及其相关佛教思想的接受限度,通过文本解读,辨析其“无常”与“常”、“出世”与“入世”、“斥妄”与“显正”、“护生”与“护心”的辩证关系和理趣风采,揭示其散文描写世间百态、展现人间冷暖的矫世用心,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哲理思考,并对其佛教意识和表达效果进行一定的得失评价,力求更加综合、深入地把握丰子恺散文佛理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理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宝炼.方杞佛理散文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2].张秋冬.丰子恺散文的佛理禅趣及其限度[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王美芸.俞平伯叁十年代散文的佛理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

[4].常海.在佛理契合的童心世界中追问现代性——丰子恺散文中的“童心”观思考[J].作家.2009

[5].李芳,王余.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试论许地山、林清玄散文的佛理禅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杜有生.寻找心灵归宿的“人间菩提”[D].广西师范大学.2008

[7].袁寒英.佛光里的苦乐人生——丰子恺散文作品中的佛理感悟[J].作家.2008

[8].吴艳.论贾平凹、林清玄散文的佛理禅蕴[J].当代文坛.2008

[9].庄若江.佛儒相融虚实相生——佛理禅思在两岸当代散文中的折射与异同[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

[10].邱鄂君.善境和美境[D].华中师范大学.2002

标签:;  ;  ;  ;  ;  ;  ;  

佛理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