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光特性论文-王甜蜜,唐桂华

消光特性论文-王甜蜜,唐桂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消光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阳能,离散偶极近似,消光特性,光热转换特性

消光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甜蜜,唐桂华[1](2019)在《Janus叁角纳米片和“叁明治”叁角纳米片消光特性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离散偶极近似法(DDA)计算了不同组分的Janus叁角纳米片和"叁明治"叁角纳米片的消光特性,两种纳米片在紫外-可见光波段均出现了明显的吸收峰。当纳米片较小时,消光特性主要以吸收为主,当纳米片逐渐增大,散射作用开始明显。当纳米片增大时,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峰会变宽。二氧化硅与银的组合能在较宽的波段内激发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因此波峰比金银组合纳米片的波峰宽,但是吸收峰值较后者低。增加纳米片的层数,或者添加纳米片的组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纳米片的消光特性进行调节,从而提高太阳能光热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李倩,吴琳,张进生,汪亚男,李怀瑞[2](2019)在《廊坊市夏季大气气溶胶消光特性及其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廊坊市2016年5~9月的空气污染指标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PM_(2.5)污染特征、消光特性,并进行来源解析及潜在污染区域分析.观测期间PM_(2.5)浓度为(43.82±28.68)μg/m,PM_(2.5)中SO4_2~-, NO_3~-, NH_4~+, OC和EC分别占PM_(2.5)总质量的24.74%,22.98%,20.54%,8.79%和5.50%,各组分随着PM_(2.5)浓度增加而增加;气溶胶散射系数(Bsp)和吸收系数(Bap)分别为(294.54±257.35),(16.05±9.14)Mm~(-1),粗粒子(CM)对消光系数的贡献为11.12%,细颗粒子PM_(2.5)在大气消光中起主要作用,其中硝酸盐(32.23%),硫酸盐(27.28%)和OM(20.56%)为最主要消光成分;PM_(2.5)主要来自工业(14.14%)、机动车(15.15%)、二次无机气溶胶(38.38%)、燃煤(22.22%)及扬尘和生物质燃烧(10.10%),对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工业(1.32%)、机动车(17.25%)、二次气溶胶(55.57%)、燃煤(18.56%),扬尘和生物质燃烧(7.32%).后轨迹分析表明廊坊市以来自山东、河南的小尺度,短距离和来自内蒙古东北部、中部的中短距离传输为主,占比接近80%,污染源的潜在分布区域主要是山东东北部、河南东部、山西东部、辽宁西南等地.(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陈曦,胡以华,顾有林,赵欣颖,王新宇[3](2019)在《生物凝聚粒子远红外波段消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生物材料FANS 233D,采用显微红外光谱仪测定了材料在2.5~15μm波段的反射光谱,结合Kramers-Kronig(K-K)关系计算了生物材料8~14μm波段的复折射率。利用团簇-团簇模型模拟了不同分形维数的生物凝聚粒子的空间结构,通过离散偶极子近似法计算了具有分形特征的生物凝聚粒子在远红外波段的消光参量,并求出不同条件下生物凝聚粒子的质量消光系数。结果表明:在远红外波段内,相同原始微粒数生物凝聚粒子的分形维数越大,其消光性能越好,当生物凝聚粒子的原始微粒数为50,分形维数为2.00,质量密度为1 120 kg/m~3时,质量消光系数最大可达到2.262 m~2/g,且凝聚粒子的质量消光系数随着原始微粒半径的增大而缓慢增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刘懿莹[4](2019)在《复合金属纳米粒子的消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已成为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研究对象。近年来,金属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新颖的性能在药物医学、通信探测、航空运输等领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光子学领域中,贵金属纳米结构可受入射光的激发在粒子表面产生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LSPR),研究表明,LSPR特性受纳米粒子的组成成分、形貌尺寸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较大,因此通过调节这些参数的变化可实现共振波长在可见光及近红外区域范围内的光学调谐。本文以金属纳米粒子LSPR特性的经典电磁理论、表面等离激元杂化理论为基础,采用有限元法(FEM)法研究材料、结构、入射光偏振角度等参数对叁层同心纳米核壳结构、对称性破缺Ag-TiO_2-Au叁层纳米核壳结构、双对称性破缺Ag-TiO_2-Au叁层纳米杯结构的LSPR特性影响,为设计新型的纳米粒子传感器提供理论基础。仿真结果表明,典型叁层同心纳米核壳结构和对称性破缺Ag-TiO_2-Au叁层纳米核壳结构的LSPR共振峰波长均随着外界介质折射率的增大逐渐红移,但各个模式的消光强度变化略有不同;相比同尺寸二层金属纳米核壳结构,叁层同心纳米核壳结构具有丰富的等离子体共振模式,且其消光光谱上的共振峰调谐范围变大;通过改变内核核心、中间层球心、外壳球心沿x轴和y轴偏移中心的距离,可使对称性破缺纳米核壳结构获得比同心纳米核壳更具丰富的共振峰,并且消光光谱在800nm附近的近红外区得到进一步扩展。研究发现,双对称性破缺Ag-TiO_2-Au叁层纳米杯结构的消光特性受入射光偏振态影响较大,可产生横向(入射光偏振方向垂直于对称轴)和轴向(入射光偏振方向平行于对称轴)两种表面等离子共振模式,并在横向消光光谱中可将反对称横向耦合模式的共振峰波长调谐至近红外区域1100nm附近,另外其共振波长也随外界介质折射率的增大产生红移。(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5-15)

