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论文

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论文

编者按:

建议从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由自治区统筹,重点用于加快我区中高端酒店业发展的奖励补助。充分发挥自治区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地方政府参股基金,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中高端酒店的投资经营。对创建并评定为四星级、五星级的酒店,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一次性奖励。对通过复核的四星级酒店和五星级酒店适当进行奖励,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或返还。各地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促进住宿业的相关奖励政策。在土地出让、酒店项目立项会审制度、税费减免、信贷扶持、融资渠道、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在世界神话学界,“向后看”视角迄今占据主导地位,阻碍了神话学者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充分关注,束缚了神话学的发展。就“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这一主题而言,已有敏锐的学者做出了探索,也有先行者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相关研究较为薄弱。近年来,神话主义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但亟待修正、补充、完善,以推进学科体系的创新,建立源于学科传统,又“朝向当下”的当代神话学。这一语境下,神话的现代转化路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重构神话叙事的语言文本、表演性重构呈现、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是神话转化为教育资本、娱乐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基本形式。神话学家必须深究这些转换形式,才能在神话资源转化的过程中有所作为。著名神话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主持的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是她带领的学术团队长期的神话资源转化实践探索的结果,也是杨教授与中国神话学界互动生成的学术结晶,因此,这一重大项目的国家立项,是中国神话学界近十年来的标志性学术事件。为此,本栏目与中国神话学会、杨利慧教授项目团队合作,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刊发国内外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领域的前沿成果,展现当代社会的神话资源转化实践面貌,探索神话传统的现代应用价值,以期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产生积极的原创理论贡献。欢迎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摘 要:除书面文本与口头传唱之外,神话还以大量的图像形式存在。梳理国内外神话图像研究的状况发现:国外关于神话图像的研究包括神话学对神话图像的介绍、图像学对神话图像意义的研究、考古学对神话图像的考证、艺术学对神话与艺术的研究四个方面;20世纪国内对神话图像的研究以考古图像为中心,21世纪以来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集中于对神话图像的历史考证、图像意义的阐释、图文口关系的探讨、图像审美特征及演变的研究、神话在当代图像中的转化应用研究、神话图像本身理论性的探讨等方面。我国神话学对神话图像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如何将神话图像研究正式纳入神话学研究领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神话;神话图像;图像研究

神话不仅以书面文本和口头传唱的形式,还以大量的图像形式存在,从古代的汉画像石、帛画、壁画、绘画,到当代的雕塑、民间工艺、应用设计等,神话图像作为神话的表现方式和传承媒介,似乎从未间断。对神话图像的研究应该是神话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学者较多关注书面文本与口头传唱,忽略了对神话图像的研究,但这一领域的研究绝非完全空白,下文将国内外对神话图像的研究状况作简要梳理,以进一步探讨神话图像研究的发展路径。

一、国外神话图像研究状况

国外关于神话图像的研究主要包括神话学对神话图像的介绍、图像学对神话意义的研究、考古学对神话图像的考证、艺术学对神话与艺术的研究四个方面。

(一)神话学对神话图像的介绍与研究

国外神话学界有众多关于神话图像的介绍性著作,如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TheMythicImage[1]一书,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地各种主题的神话图像(绘画、雕塑、器物、建筑等)。该书以神话图像为主,辅助以详细的文字介绍。当然,该书仍与坎贝尔的心理学分析有关,类似于《千面英雄》(TheHerowithaThousandFaces)与《神话的力量》(ThePowerofMyth)中所分析的观点,但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是对神话图像的阐释。坎贝尔去世前正在创作《世界神话历史地图》(HistoricalAtlasofWorldMythology)[2],这一系列丛书利用大量的图像与神话,追溯了史前人类神话符号和神话故事的发展,但坎贝尔去世之前仅完成了第一卷,其编辑Robert Walter完成了第二卷的前五部分,现只有第一卷(TheWayoftheAnimalPowers)和第二卷(TheWayoftheSeededEarth)的前五部分出版。美国学者戴维·利明(David Leeming)和埃德温·贝尔德(Edwin Belda)合著的《神话学》(Mythology)[3]已翻译成中文版,其中配有58张彩图和141张黑白图,书中对图中所述的各国神话进行了简要介绍。英国学者Robert Graves编著的《神话学百科全书》(LarousseEncyclopediaofMythology)[4],利用众多的插图,介绍了各国的神话故事及神话人物。英国神话学家Roy Willis及其团队编著的《世界神话学》(WorldMythology)[5],收录了500多幅彩色照片、艺术作品等,介绍了世界各国重要的神话故事。此外,还有英国学者Gilbert Meadows编著的AnIllustratedDictionaryofClassicalMythology,T.P.Wiseman编著的TheMythsofRome,Philip Matyszak编写的TheGreekandRomanMyth,美国学者Mark P.O.Morford与Robert J.Lenardon合编的ClassicalMythology,De Grummond与Nancy Thomson合编的EtruscanMyth,SacredHistory,andLegend等,都是对西方神话图文结合式的介绍,为研究西方神话图像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48]是《山海经》图像研究的大作。作者根据其中10种版本(明代4种、清代6种),搜集了2000幅以上的《山海经》图像,从中精选了诸神以及鸟兽虫鱼类的图像1000幅,每一幅图像除详细介绍其有关经文外,还将它们按顺序排列并加以一一讲解。作者提出了图像先行说,认为经文可能是说明画意的配文,且说明了历史上图文并举的叙事传统。而《全像山海经图比较》则在《古本山海经图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6个版本的比较,全书规模较大,共1函7册,分上、下两卷。这两部著作被学界称为《山海经》图像的真正研究[49],为神话图像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和领域。

(二)图像学对神话图像意义的研究

20世纪上半叶,阿比·瓦尔堡及其门徒潘诺夫斯基开创了图像学研究,认为某个时期的艺术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和宗教、哲学、文学等具有密切关系,图像学的早期发展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神话图像艺术紧密相关。

潘诺夫斯基首先对图像学做了系统的表述,其1939年出版的著作《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StudiesinIconology)[8]至今仍是图像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该书将图像学方法与例证结合起来,导论部分提出了图像学的三个阶段,即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及图像学阐释。前图像志描述即对图像的辨识,用文字就作品本身的视觉品质来描述图像;图像志分析即根据传统知识分析、解释作品图像中的故事或寓言,由此进一步分析其中的情节或人物;图像学阐释即发现图像的深层意义,它可以揭示一个国家、时期的宗教信念和哲学主张的基本立场等。作者用该方法解读了皮耶罗的两组绘画、丘比特图像等,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之后的《视觉艺术的含义》(MeaningintheVisualArts)[9]一书,对图像学方法做了进一步阐释,认为艺术史家应该尽可能地搜集与所研究图像有历史关联的文献,从而为其提供有关政治、宗教、社会、科学等方面解读的证明。英国图像学家E.H.贡布里希(E.H.Gombrich)认为,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只关注艺术品的思想而不重视其形式,是对图像最大的误解。他一方面肯定了图像学的价值,另一方面指出了图像学必须从研究习俗惯例而不是象征符号开始。其研究的重点,是将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目的和范围明晰化并逐步缩小,建立一套标准和矫正原则。《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GombrichontheRenaissance)[10],集合了贡布里希关于图像学研究的文章,讨论了图像学的目的和范围,对众多的西方神话图像重新进行了解读。美国图像学家汤姆·米歇尔(W.J.T.Mitchell)近年来提出了“图像转向”,他反对现代图像学及其背后的诠释学系统,对图像学进行了重构,扩大了图像的定义,提倡让图像学从艺术史、美学中解脱出来,去研究非艺术、非美术的图像。其“图像三部曲”,即《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Image,Text,Ideology)[11]、《图像理论》(PictureTheory)[12]及《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WhatDoPicturesWant?)[13],对何为图像、图像与语言的关系、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图像理论等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思考,试图在潘诺夫斯基的基础之上发展当代图像学。此外,美国学者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图像的领域》(TheDomainofImages)、梅维恒(Victor H.Mair)《绘画与表演——中国绘画叙事及其起源研究》(PaintingandPerformance:ChinesePictureRecitationandItsIndianGenesis),英国学者诺曼·布列逊(William Norman Bryson)《视阈与绘画:凝视的逻辑》(VisionandPainting:TheLogicoftheGaze)、彼得·伯克(Peter Burke)的《图像证史》(Eyewitnessing:TheUsesofImagesasHistoricalEvidence),虽未对神话图像做出解读,但其研究方法与对图像学的思考,都对神话学研究神话图像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多模态语料库囊括了体育文学与文化、体育新闻与影视、体育经济与产业、体育赛事与传播、体育教学与研究等多方面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处理.其内容见图 3.用到的软件有:用网页“爬虫”软件大量收集网页海量数据;用ABBYYreader 实现从PDF到Word的转换;用Edit Pad 进行文本的批量处理.

