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转移论文_何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词义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词义,认知,语义学,事件,汉英,语言学,英语。

词义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何欢[1](2017)在《试论感情色彩变化是否是词义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世间万物一样,语言也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而词汇作为语言的一个子系统,其变化相较于语音、语法、文字等部分而言,又是最为迅猛和突出的。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演变叁个方面。语言学者大多将词义演变分为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叁类,而词义转移之下的涵盖范围一直存在着争议,尤其是感情色彩变化是否应该归属于其中是最大的一个分歧点。到底感情色彩的变化是否应该归类于词义转移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即对感情色彩的变化与词义转移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08期)

李丹,樊亦敏[2](2016)在《汉语“意思”词义转移的动态语义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具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意思",频繁出现日常生活中。从动态语义学角度,解析"意思"词义转移的不同类型,不同语境下的词义转移表现形式,并探讨其动态语义的基本成因,旨在通过该词分析揭示汉语词汇使用的普遍规律,推进汉语的动态语义研究发展。(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樊亦敏[3](2016)在《“方便”词义转移的情境语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方便"是汉语常用词汇之一,从情境语义学角度,分析不同语境下"方便"的词义转移现象,探讨"方便"的词义转移类型、原因、表现形式,对"方便"一词进行情境语义剖析,旨在通过该词分析揭示汉语词汇使用的普遍规律,推进汉语的语义研究发展。(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30期)