王甜蜜,唐桂华[5](2019)在《银纳米颗粒消光特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离散偶极近似法(DDA)模拟了不同形状银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四种形状的银纳米颗粒在紫外-可见光波段均出现了明显的吸收峰。随着纵横比AR的增加,纳米椭球和圆形纳米片的吸收峰值降低,而矩形纳米片和叁角形纳米片的吸收峰值随着AR的增加而增加。吸收峰的位置和纳米颗粒的形状有关。通过实验制备了银叁角纳米片,测试了银叁角纳米片溶液的吸光度和光热转换性能,银叁角纳米片的吸光性能和光热转换性能均较纯水好。(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巫俊威,罗磊,杨东,徐栋夫[6](2018)在《成都夏季气溶胶消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成都2017年6~8月的米散射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对成都夏季气溶胶消光系数、边界层高度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了反演,并结合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地面颗粒物浓度以及大气能见度数据研究了气溶胶消光系数日变化与月变化规律,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气溶胶消光系数的日变化受人类活动以及边界层日变化影响显着,表现出凌晨与傍晚最大,早晨次之,午后最小的特征。消光高值出现在200m以下和300~700m的高度区间,夜间观察到的消光高值可能与颗粒物在夜间近地面浓度较高以及本地夜间降水频发有关。激光雷达反演的消光系数与光度计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在夏季各月的表现一致,夏季各月消光极值均出现在100~150m的近地面层。近地面消光系数与地面颗粒物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并且粒子粒径更小时相关性更好。气溶胶光学厚度主要来自低层大气的贡献,0. 1~0. 2μm的细粒子气溶胶占比对于大气消光有主要影响,但气溶胶对大气的消光影响除了与粒子浓度有关,还与粒子的理化性质有关。(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苏红娟[7](2018)在《华北典型城市细颗粒物成分观测与消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能源消耗增加,大气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京津冀作为我国叁大经济圈之一,能源消耗与机动车持有量不断增加,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表现为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升高,区域重污染事件频发。颗粒物在大气中浓度水平、化学成分、光学特性等对辐射、消光与人体健康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实现区域PM_(2.5)的联网观测,研究其主要的理化特征,有助于深入探索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削弱。本研究利用细颗粒物采样膜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北京、石家庄、保定、天津、唐山、兴隆及香河站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化学成分和光学特性及彼此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成分的消光占比,阐明了化学成分对光学性质的影响,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秋冬季华北水溶性离子都是以二次离子SO_4~(2-),NO_3~-和NH_4~+为主,占总离子浓度的66.9%~84.2%。NO_3~-/SO_4~(2-)比值秋季都大于1.0,在冬季仅在石家庄、保定和唐山低于1,表明机动车排放对污染的贡献较大。PM_(2.5)中有机碳OC(organic carbon)平均浓度在4.7~80.1μg m~(-3)之间,城市站和城郊站远高于区域本底站。冬季各观测站的OC/EC比值均明显高于秋季,OC与元素碳EC(element carbon)平均浓度越高OC/EC比值也越高。OC分类结果表明秋季各站点体现了燃烧秸秆的特征。利用IMPROVE方程计算2016年秋冬季采样期华北地区5个站点的消光系数后发现,污染逐渐加重的时候,硫酸盐与硝酸盐的消光占比上升,土壤粒子的消光作用下降,清洁时土壤粒子又成为比重最大的消光成分。粗粒子CM(coarse mass)的消光作用最弱,变化不显着。秋季除唐山和天津受土壤粒子的消光影响外,北京、天津、石家庄3个城市在秋季主要的消光物质都是硝酸铵AN(ammonium nitrate),消光贡献占总计算组分的25.6%~32.2%。冬季能见度主要受二次无机盐离子SNA(ammonium-sulfate-nitrate)与有机物OM(organic matter)的影响,SNA消光能力相对贡献率高达35.8%~46.7%。治理华北地区秋冬季的大气污染现状,改善大气能见度,需要大力控制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的有机物及气态前体污染物如NO_x、SO_2等,以减少气溶胶中的SNA与OM浓度。(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昭廷,许文静,苏魏全,刘超[8](2018)在《金属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技术发展迅速,而金属在纳米级别展现出了特殊的光学特性。本文通过基于有限元法的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研究了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球状金纳米颗粒的消光光谱,分析了其波峰随纳米颗粒尺寸及外部介质折射率的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12期)

