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型副粘病毒论文_李祥,孙静,智敏,杨晓宇,付恬

导读:本文包含了禽型副粘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雏鸡,特性,疫苗,卵黄,鉴定,乳剂。

禽型副粘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李祥,孙静,智敏,杨晓宇,付恬[1](2019)在《一株鸽Ⅰ型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某动物园鸽群发生异常死亡,采集病死鸽脏器,通过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试验和RT-PCR试验,鉴定结果显示尿囊液呈Ⅰ型副粘病毒核酸阳性。通过对F基因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BS0904裂解位点基序为112RRQKRF117,符合NDV强毒株的典型分子特征;分离株F基因与疫苗株LaS ota、B1、Clone 30、VG/GA、V-4、Mukteswar及经典强毒株F48E9的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仅为84. 2%—85. 8%;而与2011—2013年在中国多个地区鸽中所分离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则高达98. 8%—99. 9%,并且在遗传进化树上位于同一分支,属于ClassⅡ,基因型为Ⅵb-EU/re。该基因型毒株在中国鸽群中有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的流行传播,且与疫苗株遗传进化关系较远,说明疫苗株不能对鸽群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因此为了更好地对鸽群进行Ⅰ型副粘病毒的有效防控,需要针对Ⅵb基因型研发新疫苗。(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石伟峰,章春燕[2](2018)在《一例卵黄抗体治疗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诊疗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鸽副黏病毒病又称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鸽群常表现为突然发病、并迅速蔓延,其临床症状与鸡新城疫相似,主要表现为下痢、肠炎、黏膜出血和神经症状,尤以嗜神经速发型为多见,发病率为21%~100%,死亡率达20%~80%,幼鸽死亡率最高,一般在发病后约2 d死亡,成年鸽耐过后往往会留有神经症状。本病对养鸽业危害极大,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在临床上,用卵黄抗体治疗新城疫比(本文来源于《饲料博览》期刊2018年08期)

张醒海,李元果,冯娜,谢英,王铁成[3](2018)在《一株鸭源禽4型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不明原因死亡的家鸭进行病原鉴定及分离,对其全基因序列进行遗传信息系统发育分析,初步揭示病原的致病性和传播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禽4型副粘病毒的致病与传播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病死鸭脏器,经处理后接种SPF鸡胚,分离具有血液凝集特性的病原体。通过随机聚合酶链反应,用锚定特异引物对模板进行非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测序,登录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以确定分离毒株种类;通过Sanger测序技术对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通过邻近归并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种系发生进化树分析其基因特征。结果分离到1株血液凝集特性的病原体(SDD01),通过电镜观察、随机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确定为禽4型副粘病毒。PCR扩增得到其-NP-P-M-F-HN-基因全长序列以及L基因的完整CDS区。F基因氨基酸基序分析显示,蛋白切割位点为DVQPR↓F,MDT>144h,ICPI为0。系统发育分析毒株位于东半球谱系中Ib进化分支,与APMV-4/Mallard/Hubei/2014等野鸟源病毒株同源性为99.4%。结论在死亡家鸭脏器中分离到禽4型副粘病毒。该病毒对鸡的致病性较低,系统发育分析其F基因与野鸟源禽4型副粘病毒同源性为99.3%~99.4%,表明家鸭感染的禽4型副粘病毒可能由野鸟引入,并可在家禽和野鸟之间循环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何更田[4](2017)在《一例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3月上旬,香河县一饲养了2000对鸽子的鸽场,其中有100只鸽子陆续发病,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到控制病情先后达半个月,共病死鸽子60余对。据鸽场的厂长介绍,开始时发病鸽独自呆立、羽毛蓬松、闭眼缩头,采食量逐渐减少,喝水量逐渐增强。发病鸽排黄色或黄绿色粪便。对其查看病情,发病鸽还能紧急躲避捕捉。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严重的发病鸽出现拒绝采食,有时只有少量饮水。(本文来源于《今日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06期)

张济培,谭华龙,陈冈,曾强,张福英[5](2017)在《一株鸭源禽Ⅰ型副黏病毒毒力测定及诱导免疫应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测定一株从番鸭中分离获得的禽Ⅰ型副黏病毒(GSFY株)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并将其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番鸭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GSFY株的平均致死时间(mean death time,MDT)为71h,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ntracerebral pathogenicity index,ICPI)为1.75,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ntravenous pathogenicity index,IVPI)为2.49;GSFY株F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与鸡源Chicken/China/Guangxi 9/2003株同源性最高,为97.1%,且二者均处于基因Ⅶ型分支,综合以上结果确定其为禽Ⅰ型副黏病毒基因Ⅶ型强毒株。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疫苗进行3次免疫后对番鸭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3次免疫后第7天抗体效价平均值达到6log2,第21天抗体效价平均值达到8log2,用GSFY毒株攻击免疫番鸭,当抗体滴度>5log2时,保护率达100%。本研究结果为生产实践制订鸭预防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免疫程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04期)

