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沿黄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地,黄河,包头市,大鲵,茭白,鱼苗,草本植物。
沿黄湿地论文文献综述
洪振东,丁圣彦[1](2019)在《河南沿黄湿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地球之肾,也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同时湿地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表现出高度的脆弱性.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日渐加剧,其中,黄河中下游小浪底大坝的建设改变了黄河中下游区域水文水资源的现状,进而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多种干扰之下湿地的保护与恢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以河南沿黄湿地为例,从景观格局变化、水质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入手,评述人为干扰影响下湿地变化特征,探讨了湿地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框架体系.(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卓然[2](2019)在《达拉特旗沿黄地区湿地修复与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叁大生态系统。它作为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过渡的产物,不仅具有丰富的水陆动植物资源,还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环境调节能力和生态效益,在蓄水供水、调节地表地下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修复与保护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达拉特旗沿黄湿地为研究对象,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运用文献综述法、调查法等方法,结合达拉特旗沿黄区域现有湿地保护情况,土地利用结构与现状的变化,针对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为达拉特旗沿黄部分区域今后的规划在湿地修复保护方面提供若干意见。在今后包鄂新区——达拉特旗沿黄部分区域进行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建设中,应更注重沿黄湿地的修复与保护,实施"生态+"战略,依托沿黄优质湿地、耕地、历史遗址等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建设黄河湿地生态景观带、绿色经济走廊、历史文化和黄河国家风景线。(本文来源于《西部资源》期刊2019年03期)
梁少民,罗晓洁,孟祥宇,孙荣[3](2018)在《河南省沿黄湿地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南省沿黄湿地、滩地选择10个典型样地,以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沿黄湿地植被多样性特征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大,随高程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格局,样方间植物物种从1~27种;均匀度指数(E)一般在0.8上下浮动,多样性指数H值介于1.44~2.36之间,均总体呈逐渐减小趋势;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0.7~0.9之间,差异不显着。沿河岸高地至河道的方向,各群落优势种从陆生的白茅等过渡到适应水生的柽柳,伴生种也由狗牙根等旱生植物过渡到芦苇等湿生植物。总之,河南沿黄河湿地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区域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比较大,植物多样性显示出强烈的过渡效应、干扰效应,并充分体现出河南沿黄湿地生境的多样化特征。(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8年08期)
赵倩侬[4](2016)在《济南市沿黄湿地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前景和新趋势,旅游业也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两者的协同发展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如今,传统产业的界限日渐模糊,产业的协同发展已逐渐成为新趋势,产业协同的本质意义是创新。近几年,针对本文研究区济南市沿黄湿地,在《济南市十叁五规划纲要草案》、《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济南市北跨和济北新城发展战略研究》等文件中,均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做出了政策导向和支持。本文以此为背景,以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数学模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协同论、系统论、协同进化理论、产业发展理论、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济南市沿黄湿地片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问题。笔者在详细了解研究区相关现状之后,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运用无量纲化法对指标进行预处理,运用熵值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分别建立现代农业子系统和旅游业子系统有序度模型,以及两者组成的复杂系统协同度模型,分析济南市沿黄湿地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复杂系统协同度。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影响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复杂系统协同度的主要因素。对以上所有数理模型运算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研究区乃至整个济南市的规划建设提供策略参考。本文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两大创新点。针对性体现在打破产业协同传统研究区,采取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的研究区域而非传统行政边界。研究对象方面,打破传统叁次产业,选取对象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关系,为研究区指明相关产业发展道路,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系统性体现在本文力求从整体上对农旅融合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突破叁次产业狭隘的研究范畴,使产业的协同更立体、全面。论文主要结论:(1)济南市沿黄湿地片区现代农业子系统的七个序参量互相影响,共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有序度存在波动,序参量指标中的农业总收入占GDP比重和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有序度下降导致2012年数值下降较大。旅游业子系统序参量总体趋势是朝有序化方向稳步前进的,2011年和2015年的有序度增长明显,其他时间则表现出平稳增长的特征。(2)由于现代农业子系统的有序度在2009、2012和2015年较前一年有所下降,旅游业子系统的有序度在2014年较前一年有所下降,这四年的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复杂系统存在不协同的状态。除此之外,两子产业复杂系统都缓慢朝着良好的协调方向发展,并在2011年达到最高的协同局面。通过对十年的整体分析,可知研究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还有待提高。(3)从各评价指标与现代农业及旅游业复杂系统协同度的关联度相差较大。关联度模型的建立和结果分析旨在寻找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发挥辐射效应到产业链上的各个子产业,最终带动各个产业的协同运作。经分析,可以得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与两子产业复杂系统协同度的关联不平衡、农业产值不稳定、消费水平对协同度影响较大的结论。(4)根据以上对研究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度的判断、协同度影响因素的判断,笔者针对数理模型反映的结果,提出对应的策略意见包括:培育综合性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互联网+”和现代化水平;加大沿黄河地区的开发力度,增强资源点的串联。(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董放[5](2016)在《沿黄灌区引种茭白对盐渍化湿地改良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渍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世界范围内,五分之一的灌溉农业受盐渍化土壤的不利影响。