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先张法预应力技术在高速公路桥梁预制构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宁健[1](2021)在《预应力结构中FBG自感知钢绞线监测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预应力钢绞线是预应力结构中的关键受力元件,其预应力值的大小是否能够符合要求,关系到整个预应力结构的安全。由于施工工艺、材料特性及各类内外环境的影响,结构中的预应力往往难以维持在精确的设计范围内,因此对预应力结构中的预应力进行监测十分必要。目前已有许多关于预应力损失方面的研究,但由于多数预应力钢绞线深埋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想要准确获取其真实的应力状态仍具有一定的困难。光纤光栅是一种新型传感器,凭借其体积小、精度高、耐腐蚀、不受任何电磁的干扰等优点,已逐步推广至许多工程的监测领域当中。随着光纤光栅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光纤光栅的监测方式也由传统的单点式测量逐步发展为多点准分布式测量。为探究光纤光栅在预应力钢筋张拉、使用过程中对其预应力变化的监测效果,设计出了一种准分布式光纤光栅的钢绞线(FBG自感知钢绞线),并将其运用于预应力矩形梁当中,以期实现体内预应力监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光纤光栅质脆、易折断的特点,利用凹槽内嵌的封装方式,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封装至预应力钢绞线中心丝的直线凹槽内,提高传感器的存活率;并在封装过程中采用“预压”工艺,提高传感器的监测量程,使其满足实际监测需求。(2)为探究FBG自感知钢绞线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对其进行重复张拉试验,并对FBG传感器的应变—波长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FBG自感知钢绞线灵敏度高,应变与中心波长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采用“预压”工艺所有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监测应变都能达到7000με以上,远高于光纤光栅自身极限应变(约4500με)。(3)为探究FBG自感知钢绞线是否适用于体内预应力监测中的碱性环境,设计碱性水泥浆体环境模拟试验,将3根自感知中心丝放入水泥浆环境中分别养护10d、20d、60d,观察其腐蚀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水泥浆体凝固时间较快,并不能对自感知中心丝形成有效腐蚀,在持续60d的试验过程中,3组自感知的封装结构已然保持完整,无胶体脱落现象,因此FBG自感知钢绞线能够适用于碱性水泥浆环境。(4)分析预应力梁中预应力损失产生的原因,开展预应力监测试验,通过FBG自感知钢绞线监测4试验梁的预应力损失,并将FBG传感器监测结果分别与电阻应变片的监测结果和按规范计算的理论值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发现FBG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较电阻应变片的监测结果更接近于理论计算值,且具备更高的存活率,这说明FBG自感知钢绞线比电阻应变片更适合体内预应力监测。
张春雷[2](2020)在《先张法折线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先张法预应力技术具有施工工序简单、材料节省、质量可靠等优点,先张法折线预应力使梁的受力和预应力用量更加合理,并能适应更大的跨径。先张法折线预应力桥梁构件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在国内随着工业化建造水平不断提高也日益受到重视,多个省市开展了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预应力弯折是先张法折线预应力构件的重要工艺环节,介绍了常用预应力弯起方式和弯起器构造。研发了一种新型预应力弯折工艺和配套的分体组合式下压锚具,具有操作简便、标准化程度高、节省材料等特点。
张文浩[3](2020)在《预应力CFRP加固空心板桥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预应力碳纤维板桥梁加固技术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型加固技术,碳纤维板凭借其材料性能的优越性及方便快捷的实用性,在现阶段桥梁加固中广为应用。预应力碳纤维板桥梁加固技术是一种主动加固方法,这种方法结合了粘结性碳纤维加固技术的质量轻、强度高的特性,对于提高旧桥的承载表现、改善裂缝发展、桥体下挠等病害有明显作用,因此这种方法在旧桥加固补强中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河北省某13m空心板桥梁为研究对象,针对此13m空心板桥病害较多的现状,对其进行了加固试验,采用了静载试验以及数值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国内外文献对比分析,选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方法,但由于张拉装置与锚固装置的严格条件,在实际桥梁中应用的还比较少,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此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的设计方法目前还有待完善,本文对预应力碳纤维板桥梁加固技术中的关键要点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以及根据相关规范可得出预应力度的取值范围,以及张拉控制应力和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并且对锚固体系的选取进行了解析。(2)现有研究中,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大多数试验多为在实验室中利用理想状态下的缩尺梁模型进行的相关研究,这与实际工程中的桥梁多为使用过并且存在一定病害的情况不符。故本文选取了河北省某座服役了17年的受损严重的旧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梁进行加固试验研究。对此受损桥梁进行了不同工况的动静载加载试验,通过对比试验桥加固前后的实验数据验证此技术的适用性。(3)以上述动静载试验工况为依据,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试验桥进行理论研究,将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此加固方法的可行性。两种方法共同作用验证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能够有效的抑制空心板梁桥的挠度与应力的增长。最终为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起到了理论支持。