卢薇薇[4](2015)在《韩中头部人体名词词义转移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早期,首先是对人体自身以及人体部位进行认知,然后把对自身的认知经验与天地万物通过类比联系起来,通过对相对熟悉、具体的自身以及周围事物的了解,不断对相对复杂、抽象、遥远的事物进行感知、想象,逐渐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国语言学家斯瓦迪士在考察了多个国家的语言之后,总结出人类各种语言中200个相对核心的词汇,人体词排在前100核心词之内。所以,对人体词语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人体词语进行的研究大量涌现主要集中于英语领域,英语中对人体词语进行的研究,已经比较有深度、角度也比较多样化,但是,韩语和汉语中对人体词语的研究虽己取得一定成果,但广度、角度以及深度都远不及英语。目前,韩语和汉语中对人体词汇的研究多集中于运用隐喻理论对人体词汇进行语义以及惯用语方面的本体论研究,对比研究很少,几乎没有出现全面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隐喻、转喻以及隐转喻方面进行的多角度,体系化的研究。本文尝试对韩中头部重要的六组人体名词的词义转移进行认知对比研究,运用隐喻、转喻、隐转喻理论以及意象图式、映射、ICM等理论在第叁章对这些人体名词的词义转移的取象特征及转移路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总结。以第叁章的分析为基础,第四章对韩中头部人体名词词义转移的隐喻性、转喻性以及隐转喻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韩中头部六组人体名词的词义转移构建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后,发现了以下总体特征:1.在中国语中头部人体名词用作量词的现象非常多,如‘头、首、口、眼、面’都可以用作量词。但是在韩国语中头部人体名词用作量词的情况相对较少,只有以活用作量词。2.经过分析,韩中头部人体名词的词义转移数量不同,按照词义转移数量的多少,排列顺序为头/首>眼/目>口/嘴>脸/面>耳>鼻,并且我们发现,中国语中有同称词的头部人体名词的词义转移数量更多,像‘头/首,眼/目,口/嘴,脸/面’的词义转移数量要远多于‘耳,鼻’的词义转移数量。这主要是由于有同称词的人体名词的语义负荷量太大,需要两个词汇分担不同的语义作用。这些有同称词的人体名词其中一个往往被用于量词,如‘头,眼,口,面’都可以用作量词。3.在韩中头部人体名词中,由于人体器官头具有完型性和比较突出的位置,又具有强大的功能,所以与之对应的韩中人体名词和‘头/首’的词义转移数量最多。形貌特征、位置特征、功能特征是词义转移的主要取象点,从韩中人体名词‘(?)司’和‘头/首’词义转移的具体情况来看,韩国人不太注重从头的形貌特征和功能特征取象,没有选择形貌特征作为取象点进行词义转移,选择功能特征完成的词义转移也只有一个,主要集中从位置特征进行取象进行词汇的词义转移。而中国人则喜欢把头的形貌特征和功能特征作为取象点,对功能特征共取象七次进行词义转移,并且还有对这两个特征进行同时取象完成词义转移的情况。韩中人体名词‘(?)’和‘脸/面’的完型性比较强,所以多从脸的形貌特征进行取象完成词义转移。‘(?)和‘口/嘴,眼/目’在词义转移时则重视对功能特征的取象,但是韩国人不太关注口和眼睛的形貌和位置特征,而中国人却比较重视这两个特征,喜欢从这两个特征取象进行词义转移。韩中人体名词‘(?)’和‘鼻’是头部人体名词中词义转移数量最少的,这主要是由于鼻子这个器官,形状较小,位置也不算太突出,功能特征也并不很重要,所以不太受到人们的关注。4.经过统计,本文研究的六个韩国语头部人体名词的词义转移总数量为45,从形貌特征取象完成的词义转移数量占29%,从位置特征取象完成的词义转移数量占27%,从功能特征取象完成的词义转移数量占37%,同时对两种特征进行取象完成的词义转移数量占7%。六个中国语头部人体名词的词义转移总数量为83,从形貌特征取象完成的词义转移数量占28%,从位置特征取象完成的词义转移数量占28%,从功能特征取象完成的词义转移数量占42%,同时对两种特征进行取象完成的词义转移数量占2%。根据以上数据可知,虽然韩中人体名词词义转移时取象特征有所不同,词义转移的数量也不同,但是,韩国语和中国语都最为重视对人体器官功能特征的取象,其次是对相对突出的形貌特征和位置特征进行突显来进行词义转移。5.韩中头部人体名词的隐喻性主要体现在‘人体器官向具体的事物域进行投鼽人体器官向空间、时间域进行投射,人体器官向容器域进行投射’几个方面:转喻性主要体现在‘人体器官指代人,人体器官指代生成物,人体器官指代感知,人体器官指代感情’四个方面。隐喻与转喻的互动主要是体现在包括转喻的实体隐喻、容器隐喻,空间隐喻等方面,这个互动是首先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比如情感隐喻,感知隐喻,生产隐喻等,其次是在隐喻中实现隐转喻的互动,形成一个连续统。包含情感转喻的隐喻是实现隐转喻的主要方式。已有研究中基本上认为情感是靠概念隐喻实现的,但是忽略了转喻的基础性作用,本文认为人体名词转义指代感情,是隐喻和转喻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5-06-10)

邹嘉晖[5](2014)在《谈提喻在英语词义转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喻是英语中的一种重要修辞表达方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出现重新诠释了隐喻和转喻概念,指出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认知方式。提喻也曾被认为是转喻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提喻对英语词义的转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高冲[6](2013)在《浅析ECM视角下的英语词义转移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词义演变方式的主要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降格,词义升格和词义转移五类。关于英语词义演变方式,王寅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进行了简要解读.事件域认知模型(ECM)是王寅提出的一种认知模型,它弥补了Langacker,Talmy,Lakoff等人提出的认知模型的不足,具有较强解释力。该文以hand和head为例运用该理论对词义转移现象进行了认知解释。(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3年14期)

刘彤,杨嫦君[7](2012)在《警惕“校长事件”报道对词义转移的贬降趋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词义变化的方式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其中词义的转移包含词义上扬和词义贬降。本文对近期媒体集中报道国内两所着名大学"校长事件"进行分析,并通过"同志"和"小姐"两个词语词义的变化,说明媒体的影响和社会事件的推动会造成词义的变化,进而探寻造成"校长"词义变化的原因,呼吁全社会警惕几起事件的报道对"大学校长"这一词语词义转移贬降的趋向。(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2年11期)