甘肃省沿黄灌区靖远段位于黄河上游,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由于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了该地区黄河两岸农田湿地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本试验研究了茭白不同种植年限、茭白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盐渍化程度的湿地及烤田不烤田条件下,茭白对盐渍化湿地的改良效果及盐渍化湿地对茭白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茭白在西北河岸带区域的种植及盐渍化湿地的改良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茭白种植年限的增加,盐渍化湿地土壤的盐分离子含量均明显减少,其中以表层土壤(0-10cm)盐分离子含量的减少最为明显,盐分离子中以Na+和Cl-含量的减少最为明显。种植茭白1年的0-10cm土层盐分含量较未种茭白的土壤分别减少61.11%,种植茭白3年的减少80.26%,种植茭白5年的减少89.20%。故适当增加种植年限,可有效减少盐渍化湿地土壤的盐分含量。2.湿地盐渍化会显着影响茭白的生长发育过程和产量的形成,其中以重度盐渍化对茭白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最为显着(p<0.05),轻度盐渍化影响不明显。湿地盐渍化程度对茭白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大小表现为:重度盐渍化>中度盐渍化>轻度盐渍化的顺序。3.随着湿地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茭白中各种盐分离子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茭肉中K+和Cl-含量最高,茭叶中Mg2+含量最高,茭壳中Na+含量最高,根系中Ca2+含量最高。茭白吸收的盐分离子主要累积在茭白地上部,重度、中度、轻度和无盐渍化条件下,茭白地上部盐分总吸收量分别为492.86kg/hm2、452.76kg/hm2、423.93kg/hm2和334.50kg/hm2。4.在重度和中度盐渍化条件下,盐分离子总量的减少主要是土壤近似淋溶至深层土壤引起的,近似淋溶的脱盐贡献率分别为91.32%和88.64%,而在轻度和无盐渍化条件下,盐分离子总量的减少主要由茭白地上部将盐分带出,茭白地上部脱盐贡献率分别为57.90%和85.11%。5.密植可显着提高茭白在分蘖期、孕茭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及壳茭和裸茭的产量,疏植可显着增加茭白的单茭重和地上部生物量(干重)。密植较疏植能更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离子含量,这主要是密植增加了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密度,从而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导水性,进而促进了盐分向下淋溶。6.烤田较不烤田可显着提高茭白的各项产量指标,不烤田与烤田相比能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离子含量,可能是烤田引起了土壤水分蒸发,导致盐分随着土壤空隙水分运动向上返盐的结果,或使盐分滞留在土壤剖面中。(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3-01)
刘拥军,鲁飞飞,王峰[6](2015)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沿黄湿地调查及保护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沿黄湿地资源及其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摸清了湿地的类型、面积以及分布情况,分析了湿地面临的威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5年03期)
樊铮,刘富强,王震[7](2015)在《陕西省沿黄滩区盐碱湿地池塘生产大鲵饵料鱼技术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是大鲵养殖的主要省份之一,年产大鲵苗和成鲵量占全国60%左右。大鲵最可口的饵料为活体的小鱼、小虾等。人工养殖大鲵的饵料主要来源于从水库、湖泊、池塘等捕捞的活体野杂鱼类等。近年来,大鲵价格大幅度下滑,然而,受大鲵所需饵料鱼资源量逐年减少的影响,饵料鱼价格不断攀升,特别是大鲵幼体所需的可口饵料鱼更是缺乏,所以,解决大鲵的饵料资源、降低饵料成本,已成为当前促进大鲵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本文来源于《渔业致富指南》期刊2015年13期)
陈墨峰[8](2012)在《城市滨水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探析——以包头沿黄湿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态环境需求日益强烈,"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日益关注。湿地作为城市开发建设中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优美的城市景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拟以包头沿黄湿地规划为例探析北方城市湿地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北方环境》期刊2012年06期)
周爱梅[9](2011)在《河南沿黄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对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沿黄湿地是我国黄河沿岸保留较好的生态系统。沿黄湿地资源丰富,本文根据沿黄湿地开发的现状,提出了沿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与开发对策。(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理论研究)》期刊2011年08期)
孟红旗,马朝红,徐华山,贺玉晓,赵同谦[10](2011)在《优化耕作制度对孟津沿黄农业湿地生态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小浪底水库下游孟津县扣马河漫滩农业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岸农业性湿地(稻田、鱼塘和荷塘)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通过优化荷塘的耕作制度,有效地协调了滩区水田和旱地之间的需水矛盾,增加了滩区农作物对氮磷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肥料流失所引起的水环境污染风险。(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2011年02期)
沿黄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叁大生态系统。它作为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过渡的产物,不仅具有丰富的水陆动植物资源,还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环境调节能力和生态效益,在蓄水供水、调节地表地下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修复与保护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达拉特旗沿黄湿地为研究对象,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运用文献综述法、调查法等方法,结合达拉特旗沿黄区域现有湿地保护情况,土地利用结构与现状的变化,针对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为达拉特旗沿黄部分区域今后的规划在湿地修复保护方面提供若干意见。在今后包鄂新区——达拉特旗沿黄部分区域进行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建设中,应更注重沿黄湿地的修复与保护,实施"生态+"战略,依托沿黄优质湿地、耕地、历史遗址等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建设黄河湿地生态景观带、绿色经济走廊、历史文化和黄河国家风景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沿黄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1].洪振东,丁圣彦.河南沿黄湿地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卓然.达拉特旗沿黄地区湿地修复与保护研究[J].西部资源.2019
[3].梁少民,罗晓洁,孟祥宇,孙荣.河南省沿黄湿地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J].人民珠江.2018
[4].赵倩侬.济南市沿黄湿地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5].董放.沿黄灌区引种茭白对盐渍化湿地改良效果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
[6].刘拥军,鲁飞飞,王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沿黄湿地调查及保护建议[J].林业资源管理.2015
[7].樊铮,刘富强,王震.陕西省沿黄滩区盐碱湿地池塘生产大鲵饵料鱼技术的探讨[J].渔业致富指南.2015
[8].陈墨峰.城市滨水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探析——以包头沿黄湿地为例[J].北方环境.2012
[9].周爱梅.河南沿黄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对策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
[10].孟红旗,马朝红,徐华山,贺玉晓,赵同谦.优化耕作制度对孟津沿黄农业湿地生态效益的影响[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