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肺通气论文_王南,黄泽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断肺通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外循环,肺动脉,损伤,内质网,细胞因子,肺癌,定单。

间断肺通气论文文献综述

王南,黄泽清[1](2018)在《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单肺通气前间断通气对肺癌根治术患者血浆炎性因子及肺功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单肺通气前间断通气对肺癌根治术患者血浆炎性因子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行肺癌根治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成功后改为单肺通气。A组非通气侧肺不做任何处理;B组非通气侧肺采用负压吸引器吸引10 s后开放于空气,5 min后改为双肺通气,5 min后再次改为单肺通气,重复上述操作3个循环后改为双肺通气。于T1(单肺通气前即刻)、T_2(单肺通气0.5 h)、T_3(单肺通气1 h)、T_4(单肺通气1.5 h)、T_5(术毕)采集患者的桡动脉血及颈内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肺泡-动脉氧分压(PA-aDO_2)和动脉氧分压(PaO_2),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采用旁气流法监测动态肺顺应性(Cdyn)、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同时,比较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两组患者T_2、T_3、T_4、T_5时的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T1时,且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_2时的PA-aDO_2、PaO_2、QS/QT水平均明显高于T_1时,T_3、T_4、T_5时的PA-aDO_2、PaO_2、QS/QT水平均明显低于T_2时,且T_2、T_3、T_4、T_5时,B组的PAaDO_2、Q_S/QT水平明显低于A组,PaO_2明显高于对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2、T3、T4、T5时的Cdyn均明显低于T1,且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_2、T_3、T_4、T_5时的Pplat、Ppeak均明显高于T_1,且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根治术中,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单肺通气前间断通气能有效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文雄,高敏,庞晓宏[2](2016)在《间断通气预处理对肺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时肺损伤以及HIF-1α/HO-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间断通气预处理对肺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时肺损伤以及HIF-1α/HO-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择期肺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并分为间断通气组和常规通气组,分析术中的气道功能以及肺泡氧合功能,采集血清并测定肺损伤相关分子的含量,采集非通气侧肺组织并测定肺损伤相关分子、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的含量以及HIF-1α/HO-1的表达量。结果:两组T0、T1、T2时间点的Ppeak、Pplat、Raw、PaO_2无显着性差异(P>0.05),间断通气组T3时间点的Ppeak、Pplat、Raw均显着低于常规通气组且PaO2显着高于常规通气组(P<0.05);间断通气组血清中KL-6、sRAGE、SP-A的含量以及肺组织MPO、XOD、GRP78、CHOP、XBP1、ATF4、ATF6、PERK、HIF-1α、HO-1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断通气预处理能够减轻肺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时的肺损伤,改善气道功能以及肺泡氧合功能,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以及HIF-1α/HO-1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23期)

张伟,张卫[3](2016)在《肺癌根治术单肺通气前间断通气对非通气侧肺组织HIF-1α及靶基因HO-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前间断通气对非通气侧肺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靶基因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65~80岁,BMI 18~25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间断通气预处理组(Y组)。两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两组气管插管成功后立即改为OLV,C组非通气侧肺不做任何处理;Y组非通气侧肺用负压吸引器(压力0.06 MPa)吸引10s后开放于空气,5min后改为双肺通气,5min后再次改为OLV,重复上述操作,如此3个循环后改为双肺通气。于手术进胸后OLV即刻(T1)、OLV 60min(T2)和病变组织切除即刻(T3)分别切取肿瘤周边约2cm需手术一并切除的肺组织,一份经液氮保存,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及HO-1表达;余下肺组织置于多聚甲醛溶液中待检,光镜下观察肺组织损伤程度,并进行肺损伤评分。结果与T1时比较,T2、T3时两组PaO2明显降低(P<0.05),T2时Y组HIF-1α表达明显升高,T3时两组HIF-1α和HO-1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T2时比较,T3时两组HIF-1α表达明显升高,Y组HO-1表达明显升高(P<0.05);T2、T3时Y组HIF-1α表达明显高于C组,T3时Y组HO-1表达明显高于C组(P<0.05)。与T1时比较,T3时两组肺损伤评分明显升高(P<0.05);T3时Y组肺损伤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前间断通气可减轻非通气侧肺塌陷期间肺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塌陷侧肺组织HIF-1α及其靶基因HO-1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张义栋,张秀颖,杨睿[4](2013)在《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混合乌司他丁的低温含氧血和间断肺通气的肺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持续肺动脉灌注4℃低温含氧血混和乌司他丁以及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50例心脏手术及大血管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组25例,对照组25例。CPB期间肺保护组经主肺动脉持续灌注4℃混和乌司他丁的低温含氧血及给予间断肺通气;对照组常规进行心脏、大血管手术。分别在麻醉诱导期、转流结束即刻、转流结束后6、12、24小时取桡动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记录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结果:术后肺保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后TNF-α、IL-6和IL-8水平开始升高,24小时仍高于术前(P<0.01),但肺保护组TNF-α、IL-6、IL-8水平上升幅度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肺动脉持续灌注混和乌司他丁的低温含氧血及间断肺通气对CPB肺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伤残医学》期刊2013年11期)

