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尼诺论文-钮智旺

埃尔尼诺论文-钮智旺

导读:本文包含了埃尔尼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海,水温振荡,埃尔尼诺,相关

埃尔尼诺论文文献综述

钮智旺[1](2005)在《南海表层水温的长周期变化及其与埃尔尼诺的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广大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对海洋与大气的全球变化,越来越引起重视。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每3—7年发生一次的埃尔尼诺事件,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区的海表面温度(简称SST)比正常年份高,使得那个海区的鱼类大量死亡,水产捕捞大幅度减产,继而产生全球性气候反常。东太平洋赤道沿岸海区的SST异常已成为埃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重要标志,科学家们已把这些海区的SST异常程度作为埃尔尼诺事件发生强度的指标。 地处与热带西太平洋相连的南海,其SST是否也具有与埃尔尼诺事件发生相同的变化周期呢?它与赤道东太平洋沿岸海区的SST关系又是如何?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的研究对揭示南海表层水温的长周期变化与埃尔尼诺变化的关系,为研究埃尔尼诺发生对南海的影响及其作出预报具有重大意义。 谱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求离散功率谱或联系功率谱的方法来得到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一维功率谱分析法能较好地揭示变化因子的自身变化规律,二维功率谱(交叉谱)分析方法,能充分反映2个变化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这个方法是研究具有长时间系列、资料连续的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常用方法。特别是研究两个气候要素之间的耦合变化相关性效果显着。本文就是利用这个方法,对南海西沙海洋站(16°50′N、122°20′E)1961~1987年间的表层水温月平均资料、秘鲁与厄瓜多尔外海(5°S~5°N、80°~90°W)的表层水温月平均资料,进行一、二维水温功率谱分析,并计算了其表层水温异常的强度和指数。分析南海表层水温(西沙海洋站表温资料)的长周期变化以及与东太平洋秘鲁附近海域同时期表层水温的耦合遥相关。 计算结果表明,南海、秘鲁与厄瓜多尔外海的表层水温存在着3.3年的长周期变化,且秘鲁与厄瓜多尔外海的表层水温比南海提前变化约5个月,变化是同相的。在1960~1987年间,每当东太平洋沿岸海区发生一次正、反埃尔尼诺现象,南海也相应出现一次强度相当的暖、冷事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5-04-01)

何发祥,洪华生[2](1999)在《埃尔尼诺现象与东海黑潮区及其邻近海域水文结构和环流的变异──东海黑潮区及其邻近海区ENSO渔场学问题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明ENSO现象与台湾岛东北部冷涡关系,在EN年(包括EN2年次年)夏季仅能出现东北型及该型双涡Ⅰ型,而非EN年和EN年(除夏季外)则出现东侧型和西侧型及双涡Ⅱ,Ⅲ型。此外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给出东海东北部(非EN年和EN年除夏季外)环流图式和在EN年(包括EN2年次年)夏季环流图式。还对海洋锋等进行初步讨论。(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1999年01期)

左军成,陈宗镛,戚建华[3](1997)在《太平洋海平面变化及与埃尔尼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分析太平洋地区的月均海平面的变化,探讨其物理过程。文中共分析了54个长期站的海平面资料,对54个站分别建立了随机动态非线性模型,求得了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0.16cm/a。并对太平洋东西岸各站及海洋中观测站海平面资料相对于TA-LARA站海平面资料进行了交叉谱分析,结论是,太平洋月均海平面45个月的低频振动存在着以下的规律:由东太平洋(15°~25°N)开始,向西传播至太平洋西岸后,转向南,在5°N~25°S之间,转向东到达太平洋东岸后北上形成逆时针循环。在埃尔尼诺事件的低纬典型区,月平均海面振动中年周期振动的主导作用下降,甚至失去主导作用,而与埃尔尼诺事件的准周期相近的周期振动的作用增大。(本文来源于《青岛海洋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4期)

战淑芸[4](1997)在《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埃尔尼诺事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分析了全球及我国6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埃尔尼诺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6级以上地震发生次数、发震区域均与埃尔尼诺事件有密切关系,在埃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发震次数较多。埃尔尼诺事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在宇宙空间这个宏观场中,二者为伴随关系,在水圈和岩石圈的范畴内,二者则为因果关系(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叶更新[5](1996)在《埃尔尼诺现象的一个可能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尔尼诺现象的一个可能的解释叶更新(吉林省通化市气象局)1引言埃尔尼诺现象.做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吸引了许多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去研究和探索。从已经揭示出的各种大气现象与埃尔尼诺现象的联系中[1]。人们足以看到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揭...(本文来源于《吉林气象》期刊1996年02期)