张小晶[8](2012)在《汉英翻译中词义转移的认知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研究中对于翻译转移的讨论由来已久,这类讨论多在文本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将翻译转移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再给出尝试性的解释和分类,多认为翻译转移由语言系统的不一致以及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选择而造成。对翻译中意义转移的研究也是这类研究的一部分。相对而言新兴发展的认知语言学已是一门较系统的科学,并且受到广泛的认可。转喻研究是认知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它的定义、分类等已在不断的科学探索中得到了阐释和说明。不可否认,它影响着人类思维行事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已有多位学者将认知科学成果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并提出了建构主义翻译观。国内外对于翻译转移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对于翻译中词义转移的专项研究却不是很丰富,而认知语言学的工具性在翻译意义转移研究中也未得到充分发挥。概念转喻作为一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本身便是基于认知的“转移性”,可以给翻译中词义转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Radden和K vecses的概念转喻理论体系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汉英翻译中词汇意义转移,探讨词汇意义转移的本质及其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概念隐喻对于翻译实践的启示。本研究选取钱钟书小说《围城》第叁章作为语料,将其中英文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词汇意义转移,先用概念转喻的定义确定这些转移是否具有转喻性,再根据Radden和K vecses对于概念转喻的分类将其中转喻性的意义转移划分至各个对应的认知域,并计算其比例,最后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解释。经过统计和例证,本文得出如下发现:1)汉英翻译中的词汇意义转移大多具有转喻性;2)转喻性的词汇意义转移大部分可以根据Radden和K vecses的转喻分类模式进行归类;3)在使用频度高且发展成熟的认知域中,词汇意义转移的频率也更高。基于这些发现,本文认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将转喻性的翻译转移作为一种翻译手段。(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2-01-01)

樊伟[9](2011)在《成语中的词义转移例谈》一文中研究指出词义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它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常常更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词义只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就是结构和意义都相对比较固定的成语,也多有词义转移的现象,试略举数例浅析。(本文来源于《教师》期刊2011年10期)

左兵[10](2008)在《词义转移——作文出彩方法之二十叁》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有一个"有创新"的要求。行文过程中,将标题词的词义转移,可以使作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本期刊出叁篇作文——《生命的色彩》《秉持本色》《药》——它们采用"词义转移"章法,实现"构思新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湖北招生考试》期刊2008年14期)

词义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极具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意思",频繁出现日常生活中。从动态语义学角度,解析"意思"词义转移的不同类型,不同语境下的词义转移表现形式,并探讨其动态语义的基本成因,旨在通过该词分析揭示汉语词汇使用的普遍规律,推进汉语的动态语义研究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词义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何欢.试论感情色彩变化是否是词义转移[J].青年文学家.2017

[2].李丹,樊亦敏.汉语“意思”词义转移的动态语义学解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

[3].樊亦敏.“方便”词义转移的情境语义分析[J].校园英语.2016

[4].卢薇薇.韩中头部人体名词词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延边大学.2015

[5].邹嘉晖.谈提喻在英语词义转移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高冲.浅析ECM视角下的英语词义转移现象[J].海外英语.2013

[7].刘彤,杨嫦君.警惕“校长事件”报道对词义转移的贬降趋向[J].今传媒.2012

[8].张小晶.汉英翻译中词义转移的认知解释[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9].樊伟.成语中的词义转移例谈[J].教师.2011

[10].左兵.词义转移——作文出彩方法之二十叁[J].湖北招生考试.2008

论文知识图

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的事件域认知模型事件域认知模型—1《人物御龙》战国科技词汇向普通词汇演变的演变机制简...“足/脚”的语义转移系统

标签:;  ;  ;  ;  ;  ;  ;  

词义转移论文_何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