任王胜,吴延虎,王晓伟,刘翔,梁永年[5](2011)在《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和间断肺通气的肺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动脉灌注4℃含氧冷血和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符合条件的心脏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肺保护组(n=15):CPB期间经肺动脉间断灌注4℃含氧冷血,并在灌注期间给予间断肺通气;对照组(n=15):常规行心脏手术。记录呼吸机支持时间;分别在CPB前和CPB结束及结束后1、6 h测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肺气道阻力(Raw)和肺静态顺应性(Cstat)。结果:术后肺保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肺保护组CPB结束后1、6 h OI、Cstat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RI、Raw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肺动脉含氧冷血间断灌注及间断肺通气对CPB肺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任王胜[6](2011)在《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和间断肺通气的肺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时肺动脉灌注4℃含氧冷血和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符合条件的心脏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肺保护组(n=15):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经肺动脉间断灌注4℃含氧冷血,并在灌注期间给予间断肺通气;对照组(n=15):常规行心脏手术。记录呼吸机支持时间;分别在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结束即刻及结束后1、6h测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肺气道阻力(Raw)和肺静态顺应性(Cstat)。体外循环结束30分钟后,取右上肺小块标本,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用原位末端标记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肺内实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术后肺保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肺保护组CPB结束后1、6h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呼吸指数、肺气道阻力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肺组织病理显示肺保护组损伤明显比对照组减轻。肺保护组肺内实质细胞凋亡率为(9±2)% ,而对照组肺内实质细胞凋亡率为(1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动脉含氧冷血间断灌注及间断肺通气对CPB肺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1-05-01)

陈芳,王涛,马星钢[7](2009)在《间断肺通气对婴儿体外循环的肺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间断肺通气对婴儿体外循环(CPB)的肺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60例1岁以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于CPB开始后停止通气;处理组于CPB开始心脏停跳后膨肺(用手挤压气囊,使气道压力升到25—30cmH2O,维持3—5秒,重复5次),将肺内血液排出,然后静态膨肺(4—8cmH2O),并每隔10min膨肺5次。两组患儿均于腔静脉开放后恢复机械通气。记录术后呼吸机通气和重症监护时间,在主动脉阻断前、阻断10min和开放10min分别采集左右心房血测定白细胞计数,并测定术前、主动脉阻断10min、开放10min、CPB后2h、6h、12h、24h和48h时血浆NE、TNF-帷L-6、IL-8含量。结果术后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时间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主动脉阻断10min和开放10min时,对照组右心房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左心房血(P<0.01);NE、TNF-a、IL-6和IL-8浓度在主动脉阻断10min、开放10min、CPB后2h、6h、12h时处理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婴儿CPB过程中持续静态膨肺并间断压力膨肺,可以减少白细胞的粘附、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前沿》期刊2009年07期)