姜虎[4](2019)在《公路桥梁施工中对预应力技术的计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的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样的,对于公路桥梁施工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预应力技术就是一个能显着提升公路桥梁工程的技术。预应力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在运用这项技术时要充分了解其操作流程和施工工艺,要在将预应力技术运用在公路桥梁施工的基础上加以计算分析,只有这样严格控制每次桥梁施工的质量和细节,才能全面推动我国公路桥梁事业的发展以及提升公路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本文就是从预应力的概念出发,对预应力技术中常见的先张法和后张法进行了分析,对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计算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希望对我国公路桥梁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耿连恒[5](2019)在《先张法与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与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普通混凝土已经不能够满足建筑工程中的各种施工,如大型的桥梁、海底隧道、高速公路等。预应力混凝土日益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本文举例并画图对普通混凝土、先张法及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优点、缺点进行简要说明,对先张法和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预应力损失进行列举和对比,并简要对预应力损失进行改善。
谭畅[6](2019)在《高速公路加宽桥梁有限元仿真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桥梁改扩建工程存在新结构与旧桥荷载等级不对应,旧桥采用的材料及施工工艺落后,桥梁结构的受力性能检验难度大且费用高昂。然而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为桥梁受力性能的检验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方法。本文以京藏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对加宽桥梁的上下部结构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对桥梁加宽方案中部分结构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为高速公路桥梁加宽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对比了改扩建工程中常用的加宽方案及其优缺点,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了上部结构相连、下部结构不相连的加宽原则。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MIDAS/Civil对部分空心板梁桥的原桥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及加宽后上部整体结构,按照不同跨径、墩高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进行了上部结构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和下部结构的抗弯、抗压计算及裂缝宽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上部结构中8m、10m跨径空心板的承载能力不满足扩宽后承载能力要求且相差较大,13m空心板也不满足扩宽后承载能力但差距较小;16、20m空心板满足扩宽后承载能力要求。下部结构经验算均满足扩宽后的承载能力和裂缝宽度的要求。通过分析计算结果,本文建立完善了8m、10m、13m跨径空心板梁桥采取拆除重建的方案和16m、20m跨径空心板梁桥采取对原结构维修加固后进而加宽利用的方案。研究成果对之后类似工程的加宽方案决策和加宽方案设计,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陈冲[7](2019)在《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承载能力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使用预应力技术是解决混凝土容易开裂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折线先张预应力技术使用弯起器将预应力钢筋弯折成折线,预应力传递方式更加灵活,以此适应更大跨径的设计要求。同时,相比后张法,折线先张梁结构又具有施工工序少,施工速度快,结构耐久性好的优势,工程应用前景广阔。但是对于折线先张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以及理论分析尚且不足。折线先张梁桥结构,在施工阶段,主要受力结构是预制梁,在成桥状态下,主要受力结构应该是预制梁与桥面板结合而成的主梁结构。