王杰,陈亚峰,刘秋武,杨杰,黄见[9](2018)在《测污激光雷达探测气溶胶消光特性和?ngstr?m指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测污激光雷达对水平能见度和垂直气溶胶消光系数变化趋势的探测,采用污染气体探测激光雷达,以斜率法和Fernald方法,反演了301. 5nm和446. 6nm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消光系数,以及波长的?ngstr?m指数。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301. 5nm和446. 6nm的消光系数和能见度随时间变化均保持一致性;垂直方向上,301. 5nm和446. 6nm气溶胶消光系数随时空变化趋势相同,?ngstr?m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但空间变化趋势相同。该结果对分析差分吸收激光雷达修正气溶胶的影响是有所帮助的。(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刘松[10](2018)在《基于Mie散射激光雷达的南京仙林地区气溶胶消光特性及PM_(2.5)质量浓度估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加重,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激光雷达凭借其高时间分辨率以及垂直分辨率,可以实时监测城市地区上空不同高度的气溶胶浓度的变化,对于传统的大气污染监测方法是一种有力的补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叁角地区气溶胶污染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No.41671428)的资助下,本文采用532nm的Mie散射激光雷达获取了南京仙林地区2013-2016年间的雷达回波数据,并利用Fernald方法对所采集的雷达回波进行反演得到整个气柱上不同高度的消光系数,分析研究区内不同高度消光系数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特定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基于反演得到的消光系数结合WRF模式模拟的气象因子,分析各因子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程度,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随机森林建立了 PM2.5质量浓度估算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反演得到的消光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仙林地区不同高度多年日均消光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地表0.2km内的消光系数值较大,集中在0.8km-1以上。0.2-2km的高度范围内存在稳定的气溶胶层,消光系数在0.4km-1左右。而3km以上消光系数值已经很小,气溶胶浓度很低。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在一日之内变化明显,午后受太阳辐射影响,对流作用增强,高度不断上升,傍晚时刻到达顶峰。而从季节上来看,春季和秋季各高度层的变化情况与全年平均变化情况相似。夏季由于对流作用较强,气溶胶扩散快,近地表1km以内的消光系数值在一天内浮动较大。冬季大气结构较为稳定,且受逆温的影响,各高度层消光系数的变化较为平稳。(2)以逆温造成的雾霾天气(2013.11.30-2013.12.1)为例,并结合PMio、PM2.5等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分析了消光系数在特定天气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逆温的影响下,仙林地区出现稳定的大气层结,近地表气溶胶扩散减弱,颗粒物浓度迅速增加。对比消光系数和颗粒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近地表0.03km消光系数与颗粒物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近地表消光系数的增加主要是由颗粒物不易扩散而逐渐累积导致,而消光系数也能反映出颗粒物浓度的变化。(3)将PM2.5实测浓度与不同高度的消光系数和WRF模拟的气象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近地表的消光系数和PM2.5浓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呈现正相关关系,可用于PM2.5质量浓度的估算。而其他气象因子也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单个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主要是各个因子的共同作用的结果。(4)结合WRF模式模拟的气象因子和边界层高度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和随机森林建立了不同的PM2.5浓度估算模型。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引入不同高度气象因子的随机森林模型是最优的估算模型。(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9)