大白兔推出润唇膏,这一跨界玩法大胆又前卫,戳中一批人的老字号情怀,在奶糖润唇膏爆火的背后,恰恰是老字号标新立异的品牌体验。不过,对于年轻理性的消费者而言,这种对老字号品牌的“情结”不会凭空而来。一些网红爆款来得快,去得也快。美加净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一炮打响,拼的是渠道营销,更拼的是锐意创新。

(三)考古学对神话图像的考证

对古代出土的神话图像进行考证研究,是早期神话图像研究的主要部分。美国考古学家马丽加·金芭塔丝(Marija Alseikaite Gimbutas)在《女神的语言》(TheLanguageoftheGoddess)[19]、《活着的女神》(TheLivingGoddesses)[20]等书中,运用大量的史前考古所得的图像资料,结合内容广泛的欧洲神话传说,以充分的证据展现了欧洲史前时期女神的存在,如雕塑、小雕像、寺庙模型、壁画、花瓶、祭祀容器等,真正打破了神话学与考古学、宗教学、民俗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对神话象征符号体系进行重构。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20世纪早期对神话考古图像的研究与当时国外探险家、研究者紧密相关。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外国探险家对中国西北进行了掠夺性考察。1915年,《西域考古图谱》[21]公布了新疆考察所得伏羲女娲彩色绢画。1928年,英国斯坦因《亚洲腹地考古图记》[22]介绍了新疆考古发现的众多神话彩色绢画、壁画以及经卷等。图像公布之后,聚焦于考古论证与神话溯源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展开,不乏日、德、苏联等国的研究者。

加大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将品牌农业宣传列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内对外宣传的主要内容,积极主动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和各级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形成政府重视、企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宣传部门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的宣传策划,促进品牌农业输出,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市场的净化,不断组织力量打假保真,保证品牌的纯净度和品牌的影响力。

日本学者小林太一郎《女娲と观音》[23]一文,将中国神话始祖神女娲与佛教菩萨观音作了比较研究。林巳奈夫从考古学转而研究中国神话,其专著《刻在石头上的世界:画像石述说的古代中国的生活和思想》[24]《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25]以及文章《长沙出土战国帛书考》《长沙出土楚帛书之十二神之由来》《汉代的鬼神世界》等,对中国神话考古图像做了详细的论证与研究。此外,日本学者谷野典之《女娲、伏羲神话系统考》、小南一郎《中国西部地区的伏羲女娲图像》等文章,通过伏羲女娲神话图像对其神话发展等进行分析研究。苏联学者Э·M·杨申娜《汉墓画像石略论》仔细考察了当时能见到的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的墓刻画像中的神话故事,详细分析了伏羲女娲画像。李福清《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肖像描绘》[26],是20世纪末利用汉画图像研究伏羲女娲神话成果中较为重要的文章,他以汉代石刻画像、壁画、高句丽画像,唐代新疆帛画等为考察对象,结合汉代纬书,探讨了神话形象从兽形到人兽共体,再至全然人形的演变过程。德国学者K·芬斯特布施《〈山海经〉与造型艺术的关系》一书,从《山海经》中挑出诸多片段,与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的幻想联系起来研究,但是未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后出版的《汉代画像石母题目录索引》是当时第一部汉画像母题索引书,此书包括了目录本身及汉代画像插图,对神话考古图像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四)艺术学对神话与艺术的研究

艺术包含了图像艺术,国外关于神话与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典神话与当代艺术的研究,此外,还有众多图文结合对艺术与神话进行介绍的通识性读物。

关于古典神话与当代艺术的研究,如美国艺术学家Isabelle Loring Wallace与Jennie Hirsh合著的ContemporaryArtandClassicalMyth[27] 一书,讨论了当代艺术与古典神话主题的密切关系。该书由14篇原创论文组成,探索并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了当代艺术与古典神话的多面交叉,汇集了众多研究方法。一些文章专注于单一作品,因为它们与特定的神话有关;而另一些文章采用更广泛的方法,呼吁神话可以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趋势。英国学者James Cahill 的著作FlyingTooClosetotheSun:MythsinArtfromClassicaltoContemporary[28],介绍了古典神话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激发艺术,将古代、现代和当代艺术家的神话风格艺术品联合起来。在其12个主题章节中,选择了200多件以希腊和罗马神话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以新旧并列的形式呈现,对比了过去与现在,突出了神话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此外,美国人类学家Micheal Paul Jordan与Daniel C.Swan合写的文章PaintingaNewBattleTipi:PublicArt,IntellectualProperty,andHeritageConstructioninaContemporaryNativeAmericanCommunity[29],对画家制作帐篷绘画做了人类学的分析,进而探讨了美国印第安土著民传统军事神话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对神话学从制作者角度去研究神话图像具有借鉴意义。J.D.Lewis-Williams的文章DebatingRockArt:MythandRitual,TheoriesandFacts[30],从南非的岩画图像出发,探讨了神话与真实、人类动物图、意识范围、祭坛与牺牲、理论与事实等问题。

除了专业的学术研究之外,还有众多介绍神话与艺术的通识性读物,这些读物都是图文结合,可以为研究国外神话图像提供大量的基础资料。如美国学者Thomas H.Carpenter的ArtandMythinAncientGreece一书,梳理了古希腊神话艺术,将研究时间扩展到了公元前700~前323年。他认为瓶画描绘故事的方式会代代更改,同样一则神话故事,不同时间的表述语境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印度画家及作家Madanjeet Singh的著作TheSuninMythandArt[31] ,讲述了从原始社会至今的关于太阳的图像与神话表现方式,介绍了其在建筑、文学、哲学、信仰等方面的创造性影响。美国考古学家Patrick Hunt的著作RenaissanceVisions:MythandArt,探索了文艺复兴时期12个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的广泛背景和传说,对希腊和罗马神话的这些经典表现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将读者带入一个致力于美和神话的历史时代。(1) Patrick Hunt.RenaissanceVisions:MythandArt,University Readers,2008. 意大利学者Luca Giuliani的ImageandMyth:AHistoryofPictorialNarrationinGreekArt[32]一书,讲述了古希腊花瓶图片背后的故事,探讨了古代艺术家如何确定用于讲述基本故事的主题或历史和神话事件。此外,相关的读物还有Michael Willis的Tibet:life,mythandart,Joann Fletcher的AncientEgypt:life,myth,andart,Emma Stafford的Life,Myth,andArtinAncientGreece等。

杨利慧、张多在《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探索之路》[90]一文中,对神话在遗产旅游以及当代图像艺术中的转化研究做了部分梳理,如孙正国与冯天瑜针对武汉大禹神话园的景观设计的访谈[91],冯天瑜提出神话资源的转化既要坚持资源的本真性,又要坚持资源在当代的可转化性,但并未对图像景观做具体的阐释。唐晶《中国传统神话主题景观设计的纪念性与文化表达》[92],结合郑州市大禹文化苑项目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对国内各地近年来兴建的传统神话主题景观的类型与特征进行探讨,分析了传统神话主题景观的纪念性构成及表达。除此之外,陈辰、裘鸿菲《纪念性景观中的叙事应用——以武汉市大禹神话园为例》[93]一文,分析了武汉市大禹神话园的景观叙事,从故事、空间和意义三个方面表达了大禹神话园的叙事层次和纪念内涵。王慧杰《神话传说的图像化与乡村创意旅游开发——以灵寿县织女山七夕节为例》[94],以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为大背景,梳理了灵寿县织女山七夕神话传说,并将神话传说和当地遗址结合创设情境,使神话传说图像化,并进一步探索了神话传说在乡村现代社会变迁中传承与创意旅游的新模式。邹夫仁《从大梅山文化旅游看梅山神话人物形象的艺术再创造》[95]一文,分析了梅山神话人物形象在大梅山文化旅游民俗村、文化园雕塑与雕刻、戏剧表演、工艺品设计以及旅游影视和场景体验中的艺术再创造。