精确计算成桥状态下主梁结构的承载能力,有助于优化预制梁的设计。本文从理论分析计算、试验研究以及有限元模拟计算三个方面研究折线先张梁的极限承载能力,并探究实际工程应用中现浇桥面板与折线先张预制梁共同工作时结构受力性能。本文以实际工程中应用的35m装配式折线先张预制T梁桥为背景,阐述了折线先张T梁桥的基本构造,折线先张法的预制工艺,分析了该工程的受力结构。总结了折线先张梁的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弹性阶段与开裂后直至破坏阶段,预制T梁单独受力情况下以及现浇层与预制T梁结合后的主梁结构共同受力情况下的结构行为。提出以平截面假定为基础,截面应变关系为协调条件,代入混凝土与钢筋的本构关系,使用平衡方程来求解“预制T梁+现浇层”主梁结构受弯承载能力计算的建议方法在试验研究中,以跨径35m的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为实例,通过对1片预制T梁和1片“预制T梁+现浇层”的足尺梁的受弯全过程加载试验。从挠度曲线、裂缝发展、钢筋混凝土应变、承载能力极限等多方面,详细分析了折线先张梁受力特点和破坏过程以及桥面板参与受力的影响。使用规范简化算法与本文建议方法计算该梁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规范简化算法可适用于该结构的计算,安全储备较高;本文建议方法也适用于该结构承载能力计算,并且结果更精确。同时,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试验梁的实体模型,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以及理想弹塑性钢筋模型,对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折线先张梁研究中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多种方法得到考虑现浇层的折线先张T梁的承载能力,希望可以为今后类似结构的设计提供借鉴。
于钦鹏[8](2019)在《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受力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折线先张法较传统的先张法构件能适用于较大跨度结构的桥梁。它具有后张法可以改变的预应力筋的形状,可以应用于较大跨度的混凝土桥梁的施工。同时折线先张法构件避免了孔道的灌浆不实使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更加有效的粘结在一起因而不存在预应力筋腐蚀的问题,相比于后张法构件,折线先张法提高了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近年来在桥梁建设中已开始推广应用。本文结合我国济南市经一路东延道路建设工程大辛河桥-23.5m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工程实例,对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各项预应力损失以及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钢绞线弯起区的局部应力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23.5m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针对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在早期试验研究中曾出现的钢绞线弯起区混凝土开裂的问题,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T梁预应力筋弯起区的局部应力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弯折点附近的竖向法向应力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它可以作为实际工程中的特征应力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从而消除应力集中。位移加载下从裸梁状态到成桥通车状态局部应力始终没有超过规定的限值,说明在后期运营过程中不会因为局部应力而出现桥梁病害。然后,对23.5米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钢绞线的弯折摩擦损失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得到了钢绞线弯折摩擦损失的计算公式。结合23.5m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制作过程,通过张拉试验测试计算出折线张拉钢绞线的各项预应力损失,计算出了本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T梁钢绞线的有效张拉应力。最后,将钢绞线的有效张拉应力其作为预应力参数建立了Midas有限元模型,并对混凝土T梁进行RC梁的设计,对其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进行了验算,均符合规定要求。
高诣民[9](2018)在《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中小跨径桥梁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传统中小跨径装配式梁桥存在结构形式和材料单一、建造品质不高、结构使用耐久性不足等问题。为丰富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和提升公路桥梁品质,推动桥梁工业化进程,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不同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形式,引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广泛的典型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基于我国现行规范对这两种桥型进行了设计,对这两种桥型的承载性能做了深入研究,探讨这类桥型在我国应用的结构安全性、施工高效性及技术经济性等问题。