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巴山百花开民族之声入梦来——浅谈巴山民歌之特点

千里巴山百花开民族之声入梦来——浅谈巴山民歌之特点

(四川省巴中市文化馆馆长巴中636600)

巴山民歌,是大巴山区人民独特的生活写照和生产总结。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之时,大巴山人民便有“隔山对歌”之风习,田野里、山坡上到处山歌嘹亮、引人入胜,直至现今,此风更盛。

巴山民歌种类繁多,均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如:田歌、薅秧歌、巴山背二歌、哭嫁歌、请雨仪式歌、春官说春歌、骟猪骟牛止血歌、烧香拜佛的佛歌、巫师诀术歌,嫁毛虫、烧土蚕、送疙虱等民俗歌……总之,在巴山人民的各个行业之中,行行都有歌可唱。其演唱形式也丰富多彩,或自唱,或一领众和,相互调侃,幽默风趣,气氛活跃。

巴山民歌的歌词特征:

巴山民歌歌词基本上都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即兴创作,一代一代口头流传。历史上,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演唱者对其不断地修改和加工,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趋于完善的巴山民歌歌词。其创作手法之高妙,想象之奇特,令人格外称奇。有的歌词内容借物抒怀,意境深远。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表达方式,使人感觉妙不可言。

如:贤妹儿长得白漂漂,好似豆腐才开包,

才开包的嫩豆腐,轻轻一压水长滮。

这首歌词采用了巴山最常见的生活事物,加以艺术化的概括和描写,其意浅显易懂,雅俗共赏。而且自然朴实,毫不雕琢。非常具有代表性。

再如:高高山上一树槐,槐树压枝掉下来;

风不吹槐槐不摆,妹不招手哥不来。

这首歌词借物比拟,非常形象的表现了一种男女之间情意相投,借物表达心声的缠绵之情。还有的歌词音节韵律和谐、自然、洪亮。在表现力上歌乐美妙、情真意切,使人‘一见如故’,久难以忘怀之。

如:太阳出来照半坡,我和贤妹搓麻索;

麻索搓得粗又长,拴住太阳好干活。

这也许是最动人的生活劳作写照了。特别从有的歌词中不难发现,巴山民歌抒发情感大胆直接、热烈奔放、淳朴自然,在其他民歌中极为少见。

如:《巴山背二哥》

脚杆脚杆你莫耙,这上面就是梁风垭,

贤妹儿在屋里头等着你,敞开胸脯在喂娃娃,

想吃贤妹儿的热包子噻,你慢步慢步往上爬。

另外,巴山民歌也同样使用衬词衬句。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使用的衬词、衬句与众不同。其它类别的民歌衬词、衬句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总是为虚词,即主要“歌词”加上附加“虚词”,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达到字正腔圆或增其意韵。而巴山民歌的衬词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实词、实句作衬词、衬句,这样能起到进一步深化主题的作用,乃至于在有的巴山民歌中就全靠衬句来表现。这是其他地方民歌中很难找到的,这也正是巴山民歌的一大特点。

如在《问郎几时来》中,其主体歌词和传统衬句“花花扇儿摇”、“红花对牡丹”、“绣球花儿红”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加妙趣横生地表达出爱情主题。再如,《十把扇儿》中的“干哥儿”及《十爱姐》中的“月亮弯儿月”等。类似这样用实词实句作为衬词衬句就和戏剧中的帮腔一样,达到渲染氛围、深化主题的作用。

巴山民歌的音乐特征:

巴山民歌的曲调优美,其旋律发展,具有鲜明的巴山方言特点。不仅有婉转动听的情哥、小调;还有高亢嘹亮的山歌和号子。在调式上包括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和“交替调式”。其中交替调式是巴山民歌最大的特点。特别是“羽徵交替调式”最为普遍,如《豆芽儿葱蒜叶》、《大田薅秧行对行》等就是典型的“羽徵交替调式”。

有的巴山民歌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非常具有律动,也朗朗上口,使人一听即会,经久不忘。如:《柳连柳》等。

另外,除了有音调可唱的民歌以外,巴山民歌还包括还有一些没有曲调的说唱民歌。这些都是巴山人民长期以来根据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总结出来的,并配合使用上带有鲜明特点的巴山方言,随口唱出、即兴成歌。所以,它半说半唱,生动形象,诙谐风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芬芳。自古以来,许多有经验的民歌手,都能根据不同的时刻、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腔调、不同的风格,触景生情,唱出不同的歌来。

整体从其音调和旋法上看,巴山民歌既有高亢嘹亮的呐喊、还有婉转优美的思绪,既有轻松愉悦的情愫,又有幽默诙谐的写照。其所能表达的情感之丰富;所能寄托的思念之深远;所能激发的能量之巨大;绝非一般民歌之能比拟。巴山民歌也许就是巴山人民最动人的生活、生产、情感之写照了。

如:《巴山背二哥》、《打石号子》等劳动歌曲,唱腔高亢明亮、气势庞大,能翻山越岭,直入云霄;《薅秧歌》、《田歌》等生产歌曲,曲调轻快活泼、风趣幽默,能使人忘却劳作的幸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哭嫁歌》、《十想》等巴山情歌,曲调婉转引人、感人肺腑,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诸如此例,委实不胜枚举。

总之,巴山民歌作为一种最具代表的巴人文化,在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里,传递着大巴山人民的心声,在今天,巴山民歌不仅讲述继续着许许多多已经远去的故事,而且振奋和鼓舞着巴山人民和中华各族人民,真可谓是中华民族民歌大花园中盛开的一支独秀奇葩。

如今的巴山民歌在新的时代大环境下,更得到了空前的继承和发展。如文化馆专门组织了各种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整理、改编;不仅如此,有的地区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民歌大赛,都体现出巴山民歌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和深入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乃至于在如今的大巴山地区,漫步走在大街小巷,都随时能听到优美动人的巴山民歌。使人不禁盛赞——“千里巴山百花开、民族之声入梦来”。

标签:;  ;  ;  

千里巴山百花开民族之声入梦来——浅谈巴山民歌之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