王电军,尹邦良,刘建新,章庆春,洪朝[8](2006)在《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患者肺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术后肺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6例,随机分成两组:处理组(n=18)体外循环期间每5分钟间断肺通气一次;对照组(n=18)体外循环期间不通气。所有病人术后2h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分别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中性粒细胞,IL-1,IL-6,TNF-α,LDH含量及术前、体外循环后1,4及8h肺功能指标(PaO2/FiO2)。结果:处理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IL-1,IL-6,TNF-α,LDH含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术后PaO2/FiO2较对照组显着增高(P<0.05),两组体外循环后1,4及8h PaO2/FiO2较同组术前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间断肺通气可能通过减少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降低肺内细胞因子水平、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及内皮细胞损伤等环节对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提供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王电军,尹邦良,喻风雷,刘建新[9](2005)在《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2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处理组(n=13)CPB期间每5min间断肺通气一次;对照组(n=11)CPB期间不通气。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留取血液标本,术后2h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分别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总蛋白(T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血清总蛋白以及术前、CPB后1h、4h肺氧合指数(OI)。结果处理组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TP、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2,0.02),CPB后OI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两组CPB后1h、4h其OI均较同组CPB前显着增高(P<0.05)。结论间断肺通气可通过减少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内皮细胞损伤等,对CPB所致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05年02期)

王电军[10](2003)在《体外循环过程中间断肺通气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期间间断肺通气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风湿性心脏病病人24例,术前将病人随机分成两组:(1)处理组(A组,n=13例):CPB期间每5分钟间断肺通气一次;(2)对照组(B组,n=11例):CPB期间不通气。所有病人术前留取血标本,术后2小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50ml×2),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BALF中性粒细胞、总蛋白(TP)、TNF-α含量、血清总蛋白以及术前、CPB后1小时、4小时肺氧合指数(OI)。结果 处理组BALF中性粒细胞、总蛋白(TP)、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肺氧合指数(OI)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两组CPB后1小时、4小时肺氧合指数较同组术前均显着增高(P<0.05),而血清总蛋白无显着差异。结论 (1)CPB期间间断肺通气可减轻肺损伤,具有肺保护作用。(2)间断肺通气可能通过减少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粘附,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等对肺提供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3-06-30)

间断肺通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间断通气预处理对肺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时肺损伤以及HIF-1α/HO-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择期肺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并分为间断通气组和常规通气组,分析术中的气道功能以及肺泡氧合功能,采集血清并测定肺损伤相关分子的含量,采集非通气侧肺组织并测定肺损伤相关分子、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的含量以及HIF-1α/HO-1的表达量。结果:两组T0、T1、T2时间点的Ppeak、Pplat、Raw、PaO_2无显着性差异(P>0.05),间断通气组T3时间点的Ppeak、Pplat、Raw均显着低于常规通气组且PaO2显着高于常规通气组(P<0.05);间断通气组血清中KL-6、sRAGE、SP-A的含量以及肺组织MPO、XOD、GRP78、CHOP、XBP1、ATF4、ATF6、PERK、HIF-1α、HO-1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断通气预处理能够减轻肺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时的肺损伤,改善气道功能以及肺泡氧合功能,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以及HIF-1α/HO-1的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断肺通气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南,黄泽清.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单肺通气前间断通气对肺癌根治术患者血浆炎性因子及肺功能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8

[2].刘文雄,高敏,庞晓宏.间断通气预处理对肺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时肺损伤以及HIF-1α/HO-1表达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

[3].张伟,张卫.肺癌根治术单肺通气前间断通气对非通气侧肺组织HIF-1α及靶基因HO-1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

[4].张义栋,张秀颖,杨睿.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混合乌司他丁的低温含氧血和间断肺通气的肺保护作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3

[5].任王胜,吴延虎,王晓伟,刘翔,梁永年.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和间断肺通气的肺保护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6].任王胜.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和间断肺通气的肺保护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1

[7].陈芳,王涛,马星钢.间断肺通气对婴儿体外循环的肺保护作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9

[8].王电军,尹邦良,刘建新,章庆春,洪朝.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患者肺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

[9].王电军,尹邦良,喻风雷,刘建新.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

[10].王电军.体外循环过程中间断肺通气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D].中南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卡位置设置示意图对照组光镜下(HE×400):2组患者肺静态顺应性(Cstat)比较*P<0...保护组肺实质细胞凋亡率对照组肺实质细胞凋亡率:2组患者肺气道阻力(Raw)比较*P<0.05(...

标签:;  ;  ;  ;  ;  ;  ;  

间断肺通气论文_王南,黄泽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