二、国内神话图像研究综述

(一)20世纪以考古图像为中心的研究

国内对神话图像的科学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30~40年代,受考古发现的影响,神话图像研究主要是从考古图像出发,以考证其真相为目的,并探寻神话人物的形象原型以及对神话的溯源研究,主要的研究者有鲁迅、常任侠、闻一多、孙作云、黄文弼等。

鲁迅是较早注意到神话研究要与图像相结合的学者,他在《神话与传说》中论及《天问》时称:“是知此种故事,当时不特流传人口,且用为庙堂文饰矣。其流风至汉不绝,今在墟墓间犹见有石刻神祇怪物圣哲士女之图。晋既得汲冢书,郭璞为《穆天子传》作注,又注《山海经》,作图赞,其后江灌亦有图赞,盖神异之说,晋以后尚为人士(士人)所深爱。”[33](P23)他很早就注意到汉画像中的神话图像,但他并未有深入研究的成果。常任侠在《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像研究》[34]中,将历史考古图像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洪水神话结合起来,证明了石棺画像中人首蛇身的对偶神是伏羲女娲,他认为应该重视考古学角度的研究,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变神话研究从神话到神话、从传说到传说的研究方式,为后人研究神话提供现实证据。闻一多对神话图像进行了较为专业的研究,其主要成果《伏羲考》《龙凤》[35]等系列文章,运用考古学、艺术作品及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资料,对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图像进行描述与分析,并以新的观点论述了龙的形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采用的图像资料虽然数量有限,仅仅来自几幅石刻画像和帛画,但其研究具有独创性,对当时神话学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孙作云的图腾神话研究从图腾理论切入到神话研究,其研究成果《蚩尤考》《槃瓠考》《鸟官考——中国古代鸟氏族诸酋长考补》《中国古代图腾研究》等,利用考古器物上的众多图像纹饰资料来考察图腾与神话,从某种程度上扩大了中国神话研究的视野。他首先提出了神话与图像的研究方法,在《饕餮考》中指出:“愚年来颇治神话学与民俗学,窃思若能由神话学探索此种花纹之神话的意义,由民俗学解释此种花纹之原始的性质,当为极饶有兴趣之事。今即以此为线索,由古书上之记载,合之古器上之材料,参以初民社会之风俗,推衍比勘,以求一解,此即本文所采用之方法与目的也。”[36](P299)他强调神话、图像与民俗综合的研究方法,为神话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他过于依赖图腾理论,将一切社会现象都解释为图腾社会的遗留物,逐渐走向泛图腾化的边缘,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一书中收录了哈拉和卓古墓出土的一件伏羲女娲绢画,他对此件绢画上所绘的人物进行了详细的辨析,结合文献记载并比较武梁祠中的伏羲女娲画像石,最后得出了绢画所绘的就是伏羲女娲的结论。[37](P55)

20世纪后半叶的神话图像研究延续之前对考古图像的研究,仍是以图像考证与神话溯源为目的进行研究,大部分研究聚焦于考古发现的“人首蛇身”像。台湾学者刘渊临在《甲骨文中的“虫虫 ”字与后世神话中的伏羲女娲》[38]一文中,依据殷代甲骨文的形状以及至汉唐时期单独或对称的蛇身像与伏羲女娲的密切关系,将伏羲女娲信仰向前推至殷商时期。何新在《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的起源》[39]一文中,对甘谷西坪乡的陶纹人首蛇身像与原始伏羲像做了探讨。萧兵在《女娲考》[40]一文中分析了先秦彩陶纹之中的人首蛇身像,认为其与伏羲女娲神话密切相关。陈履生在《神画主神研究》[41]中,收录了大量出土的伏羲女娲的画像石、石刻、壁画等,将西王母、东王公和伏羲女娲作为汉代的主神进行联系和对比,对这两对图像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杨利慧《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42]一书,整理了伏羲女娲画像石、画像砖、石刻、壁画等78件,并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田野材料及民间女娲信仰的习俗,对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南方说”进行了辩驳,论证了女娲神话和信仰肇始于我国西北地区。此外,程健君《南阳汉画中的“伏羲女娲图”考》[43]、李陈广《汉画伏羲女娲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44]等论文,也是从考古图像出发,对伏羲女娲形象的考证、图像的思想象征性等问题进行探讨。除考古图像之外,巴莫曲布嫫的《神图巫符与仪式象征——大凉山彝族毕摩宗教绘画中的神话原型》[45]一文,分析大凉山彝族毕摩宗教绘画中神图巫符的构画与制作,并分析了其中的神话原型,是较早从图像角度对少数民族神话与仪式所做的研究。总之,20世纪关于神话图像的研究未曾脱离考古图像的领域,研究的重点集中于论证考古图像的真实意义,或是从考古图像出发推测神话的原型或信仰的起源问题,这与当时神话研究注重搜集与研究溯源的学术风气紧密相关。

(二)21世纪以来多样化的神话图像研究

21世纪以来的神话图像研究受20世纪研究的影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继续关注考古图像,但随着图像技术的发展,图像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各个学科的研究者都将注意力渐渐转向图像研究,神话图像的研究也进入了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

综观21世纪以来的神话图像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对神话图像的历史考证

21世纪初期,仍有大量的学者聚焦于对神话图像的考证与溯源研究,如郭维德《曾侯乙墓五弦琴上伏羲和女娲图像考释》,孟庆利《汉墓砖画“伏羲、女娲像”考》,赵吴成《河西墓室壁画中“伏羲、女娲”和“牛首人身、鸡首人身”图像浅析》,李怀顺与魏文斌、郑国穆《麦积山石窟“伏羲女娲”图像辨析》,牛天伟《四川“伏羲女娲执乐器”画像略考》以及陈金文《东汉画像石中西王母与伏羲、女娲共同构图的解读》等论文,皆是从考古图像中伏羲女娲形象的考证出发进行的研究。另外,叶舒宪自2006年以来着力于“四重证据法”的研究,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如《第四重证据:比较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二里头铜牌饰与夏代神话研究——再论“第四重证据”》《鲧禹启化熊神话通解——四重证据的立体释古方法》《轩辕和有熊——兼论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及四重证据阐释》《〈容成氏〉夏禹建鼓神话通释——五论“四重证据法”的知识考古范式》《玄鸟原型的图像学探源——六论“四重证据法”的知识考古范式》等,对“四重证据法”给予充分的阐述和深入的剖析,将考古发掘的或传世的图像纳入古史研究的范围,结合神话学,从材料上扩展了神话研究的范围,为中国神话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叶舒宪与杨骊合著的《四重证据法研究》[46]于2019年1月出版,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上下两编细致地阐述了四重证据法的学术理论与个案实践,注重比较图像学的使用,为神话及人文研究传统带来推陈出新的实际效用。但是,他关于神话图像的研究,无论是四重证据法,还是原型解读、玉石神话等,都集中于历史图像,特别是考古图像,并未涉及到当代图像,实质上仍属于神话图像与历史的研究。

此外,王立波《新疆山普拉遗址人头马武士图像渊源研究》[47]一文,以新疆和田地区山普拉遗址中毛织品上织制的人头马武士形象为切入点,根据西方神话与中国古代《山海经》中的“半兽人”形象,进行文献梳理和对比分析,论证了其人头马图像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结果,并认为人头马图像是现代图像的重要创作元素,该文章的开创性是利用中西神话图像的对比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借用西方图像学研究方法,对历史神话图像进行描述、分析与阐释,解读其主题及意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马昌仪、刘惠萍、过文英、朱存明、王青、王倩、高莉芬、孟青、马珍、王晰等,以下详细列之。

