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全自动多芯线端子压着机的线缆转向机构,包括滚线模组、过线槽、旋转夹模组、交换夹组;交换夹组设置在过线槽的入口端外侧,滚线模组设置在过线槽的出口端外侧;旋转夹模组架设在过线槽的上方,旋转夹模组的夹头可在过线槽上方沿过线槽往复行走;旋转夹模组包括夹具气缸、升降气缸、旋转臂、同步轮、同步带、旋转马达、固定基板,旋转马达固定安装在固定基板上,旋转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驱动同步轮,同步轮安装在旋转轴的一端,旋转轴的另一端安装旋转臂,旋转臂上安装升降气缸,夹具气缸安装在升降气缸的升降端,夹具气缸驱动夹具夹头的开合。本实用新型大大地提高的自动化的生产能力,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全自动多芯线端子压着机的线缆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线模组、过线槽、旋转夹模组、交换夹组;交换夹组设置在过线槽的入口端外侧,交换夹组夹持的线缆端头朝向过线槽的入口端口;滚线模组设置在过线槽的出口端外侧,滚线模组的输入口朝向过线槽的出口端口;旋转夹模组架设在过线槽的上方,旋转夹模组的夹具夹头可在过线槽上方沿过线槽往复行走,夹具夹头旋转摆动行程的一端位于滚线模组上方,行程的另一端位于交换夹组上方;旋转夹模组包括夹具气缸、升降气缸、旋转臂、同步轮、同步带、旋转马达、固定基板,旋转马达固定安装在固定基板上,旋转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驱动同步轮,同步轮安装在旋转轴的一端,旋转轴的另一端安装旋转臂,旋转臂上安装升降气缸,夹具气缸安装在升降气缸的升降端,夹具气缸驱动夹具夹头的开合。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全自动多芯线端子压着机的线缆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线模组、过线槽、旋转夹模组、交换夹组;交换夹组设置在过线槽的入口端外侧,交换夹组夹持的线缆端头朝向过线槽的入口端口;滚线模组设置在过线槽的出口端外侧,滚线模组的输入口朝向过线槽的出口端口;旋转夹模组架设在过线槽的上方,旋转夹模组的夹具夹头可在过线槽上方沿过线槽往复行走,夹具夹头旋转摆动行程的一端位于滚线模组上方,行程的另一端位于交换夹组上方;
旋转夹模组包括夹具气缸、升降气缸、旋转臂、同步轮、同步带、旋转马达、固定基板,旋转马达固定安装在固定基板上,旋转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驱动同步轮,同步轮安装在旋转轴的一端,旋转轴的另一端安装旋转臂,旋转臂上安装升降气缸,夹具气缸安装在升降气缸的升降端,夹具气缸驱动夹具夹头的开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线模组包括滚线轮、滚轮张开气缸、滚线马达、开夹滑块组,滚线轮包括第一滚线轮和第二滚线轮,第一滚线轮安装在第一滚线轮基座的一端上,第一滚线轮基座的另一端与开夹滑块组铰接,第二滚线轮安装在第二滚线轮基座的一端上,第二滚线轮基座的另一端与开夹滑块组铰接,第一滚线轮与第二滚线轮组成滚线轮,第一滚线轮基座铰接在滚线模组基板上,第二滚线轮基座铰接在滚线模组基板上;第一滚线轮与第一驱动齿轮同轴,第一驱动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二滚线轮与第二驱动齿轮同轴,第二驱动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滚线马达固定在滚线模组基板上,滚线马达输出轴通过联轴器驱动第一齿轮;滚轮张开气缸的动作杆通过开夹滑块组作用在第一滚线轮基座与第二滚线轮基座上,工作时,动作杆作用开夹滑块组使得第一滚线轮基座的一端远离第二滚线轮基座的一端形成滚线轮张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夹模组通过安装杆固定设置在过线槽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槽呈圆弧状,旋转夹模组旋转轴的轴心与过线槽圆心同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夹模组的固定基板上设置限位卡,限位卡限制旋转臂的旋转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传感器,传感器设置在滚线轮与过线槽的出口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设置滚轮升降组,滚轮升降组包括滚轮升降气缸、滚轮升降滑座,滚轮升降气缸控制滚轮升降滑座升降,滚线模组基板固定在滚轮升降滑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滚线轮基座与滚线模组基板铰接的铰接轴线与第一齿轮的轴线重合,第二滚线轮基座与滚线模组基板铰接的铰接轴线与第二齿轮的轴线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开夹滑块组包括开夹滑座、开夹滑块、开夹连杆,开夹滑块在开夹滑座的滑槽中滑动,开夹滑块的一端与滚轮张开气缸的动作杆连接,开夹滑块的另一端铰接两开夹连杆,一开夹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滚线轮基座铰接,另一开夹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滚线轮基座铰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交换夹组包括交换夹、交换夹气缸,交换夹气缸控制交换夹开合;交换夹气缸固定在支架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转向机构,特别涉及用于全自动多芯线端子压着机的线缆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端子加工在线缆转向上,通常采用人工方式来转向,等前一工序的线缆一端的端子压着完毕后积累一堆线缆后,由人工转向放入下一工序的输入端。