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比较分析中小跨径我国传统预制装配式PC梁桥以及欧美多种混凝土和钢混组合梁桥结构形式特点及适用条件。基于桥梁工业化理念,提出了―三个体系、两拼两连‖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体系,对既有的桥型进行了评价。推荐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分别作为我国中小跨径装配式混凝土梁桥和钢混组合梁桥的主要选型。(2)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钢板组合梁和PC组合梁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和典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的合理性。基于美国钢板组合梁桥通用图,按照我国规范初步设计了20m40m 5套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图纸。通过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了本文设计图和同跨径美国通用图的单梁以及全桥受力性能,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与多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研究表明我国规范设计的钢板组合梁安全储备富裕较多,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抗灾性能弱于多主梁。(3)通过PC组合梁30m裸梁及组合梁受弯破坏足尺加载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应力摩擦损失、荷载-挠度关系、跨中混凝土应变、裂缝发展以及受弯破坏特征。采用拉板式弯起器时,给出考虑角度修正的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摩擦损失计算公式。试验研究表明组合梁桥面板能够参与结构受弯工作,有效改善结构抗弯性能。研究表明我国现行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适用于PC组合梁设计。(4)从材料用量角度,研究比较两种组合梁与T梁及小箱梁经济性。研究分析组合梁施工便利性、构件更换快速性以及质量可控性等技术性特点。从设计理念、规范体系及钢材品种等方面思考了推广组合梁桥的建议。
李璐[10](2018)在《预制小箱梁横张法施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应力施工技术是整个桥梁工程的灵魂所在。现阶段,预应力预制小箱梁在城市高架桥梁和公路桥梁中被广泛应用。预应力预制小箱梁常用的预应力施工技术有后张法、先张法;这些施工工艺都在某些方面有着其独有的优点,同时也都伴随有一些缺陷。为了使桥梁在跨越能力、经济条件、施工工艺上得到一个提升,就需要预应力施工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提出在预制小箱梁中采用横张法进行预应力筋的施工,即是汲取各施工工艺所长,使小箱梁的预应力施工做到效果上佳,经济节约。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常用施工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在小箱梁中使用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新技术的概念,同时通过对比及理论分析,探析横张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并与现有预应力施工技术比较,证明了横张法施工技术其特有的优越性。其次,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及横张法施工工艺要求,设计出一套横张法施工的图纸,该图纸不仅能满足横张法施工的要求,也保证了其外部尺寸与现有标准小箱梁相同,可达到替代现有标准后张法小箱梁的效果。并根据横张法张拉工艺的要求,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台座。该台座由底模系统、台座下施工区域、挡土墙共同组成。台座的布置既满足横张施工的需要,也满足模板架设及预拱度的实施。结果表明,本套图纸可以满足横张法施工的要求。之后,本文研究了横张法小箱梁的制作过程难点,对横张法施工的工艺工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套横张法小箱梁施工方法。同时根据现场施工对方案中的各个步骤做出了说明,提炼出了横张法施工中应控制的关键因素,对其也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及要求。最终,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横张法小箱梁的施工方案。最终,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及新旧工艺施工状况的对比。证明横张法张拉预应力筋有效地提高了预应力效果,提升了整片梁的质量,从而提高了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了方向。
二、浅谈先张法预应力技术在高速公路桥梁预制构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先张法预应力技术在高速公路桥梁预制构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预应力结构中FBG自感知钢绞线监测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 |
1.2.2 预应力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1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 |
1.3.2 光纤光栅应用研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预应力损失分析 |
2.1 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
