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聂凤琴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是否可以广泛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73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37例患者,护理满意24例,一般满意10例,不满意3例,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19%,对照组36例患者,护理满意18例,一般满意10例,不满意8例,护理满意度为77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方面及住院费用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路径给予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有效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而且护理满意度较高。由此证明,临床路径可以应用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并发症;护理效果;费用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25101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本文就笔者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就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中的护理效果进行性分析,现报告如下,旨在探究临床路径是否可以广泛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护理中。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73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4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25)岁,女性33例,年龄在43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1±3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标准,均行头颅CT检查出血量为9ml~66ml,平均(621±119)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1±108)分。排除条件:发病3天以上,深度昏迷,伴发严重的心、肺肾并发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选取观察组患者37例,对照组患者36例。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并针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症护理,以确保患者的疾病治疗有效性。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临床路径护理内容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共同确定纳入临床护理路径的疾病,并根据当前国内外护理疾病标准,制定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路径,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指导、诊断、治疗、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出院计划等[1]。

122临床路径护理实施:

入院指导患者入院后,护士及主管医师要热情接待,并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护理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专科体征及阳性资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肌力、意识状态、皮肤状况等[2]。

常规护理对于入院治疗的患者,首先给予其常规护理,对于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其对症治疗,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3]。临床中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者局灶性症状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术前需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及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行常规术前检查。术后一天检查头颅CT,每23天切口换药一次。拔除引流管后体温正常、白细胞计数正常及分类正常的患者停用抗菌药物。术后7天头部切口拆线或者酌情门诊拆线。

123心理护理:对于入院治疗的患者,责任护士应当热情接待,同时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有效护理,对于心情抑郁的患者,责任护士可以向患者提供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让患者看到治疗成功的希望,从而积极配合护士及主管医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

124饮食护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由于疾病影响,会出现缺乏营养的情况,从而制约到患者的疾病改善,对此,给予其适当的饮食护理至关重要[5]

125康复训练: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失语等,由此对患者的正常行动产生严重制约,对此需要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对其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行动能力及肢体能力、语言能力,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6]。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要制定新的康复训练对策,每天帮助患者下床行走,从开始的扶住行走到拐杖行走,再到自主行走,逐步实现患者行走能力的恢复[7]。

13疗效标准:护理满意: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效果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趋于正常,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效果较为满意。不满意:患者疾病改善不明显,在接受护理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与责任护士发生冲突,生活质量无改善[8]。

14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37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19%,对照组36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78%,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

3讨论

临床路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满意度。通过临床路径护理方案进行治疗,减少了不必要的琐碎环节,患者的各项医疗费用清晰明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我科为了配合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路径,特与医务人员商讨,建立了术前检查套餐,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一旦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入院第一天即按照检查套餐完成所有的相关检查,这种套餐形式可以减少遗漏,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疾病治疗需求,护理满意度高达919%,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可能导致入院第一天不能完成所有检查、延误手术时间,引起患者的不满,所有此组的护理满意度仅达77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一共有15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对照组则有28例,通过统计学分析,两者方面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能说明观察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其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在术后根据临床路径要求,认真执行住院费用方面,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能有效降低患者住院费。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对患者的生命质量产生了严重危害。对于该类患者在入院指导、诊断、治疗、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出院计划等各个方面给与相应的护理治疗。通过上述的资料分析可以证明,临床路径因为它具有针对性,个体性,以及规范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临床路径的方式可以在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护理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郭明普,张静.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A].2011年河南省腔镜护理管理新技术、新业务研讨班论文集[C].2011,20(03):154155

[2]程何祥,雷娜,张殿新,刘兵,王海昌,张倩.脑出血并发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J].心脏杂志.2013,15(01):6970

[3]毛杰1,杨相凤2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2(05):5556

[4]高林,孙志红,李欣舒,李胜华.脑出血患者病死率与血压相关性的研究[J].华西医学.2013,20(03):178179

[5]朱孔江,徐广振,杨辉.小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雌激素受体的表达[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21(24):7778

[6]孙祖良.脑出血患者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3,30(03):159160

[7]王润理.联合血栓通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14(20):7778

[8]王玉萍.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A].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蚌埠市科协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10(09):147148

标签:;  ;  ;  

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