这样操作费时费力,不能形成连续自动地生产,无法提高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用于全自动多芯线端子压着机的线缆转向机构。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全自动多芯线端子压着机的线缆转向机构,包括滚线模组、过线槽、旋转夹模组、交换夹组;交换夹组设置在过线槽的入口端外侧,交换夹组夹持的线缆端头朝向过线槽的入口端口;滚线模组设置在过线槽的出口端外侧,滚线模组的输入口朝向过线槽的出口端口;旋转夹模组架设在过线槽的上方,旋转夹模组的夹具夹头可在过线槽上方沿过线槽往复行走,夹具夹头旋转摆动行程的一端位于滚线模组上方,行程的另一端位于交换夹组上方;
旋转夹模组包括夹具气缸、升降气缸、旋转臂、同步轮、同步带、旋转马达、固定基板,旋转马达固定安装在固定基板上,旋转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驱动同步轮,同步轮安装在旋转轴的一端,旋转轴的另一端安装旋转臂,旋转臂上安装升降气缸,夹具气缸安装在升降气缸的升降端,夹具气缸驱动夹具夹头的开合。
进一步地,所述滚线模组包括滚线轮、滚轮张开气缸、滚线马达、开夹滑块组,滚线轮包括第一滚线轮和第二滚线轮,第一滚线轮安装在第一滚线轮基座的一端上,第一滚线轮基座的另一端与开夹滑块组铰接,第二滚线轮安装在第二滚线轮基座的一端上,第二滚线轮基座的另一端与开夹滑块组铰接,第一滚线轮与第二滚线轮组成滚线轮,第一滚线轮基座铰接在滚线模组基板上,第二滚线轮基座铰接在滚线模组基板上;第一滚线轮与第一驱动齿轮同轴,第一驱动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二滚线轮与第二驱动齿轮同轴,第二驱动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滚线马达固定在滚线模组基板上,滚线马达输出轴通过联轴器驱动第一齿轮啮合;滚轮张开气缸的动作杆通过开夹滑块组作用在第一滚线轮基座与第二滚线轮基座上,工作时,动作杆作用开夹滑块组使得第一滚线轮基座的一端远离第二滚线轮基座的一端形成滚线轮张开。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夹模组通过安装杆固定设置在过线槽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过线槽呈圆弧状,旋转夹模组旋转轴的轴心与过线槽圆心同心。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夹模组的固定基板上设置限位卡,限位卡限制旋转臂的旋转角度。
进一步地,设置传感器,传感器设置在滚线轮与过线槽的出口端。
进一步地,设置滚轮升降组,滚轮升降组包括滚轮升降气缸、滚轮升降滑座,滚轮升降气缸控制滚轮升降滑座升降,滚线模组基板固定在滚轮升降滑座上。
进一步地,第一滚线轮基座与滚线模组基板铰接的铰接轴线与第一齿轮的轴线重合,第二滚线轮基座与滚线模组基板铰接的铰接轴线与第二齿轮的轴线重合。
进一步地,开夹滑块组包括开夹滑座、开夹滑块、开夹连杆,开夹滑块在开夹滑座的滑槽中滑动,开夹滑块的一端与滚轮张开气缸的动作杆连接,开夹滑块的另一端铰接两开夹连杆,一开夹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滚线轮基座铰接,另一开夹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滚线轮基座铰接。
进一步地,交换夹组包括交换夹、交换夹气缸,交换夹气缸控制交换夹开合;交换夹气缸固定在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可将一端已压着端子的线缆顺利地转向,并提供给下一工序使用。本实用新型大大地提高的自动化的生产能力,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滚线模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滚线模组去除滚线模组基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全自动多芯线端子压着机的线缆转向机构,包括滚线模组1、过线槽2、旋转夹模组3、交换夹组4;交换夹组4设置在过线槽2的入口端外侧,交换夹组4夹持的线缆端头朝向过线槽2的入口端口;滚线模组1设置在过线槽2的出口端外侧,滚线模组1的输入口朝向过线槽2的出口端口;旋转夹模组3架设在过线槽2的上方,旋转夹模组3的夹具夹头31可在过线槽2上方沿过线槽2往复行走,夹具夹头31旋转摆动行程的一端位于交换夹组4的上方,从交换夹组4上夹取线缆;行程的另一端位于滚线模组1的上方,将转向的线缆放置滚线模组1上。