2.1.1 预应力钢筋与孔道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σ_(l1) |
2.1.2 预应力钢筋回缩、锚具变形与构件拼接缝压密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l2) |
2.1.3 预应力钢筋与张拉台座之间温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l3) |
2.1.4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l4) |
2.1.5 预应力钢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l5) |
2.1.6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l6) |
2.2 预应力损失组合 |
第3章 光纤光栅自感知钢绞线的制作与监测性能研究 |
3.1 光纤光栅的结构 |
3.2 光纤光栅类型 |
3.3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
3.3.1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模型 |
3.3.2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模型 |
3.3.3 光纤光栅温度补偿原理 |
3.4 光纤光栅自感知钢绞线制作方法 |
3.5 FBG自感知钢绞线重复张拉试验 |
3.5.1 试件设计及张拉设备 |
3.5.2 加载方案 |
3.5.3 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后张有粘结体内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监测试验 |
4.1 混凝土矩形梁设计制作 |
4.1.1 混凝土矩形梁设计 |
4.1.2 混凝土梁的制作 |
4.1.3 孔道灌浆 |
4.2 试验梁内监测点布置 |
4.3 预应力损失监测 |
4.3.1 摩擦预应力损失σ_(l1)监测 |
4.3.2 锚固预应力损失σ_(l2)监测 |
4.3.3 钢绞线张拉锚固阶段有效应力 |
4.3.4 长期预应力损失 |
4.3.5 预应力总损失 |
4.3.6 监测30d后钢绞线的有效预应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先张法折线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先张法折线预应力桥梁构件应用概况 |
1.1 国外应用概况 |
1.2 国内应用概况 |
2 预应力弯折工艺和装置研究应用概况 |
2.1 弯起方式 |
2.2 弯起器构造形式 |
2.3 钢绞线弯折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3 新型预应力弯折工艺及配套装置开发 |
3.1 预应力弯折工艺 |
3.2 分体组合式下压锚具 |
3.3 下压锚具受力分析 |
3.4 技术特点 |
4 结语 |
(3)预应力CFRP加固空心板桥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要点分析 |
2.1 设计前提 |
2.1.1 病害范围 |
2.1.2 适用性要求 |
2.2 碳纤维板材选择 |
2.3 碳纤维板张拉装置的分析 |
2.4 有无粘结预应力加固体系的确定 |
2.5 预应力度的研究 |
2.6 张拉控制应力的计算 |
2.7 锚固系统 |
2.7.1 锚栓的比选 |
2.7.2 锚固方式的比选 |
2.7.3 锚具的选取 |
2.8 碳纤维板加固构件的基本验算 |
2.8.1 预应力损失计算 |
2.8.2 正截面承载力验算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桥概况及荷载试验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桥梁外观检查及病害分析 |
3.2.1 桥梁技术状况检查 |
3.2.2 试验桥桥梁病害分析 |
3.3 桥梁专项检测 |
3.3.1 混凝土强度检测 |
3.3.2 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 |
3.3.3 检测结论 |
3.4 试验桥静载试验分析 |
3.4.1 静载试验的目的 |
3.4.2 静载试验方案 |
3.4.3 试验荷载效率系数确定 |
3.4.4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3.4.5 静载试验结论 |
3.5 试验桥动载试验分析 |
3.5.1 动载试验目的 |
3.5.2 测试内容 |
3.5.3 测试方法 |
3.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5 动载实验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桥梁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 加固方案 |
4.1.1 确定预应力碳纤维板布置方案 |
4.1.2 预应力碳纤维板张拉控制应力的确定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
4.2.1 主要材料及参数 |
4.2.2 全桥模型 |
4.3 试验桥承载能力验算 |
4.3.1 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验算 |
4.3.2 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验算 |
4.3.3 抗扭承载能力验算 |
4.4 持久状况构件应力验算结果 |
4.4.1 正截面混凝土法向压应力验算 |
4.4.2 斜截面混凝土主压应力验算 |
4.5 短暂状况构件应力验算结果 |
4.6 试验桥加固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
4.6.1 加固前后应力变化对比 |
4.6.2 加固前后挠度变化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公路桥梁施工中对预应力技术的计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和优势 |
2 预应力混凝土的分类 |
3 施加预应力的方法 |
4 公路桥梁中预应力技术的具体应用 |
5 结语 |