另外,有学者对神话与图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耶鲁大学神话学、宗教学教授Phyllis Granoff的文章ī:AStud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MythandImageinIndianArt[6]。作者介绍了印度艺术中名为ī,肚子上有蝎子图案的女神雕塑,根据对印度万神殿中恐怖和破坏性女神神话的广泛研究,解释了她与图像中蝎子的关系,并对如何将神话中具体的神抽象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雕塑进行了探讨。印度德干学院院长G.B.Deglurkar的IconologyandMythology[7]一文,利用印度图像,较早探讨了图像学与神话学,认为图像是为朝拜者、教派竞争、教义信条而创造,也是为了神话故事而准备的。文章主要关注了神话化的图像,并认为在识别图像的基础上,要更进一步找出图像学与神话学之间的重要联系,二者可以激发宗教的活力,特别是在民间层面。

刘惠萍早在2002年就发表了《麦积山石窟伏羲女娲塑像试释》[50]一文,对麦积山石窟的伏羲女娲塑像、伏羲女娲神话与人首蛇身像做了简要介绍,探讨了麦积山石窟伏羲女娲塑像在麦积山石窟造像中所代表的内涵与价值。2003年以来,刘惠萍将主要精力放在神话图像的研究上。张多《古典新诠:刘惠萍的神话文献与图像研究——兼及对神话文献方法的反思》[51],对刘惠萍的神话图像研究作了简要梳理。刘惠萍对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画像逐步深入地进行研究,提出图像研究应注重整幅图与墓葬的整体环境,如《吐鲁番墓葬出土伏羲女娲画像述论》《象天通神——关于吐鲁番墓葬出土伏羲女娲图的再思考》等论文,通过对伏羲女娲图像的描述、阴阳象征意义的解读与画像在墓葬中的功能等问题的分析,重新诠释了神话图像的内涵。之后,她对日月神话、玉兔、西王母等神话图像也不断钻研,先后发表了《汉画像中的“玉兔捣药”——兼论神话传说的借用与复合现象》《太阳与神鸟:“日中三足乌”神话探析》《多元传承与地域特色:西王母图像在四川汉画像中的表现》《天文与人文:日月图像在汉代墓室中的功能与意义》等文章。她从神话学的理论方法出发,将文献研究与图像学研究结合起来,逐渐提出了自己的神话图像研究思想,2010年出版的《图像与神话:日月神话之研究》一书,系统阐述了她关于图像研究神话的方法问题。总之,刘惠萍对神话图像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对当下神话学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过文英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论文《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52]是引用率非常高的一篇文章。该文以研究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为目的,引用汉代墓葬帛画、壁画、石刻画像中的相关图像材料,通过对图像分布特点、形象特征的系统分析,归纳出伏羲女娲画像的基本图像志,对其具体细节做了图像学阐释,并将其置于汉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揭示图像所蕴含的时代文化内涵。此外,该文还探讨了伏羲女娲画像的特殊艺术功能,以及图像对于伏羲女娲神话研究的意义。该文对伏羲女娲的考古图像的搜集整理十分详实,对其分析也较为深入,对神话图像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朱存明近年来持续关注汉画像的意义研究,利用艺术学及图像学,对汉画像中的神话图像意义进行解读,其《汉画像的象征世界》[53]一书是在大量的考古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对汉代画像艺术所做的美学探讨。该书选取汉画像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志和图像学的方法,从汉画像的总体图式与意象出发探讨其象征意义,其中包括对神话图像的解读,提出了汉画像是汉代宇宙象征主义的表现的观点。另外,他的著作《丑与怪——从史前艺术到汉画像中的怪异研究》[54]对史前艺术到汉画像中的丑怪形象进行分析,解读了《山海经》及汉画像中神话的怪诞精神,对不同时代的审美现象与情景做了实证研究。朱存明近年来指导的文学艺术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也大多集中于对汉画像的研究,如下文的孟青、马珍等对汉画像的研究。

王青2019年出版的专著《中国神话的图像学研究》[55]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神话的图像学研究”的结项成果,该书对相关的中国神话图像进行分类,区分出太阳神话、月亮神话、昆仑蓬莱神话及“泗水捞鼎”传说的不同形式的图像表达,并通过与文献进行对比,探寻了图像的不同表达,以及不同地域“泗水捞鼎”图像的变异等。该书在前言部分提出从“图像证史”到“图像即史”,认为神话图像是独立的神话主体,指出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在研究考古图像时的缺陷,倡导建立自足的图像解读方法,对神话图像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该书内容以神话图像分类、演变及与文献比较为主,未能深入从图像学角度对中国神话图像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划分的四大类也未能涵盖书名中的“中国神话”。该书以考古图像为中心,未涉及到当代的神话图像研究,相比于“中国神话的图像学研究”的提法,内容还需进一步扩充与深入。

不少人认为设计好母版就是完成了教学课件的模板文件的设计,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模板文件是在母版设计好之后,为了某个具体课程设计具体的前导内容,如课程的每个章节都设计封面、目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情景一、情景二等顺序,每个章节的这些具体的章节前导内容都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做成模板文件,制作每一个章节时都可以打开使用,模板文件的扩展名是*.potx。

除以上研究外,近年来也有较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从图像学角度对历史考古中的神话图像进行梳理和研究,如孟青《汉画西王母图像的民俗文化研究——以山东地区为例》、马珍《汉画像伏羲神话的图像学研究》、王晰《甘肃考古发现的伏羲女娲图像整理研究》、王晓玲《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图像研究》以及李新《汉画像中熊图像研究》等,从图像学角度对考古发现的神话图像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阐释,并进一步分析了神话图像的地域分布与流变,为神话学者研究神话图像提供了大量的图像资料。

此外,众多的期刊论文也对历史图像进行意义上的解读,如杨晓明《论西王母图像的意义演变》、沈莹《女娲的象征性身份——女娲形象的图像学分析》、王倩《淮北汉画像“铺首衔环”神话学新探》及《论陕北汉画像圣树符号的宇宙论意义》、高莉芬《墓门上的女神:陕北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及其象征考察》、刘吉平《从神话到神画——白马藏族民间神祇绘画的文化意蕴透视》、姬长玲《论汉画像中伏羲、女娲图像的对偶现象》、徐峰《中国古代的龟崇拜——以“龟负”的神话、图像与雕像为视角》、徐小曼《论汉画像“捣药兔”形象》、俞方洁《西王母神话形象演变的隐喻——兼论摇钱树中的西王母图像》、李芳《中原墓葬艺术女娲神话图像考》、李飞《左江岩画图像内涵的神话解读》、王士立《从神话到图像——海南黎锦大力神纹的太阳崇拜文化意象》等文章,都是通过对比文献来解读神话图像的意义与内涵。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王倩《图像学视域中的希腊神话研究》利用图像学方法,从希腊瓶画图像出发,对希腊神话进行新的阐释,重点说明了考古实物和图像超越文字叙事的历史阐释效力,也即所谓第四重证据,试图使得对希腊神话的诠释走出神话文本阐释所面临的臆想性困境。该文是国内较少对国外神话图像进行研究的成果,但没有图像资料,也并未对希腊神话图像做细致的分析,仅是试图开启用图像来阐释希腊神话的思想。

2.对神话图像与文本、口头关系的探讨

从图像叙事角度探寻神话与图像的关系,尤其是图像与文本、口头的互动关系,是近年来神话图像研究的又一大领域。

龙迪勇《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56],通过具体考察故事画及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艺术品中的神话图像,探讨了叙事图像与叙事文本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即图像对文本的模仿或再现问题,并用皮尔斯的符号理论具体分析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朱存明、朱婷《汉画像西王母的图文互释研究》[57]一文,描述了文本记载与图像呈现的西王母以及图文记载的差异化,论述了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差异交互关系。蔡枫的博士论文《犍陀罗雕刻艺术与民间文学关系例考》[58],以图像学、叙事学和传播学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将犍陀罗雕刻艺术视为民间文学研究的有效文本,力图在图文互证中厘清犍陀罗雕刻艺术和民间文学的内在关系,确立犍陀罗雕刻艺术在印度文化语境中所特有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

