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耶稣会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耶稣会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耶稣,暹罗,汉学,中国,易经,天主教,制图学。

耶稣会士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拓[1](2019)在《书籍重刊与权威之争——以19世纪40年代新耶稣会士重返江南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842年新耶稣会士重返江南,部分江南教徒发现新耶稣会士与他们所企盼的旧耶稣会士并不相同,而新教传教士的加入使事态更为复杂。19世纪前的传教士遗留下丰富的汉文天主教文献,但这批文献却由于礼仪之争、修会之别等原因,自身矛盾重重。面对这份遗产,江南教徒试图用它们去抗衡主教罗类思和新耶稣会士的权威;后者则采取不鼓励教友们阅读这些书、强调拉丁文书的源头性和选择性重刊《圣教切要》《四终略意》二书的方式去消解它们的权威;而伦敦会士麦都思对个别书的新教化改编,直接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19世纪40年代正值中国门户初开,新旧、中西等多重话语体系交错,江南教徒和新耶稣会士均面临身份认同的尴尬。(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9年05期)

李莎,林金水[2](2019)在《诗社、宗族与忤珰——耶稣会士艾儒略与明末莆田诗人的结交》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耶稣会士艾儒略在福建莆田传教,与当地多位士绅文人交游来往,诗咏唱和。文章从传世的诗文、史书入手,梳理了有关诗人士大夫的诗社活动,叙述莆田诸公以赠诗与艾儒略的交往历史,追寻其与艾儒略的交往之道及其在东西方文化发生交流碰撞时的心路历程,剖析族亲对族人与族外人交流所起的作用,阐发了有关士人参与明末对抗魏珰擅权的斗争给他们带来的政治失意和与艾儒略相遇对他们人生观和历史观产生的影响,揭示出莆田诸公与艾儒略的交游是明末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使然,信仰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谢辉[3](2019)在《《耶稣会士庞迪我着述集》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暨南大学叶农教授整理的《耶稣会士庞迪我着述集》,于2019年4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共收录西班牙籍耶稣会士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 1571—1618)中西文着作11种。中文着作包括《七克》(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天学初函》本点校)、《天主实义续篇》(据《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影印明清漳景教堂刻本点校)、《庞子遗诠》(据《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影印明刻本点校)、《人类原始》(存目)、《具(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3期)

何丹华[4](2019)在《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典籍法译——以耶稣会士顾赛芬《论语》法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典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而语言顺应论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对典籍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通过实例,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四个方面分析顾赛芬翻译《论语》时如何进行语言选择和实现动态顺应,以保证译着对原着的忠实性和对读者的可接受性。(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韩琦[5](2019)在《易学与科学:康熙、耶稣会士白晋与《周易折中》的编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中西文献,通过对欧洲所藏白晋《易经》手稿的分析,指出白晋延续了利玛窦的适应策略,他不仅向康熙传授西方科学,还把《易经》和《圣经》相比附,同时着意发掘《易经》中所含的数学原理;通过对《周易折中》编纂过程的梳理,揭示康熙、李光地和耶稣会士的来往和互动,指出白晋对此书的编纂起到了一定作用;并认为康熙对《算法统宗》的兴趣与白晋易学象数研究有密切的关系,从而为清初学术史、儒学和科学关系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福树人,罗慧玲[6](2019)在《明朝宫廷的耶稣会士——文化适应策略与海外汉学的开端》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6世纪耶稣会士到达中国以后,西方传教活动就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早期的耶稣会士通过实行"适应策略",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结交儒家知识分子,并在系统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实地接触了中国社会,获得了关于这个东方大国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欧洲了解中国的重要信息来源。毫无疑问,利玛窦、谢务禄、卫匡国等传教士为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郭亮[7](2019)在《耶稣会士地图中的晚明社会与风俗》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时期,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创造了制图的经典案例,而在欧洲出版的中国地图也在图示中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内容,尤其是欧洲人眼中的明朝社会文化、风俗场景、人物形象以及地理风景,它们与地图集的文本描述、观察和描绘方式之间建立起一种有趣的图像关联。荷兰出版的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是典型的佛兰芒地图学派风格,地图生动地呈现出具有仪式感的明朝风俗场景,将大范围的地理空间与固定视角的写实主义图绘并置在一起,试图在欧洲绘画与地图的鉴赏传统,"异国情调"、明朝社会风貌与绘画之间谋求微妙的平衡。卫匡国地图是欧洲对明代中国深入了解的开始,它的描绘方式与地图文本叙述相得益彰,深刻影响了后来欧洲人在文本中描绘中国的表现方式。(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晟文[8](2019)在《从《中国近事报道》看法国耶稣会士李明对儒家思想与文化的认识与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1685年,出于扩展法国在东亚影响的需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专门派出由五名"国王数学家"耶稣会士组成的传教团,1687年他们抵达中国。传教团中的张诚(JeanFran?ois Gerbillon, 1654—1707)、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到中国后供职于康熙宫廷,而团长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 1643—1710)及其他两位成员李明(Louis-Daniel Le Comte, 1655—1728)、刘应(Claude de Visdelou, 1656—1737)则到各地传教。当礼仪之争白炽化之时,李明于1696年在巴黎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Nouveaux mémoires sur l’état présent de la Chine)一书,为耶稣会士的在华传教政策辩护。该书出版后,于1700年被巴黎索邦神学院列为禁书。不过由于该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当时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许多方面,如有关儒家创始人孔子、儒家伦理道德以及儒家礼仪习俗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因而该书出版后对当时欧洲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Voltaire,原名Fran?ois-Marie Arouet, 1694—1778)、魁奈(Fran?ois Quesnay, 1694—1774)、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都产生过影响。本文将通过考察李明对儒家经典和儒家文化传统的诠释来研究李明的儒家观。(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2期)