(5)先张法与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预应力混凝土介绍 |
2 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
2.1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特点 |
2.1.1 先张法的优点 |
2.1.2 先张法的缺点 |
2.2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和特点 |
2.2.1 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 |
2.2.2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过程 |
2.2.3 后张法的优点 |
2.2.4 后张法的缺点 |
3 先张法和后张法的预应力损失及应对措施 |
4 结语 |
(6)高速公路加宽桥梁有限元仿真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桥梁结构仿真计算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桥梁加宽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桥梁加宽的方案研究 |
2.1 桥梁加宽方式概述 |
2.1.1 桥梁加宽横向连接方式 |
2.1.2 桥梁改扩建横向连接构造 |
2.2 桥梁加宽适用性分析 |
2.2.1 加宽方法适用性 |
2.2.2 上部结构横向连接方式适用性 |
2.2.3 上部结构横向连接构造方法适用性 |
2.2.4 下部结构加宽方法适用性 |
2.2.5 基础加宽适用性 |
2.3 桥梁结构仿真分析工作内容与流程 |
2.4 依托工程概况 |
2.4.1 依托工程概况 |
2.4.2 技术标准 |
2.4.3 加宽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既有桥梁上部结构仿真 |
3.1 主要计算参数 |
3.2 原桥结构计算 |
3.3 加铺后原桥结构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既有桥梁下部结构仿真 |
4.1 主要计算参数 |
4.2 桥墩盖梁 |
4.2.1 材料主要指标 |
4.2.2 材料主要材料选用 |
4.2.3 桥墩一般构造图 |
4.2.4 模型说明 |
4.2.5 荷载计算 |
4.2.6 荷载组合 |
4.2.7 桥墩、盖梁计算 |
4.3 桥台 |
4.4 桩基 |
4.4.1 基本数据 |
4.4.2 材料主要指标 |
4.4.3 主要材料选用 |
4.4.4 桥墩、桥台桩基一般构造 |
4.4.5 荷载组合 |
4.4.6 桩长验算 |
4.4.7 桥墩桩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内力验算 |
4.4.8 桥台桩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内力验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宽桥梁上部整体结构仿真 |
5.1 技术标准 |
5.2 主要材料及性能 |
5.3 结构分析与计算 |
5.4 16M板加宽桥整体验算 |
5.5 20M板加宽桥整体验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承载能力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 |
1.1.1 预应力混凝土原理及基本特点 |
1.1.2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及应用 |
1.1.3 预应力施加的方法 |
1.2 折线先张预应力梁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折线先张预应力梁工程应用现状 |
1.2.2 折线先张预应力梁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构造与工艺技术 |
2.1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桥的基本构造 |
2.1.1 布置形式 |
2.1.2 主梁一般构造 |
2.1.3 横梁构造 |
2.1.4 桥面板构造 |
2.2 依托研究的项目对象 |
2.2.1 项目概况 |
2.2.2 主梁预制工艺 |
2.2.3 预制主梁与现浇桥面板的结合 |
2.3 本章小节 |
第3章 折线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理论分析 |
3.1 折线先张梁预应力损失 |
3.1.1 瞬时预应力损失 |
3.1.2 长期预应力损失 |
3.2 带现浇层的折线先张T梁弹性分析 |
3.2.1 基本假定 |
3.2.2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分析 |
3.2.3 考虑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受弯分析 |
3.3 带现浇层的折线先张T梁开裂后结构行为分析 |
3.3.1 折线先张T梁的受弯分析 |
3.3.2 考虑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受弯分析 |
3.3.3 现浇桥面板影响下“应力超前”与“应变滞后” |
3.4 折线先张预制T梁受弯承载力计算 |
3.5 考虑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
3.5.1 钢筋本构关系 |
3.5.2 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
3.5.3 带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承载力计算公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静载试验研究 |
4.1 材料基本性能 |
4.2 1号梁先张预制T梁破坏试验 |
4.2.1 1号试验梁相关参数 |
4.2.2 加载方法以及测试内容 |
4.2.3 试验结果以及分析 |
4.3 2号梁带现浇桥面板的先张预制T梁破坏试验 |
4.3.1 2号试验梁相关参数 |
4.3.2 加载方法以及测试内容 |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现浇桥面板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