金立江《女神文明与城邦——苏美尔女神伊南娜的图像神话与叙事》[59],通过分析一件出土的乌鲁克花瓶上的伊南娜女神图像,认为图像神话同文字叙事一样,也起到了叙事的作用,图像神话既是可以看见的也是可以言说的。安琪《神话的图像叙事:明代丽江壁画研究》[60]一文,通过分析汉藏之间的崇佛护法与艺术赞助、大黑天的图像叙事以及真武神话的图像叙事,论证了考古图像与神话历史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阐发、互为映照的平行结构,并认为丽江壁画是明代国家的官方宗教行为、地域性民间神话和区域社会政治精英相互作用的产物。周恬逸《〈山海经〉文图关系研究》[61],以《山海经》文图关系的历史研究为重点,阐释了《山海经》文图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从古至今《山海经》文图的演变情况、文献记载与传世的《山海经》图的分析与比较、《山海经》文图关系的变化趋势与特点地位、所记著名神话母题的文图关系等。王世成《古希腊瓶画中神话故事母题的图像化现象研究》[62],以神话故事母题在瓶画中的图像化为研究起点,借鉴相关瓶画艺术和神话故事母题文本研究的成果,从理论层面对神话故事具体创作策略和二者转化后的图文关系等予以深刻的剖析,对当下图文关系焦虑的现象展开学理渊源上的阐释。孟令法近年来也关注图像叙事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口述、图文与仪式:盘瓠神话的畲族演绎》[63]《口头传统与图像叙事的交互指涉——以浙南畲族长联和“功德歌”演述为例》[64]《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以浙南畲族盘瓠神话、史诗〈高皇歌〉及祖图长联为例》[65]等文章,从图像叙事的角度论述了口头演述、文字记载及图像描绘三者之间的交互指涉关系,认为这三种媒介共同出现在礼仪中,与现实生活对接。伊家慧《图文结合式研究方法对佛教研究的意义——以佛陀降生神话为例》[66]一文,将佛陀降生神话文本与图像结合进行系统性分析,认为文本和图像是佛陀降生神话研究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学术界此前往往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很少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进行的综合性研究。赵艳2019年新著《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67],以佛传文本为基础,将释迦牟尼神话分为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四个主要部分,对神话文本进行深度解析。作者广泛搜罗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犍陀罗、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众多佛教造像、石窟壁画等图像资料,图文并茂,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了释迦牟尼神话。

第二,神话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

3.对神话图像审美特征及演变的研究

21世纪以来,美术考古学方向的研究者聚焦于考古神话图像的审美特征及演变研究,关于该部分的研究,有众多研究生学位论文及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如刘渊《汉代画像石上伏羲女娲图像特征研究》[70],分析了我国中原地区、北方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女娲图像的特征,并对汉及以后女娲图像的特征做简要概述,资料较为详实。郭斌《浅析〈山海经〉中与马相关的形象》[71],从《山海经》中的马、“状如马”兽类形象、“状如马”神类形象、具有马局部特征的其他形象、与马相关的名称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山海经》文本以及相关典籍中的图像资料中与马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分析了《山海经》中与马相关的兽类形象的外形符号特征以及隐喻含义,是对《山海经》中马类兽形研究较为全面的成果。秦芳芳《中国神话题材绘画探究——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72]探讨了绘画题材与神话题材的关系和神话与绘画的关系,论述了魏晋前后中国神话题材绘画的发展历程,分别对魏晋前后各朝代的神话题材绘画代表作品的艺术特征加以论述和总结,并探析了政治经济对绘画艺术的影响。徐常乐《〈山海经〉刻本插图研究——〈山海经〉中的图像与巫术思维》[73],用图像学与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明代和清代几类《山海经》图的传承系统、神兽造型及其中蕴含的巫术思维进行了研究。其他如刘雪瑶《中国古代壁画中神话题材的水纹造形演变研究》[74]及苏剑钊《中国神话传说中鬼神形象图像化表达研究》[75],都是从美术学角度对历史上神话图像的演变所进行的研究。

期刊文章中关于神话图像的视觉结构特征研究,有王倩关于汉画像方位研究的系列文章,如《论汉画像石方位划分参照物》《左东右西:论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方位模式》《汉画像西王母关联方位图式研究》《二元宇宙:褚兰汉墓车马出行图方位结构》等,从神话图像的方位结构出发,对神话图像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此外,李曼丽《人与神的对话——古希腊神话雕塑》、李浥《四川东汉时期的西王母图像:主题与构成》、徐峰《图像与空间:良渚玉璧“鸟立阶梯状边框”图像新考》等,从视觉构成的角度,分析了各个神话图像的特征及其演变。

4.对神话在当代图像中的转化应用研究

因此,在电熔焊接PE管道施工中建议随机抽取5%的电熔连接件进行拉伸剥离试验,这样能有效地控制焊接质量,尽量避免虚焊的出现,从而保证管道达到设计使用寿命。

③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统计分析得到可靠性较高的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并预测最佳工艺参数:对于固态发酵551H,发酵时间27 h,固态培养基组成/固液比值2.125,发酵温度25℃,接种量10%;对于固态发酵552H,发酵时间48 h,固态培养基组成/固液比值1.5,发酵温度30℃,接种量3%,验证试验证明该参数可行。

中国神话学会原会长刘锡诚先生在《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看神话资源转化的中国实践》[76]一文中指出,在中国神话的定型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景观转化与艺术转化的差异,除此之外,当代电子图像即数字媒介领域中也大量存在着神话资源的图像转化。因而,当代图像中对神话的转化应用主要包括在审美艺术领域、景观设计领域以及数字媒体领域的应用。

第一,神话在当代审美艺术领域的应用研究。

学界对神话在当代审美艺术领域的应用研究包含绘画、雕塑、民间艺术等方面。

绘画方面。艺术家经常会将神话资源作为绘画创作的源泉,但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一点,从绘画创作的角度研究神话图像的寥寥无几。王子龙《基于〈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插画研究与创作》[77],解读了《山海经》图文中的神怪形象,并重新审视当代插画设计手法,将《山海经》中描述的上古世界中的神怪形象进行了再设计,并根据作者自身的创作实践,对中国传统艺术形象的传承与创新做了相关的思考。谢地《〈山海经〉中古今妖怪艺术形象的分析及应用实践》[78],分析对比了《山海经》中古代妖怪艺术形象和现代绘本《山海经》插画,分析《山海经》中神人异兽的现代插画的创作手法,同时与日本《鬼太郎》妖怪艺术形象做对比,从中借鉴,最终创作了以《山海经》中描写的小人国为题材的儿童绘本插画,塑造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妖怪艺术形象。刘春蓉《嫘祖绘画创作研究》[79]以画家为中心,分析了现有绘画如中国画、农民画、连环画、壁画与其他绘画如油画、装饰画中的嫘祖形象特征。桂小径《神话题材的洪荒之力——海南黎族神话题材油画创作的思考》[80]认为,神话传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及创作素材,分析了原始神话题材绘画的创作启示和审美意象。赵偲汝、李汉平《神话题材插画创作的艺术价值》[81],分析了插画创作的现状与问题,从人物特征、线条笔法、画面构图、传统色彩等方面探讨了神话题材插画的艺术特征,并认为基于神话题材的插画设计创作是顺应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趋势的。此外,郭蓉《〈山海经〉异兽形象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视觉表现》、何瑞华与肖冉婷《中国神话文化元素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应用——以〈山海经〉为例》等文章,也对传统神话的现代化路径进行了探讨。