消光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廊坊市2016年5~9月的空气污染指标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PM_(2.5)污染特征、消光特性,并进行来源解析及潜在污染区域分析.观测期间PM_(2.5)浓度为(43.82±28.68)μg/m,PM_(2.5)中SO4_2~-, NO_3~-, NH_4~+, OC和EC分别占PM_(2.5)总质量的24.74%,22.98%,20.54%,8.79%和5.50%,各组分随着PM_(2.5)浓度增加而增加;气溶胶散射系数(Bsp)和吸收系数(Bap)分别为(294.54±257.35),(16.05±9.14)Mm~(-1),粗粒子(CM)对消光系数的贡献为11.12%,细颗粒子PM_(2.5)在大气消光中起主要作用,其中硝酸盐(32.23%),硫酸盐(27.28%)和OM(20.56%)为最主要消光成分;PM_(2.5)主要来自工业(14.14%)、机动车(15.15%)、二次无机气溶胶(38.38%)、燃煤(22.22%)及扬尘和生物质燃烧(10.10%),对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工业(1.32%)、机动车(17.25%)、二次气溶胶(55.57%)、燃煤(18.56%),扬尘和生物质燃烧(7.32%).后轨迹分析表明廊坊市以来自山东、河南的小尺度,短距离和来自内蒙古东北部、中部的中短距离传输为主,占比接近80%,污染源的潜在分布区域主要是山东东北部、河南东部、山西东部、辽宁西南等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光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甜蜜,唐桂华.Janus叁角纳米片和“叁明治”叁角纳米片消光特性的数值研究[J].化工学报.2019

[2].李倩,吴琳,张进生,汪亚男,李怀瑞.廊坊市夏季大气气溶胶消光特性及其来源[J].中国环境科学.2019

[3].陈曦,胡以华,顾有林,赵欣颖,王新宇.生物凝聚粒子远红外波段消光特性[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4].刘懿莹.复合金属纳米粒子的消光特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5].王甜蜜,唐桂华.银纳米颗粒消光特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6].巫俊威,罗磊,杨东,徐栋夫.成都夏季气溶胶消光特性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8

[7].苏红娟.华北典型城市细颗粒物成分观测与消光特性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

[8].刘昭廷,许文静,苏魏全,刘超.金属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的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

[9].王杰,陈亚峰,刘秋武,杨杰,黄见.测污激光雷达探测气溶胶消光特性和?ngstr?m指数[J].激光技术.2018

[10].刘松.基于Mie散射激光雷达的南京仙林地区气溶胶消光特性及PM_(2.5)质量浓度估算模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消光特性论文-王甜蜜,唐桂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