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第一极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精子,黄牛,体外,供体,卵泡,受精卵。
第一极体论文文献综述
徐小波,于建宁,王公金,谭小东[1](2018)在《猪第一极体的排出规律及其保存过程中的活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屠宰后的母猪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培养(IVM),对成熟卵母细胞第一极体(PbⅠ)排出时间与形态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台盼蓝细胞染色法,探讨不同温度保存条件下PbⅠ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40 h后发现大量高活性PbⅠ;39℃条件下大多数PbⅠ存活时间仅有4 h,4℃条件下保存40 h存活率可达85.0%,-20℃保存1周达95.0%;而超低温冷冻长期保存存活率、形态正常率分别达89.1%、97.8%。(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7期)
袁锦,纪冬梅,邹薇薇,武龙梅,章志国[2](2018)在《小鼠第一极体基因组移植的时间窗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杂交一代(BDF1)小鼠为模型,探索小鼠第一极体基因组移植(PB1T)的最佳时间窗,提高第一极体基因组移植重构胚存活率和体外发育能力,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前期动物实验基础。方法获取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后12.5、13.5、14.5、15.5 h 4个时间点的MII卵子作为实验组。分别取第一极体作为核供体,取h CG后14h的MII卵子,去除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后作为胞质供体,构建四组第一极体基因组移植重构胚。获取MII卵子进行体外受精并培养作为对照组(IVF组)。体外培养并观察实验组4组重构胚以及对照组卵子存活情况、体外受精、卵裂和囊胚发育情况。结果在4组实验组中,13.5 h组的PB1T重构卵子的存活率、体外受精率、2-细胞形成率、4-细胞形成率和囊胚率均最高,与IVF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5 h组的重构卵子的存活率、体外受精率和后续发育率稍低于13.5 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5 h组的重构胚体外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均最低(76%、41.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 0,P=0.005 7)。结论 BDF1小鼠h CG后13.5 h和14.5 h的卵子的第一极体基因组在新的供体胞质中能够更好地重建发育潜能,行PB1T可能的最佳时间窗为h CG后13.5~14.5 h。(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东伟,章美玲,张运海,章孝荣[3](2013)在《不同培养条件和卵母细胞来源对黄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培养液组分浓度、培养方法和卵母细胞来源对黄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PB1)排出的影响。从屠宰场收集黄牛卵巢,使用抽吸法获取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COCs)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采用以下培养条件能够显着促进黄牛卵母细胞PB1排出:在培养液中添加10μg·mL-1FSH和LH、1.0μg·mL-117-βE2、33.0μg·mL-1丙酮酸钠;培养时间24 h,培养密度每50μL培养液培养10~20枚COCs;卵巢储运温度25~37℃,储运时间<3 h,卵泡直径3~6 mm,卵丘细胞包裹2层以上。选择最佳的培养液组分浓度、培养方法和卵母细胞来源可获得最大PB1排出量,为下一步利用PB1进行保护物种、扩大优良母畜遗传资源的来源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余相[4](2013)在《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对提高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受精率以及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对不孕不育夫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卵母细胞第一级体形态分为A、B、C叁组,比较叁组卵母细胞受精情况及胚胎发育差异。结果:A组卵母细胞受精后,受精卵3分者占85.0%,明显高于B组(55.0%)和C组(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胚胎发育为A级占65.0%,明显高于B组(40.0%)和C组(10.0%),C级占5.0%,明显低于B组(20.0%)和C组(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SI受精时,根据第一极体选用卵母细胞,能明显提高受精率,确保胚胎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3年16期)
李东伟[5](2012)在《不同培养条件对黄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第一极体作为具有完整细胞功能的细胞,不仅常被作为判断卵母细胞核成熟的主要依据,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亦可作为选择移植胚胎的重要依据,其活检分析对提示卵母细胞分裂异常具有重要价值。极体的生殖功能也已获证实,1998年Wakayama等报道利用小鼠PB1重组卵母细胞获得了后代,2003年He等成功利用玻璃化冻存小鼠极体得到了具有正(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01)