雕塑方面。关于神话在雕塑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从美术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创作者角度去解读神话图像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毛建雄《古代神话在西方现代雕塑中之变异》[82]一文,分析了大量以古代神话为题材的西方现代雕塑,认为现代雕塑虽然风格渐趋自由开放,但神话题材仍未离开雕塑家的视野,文章还对后现代的神话雕塑与艺术进行了反思。云海军、吕枫《浅析希腊神话对其女神雕塑艺术的影响》[83],分析了神话是古希腊女神雕塑在世界雕塑史上脱颖而出的原因,并通过分析古希腊女神雕塑的写实美与理想美,讨论了写实与理想化相结合的美学思想。李鹏《传统艺术形象的传承与创新》[84],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以及对当代雕塑设计手法的分析总结,对《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进行了重新设计,试图在传统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包磊《心外无物——关于雕塑中神仙方士造型的解析》[85],对比了传统图像与现代雕塑中神仙方士的造型,通过分析神话与传说中对于神仙方士的文化解读,对当代的神仙方士造型雕塑艺术的创作进行分析与反思。张旭强《中国传统神话题材浅浮雕创作研究报告》[86],以中国传统神话题材为研究对象,从《创世》系列与《朝图》系列浮雕出发,展示了其作品和创作过程。论文还探讨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历史文化和理论研究,并结合对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对中国传统神话题材浅浮雕的艺术表现系统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汪敏皓《新材料在神话题材雕塑中的应用》[87],探讨了新材料在雕塑中的创新运用,以及新材料在神话题材雕塑作品中的实践过程与艺术价值,阐述了神话元素在雕塑中的介入,并且以《山海经》为例,论述了神话元素介入雕塑创作的必要性,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实践,总结出神话元素介入新材料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李雄《我用现代具象雕塑语言创作中国神话故事》[88]一文,展示作者的一系列神话题材雕塑作品,并根据其创作实践,指出神话故事题材既是雕塑表现的素材,也是雕塑表现的造型对象。古代人对这些神话大多是口口相传或文字记载,极少有图像类的形象描绘,这给作者创作这类雕塑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除以上在各自领域的研究之外,还有从艺术综合出发的研究,如李婧《〈山海经〉女性鬼神形象研究与思考》[100],分析了《山海经》在插画艺术、游戏角色设计等视觉传达艺术中的应用,突出研究了《山海经》中女性鬼神形象的研究与应用,如女娲、西王母、精卫等,对其在中国鬼神文化中的变化及艺术创作在当前商业社会中的概况做了简要论述,对传统文化的改变与再造进行了思考。王强《“拿来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关于中国神话类艺术作品套搬西方的警醒与反思》[101],分析了绘画、雕塑、文字、说唱和动画影视等形式的神话类题材艺术作品,通过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作品及邻国韩国的对比,提出我国神话类艺术作品民族文化认同缺失的现状,呼吁中国神话类艺术作品的本土创造。

按理说,一个男人做出如此大的改变,甚至按照自己不喜欢的节奏和方式工作,只为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是不至于被求全责备的。

此外,孙文起《论中国古代月亮神话的图文阐释》[68]、曲丹儿《古希腊瓶画的历史叙事与图像叙事》[69]等文章,分别论述了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方式,与文本口头互补、互证以及聚合的复杂关系。

国外神话学对神话图像的介绍可以为我国神话学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带来方法论意义上的启发,关于传统神话与现代艺术的探讨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从整体上看,其研究仍旧较为零散,缺乏整体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

第三,神话在数字媒体领域的应用研究。

数字媒体领域主要是利用技术处理的电子图像,如动画、数字化创作、游戏形象设计等。郝翰《中国神话传说角色动画造型中的传统绘画元素研究》[96],通过对我国神话传说角色动画造型(以同传统绘画元素相结合为主)与世界各国同类动画造型的比较,总结归纳出我国现当代神话传说角色动画造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根源,探讨了当代动画造型同我国传统绘画元素相结合的路径问题。刘明明《〈山海经〉神兽形象再设计的应用研究——以〈神兽极乐村〉市集创作为例》[97],叙述了动画设计《神兽极乐村》市集的创作过程,并结合经验,对传统的《山海经》神兽形象如何应用到现代动画设计艺术中进行了思考。此外,谢雅卉《美国动画片中龙形象的神话建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杜艺帆《中国上古神话的数字化创作》、胡佳璐与吴诗中《〈山海经〉的游戏化之路——科普交互新形式的探索研究》等文章,分析了神话在当代动画与数字化创作中的应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此外,在文创设计方面,解萌《基于山海经图文研究创新女性梳妆产品设计》[98],分析了《山海经》图文中的形象,运用平面设计手法创造出新的山海经形象,并通过对女性梳妆产品的需求和习惯进行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将创新的《山海经》图文融汇到女性梳妆产品设计当中,进一步探索关于中国传统元素再生的设计方法。王小兵《〈山海经〉神话思维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转化应用研究》[99],通过对《山海经》神话思维的特点进行解读以及对文创产品的概念、内容及设计模式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山海经》神话思维对文创产品设计的启示,并对《山海经》神话思维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转化应用做了实践探索。

前期以6 mm厚的6061铝合金和AZ31镁合金板材的异种材料搅拌摩擦焊接试验为基础,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在旋转速度为900 r/min,焊接速度为50 mm/min时获得表面成型良好的对接焊缝,但是其焊接强度较低。为分析其低强的原因,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研究其焊缝的断裂行为及其机理。

民间艺术方面。 吕朔《黑龙江流域中的神话对龙江剪纸的影响》[89],分析了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神话及神话观念对龙江剪纸的影响。该文对黑龙江流域的神话剪纸分布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叙述了黑龙江流域剪纸的起源及其发展,突出介绍了黑龙江传统神话画像造型,将神话剪纸大致分为创世神话剪纸、自然神话剪纸、动植物神话剪纸三类,更进一步阐述了龙江神话与龙江剪纸的关系及其影响,将神话与民间剪纸相结合,具有极高的创新性。

另外,有学者将图像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研究神话图像,如美国学者巫鸿对中国汉画像及墓葬艺术的研究,是利用图像学研究神话图像的典范,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WuLiangShrine:TheIdeologyofEarlyChinesePictorialArt)[14]、《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TheArtoftheYellowSprings:UnderstandingChineseTombs)[15],分别对武梁祠、洛阳卜千秋墓壁画中的神话图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图像所表达的内涵做出了深入的分析。英国考古学家伊伍德(Christiane Sourvinou-Inwood)ReadingGreeceCulture:TextandImages,RitualsandMyths[16]一书,对神话图像的解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破译古代雅典瓶画上的神话形象以及背后的故事,必须借助于图像学的方法,认为对雅典瓶画场景的阐释应该从图像学和语义学两个层面展开。另有文章MythsinImages:TheseusandMedeaasaCaseStudy[17](P395),利用忒修斯和美狄亚图像作为案例,认为任何对古代形象的解读都是一种经验论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自己时代的一些假设性因素在其中,这些解读后的形象其实是对古代形象的重构与侵犯,强调尽可能按照古人当时看待形象的方式来解读古老的神话形象。法国考古学家南诺(Nanno Marinatos)在TheGoddessandtheWarrior:theNakedGoddessandMistressofAnimalsinEarlyGreekReligion[18]一文中,也对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近东与希腊艺术品中出现的大量的裸体女神进行了解读和阐释。

总之,关于神话在当代图像中的展现的研究逐年增多,神话作为传统资源与现代图像艺术相融是大势所趋,但关于其研究仍局限于美术设计专业,其他人文学科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较少。在神话学领域,杨利慧所主持的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构建”,正在试图对神话资源在当代图像艺术中的转化做进一步的探索。

阿箬只顾欢喜,根本未察觉青樱的神色:“所以呀,小主一定会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位同副后。再不济,总也一定是贵妃之位。若等小主生下皇子,太子之位还指不定是谁的呢……”

5.对神话图像本身理论性的探讨

除对神话图像进行具体的个案研究之外,还有学者对神话图像本身的价值及研究方法等做过理论性的探讨,与上文相比,该部分的研究较为薄弱,以期刊文章为主。

第一,企业贷款困难。中小企业贷款困难是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中的最基本问题,之所以中小企业贷款困难,主要在于抵押和担保两项因素。具体来讲,中小企业抵押贷款办理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对企业的抵押物进行资产评估,这样之后,中小企业贷款才能生效。但是,我国已有的相关评估部门缺乏较为全面的评估系统,这就导致在对中小企业抵押物评估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评估程序繁琐,评估结果不准确,与当前的市场调研结果存在较大的差距,收费的标准高。

