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期换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创面,脓肿,术后,中药,炽盛,膏剂,手术。
分期换药论文文献综述
付丽莉[1](2019)在《分期换药护理对拔甲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期换药护理对拔甲术创面愈合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来我院接受经拔甲术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70)和对照组(n=65),对照组采用换药常规护理,观察组分期换药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创面愈合平均时间、换药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85%明显高于对照组81.54%,观察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8.65±1.77)d短于对照组(10.59±2.66)d;观察组换药疼痛程度主要集中在轻微疼痛;对照组主要集中在中度、重度、剧烈疼痛;数据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拔甲术后创面愈合患者采用分期换药护理,护理满意度较高,创面愈合快,恢复好,且患者疼痛程度显着减轻,护理质量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9期)
张军民,周凤如[2](2019)在《中药分期熏洗联合马应龙痔疮膏换药对肛周脓肿术后促愈效果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分期熏洗联合马应龙痔疮膏换药对肛周脓肿术后热毒炽盛证的促愈效果。方法:将88例肛周脓肿术后热毒炽盛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2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给予中药分期熏洗联合马应龙痔疮膏换药治疗。比较2组创面面积、纵径、愈合时间、主要症状(创面肿胀、创面疼痛和创面渗出)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痊愈率86.36%,高于对照组的6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创面面积、纵径均小于对照组(P <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 <0.01)。2组创面肿胀、创面疼痛、创面渗出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治疗组以上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分期熏洗联合马应龙痔疮膏换药可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09期)
张培,郑国佩,黄萍[3](2019)在《中药祛腐生肌分期换药法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祛腐生肌换药法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34例予中药纱条分期换药,对照组32例予庆大霉素纱条换药。比较2组术后换药第7、14、21天创面愈合率,比较2组创面愈合时间、肛门功能评分及创面愈合后2个月、4个月复发率。结果术后换药第7、14、21天创面愈合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肛门功能评分及创面愈合后2个月、4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祛腐生肌分期换药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瘢痕形成,保护肛门正常功能,降低复发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1期)
王艳芝,余求祥,魏莹,隋婷婷,刘爱玲[4](2018)在《肛周脓肿术后分期换药模式对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肛周脓肿术后分期换药对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根据炎症反应期和组织增殖和重塑期不同特点分别给予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和创愈宁软膏进行分期换药。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换药。比较两组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愈合时间,记录术后当天、术后1周及术后3周时创面渗液、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及创面面积,并在术后4周时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3周和4周时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7.52±14.48)%和(85.67±9.65)%,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28.76±4.67) d,较对照组显着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周和3周时创面渗液和肉芽组织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和术后当天评分,创面积显着小于对照组和术后当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周脓肿术后进行分期换药有助于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质量。(本文来源于《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期刊2018年05期)
汪永梅[5](2016)在《分期换药护理对拔甲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期换药护理对拔甲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48例拔甲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分期换药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结果护理组在6天、7天、9天以及11天的四个时间点愈合情况分别是12.50%、12.50%、62.50%以及12.50%,除了7天愈合患者例数和对照组相同外,其他各个时间点的愈合情况和对照组患者的愈合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甲手术患者采用分期换药护理措施后,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创口愈合时间,极大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4-21)
陈植[6](2016)在《中药外用膏剂分期换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患者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药外用膏剂分期换药在促进低位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将40例于我院行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d起用叁种中药外用膏剂(水调膏、油调膏、一效膏)依次分期换药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d用凡士林纱条联合雷夫奴尔纱条换药治疗。观察两组间创面的愈合情况及安全性指标,对术后第3d、7d、10d第一次换药时创面肉芽生长、疼痛、渗液及分泌物情况做量化积分并进行记录,并对创面愈合时间做记录。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创面肉芽生长、疼痛、渗液及分泌物积分及创面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P>0.05)。2.术后第3d,肉芽生长积分、疼痛积分、创面渗液及分泌物积分比较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7d、10d,两组间肉芽生长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P<0.05),并且治疗组药物在促进肉芽生长方面优于对照组。术后第7d、10d,两组间疼痛积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缓解创面疼痛方面效果差异性不明显。术后第7d,两组间创面渗液及分泌物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创面渗液及分泌物量大于对照组。术后第10d,组间创面渗液及分泌物积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创面渗液及分泌物差异不明显。4.两组在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在促进创面愈合时间上快于对照组。5.两组在安全性指标观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两组换药法在促进低位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术后患者创面愈合方面均有效。2.治疗组在创面肉芽生长、愈合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在疼痛方面两组间无差异。提示中药外用膏剂分期换药对行低位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患者的创面有促进愈合作用,但对缓解术后创面疼痛的疗效不明确。3.在术后第7d,治疗组创面的渗液及分泌物积分大于对照组,进一步验证了中医学“煨脓长肉”理论。4.中药外用膏剂分期换药在安全性指标观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提示中药外用膏剂分期换药方案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3-01)