4.4.1 裂缝扩展 |
4.4.2 挠度对比 |
4.4.3 钢筋混凝土应变对比 |
4.4.4 承载能力对比 |
4.5 试验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BAQUS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 |
5.1 ABAQUS采用的破坏准则 |
5.1.1 混凝土单元 |
5.1.2 钢筋单元 |
5.2 模型建立与结果 |
5.2.1 单元类型选取 |
5.2.2 材料参数及模型建立 |
5.3 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对比 |
5.3.1 挠曲线对比 |
5.3.2 承载能力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受力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梁结构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1.3.1 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梁结构的原理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状况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分析 |
2.1 模型的建立及分析方法概述 |
2.2 先张折线法混凝土T梁局部应力分析 |
2.2.1 应力集中区域的分析 |
2.2.2 裸梁状态下混凝土T梁的局部应力分析 |
2.2.3 位移加载下混凝土T梁弯折点区域局部应力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先张折线混凝土T梁预应力损失的试验研究 |
3.1 钢绞线弯折摩擦损失试验研究 |
3.1.1 弯折摩擦损失试验前期准备 |
3.1.2 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 |
3.1.3 弯折摩擦损失分析 |
3.1.4 钢绞线在弯起器处摩擦损失的计算 |
3.2 先张折线混凝土T梁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
3.2.1 先张折线混凝土T梁的设计 |
3.2.2 T梁的制作 |
3.2.3 折线先张法混凝土T梁的预应力损失试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折线先张法混凝土T梁在工程中的应用 |
4.1 济南大辛河桥工程概况 |
4.2 济南大辛河桥有限元模型 |
4.3 济南大辛河桥荷载组合及内力验算 |
4.4 济南大辛河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制装配中小跨径梁桥主要形式及发展 |
1.2.2 中小跨径PC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
1.2.3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小跨径公路梁桥装配化结构形式研究 |
2.1 概述 |
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
2.2.1 桥梁工业化概念 |
2.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
2.3 中国传统预制装配式中小跨径桥梁结构形式 |
2.3.1 先张法PC板梁桥 |
2.3.2 后张法PC T梁桥 |
2.3.3 后张法PC小箱梁桥 |
2.4 中小跨径混凝土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
2.4.1 先张法工字形PC组合梁桥 |
2.4.2 先张法PC大 T梁桥 |
2.4.3 先张法PC U形组合梁桥 |
2.5 中小跨径钢混组合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
2.5.1 冷弯卷边U型钢组合梁桥 |
2.5.2 钢板组合梁桥 |
2.5.3 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 |
2.5.4 钢箱组合梁桥 |
2.6 装配化中小跨径梁桥结构选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合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单元分析 |
3.2.1 混凝土单元选取 |
3.2.2 钢板梁单元选取 |
3.3 材料本构模型 |
3.3.1 ABAQUS弹塑性分析 |
3.3.2 钢材本构模型 |
3.3.3 混凝土本构模型 |
3.4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模拟 |
3.4.1 钢筋混凝土模拟 |
3.4.2 预应力钢筋模拟 |
3.5 钢-混界面模拟 |
3.5.1 栓钉模拟方法 |
3.5.2 界面接触模拟方法 |
3.6 钢板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
3.6.1 试验简介 |
3.6.2 有限元模型 |
3.6.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
3.7 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
3.7.1 试验简介 |
3.7.2 有限元模型 |
3.7.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
3.8 钢板组合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
3.8.1 试验简介 |
3.8.2 有限元模型 |
3.8.3 试验对比验证 |
3.8.4 试验对比验证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能力研究 |
4.1 概述 |
4.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
4.2.1 美国钢板组合梁SMDI通用图分析 |
4.2.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