萧兵《图像的威力:由神话读神画,以神画解神话》[102]认为,神话之神画,即神话题材的造型艺术,绝不应该像前些年那样被民俗神话学家所漠视,理想的办法是把神话文学与神话艺术结合起来研究。王倩自2011年起持续对神话图像本身进行思考,对其结构性意义阐释、价值、国外研究路径等进行总结与研究,先后发表了《神圣的图像——神话图像结构性意义阐释》《作为图像的神话——兼论神话的范畴》《图像在古代文明中的价值》《论国外神话图像阐释的意识形态转向》及《身份、图像与世界:英语汉学界西王母研究的路径》等文章,对神话图像在神话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并对国外的研究进行总结与思考。此外,王怀义《神话图像的本体价值》[103]一文,从神话的图像传承、神话图像的时代性及精神价值方面探讨了神话图像的价值。在与廖明君的访谈中[104],他提出利用图像对神话进行美学研究的观点,倡导建构中国神话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综观国内对神话图像的研究,从20世纪早期至今,学界关于神话图像的研究从未中断,从最初关注神话考古图像的考证到如今多样化的研究,都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而神话学相对其他学科,对该部分的关注度却不够。神话图像是神话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将其正式纳入神话学研究领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我国神话图像研究的发展路径思考

综观所有关于神话图像的研究,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研究,图像学、考古学、神话学、艺术学都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神话图像进行解读,研究的问题集中于图像证史、神话溯源、图文关系、图像阐释、图像特征及图像应用等,所研究神话图像的内容及主题主要为伏羲女娲、西王母、日月、大禹、《山海经》、希腊神话等。

存在问题是矿井多二水平、多采区同时生产作业,战线长、范围广,矿井通风系统复杂,通风路线长,管理难度大的局面,不利于通风系统的稳定可靠。随着矿井采掘接替安排,需要对回采结束的采区及时进行封闭,不断简化矿井通风网络系统,使矿井通风系统更趋简单、更加安全稳定可靠。

自20世纪至今,我国关于神话图像的研究逐年增多,研究方法及视角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借用西方图像学进行研究占多数,从艺术考古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也相对较多,但神话学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在探讨神话学研究神话图像的发展路径之前,可根据本文的梳理知晓当下国内关于神话图像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以下列之。

第一,历史断层。从时间层面看,神话图像研究涉及到史前、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当代的神话图像,且有逐渐从地下(墓葬)研究转为地上(当代生活中的图像)研究的趋势,但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到当代这一跨度几乎包含半部中国历史的长时间段中,神话图像并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也未见梳理整理者,该部分是神话图像研究的一大空白,有待学者填补。

第二,研究不平衡。关于神话图像的研究古今不平衡,目前的研究一半以上是对历史图像的研究,尤其是对考古出土的文物图像,而对现代图像的应用研究虽然逐年增多,但数量仍旧较少,且研究流于表面,并未深入。此外还有中西不平衡,对于国内的神话图像研究明显多于国外,国内外神话图像的对比研究则更少。

第三,对图像学研究的滥用。国内部分研究以为只要是针对图像的研究,就属于图像学研究,在没有深入了解图像学的前提下便自称是图像学研究,其实并未以图像为核心,围绕其进行深入研究,仅仅是和文献作对比,借用几张图片,往往到最后只是对图像情况的简单介绍和对文献中关于图像内容所示神话的梳理,图像与文献两层并未交融,却互证了图文关系,这是不合逻辑的。

第四,关于神话图像的研究缺乏系统全面的细致考察,个案分析较多,理论探讨较少,尤其是与神话学的理论对接,神话学是在近些年才开始注意到神话图像,而如何将神话图像研究真正纳入神话学体系,是神话学学科必须要探索的问题。

毋庸置疑,神话图像应该是神话学的一部分,图像应该与书面文本、口头传唱获得一致的研究地位,神话学者应该从观念上重视对神话图像的研究。近些年,民俗学界一直在倡导“朝向当下”,但神话是历史遗留物的观念仍旧存在,神话图像不等于考古图像,神话是自古至今传承不断的,其传承一直伴随着神话图像,当下的神话图像依旧是神话图像,只是审美表现形式及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神话学需要从整体宏观的高度去看待神话图像的研究,不仅关注古代图像,也应看到当下神话图像充斥眼球的现状,同时注重自古至今长时段的图像演变研究。同时,关注少数民族神话图像与西方神话图像,进行对比研究,也是神话学研究神话图像要关注的部分。

此外,神话学对神话图像的研究要有跨学科的视角。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神话图像研究提供借鉴,图像学强调图像与文化、社会、信仰的关系,侧重研究图像的主题和意义,与神话学紧密相关。潘诺夫斯基的“三阶段”理论虽然遭到当代图像学者的质疑与反对,但其对图像的分析方法是较为深入的,对神话图像的分析是可以借鉴的。国内图像学家如韩丛耀在“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场域”(生产者场域、自身构成场域、社会传播场域)理论,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们必须要在深入了解图像学的基础之上再借鉴其优势,而非随意借用甚至滥用,同时在借鉴图像学分析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阐释。另外,其他学科(如艺术学、历史学等)在研究神话图像时会借用神话学文献或口头研究的成果,神话学也可以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利用跨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神话图像。

最后的契机,罗塞蒂与威廉·诺曼·亨特、约翰·艾弗莱特·密莱斯等伦敦的学画青年在一起翻阅有关于早期意大利公墓壁画的画册时,发现拉斐尔之前的作品虽然生拙,却充满单纯质朴的美感,这种迥异于他们已经厌倦的学院式作品便适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和艺术理想,1848年,也是英国宪章运动迎来高潮的一年,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成立。

总而言之,神话学要将神话图像研究真正纳入其研究领域,无论研究内容抑或研究方法,都需要古今贯通,中外合璧,与书面口头相互融合,系统细致地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Joseph Campbell.The Mythic Imag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2]Joseph Campbell.Historical Atlas of World Mythology[M].London:Summerfield Press,1983.

[3](美)戴维·利明,埃德温·贝尔德.神话学[M].李培茱,何其敏,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Robert Graves.Larousse Encyclopedia of Mythology[M].New York:Prometheus Press,1960.

[5]Roy Willis.World Myth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6]Phyllis Granoff.ī: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th and Image in Indian Art[J].East and West,Vol.30,No.1/4,1980.

[7]G.B.Deglurkar.Iconology and Mythology[J].Bulletin of the Deccan College Post-Graduate and Research Institute,Vol.51/52,PROFESSOR S.M KATRE Felicitation Volume (1991~1992).

[8](美)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M].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9](美)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0](英)E.H.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M].杨梁思,范景中,编选.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11](美)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2](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美)W.J.T.米歇尔.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M].陈永国,高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14](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M].柳扬,岑河,译.北京:三联书店,2015.

[15](美)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M].施杰,译.北京:三联书店,2016.

[16]Christiane Sourvinou-Inwood.Reading Greece Culture:Text and Images,Rituals and Myth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

[17]Christiane Sourvinou-Inwood.Myths in Images:Theseus and Medea as a Case Study[A].Lowell Edmunds.Approaches to Greek Myth[C].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P,1990.

[18]Nanno Marinatos.The Goddess and the Warrior:the Naked Goddess and Mistress of Animals in Early Greek Religion[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2000.

[19]Marija Alseikaite Gimbutas.The Language of the Goddess[M].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89.

[20](美)马丽加·金芭塔丝.活着的女神[M].叶舒宪,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1](日)香川默识.西域考古图谱[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2](英)奥雷尔·斯坦因.亚洲腹地考古图记[M].巫新华,秦立彦,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日)小林太一郎.女娲と观音[J].佛教艺术,1948(1~2).