高梦莹,刘诚刚,陈玉秋,赵文钧,齐甜铭[6](2016)在《人工感染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对鸽免疫机能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Ⅰ,PPMV-1)感染宿主后,机体先天性免疫因子抗病毒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以便采用外源调控措施改善鸽的自身免疫状况,降低其受PPMV-1等病原感染的风险。选用50只1月龄健康鸽,随机分为攻毒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攻毒组采用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PPMV-1(pi/CH/LHLJ/110822毒株),对照组接种PBS,在攻毒当天将对照组鸽子处死,采取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腺胃、法氏囊、盲扁、气管、哈腺、脑等10个组织。攻毒组分别在攻毒后24 h、72 h和7天各取10只处死,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组织,剩余10只鸽子继续饲养观察临床症状。从第8天起每隔4天检测1次其血清抗体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攻毒前后各组织器官中PPMV-1的病毒载量、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禽β-防御素(Avianβ-decensins,AvBDs)、细胞因子、凋亡基因及相关免疫因子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临床观察发现,鸽子感染PPMV-1后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流涎、无法站立。对死亡鸽子剖检发现,气管中有干酪样物质产生;对其进行病理切片分析结果显示,检测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变,且均有瘀血产生。血清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机体从第8天开始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抗体水平有所增加。经PPMV-1诱导后,T LRs(2,7和15)在部分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AvBD2在法氏囊中被诱导表达(P>0.05);促炎因子IL-6和IL-8在气管中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IFN-γ可被PPMV-1诱导表达;PKR在感染病毒后72 h肝脏中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FASLG在肝脏中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而OAS和促凋亡因子Bax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综上,PPMV-1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经PPMV-1感染后,AvBD2、TLR2、TLR15、IL-6、IL-8、IFN-γ等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在机体抗PPMV-1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1)

李开琼[7](2016)在《鸽Ⅰ型副粘病毒病防制》一文中研究指出1流行病学导致鸽I型副粘病毒病的病原为鸽I型副粘病毒,该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鸡新城疫相似,故又称鸽新城疫,俗称鸽瘟。该病潜伏期较长,其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本病各龄鸽均易感,以乳鸽敏感性最高,病鸽以腹泻和出现脊髓炎为特征。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高。老疫区本病流行缓慢,鸽发病率、死亡率较低(呈散发性发病)。有些鸽场,成年鸽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只有乳鸽、幼鸽出现发病并大批死(本文来源于《四川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08期)

谭华龙,张福英,陈冈,陈建红,张济培[8](2016)在《一株番鸭源禽Ⅰ型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鸭胚尿囊腔接种、盲传的方法从一例疑似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病死番鸭病例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对病毒的理化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该病毒与Gen Bank上发表的鸡源新城疫病毒的F基因同源性最高,达97.2%;病毒ELD50为10-7.83/0.2 m L;病毒对热(56℃处理30 min)、乙醚和氯仿敏感,对酸(p H3.0)和胰蛋白酶不敏感。肌肉接种雏番鸭,在人工感染48 h后,番鸭出现头颈震颤、走路不稳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番鸭脑部充血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胰脏灰白色点状变性坏死和脾脏斑驳状坏死等病变,发病症状和病变与自然感染病例特征相似。研究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为禽Ⅰ型副黏病毒。(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6年14期)

刘永恒[9](2016)在《一例信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5月23日~28日,淮安区一养鸽户饲养的762只信鸽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排绿色稀粪症状,户主先后使用氧氟沙星、土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相继有82只信鸽死亡。笔者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鸽Ⅰ型副粘病毒病。现将该病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家禽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张登基,郭慧琳,杨明,贺奋义,高静[10](2016)在《鸽Ⅰ型副粘病毒免疫胶体金诊断试剂条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鸽Ⅰ型副粘病毒(PPMV-1)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颗粒,胶体金用抗PPMV-1 F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并纯化,包被在玻璃纤维膜上,另外将纯化抗PPMV-1 F蛋白单克隆抗体和羊抗鼠的二抗包被在NC膜上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组装成PPMV-1快速检测条。通过对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减蛋综合征、鸡马立克、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羊痘、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几种样品用试纸条进行灵敏性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试剂条只能与新城疫发生交叉反应,而与上述其他样品不发生交叉反应,该试纸条的特异性强,灵敏性高。(本文来源于《国外畜牧学(猪与禽)》期刊2016年06期)

禽型副粘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鸽副黏病毒病又称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鸽群常表现为突然发病、并迅速蔓延,其临床症状与鸡新城疫相似,主要表现为下痢、肠炎、黏膜出血和神经症状,尤以嗜神经速发型为多见,发病率为21%~100%,死亡率达20%~80%,幼鸽死亡率最高,一般在发病后约2 d死亡,成年鸽耐过后往往会留有神经症状。本病对养鸽业危害极大,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在临床上,用卵黄抗体治疗新城疫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禽型副粘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李祥,孙静,智敏,杨晓宇,付恬.一株鸽Ⅰ型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J].野生动物学报.2019

[2].石伟峰,章春燕.一例卵黄抗体治疗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诊疗报告[J].饲料博览.2018

[3].张醒海,李元果,冯娜,谢英,王铁成.一株鸭源禽4型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特征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

[4].何更田.一例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诊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7

[5].张济培,谭华龙,陈冈,曾强,张福英.一株鸭源禽Ⅰ型副黏病毒毒力测定及诱导免疫应答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7

[6].高梦莹,刘诚刚,陈玉秋,赵文钧,齐甜铭.人工感染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对鸽免疫机能的作用机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7].李开琼.鸽Ⅰ型副粘病毒病防制[J].四川畜牧兽医.2016

[8].谭华龙,张福英,陈冈,陈建红,张济培.一株番鸭源禽Ⅰ型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J].中国家禽.2016

[9].刘永恒.一例信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诊治[J].家禽科学.2016

[10].张登基,郭慧琳,杨明,贺奋义,高静.鸽Ⅰ型副粘病毒免疫胶体金诊断试剂条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试验[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6

论文知识图

基因RT-PCR扩增电泳图RT-PCR特异性试验结果F基因系统进化树鸭坦布苏病毒RT-PCR检测结果一11蛋白的,este功一blot结果图新城疫病毒F基因遗传进化树

标签:;  ;  ;  ;  ;  ;  ;  

禽型副粘病毒论文_李祥,孙静,智敏,杨晓宇,付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