如图1所示,旋转夹模组3包括夹具气缸32、升降气缸33、旋转臂34、同步轮36、同步带37、旋转马达35、固定基板39,旋转马达35固定安装在固定基板39上,旋转马达35的输出轴上设置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37驱动同步轮36,同步轮36安装在旋转轴的一端,旋转轴的另一端安装旋转臂34,旋转臂34上安装升降气缸33,夹具气缸32安装在升降气缸33的升降端,夹具气缸32驱动夹具夹头31的开合。
如图2、图3所示,所述滚线模组1包括滚线轮11、滚轮张开气缸13、滚线马达12、开夹滑块组19,滚线轮11包括第一滚线轮111和第二滚线轮112,第一滚线轮111安装在第一滚线轮基座171的一端上,第一滚线轮基座171的另一端与开夹滑块组19铰接,第二滚线轮112安装在第二滚线轮基座172的一端上,第二滚线轮基座172的另一端与开夹滑块组19铰接,第一滚线轮111与第二滚线轮112组成滚线轮11,第一滚线轮基座171铰接在滚线模组基板15上,第二滚线轮基座172铰接在滚线模组基板15上;第一滚线轮111与第一驱动齿轮113同轴,第一驱动齿轮113与第一齿轮115啮合,第二滚线轮112与第二驱动齿轮114同轴,第二驱动齿轮114与第二齿轮116啮合,第一齿轮115与第二齿轮116啮合,滚线马达12固定在滚线模组基板15上,滚线马达1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117驱动第一齿轮115;滚轮张开气缸13的动作杆通过开夹滑块组19作用在第一滚线轮基座171与第二滚线轮基座172上,工作时,动作杆作用开夹滑块组19使得第一滚线轮基座171的一端远离第二滚线轮基座172的一端形成滚线轮11张开。
如图1所示,所述旋转夹模组3通过安装杆5固定设置在过线槽2的上方。过线槽2也固定在安装杆5上。本实施例中,所述过线槽2呈圆弧状,旋转夹模组旋转轴的轴心与过线槽圆心同心,旋转臂34带动夹具夹头31在过线槽2的入口端与出口端之间旋转摆动,将夹具夹头31上夹持的线缆6转向。
如图1所示,所述旋转夹模组的固定基板39上设置限位卡38,限位卡38限制旋转臂34的旋转角度。限位卡38防止因旋转臂34旋转过度而导致夹头31定位错误的情况发生。
如图1所示,设置传感器14,传感器14设置在滚线轮11与过线槽2的出口端。当线缆6通过滚线轮11传送至预定位置,传感器14感应到线缆6的端头时,传感器14发出信号,滚线轮11停止工作。
如图2、图3所示,设置滚轮升降组18,滚轮升降组18包括滚轮升降气缸181、滚轮升降滑座182,滚轮升降气缸181控制滚轮升降滑座182升降,滚线模组基板15固定在滚轮升降滑座182上。滚轮升降滑座182带动滚线模组基板15升降,进而带动安装在滚线模组基板15上的滚线轮11以及驱动装置升降。滚轮升降组18的升降是为了后续的工序流程,后续工序的夹具夹取线缆后,滚线轮11张开,滚线模组1下降,使线缆脱离滚线轮11并处于在滚线轮11上方,以保证后续工序的夹具及线缆可以水平移动。
如图2所示,第一滚线轮基座171与滚线模组基板15铰接的铰接轴线与第一齿轮115的轴线重合,第二滚线轮基座与滚线模组基板15铰接的铰接轴线与第二齿轮116的轴线重合。该设计使得滚线轮驱动的结构更为紧致。
如图2所示,开夹滑块组19包括开夹滑座191、开夹滑块192、开夹连杆193,开夹滑块192在开夹滑座191的滑槽中滑动,开夹滑块192的一端与滚轮张开气缸13的动作杆连接,开夹滑块192的另一端铰接两个开夹连杆193,一开夹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滚线轮基座171铰接,另一开夹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滚线轮基座172铰接。开夹滑块组19可以较好地驱动第一滚线轮基座171和第二滚线轮基座172摆动,进而使得滚线轮11开合。
如图1所示,交换夹组4包括交换夹42、交换夹气缸41,交换夹气缸41控制交换夹42开合;交换夹气缸41固定在支架43上。支架43固定在机架上。
工作时,线缆6由上一工序的夹具预先放置在交换夹组4上,交换夹气缸41控制交换夹42开合,交换夹42夹持线缆6;旋转臂34将夹具夹头31旋转至交换夹组4与过线槽2入口端口之间的上方,升降气缸33带动夹具气缸32下降,夹具气缸32驱使夹具夹头31打开,夹具夹头31到位后,夹具气缸32驱使夹具夹头31闭合夹持住线缆6,升降气缸33带动夹具气缸32上升,夹具气缸32到位后旋转马达35工作将线缆6旋转至滚线轮11中间的上方;滚轮张开气缸13驱动滚线轮11张开;升降气缸33带动夹具气缸32下降,夹具气缸32驱使夹具夹头31打开,将线缆6放置在滚线轮11之间;滚线轮11的滚轮转动,将线缆6滚动到设定位置。由下一工序的夹具夹持线缆6进入下一工序。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774910.3
申请日:2019-05-2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66830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H01R43/048
专利分类号:H01R43/048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东莞市跃珅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莞市跃珅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沙步村金朗南路458号二楼
发明人:黄寿生;黄续云;黄续良;黄清明
第一发明人:黄寿生
当前权利人:东莞市跃珅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孙皓
代理机构:44101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