[24](日)林巳奈夫.刻在石头上的世界:画像石述说的古代中国的生活和思想[M].唐利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5](日)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M].常耀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

[26](苏联)李福清.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肖像描绘[A].马昌仪,等,译.中国神话故事论集[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27]Isabelle Loring Wallace,Jennie Hirsh.Contemporary Art and Classical Myth[M].Farnham;Burlington,VT:Ashgate Publishing,2011.

[28]James Cahill.Flying Too Close to the Sun:Myths in Art from Classical to Contemporary[M].London:Phaidon Press,2018.

[29]Micheal Paul Jordan,Daniel C.Swan.Painting a New Battle Tipi:Public Art,Intellectual Property,and Heritage Construction in a Contemporary Native American Community[J].Plain Anthropologist,2011(56).

[30]J.D.Lewis-Williams.Debating Rock Art:Myth and Ritual,Theories and Facts[J].The South African Archaeological Bulletin,2006(61).

[31]Madanjeet Singh.The Sun in Myth and Art[M].London:Thames & Hudson,1993.

[32]Luca Giuliani.Image and Myth:A History of Pictorial Narration in Greek Art[M].Joe O'Donnell,translat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3.

[33]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4]常任侠.民俗艺术考古论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35]闻一多.闻一多学术文钞:神话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36]孙作云.孙作云文集·第3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37]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M].北京: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4.

[38]刘渊临.甲骨文中的“虫虫 ”字与后世神话中的伏羲女娲[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1辑),1970.

[39]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三联书店,1986.

[40]萧兵.楚辞与神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41]陈履生.神画主神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42]杨利慧.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3]程健君.南阳汉画中的“伏羲女娲图”考[J].南都学坛,1988(2).

[44]李陈广.汉画伏羲女娲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J].中原文物,1992(1).

[45]巴莫曲布嫫.神图巫符与仪式象征——大凉山彝族毕摩宗教绘画中的神话原型[J].民族艺术,1998(1).

[46]杨骊,叶舒宪.四重证据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47]王立波.新疆山普拉遗址人头马武士图像渊源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7(3).

[48]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49]杨利慧.“读图时代”里“山海经图”的开拓性研究——谈马昌仪的两部山海经图研究近著[J].民族文学研究,2005(1).

[50]刘惠萍.麦积山石窟伏羲女娲塑像试释[A].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上)——2002年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51]张多.古典新诠:刘惠萍的神话文献与图像研究——兼及对神话文献方法的反思[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1).

[52]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D].浙江大学,2007.

[53]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4]朱存明.丑与怪——从史前艺术到汉画像中的怪异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8.

[55]王青.中国神话的图像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56]龙迪勇.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J].江西社会科学,2008(3).

[57]朱存明,朱婷.汉画像西王母的图文互释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58]蔡枫.犍陀罗雕刻艺术与民间文学关系例考[D].北京大学,2012.

[59]金立江.女神文明与城邦——苏美尔女神伊南娜的图像神话与叙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3).

[60]安琪.神话的图像叙事:明代丽江壁画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4(2).

[61]周恬逸.《山海经》文图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5.

[62]王世成.古希腊瓶画中神话故事母题的图像化现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6.

[63]孟令法.口述、图文与仪式:盘瓠神话的畲族演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64]孟令法.口头传统与图像叙事的交互指涉——以浙南畲族长联和“功德歌”演述为例[J].民俗研究,2018(5).

[65]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以浙南畲族盘瓠神话、史诗《高皇歌》及祖图长联为例[J].民族艺术,2019(3).

[66]伊家慧.图文结合式研究方法对佛教研究的意义——以佛陀降生神话为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8(4).

[67]赵艳.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68]孙文起.论中国古代月亮神话的图文阐释[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2).

[69]曲丹儿.古希腊瓶画的历史叙事与图像叙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70]刘渊.汉代画像石上伏羲女娲图像特征研究[D].四川大学,2005.

[71]郭斌.浅析《山海经》中与马相关的形象[D].中央美术学院,2015.

[72]秦芳芳.中国神话题材绘画探究[D].河南大学,2016.

[73]徐常乐.《山海经》刻本插图研究[D].江苏大学,2017.

[74]刘雪瑶.中国古代壁画中神话题材的水纹造形演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

[75]苏剑钊.中国神话传说中鬼神形象图像化表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8.

[76]刘锡诚.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看神话资源转化的中国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7]王子龙.基于《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插画研究与创作[D].华南理工大学,2016.

[78]谢地.《山海经》中古今妖怪艺术形象的分析及应用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16.

[79]刘春蓉.嫘祖绘画创作研究[J].艺术科技,2018(12).

[80]桂小径.神话题材的洪荒之力——海南黎族神话题材油画创作的思考[J].艺术评论,2018(4).

[81]赵偲汝,李汉平.神话题材插画创作的艺术价值[J].艺术教育,2019(5).

[82]毛建雄.古代神话在西方现代雕塑中之变异[J].美术,2009(5).

[83]云海军,吕枫.浅析希腊神话对其女神雕塑艺术的影响[J].世纪桥,2012(5).

[84]李鹏.传统艺术形象的传承与创新[D].大连理工大学,2014.

[85]包磊.心外无物——关于雕塑中神仙方士造型的解析[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6.

[86]张旭强.中国传统神话题材浅浮雕创作研究报告[D].浙江理工大学,2018.

[87]汪敏皓.新材料在神话题材雕塑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8.

[88]李雄.我用现代具象雕塑语言创作中国神话故事[J].雕塑,2019(3).

[89]吕朔.黑龙江流域中的神话对龙江剪纸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90]杨利慧,张多.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探索之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91]孙正国.神话资源转化必须警惕两种倾向——冯天瑜先生访谈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92]唐晶.中国传统神话主题景观设计的纪念性与文化表达[D].郑州大学,2012.

[93]陈辰,裘鸿菲.纪念性景观中的叙事应用——以武汉市大禹神话园为例[J].华中建筑,2014(2).

[94]王慧杰.神话传说的图像化与乡村创意旅游开发——以灵寿县织女山七夕节为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7(5).

[95]邹夫仁.从大梅山文化旅游看梅山神话人物形象的艺术再创造[J].大众文艺,2018(12).

[96]郝翰.中国神话传说角色动画造型中的传统绘画元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2.

[97]刘明明.《山海经》神兽形象再设计的应用研究——以《神兽极乐村》市集创作为例[D].浙江理工大学,2017.

[98]解萌.基于山海经图文研究创新女性梳妆产品设计[D].大连工业大学,2016.

[99]王小兵.《山海经》神话思维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转化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7.

[100]李婧.《山海经》女性鬼神形象研究与思考[D].浙江师范大学,2013.

[101]王强.“拿来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关于中国神话类艺术作品套搬西方的警醒与反思[D].湖北美术学院,2018.

[102]萧兵.图像的威力:由神话读神画,以神画解神话[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03]王怀义.论神话图像的本体价值[J].民族艺术,2016(1).

[104]廖明君,王怀义.建构中国神话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王怀义博士访谈录[J].民族艺术,2013(5).

TheReflectionontheResearchSummaryandDevelopmentPathofMythImages

SunWeiwei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In addition to written texts and oral transmission,myths also exist in the form of a large number of imag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yth images at home and abroad,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y of myth images abroad includes four aspects——the introduction of myth images by mythology,the study on the meaning of myth images by iconology,the textual research of myth images by archaeology,and the study of myth and art by art theory. The domestic study of myth images in the 20th century center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images,while the study in the 21st centur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fication,mainly focusing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myth images,the interpretation of iconic meanings,the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s and texts,the study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images,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yth in the contemporary images,the theoretical probe into the myth mages themselves,etc. The study of myth images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so it is worth discussing how to formally integrate the study of myth images into the field of mythological research.

Keywords:myth;myth image;the study of images

收稿日期:2019-09-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18ZDA268)

作者简介:孙伟伟(1994-),女,山西运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间文学、神话学研究。

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9)06-0001-14

特约编辑 孙正国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标签:;  ;  ;  ;  ;  ;  ;  ;  ;  ;  ;  ;  ;  

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