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双土乡中心学校渠县635200)
语文课堂的结尾要有极强的艺术性。好的结尾应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的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呢?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发散式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例如我在教《一夜的工作》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
二、拓展式
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若不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会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十分狭小的认知天地。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很有必要。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在学《江姐》时,结尾时我对同学们说:“在共和国的解放战争中,象江姐这样的烈士不计其数,让我们登陆中华魂的网站,(打开网站)去认识更多的英雄吧……
三、争鸣式
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如果单凭老师讲解,他们并不能透彻理解,不妨将问题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争辩,老师巧点妙拨,寻出一致的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教师提出“究竟是谁害死了小扬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有的说是更夫害死的,有的说是管家害死的,还有的说是仆人害死的。这些意见,从现象上看,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向前推进。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深思:扬科和母亲为什么过着这种贫困的生活?八岁的小扬科为什么要去当牧童,受人欺凌?这样,学生很快就领悟到是地方、资产阶级统治的黑暗社会害死了扬科,仆人、更夫、管家无非是统治阶级的奴才、帮凶。从而,学生的思维流程由仆人、更夫、管家汇流到深层——黑暗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得出这一正确答案,感情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
四、竞赛式
根据小学生好胜和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围绕教学内容选择竞赛题目,使学生在竞赛中结束一堂课的学习。例如教学《画杨桃》一课结束时,可通过竞赛背诵最后两段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家情绪高昂,学得生动,记得牢固。或者在学习完古诗后,学生们比赛背诵曾经学过的古诗,并针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评选出“好记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延伸式
我们的单元教学中往往列有两到三课,它们常有共同的主题,有的甚至在写作方法上也有相似点。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总结这些相同面或相似点,引出下一篇课文或者课外其他文章,布置预习题,引导学生利用新掌握的知识自主解读新的文本。
我在教学《小虾》一课时,在课堂结尾总结本课的写作方法时,从中心句入手,归纳赏析它的作用。随后向学生说起来:“其实,不光本课采用了中心句的写法,还有很多很多的课文也都采用了,比如《小镇的早晨》《翠鸟》。同学们不妨看看我们马上要学的《翠鸟》。”最后我们展开了对《翠鸟》的预习。学生们带着刚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课文,既感到新鲜,又感到有趣,劲头十足。
六、点睛式
这种结尾方法是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高度,应该通过富有变化的双边活动进行。如教学《火烧赤壁》一文时,这样点睛:“打完了一仗,总得好好总结一下。如果你是周瑜,你怎样总结大获全胜的经验?如果你是曹操,你应当汲取哪些失败的教训呢?谁愿意当周瑜?谁愿意当曹操?”同学们纷纷登台,总结这场战争。这样的结尾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七、深化式
品读佳句,随文仿写,锻炼使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孩子在课堂上对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经典段落、好的结构写法进行品读,并尝试模仿着写一写,这样,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创设情境,随文续写,发展创造性思维。例:教学《从现在开始》后,笔者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发挥想象,以《猴子当上万兽之王》为题,自由续编故事。同时提议每组选出一篇最有趣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在班队活动课里进行表演。孩子们热情高涨,各显神通,编故事、选故事、排故事、演故事,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操作。
扩展思维,随文扩写,升华美好的情感。扩展思维是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体现对文章的再悟,是对作者情感的深入体验和提升。
当然结尾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游戏法、图示法、悬念法等等。但不管什么样的方法应视文本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定。优秀的教学结尾,能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纽带。它会给课堂带来活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精彩。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如花绽放。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生动活泼起来,才能焕发出光彩夺目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