杨文琳,安鹏,李伟,赵贵民,史芸安[6](2012)在《超表达Cdc20基因不影响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一文中研究指出CDC20(cell division cycle 20)是后期促进复合物(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APC)的共激活剂之一,也是纺锤体组装检查点(spindle assembly checkpoint,SAC)的靶点,在细胞周期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探讨Cdc20在第一极体排出(first polar body extrusion,PBE I)中的作用,Cdc20基因被成功克隆并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c20-Venus,随后用T7 Mmessage Mmachine Kit(Ambion)以线性化pCdc20-Venus为模板体外转录(in vitro transcription)获得带帽的Cdc20-Venus mRNA,将Ccdc20-Venus mRNA显微注射到体外培养的牛卵母细胞胞质中进行超量表达.结果表明,真核表达载体pCdc20-Venus转染HeLa细胞后能够正常表达,绿色荧光在细胞核周围呈弥散状分布;将Cdc20-Venus mRNA注射到牛卵母细胞胞质后,胞质内有绿色荧光出现.Cdc20-Venus mRNA注射组卵母细胞的PBE I率(48.9%)与Venus mRNA注射组卵母细胞的PBE I率(50.9%)和未注射组卵母细胞的PBE I率相比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通过Cdc20在牛卵母细胞内的超量表达,结果显示,超量表达Cdc20基因对牛卵母细胞PBE I没有显着影响(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杨文琳[7](2012)在《CDC20对体外培养的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和卵裂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DC20(cell division cycle20),也叫IPl、FZY、p55CDC,是E3泛素连接酶APC/C的一个激活剂,能够泛素化标记securin和cyclinB1。CDC20也是纺锤体检查点的靶点,在保证染色体的正确分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CDC20与细胞周期紧密相关。SAC能够向APC/C~(CDC20)传送抑制信号以稳定securin和cyclinB,借此以阻止中后期转换直到所有的染色体与两极纺锤体建立正确的联系并整齐的排列到赤道板上(Bharadwaj and Yu,2004; Howell et al.,2000; Swan andSchupbach,2005)。当姐妹染色体的着丝粒与两极稳定连接后SAC失活,同时APC/C~(CDC20)介导securin和cyclinB泛素化并由26S蛋白酶体降解之(Castro et al.2005)。securin和cyclinB的降解对细胞周期和染色体分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Thornton and Toczyski,2003)。securin的降解使肽链内切酶separase活化以打开cohesin,同时后期cyclin B的降解使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失活(Castro etal.,2005; Uhlmann,2003)。在中后期转换时,APC/C与其激活剂CDC20泛素化标记securin并降解之(Fang et al.,1998; Holt and Jones,2009; Yu,2002)。securin是分离酶separase的抑制剂,当securin被降解后separase能够打开cohesion的Scc1亚基使姐妹染色体分离(Bharadwaj and Yu,2004)。CDC20既是纺锤体检查点的靶点,又是APC/C的激活剂,因此CDC20的异常必然导致有丝分裂出错和周期紊乱,有可能会引起癌变的发生。本试验以牛卵母细胞为研究对象,对CDC20在卵母细胞成熟分裂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了cdc20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其次,克隆了牛的cdc20基因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pcdc20-venus,并以线性化的pcdc20-venus为模板进行体外转录获得了pcdc20-venus mRNA用以超表达。同时,设计并合成了CDC20morpholino antisense oligos (CDC20MO)用以干扰CDC20基因。向卵母细胞内显微注射cdc20mRNA或CDC20MO以超表达或干扰牛卵母细胞内cdc20基因,并观察其对牛卵母细胞成熟分裂的影响。通过超表达或干扰牛卵母细胞内CDC20基因的表达,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Realtime PCR对不同时期牛卵母细胞的cdc20mRNA水平进行检测,我们发现:cdc20mRNA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存在,从GV~pre-MⅠ期升高,pre-MⅠ期cdc20mRNA水平最高,到2-细胞期最低。2.提取牛皮肤成纤维细胞总RNA,并通过RT-PCR扩增牛cdc20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pcdc20-venus。通过脂质体2000将pcdc20-venus转染Hela细胞,其蛋白在细胞核周围弥散分布。3.将pcdc20-venus通过酶切线性化后体外转录为cdc20-venus mRNA后显微注射到成熟培养8-10h的牛卵母细胞内。通过实时监控发现:外源CDC20蛋白在mRNA注射后慢慢开始积累,在注射mRNA后1-2h合成速度最快,从2-5h有较慢的合成,约在4h到达平台期。4. cdc20-venus mRNA注射后荧光在整个卵母细胞内都有分布,对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无显着变化(P>0.05)。向成熟培养8-10h的牛卵母细胞内显微注射CDC20MO,CDC20MO组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极显着下降(P<0.01),而control MO组和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实验组出现了异常的纺锤体和错误排列的染色体,大部分卵母细胞停滞在MⅠ期,而control MO组和对照组卵母细胞均无异常纺锤体出现。5.对成熟的牛卵母细胞进行pcdc20-venus mRNA的显微注射,孤雌激活后继续培养72h,在每个卵裂球中细胞核处的荧光比胞质中强,其卵裂率无显着变化(P>0.05)。对成熟的牛卵母细胞进行CDC20MO的显微注射,激活后孤雌胚胎的卵裂率无显着变化(P>0.05)。(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郝大勇,张展,管一春,王兴玲,孙丽君[8](2012)在《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受精率和胚胎质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人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后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的关系。方法:选择行ICSI治疗的110个周期中1017枚人卵母细胞。将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分为Ⅰ、Ⅱ、Ⅲ、Ⅳ四种类型,采用3种来源的精子[手淫取精精子、附睾穿刺/睾丸活检(PESA/TESA)取精精子、冷冻精液精子]授精。ICSI操作后,了解各型第一极体卵母细胞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结果:手淫取精患者:各型第一极体卵母细胞正常受精率和卵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Ⅳ型正常受精率低于Ⅰ和Ⅱ型,Ⅱ型卵裂率低于Ⅰ和Ⅲ型。PESA/TESA取精患者:各型第一极体卵母细胞正常受精率和取卵后第3天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8和6.789,P=0.044和0.034),Ⅰ型正常受精率低于Ⅱ和Ⅲ型,Ⅰ和Ⅲ型第3天优质胚胎率高于Ⅱ型。