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唑及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病毒唑及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刘虹(河北省安新县医院儿科0716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005-02

【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与病毒唑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更昔洛韦组,病毒唑组各80例,两组计退热时间,手、足、口腔疱疹结痂时间,及并发症,同时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更昔洛韦组平均退热时间及疱疹结痂时间,明显少于病毒唑组。两组药物治疗过程中无明显毒副作用。更昔洛韦组并发症只是白细胞减少。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明显优于病毒唑。

【关键词】足口病更昔洛韦病毒唑小儿

手足口病时由肠道科萨奇病毒及EV71型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近年来发病有增多及严重趋势。主要的感染对象为婴幼儿,5岁以下为多见。传染性强,可在短期内造成流行,易并发心肌炎、脑炎、脑膜脑炎、肺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为寻求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对2008年6月-2010年6月间在我院确诊的160例病儿采用更昔洛韦、病毒唑两组对照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60例,为我们门诊及住院观察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92例,女性68例,年龄<1岁者9例,<3岁者126例,<7岁4例,14岁1例。全部病例就诊时均有高热、口腔疼痛、食少及拒食、手足口及肛门周疱疹。3例患儿出现高热惊厥,但无脑炎指征。

1.2分组:随机分为两组:更昔洛韦组、病毒唑组各80例,性别、病程、病情程度上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方法:分组,所有患儿均予补液、静点能量合剂,其中维生素C按每公斤体重100mg静点,白细胞增高者,青霉素或头孢类抗感染或预防继发感染。体温在38.5℃以上者口服“布洛芬口服液”或“臣功再欣”(含成分为布洛芬)及物理降温。在此基础上给予:更昔洛韦组(丽珠集团湖北药业有限公司提供)5mg/(Kg·d)静点。病毒唑组:病毒唑(河北长天药业公司提供)10mg/(Kg·d)静点。

1.4疗效评价:观察两组退热时间及疱疹结痂时间。治疗后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显效:用药48小时发热消退,疱疹开始结痂。有效:用药48小时上述症状及体征改善。临床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并发症: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脑炎或心肌炎的症状及体征。

1.5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统计学软件。所有计量资料及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更昔洛韦组平均退热时间为(1.68±0.30)a,疱疹结痂时间为(3.16±0.31)d;病毒唑组平均退热时间为(3.14±0.38)a,疱疹结痂时间为(5.28±0.54)。更昔洛韦明显少于病毒唑组。病毒唑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a、x-±S)

2.2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更昔洛韦组显效、有效率明显高于病毒唑组。

表2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3不良反应:更昔洛韦组发现白细胞减少8例,停药3天后可以恢复正常。更昔洛韦及病毒唑均可使肝功受损,从对比中看出病毒唑组优于更昔洛韦组,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要观察病情有效率,还要注意发现不良反应。

3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科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EV71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皮疹手、足、口腔黏膜损害的一种综合征。该病传染性极强,主要感染5岁以下儿童,4-9月份为发病的高峰季节。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少数因病情重留有后遗症,甚至因暴发性心肌炎、脑炎、肺水肿、肺出血而死亡。

1957年首先爆发于新西兰及加拿大,之后反复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部分亚洲国家大流行。每2-3年流行1次[1]。肠道病毒71型在1970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发现后,很快世界各地都有了关于71型病毒的流行报告,1998年我国也分裂到该病毒,这种病毒出侵袭婴幼儿之外,也可在较大儿童或成人中流行。(我院近年来收治2例成人,1例为孕妇,一例为28岁男子)成人有较重的临床症状,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近年来该病毒在全国各地均有散发病例。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GCV)具有较光谱的强有效抗病毒作用,是一种新的光谱抗DNA病毒,是治疗疱疹性疾病的良药,属新型无环类抗核苷药物,是一种2-脱氧鸟嘌呤核苷酸的类似物,该药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浓度可高于非感染的细胞内100倍[2],临床主要用于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疗效显著。既往常用广谱抗病毒药—病毒唑治疗手足口。虽然病毒唑可以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病毒唑单磷酸,干扰肌脱氧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DNA病毒复制。病毒唑三磷酸亦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起抗病毒作用,但其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强,易产生耐药性,但其临床疗效受限制[3]。而更昔洛韦的应用较好的解决了这问题。首先在细胞内迅速被蛋白激酶磷酸化为单磷酸化合物,然后经细胞激酶的作用被氧化为三磷酸化合物。竞争性抑制DNA多聚酶,并渗入病毒及宿主DNA中,从而抑制DNA合成,病毒对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较宿主细胞多聚酶为强,更昔洛韦一日形成三磷酸化合物能在感染的细胞内持续数天,治疗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报道较少。更昔洛韦在体内分布较广,可通过脑脊液与蛋白结合较强,在体内部不代谢,已单型经肾排出,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达9-30h(正常<3.6h)所以在应用期间要注意毒副作用[4]。

本资料显示:更昔洛韦组退热时间明显优于病毒唑组,其结痂时间也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更昔洛韦组于病毒唑组在退热时间及结痂时间上差异显著(P<0.05)除有少数白细胞减少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说明更昔洛韦对肠道病毒也有较强抑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因用药时间短(5-7天),临床为发现不良反应。病毒唑组虽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其退热时间及结痂时间较长,并出出现并发症。可见更昔洛韦用于疱疹、小儿手足口病能迅速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276.

[2]许玲芬,孙梅,毛志芹等.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分析及更昔洛韦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8):474.

[3]李文汉,胡仪吉.小儿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9.

[4]季丽珠,胡洁,林毅.更昔洛韦在小儿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02,(5):73-74.

标签:;  ;  ;  

病毒唑及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