罗丹[9](2019)在《耶稣会士塔查尔眼中的暹罗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世纪末,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为首的老牌殖民大国在亚洲的势力日渐式微,而法国作为欧洲新势力开始逐渐向这些地区渗透。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以传播福音、完善西方知识体系为借口,向亚洲国家派出了由6位国王数学家组成的耶稣会传教团。其中5位一路辗转抵达中国,而塔查尔神父则留在了暹罗。塔查尔神父将他在暹罗的经历全数记载在《受命前往印度中国地区的耶稣会士的暹罗之旅:与其天文、物理、地理、水文、历史笔记》一书中。通过对该书的深入研究,我们还原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暹罗人的服饰特点、饮食习惯、建筑特征、对世界认知的理解和对社会道德的认识,以此重构出塔查尔眼中的暹罗形象。再者,通过对该国国情和相关历史文献的对比研究,我们深入分析了对暹罗王国产生巨大影响的相关因素,以深入理解塔查尔眼中的暹罗形象。最后,通过引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我们从塔查尔的身份和使命出发对文中一些偏激之处进行了阐述。塔查尔眼中的暹罗开放富足,人民却迷信佛教、不信科学。通过此次研究我们认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是阿瑜陀耶时期的暹罗相对富裕的根本原因。然而,暹罗人民的生活长期以来受到了来自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与二国的生活方式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最后,塔查尔神父作为首批欧洲中心主义者,对东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的理解仍然存在偏差。中国自古以来从不缺乏对邻国的学习和研究,但却鲜少有人从西方文本出发理解邻国。希望这次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暹罗的认知,以一个更客观公正的角度理解叁百多年前的暹罗社会。(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6-04)

撒海涛[10](2019)在《明中后期来华耶稣会士笔下的回回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中后期来华耶稣会士对回回社会观察,涉及入华回回人来源、宗教及世俗生活、回回人自称他称、语言文字变迁等诸多方面,拼凑出域外视野中回回社会图景多维景观,反映了历史时期回回人本土化进程中时代特征,对此学界历来缺乏足够重视、鲜有探讨。本文在阅读梳理沙勿略、利玛窦、曾德昭、克路士等传教士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其记载历史背景,探究文字背后的心态,认识耶稣会士有关回回人记载的时代价值,以期深化对明中后期回回人及其历史状况的认知。(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耶稣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末耶稣会士艾儒略在福建莆田传教,与当地多位士绅文人交游来往,诗咏唱和。文章从传世的诗文、史书入手,梳理了有关诗人士大夫的诗社活动,叙述莆田诸公以赠诗与艾儒略的交往历史,追寻其与艾儒略的交往之道及其在东西方文化发生交流碰撞时的心路历程,剖析族亲对族人与族外人交流所起的作用,阐发了有关士人参与明末对抗魏珰擅权的斗争给他们带来的政治失意和与艾儒略相遇对他们人生观和历史观产生的影响,揭示出莆田诸公与艾儒略的交游是明末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使然,信仰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耶稣会士论文参考文献

[1].陈拓.书籍重刊与权威之争——以19世纪40年代新耶稣会士重返江南为中心[J].史林.2019

[2].李莎,林金水.诗社、宗族与忤珰——耶稣会士艾儒略与明末莆田诗人的结交[J].晋阳学刊.2019

[3].谢辉.《耶稣会士庞迪我着述集》出版[J].国际汉学.2019

[4].何丹华.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典籍法译——以耶稣会士顾赛芬《论语》法译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9

[5].韩琦.易学与科学:康熙、耶稣会士白晋与《周易折中》的编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6].福树人,罗慧玲.明朝宫廷的耶稣会士——文化适应策略与海外汉学的开端[J].华夏文化论坛.2019

[7].郭亮.耶稣会士地图中的晚明社会与风俗[J].国际汉学.2019

[8].李晟文.从《中国近事报道》看法国耶稣会士李明对儒家思想与文化的认识与评介[J].国际汉学.2019

[9].罗丹.耶稣会士塔查尔眼中的暹罗形象[D].外交学院.2019

[10].撒海涛.明中后期来华耶稣会士笔下的回回人[J].中国文化研究.2019

标签:;  ;  ;  ;  ;  ;  ;  

耶稣会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