武丽丽[7](2015)在《分期换药护理在拔甲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期换药护理在拔甲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拔甲手术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护理,试验组采用分期换药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换药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实行拔甲术的患者采用分期换药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5年11期)
杨向东,陈小朝,袁学刚[8](2015)在《浅析肛周脓肿术后分期换药》一文中研究指出肛周脓肿术后均为开放性伤口。用药换药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伤口的愈合,肛肠科医生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减轻疼痛、减少出血及分泌物渗出、促进早期愈合的药物和方法,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肛周脓肿患者术后伤口变化情况可辨证分为叁期,疮疡祛腐期、生肌长肉期、收口敛皮期,依此给予选用恰当药物进行换药处理,效果满意。1治疗方法:行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截石位,肛周常规消毒,骶管麻醉或肛周局部浸润麻醉,肛内消毒,扩肛,经脓(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甘肃省第五届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8-28)
张常波,王振彪[9](2015)在《手术联合中药分期换药治疗尾部藏毛窦12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手术联合中药分期换药治疗尾部藏毛窦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尾部藏毛窦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沿窦道加压推注亚甲蓝溶液示踪,沿探针走形切开窦道或脓腔,完整切除窦道内亚甲蓝染色组织及创面感染组织,创面充分敞开引流,所有病例术中切除物留取病理检查。术后按渗出期、肉芽增生期及瘢痕期,分别辨证应用自制叁草洗剂、生肌玉红膏纱条、湿润烧伤膏换药。结果 12例患者均痊愈,平均住院时间14 d,创面愈合时间平均(42.01±7.82)d,随访6月~1年无复发。结论手术彻底切除病灶配合中药分期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疗效确切,术后疼痛轻微,治愈率高。(本文来源于《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孙建新[10](2014)在《肛周脓肿的一期根治术及术后中医辩证分期换药法促进伤口早期愈合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肛周脓肿的一期根治术及术后中医辩证分期换药法促进伤口早期愈合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92例肛周脓肿患者,均行一期根治术,术后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患者常规凡士林纱条换药至痊愈;观察组46例患者采用中医辩证分期换药法,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出血、疼痛及分泌物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93.48%,痊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2周观察组疼痛、分泌物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1周、2周出血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观察组伤口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辨证分期换药能加速脓腔坏死组织的脱落排泄,有利于脓性分泌物的引流,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肛周脓肿术后伤口早期愈合。(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分期换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分期熏洗联合马应龙痔疮膏换药对肛周脓肿术后热毒炽盛证的促愈效果。方法:将88例肛周脓肿术后热毒炽盛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2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给予中药分期熏洗联合马应龙痔疮膏换药治疗。比较2组创面面积、纵径、愈合时间、主要症状(创面肿胀、创面疼痛和创面渗出)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痊愈率86.36%,高于对照组的6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创面面积、纵径均小于对照组(P <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 <0.01)。2组创面肿胀、创面疼痛、创面渗出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治疗组以上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分期熏洗联合马应龙痔疮膏换药可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提高临床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期换药论文参考文献
[1].付丽莉.分期换药护理对拔甲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
[2].张军民,周凤如.中药分期熏洗联合马应龙痔疮膏换药对肛周脓肿术后促愈效果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
[3].张培,郑国佩,黄萍.中药祛腐生肌分期换药法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4].王艳芝,余求祥,魏莹,隋婷婷,刘爱玲.肛周脓肿术后分期换药模式对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
[5].汪永梅.分期换药护理对拔甲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研究[C].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2016
[6].陈植.中药外用膏剂分期换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患者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7].武丽丽.分期换药护理在拔甲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
[8].杨向东,陈小朝,袁学刚.浅析肛周脓肿术后分期换药[C].第十八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甘肃省第五届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9].张常波,王振彪.手术联合中药分期换药治疗尾部藏毛窦12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
[10].孙建新.肛周脓肿的一期根治术及术后中医辩证分期换药法促进伤口早期愈合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