张向东,黄士松,张晶[6](1996)在《热带太平洋特征模模式以及埃尔尼诺形成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引入并构造了分层的热带太平洋扰动的特征模模式,进一步探讨了热带太平洋温跃层深度扰动的动力学机制及动力学结构,发展和改进了ENSO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第一阶铅直斜压模扰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除海洋混合层(表层)与温跃层(次表层)之间的动量交换是形成温跃层深度扰动的重要动力学机制之外,分层海洋的铅直质量交换同样在导致温跃层深度扰动中发挥重要的动力学作用,两者具有不同的动力学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埃尔尼诺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动力学过程。(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1996年01期)

崔茂常[7](1995)在《埃尔尼诺事件与“大尺度海陆风”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70年代初,全球气候问题开始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而且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海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因此,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形成及演变作用的研究获得了巨大发展。如,70年代末美国开始的“赤道东太平洋环流研究”(EPOCS:1978年至今)、“太平洋赤道动力(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1995年05期)

马开玉,姚华栋,高国栋[8](1995)在《埃尔尼诺循环的反馈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2°格点综合海-气资料(COADS),计算了赤道太平洋(11°S~11°N,120°E~90°W)1950~1987年历次Eino和LaNina期间平均温度、气压、纬向风、比湿、云及热量收支各分量的差异,得出:ElNi而比LaNina期间,赤道太平洋洋面水平气压梯度小,东风弱,赤道中太平洋到秘鲁的西海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强,空气中水汽和云量多,有效长波辐射和射入太阳辐射少,洋西净获得(损失)热量少.最后概括了ElNino循环的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1995年03期)

姚建群,陆菊中[9](1995)在《两类反埃尔尼诺年对低纬大气环流及我国天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类反埃尔尼诺年对低纬大气环流及我国天气的影响姚建群,陆菊中(上海中心气象台)(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关键词反埃尔尼诺,海温,OLR,大气环流前言有关埃尔尼诺对中、低纬度环流及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1~4],但对反埃尔尼诺与大气环流及我国天...(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1995年03期)

杜兵,张爱军,朱振勇[10](1995)在《热带西太平洋165°E剖面上层水团软划分及其对埃尔尼诺和反埃尔尼诺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模糊聚类软划分算法,根据中美海气TOGA调查8个航次所获得的CTD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165°E工剖面进行了上层水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赤道西太平洋上层可分为4个水团,它们是赤道表层水、次表层高盐水、中层次高盐水和中层低盐水,其中赤道表层水和次表层高盐水对ENSO事件的响应最为显着.在埃尔尼诺期间,赤道表层水的温盐值低于反埃尔尼诺的温盐值,水团盘踞空间远远大于反埃尔尼诺的空间,而次表层高盐水的温度和所占空间都低于反埃尔尼诺的相应值,这种变化是由于南赤道流加强,次表层高盐水涌升海面所造成的.此外,还对各个水团的特性、分布结构和热含量变化作了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1995年02期)

埃尔尼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阐明ENSO现象与台湾岛东北部冷涡关系,在EN年(包括EN2年次年)夏季仅能出现东北型及该型双涡Ⅰ型,而非EN年和EN年(除夏季外)则出现东侧型和西侧型及双涡Ⅱ,Ⅲ型。此外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给出东海东北部(非EN年和EN年除夏季外)环流图式和在EN年(包括EN2年次年)夏季环流图式。还对海洋锋等进行初步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埃尔尼诺论文参考文献

[1].钮智旺.南海表层水温的长周期变化及其与埃尔尼诺的耦合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5

[2].何发祥,洪华生.埃尔尼诺现象与东海黑潮区及其邻近海域水文结构和环流的变异──东海黑潮区及其邻近海区ENSO渔场学问题之一[J].海洋湖沼通报.1999

[3].左军成,陈宗镛,戚建华.太平洋海平面变化及与埃尔尼诺的关系[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

[4].战淑芸.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埃尔尼诺事件的关系[J].自然灾害学报.1997

[5].叶更新.埃尔尼诺现象的一个可能的解释[J].吉林气象.1996

[6].张向东,黄士松,张晶.热带太平洋特征模模式以及埃尔尼诺形成动力机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6

[7].崔茂常.埃尔尼诺事件与“大尺度海陆风”假说[J].海洋科学.1995

[8].马开玉,姚华栋,高国栋.埃尔尼诺循环的反馈机制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

[9].姚建群,陆菊中.两类反埃尔尼诺年对低纬大气环流及我国天气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

[10].杜兵,张爱军,朱振勇.热带西太平洋165°E剖面上层水团软划分及其对埃尔尼诺和反埃尔尼诺的响应[J].海洋通报.1995

标签:;  ;  ;  ;  

埃尔尼诺论文-钮智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