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老河口市竹林桥中学441806
摘要: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简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要坚持的原则及其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初中语文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心里素质教育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依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生长过程特点,通过理论的灌输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并且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初中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贵在自然有序、合情合理、有机渗透,切忌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简单说教。语文教学中,自然渗透心理教育,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诱导、疏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事倍功半。
2.初中语文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语文教学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使语文教学和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要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再根据教学内容及安排,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进行切中要害的心理素质教育,千万不要无的放矢、盲目施教。
4.初中语文教师对待学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是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语文教师要与他们平等相处,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理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沟通与学生的感情,这样才能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的。
二、初中语文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语文教学渗透心育正好符合这方面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设计教学使教学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2.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客观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育渗透,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更多地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中积极的心理因素。
3.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初中语文新课标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方面的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这方面的阐述是: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并采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这方面的阐述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形成学生美好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加强初中语文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
1.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渗透心理素质教育。(1)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不但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的因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2)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2.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深化心理素质教育。传统教学方法有不少弊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囿于书本、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一定的科学秩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一定隔阂。而学科素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教学目的多元化,既顾及学生的知识和智能,又顾及教材中蕴含的品德、人格教育和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教育等因素、教师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感到我要学也会学,探究获取学科知识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规律,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发展。所以,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总之,心理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有意识地把心理学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唐春晴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初中语文,2010,5,(06):135。
[2]刘秀銮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新作文,2007,8,(0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