4.3 钢板组合梁单梁受力性能研究 |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4.3.3 理论计算分析 |
4.4 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研究 |
4.4.1 荷载工况 |
4.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4.3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分析 |
4.4.4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破坏过程分析 |
4.5 双主梁、多主梁钢板组合梁全桥受力性能对比研究 |
4.5.1 双主梁设计概况 |
4.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5.3 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分析 |
4.5.4 双主梁、多主梁破坏路径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C组合梁承载性能研究 |
5.1 概述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验梁设计 |
5.2.2 试验梁制作及加载方案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预应力摩擦损失 |
5.3.2 荷载-挠度关系 |
5.3.3 跨中混凝土应变 |
5.3.4 裂缝分析 |
5.3.5 试验梁破坏形态 |
5.4 受弯性能计算分析 |
5.4.1 刚度计算 |
5.4.2 预应力损失计算 |
5.4.3 裂缝宽度计算 |
5.4.4 开裂弯矩计算 |
5.4.5 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组合梁桥技术经济性分析 |
6.1 概述 |
6.2 中小跨径梁桥经济性分析方法 |
6.3 PC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
6.4 钢板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
6.5 组合梁桥技术性分析 |
6.5.1 施工便利性 |
6.5.2 构件更换快速性 |
6.5.3 质量可控性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绩 |
致谢 |
(10)预制小箱梁横张法施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横张法理论概述 |
2.1 横张预应力的基本概念 |
2.2 横张法预应力原理 |
2.3 横张方法及控制 |
2.3.1 横张方法 |
2.3.2 横张张拉控制 |
2.4 与现有预应力张拉方法对比 |
第3章 横张法小箱梁的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2 小箱梁图纸设计及计算 |
3.2.1 小箱梁截面尺寸的选取 |
3.2.2 小箱梁预应力筋的选取 |
3.2.3 张拉力的计算 |
3.2.4 横张法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
3.3 小箱梁材料的选取 |
3.3.1 普通钢筋的选用 |
3.3.2 小箱梁模板的选用 |
3.4 横张法小箱梁制梁台座的设计 |
3.4.1 张拉操作空间的设计 |
3.4.2 挡土墙的设计 |
3.4.3 基础及台座的设计 |
3.4.4 台座预拱值的设计 |
第4章 横张法小箱梁施工方案 |
4.1 施工工艺流程 |
4.2 制梁台座的施工 |
4.2.1 施工准备 |
4.2.2 施工步骤及注意事项 |
4.3 横张法小箱梁的施工 |
4.3.1 混凝土的浇筑顺序 |
4.3.2 横张法小箱梁施工步骤 |
第5章 横张法预制小箱梁施工工艺控制 |
5.1 模板、支架的施工控制 |
5.1.1 模板、支架的基本技术要求 |
5.1.2 模板拆除注意事项 |
5.2 混凝土施工控制 |
5.3 普通钢筋的施工控制 |
5.3.1 钢筋的制作 |
5.3.2 钢筋的绑扎 |
5.4 预应力筋施工控制 |
5.5 横张法张拉主要施工人员安排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Ⅰ: 横张法小箱梁设计图 |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先张法预应力技术在高速公路桥梁预制构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应力结构中FBG自感知钢绞线监测技术的应用[D]. 宁健.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先张法折线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张春雷. 上海公路, 2020(04)
- [3]预应力CFRP加固空心板桥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张文浩.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4]公路桥梁施工中对预应力技术的计算应用研究[J]. 姜虎.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9(11)
- [5]先张法与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与特点[J]. 耿连恒. 四川建材, 2019(08)
- [6]高速公路加宽桥梁有限元仿真及应用[D]. 谭畅. 长安大学, 2019(01)
- [7]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承载能力理论及试验研究[D]. 陈冲.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受力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D]. 于钦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D]. 高诣民. 长安大学, 2018(01)
- [10]预制小箱梁横张法施工方法研究[D]. 李璐. 武汉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