冷冻精液取精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排除精子来源对受精的影响,正常受精可能和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有关。(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何瑞冰,汪存利,姜宏,袁韦娜[9](2011)在《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与女性年龄及ICSI结局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与女性年龄及ICSI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行ICSI治疗的14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MⅡ期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分为完整极体组(1、2级极体)和异常极体组(3、4级极体),比较不同形态第一极体与年龄及ICSI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35岁以上女性1级和2级极体的卵母细胞比例显着低于小于35岁患者(P<0.01);极体完整组的受精率、卵裂率、早裂率、优胚率均显着高于极体异常组(P<0.01);移植完整极体胚胎组的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显着高于移植混合胚胎(含完整极体和异常极体胚胎)组(P<0.01)。结论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与年龄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第一极体形态可作为选择移植胚胎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贾婵维,梁毓,王树玉[10](2010)在《IVF-ET周期中第一极体形态与未受精卵母细胞非整倍体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第一极体形态学与卵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相关性及卵细胞非整倍体产生的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IVF-ET周期中未受精卵母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观察第一极体形态与未受精卵母细胞非整倍体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随极体形态级别增高,非整倍体的发生率增高。一级极体组卵细胞非整倍体的发生率和四级极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一极体的形态学和卵细胞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之间存在相关性。由具有4级形态第一极体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胚胎不适用于移植。(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第一极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以杂交一代(BDF1)小鼠为模型,探索小鼠第一极体基因组移植(PB1T)的最佳时间窗,提高第一极体基因组移植重构胚存活率和体外发育能力,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前期动物实验基础。方法获取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后12.5、13.5、14.5、15.5 h 4个时间点的MII卵子作为实验组。分别取第一极体作为核供体,取h CG后14h的MII卵子,去除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后作为胞质供体,构建四组第一极体基因组移植重构胚。获取MII卵子进行体外受精并培养作为对照组(IVF组)。体外培养并观察实验组4组重构胚以及对照组卵子存活情况、体外受精、卵裂和囊胚发育情况。结果在4组实验组中,13.5 h组的PB1T重构卵子的存活率、体外受精率、2-细胞形成率、4-细胞形成率和囊胚率均最高,与IVF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5 h组的重构卵子的存活率、体外受精率和后续发育率稍低于13.5 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5 h组的重构胚体外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均最低(76%、41.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 0,P=0.005 7)。结论 BDF1小鼠h CG后13.5 h和14.5 h的卵子的第一极体基因组在新的供体胞质中能够更好地重建发育潜能,行PB1T可能的最佳时间窗为h CG后13.5~14.5 h。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第一极体论文参考文献
[1].徐小波,于建宁,王公金,谭小东.猪第一极体的排出规律及其保存过程中的活性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8
[2].袁锦,纪冬梅,邹薇薇,武龙梅,章志国.小鼠第一极体基因组移植的时间窗探索[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8
[3].李东伟,章美玲,张运海,章孝荣.不同培养条件和卵母细胞来源对黄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
[4].余相.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
[5].李东伟.不同培养条件对黄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6].杨文琳,安鹏,李伟,赵贵民,史芸安.超表达Cdc20基因不影响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2
[7].杨文琳.CDC20对体外培养的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和卵裂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郝大勇,张展,管一春,王兴玲,孙丽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受精率和胚胎质量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9].何瑞冰,汪存利,姜宏,袁韦娜.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与女性年龄及ICSI结局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
[10].贾婵维,梁毓,王树玉.IVF-ET周期中第一极体形态与未受精卵母细胞非整倍体相关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