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产权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权,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物力,资本,劳资,劳动力。
双产权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梁辉,吴江[1](2012)在《双产权制度下劳资关系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对劳资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分化及进程不断推进,劳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呈现出从冲突到合作的趋势。本文主要是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对劳资关系进行分析,以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构成的"双产权制度"这一企业二元所有权的角度,来分别对体现劳资关系的工业民主、叁方协商机制以及争议处理机制这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2年18期)
于桂兰[2](2008)在《从“单产权制度”到“双产权制度”——劳资关系由“冲突”走向“合作”的产权理论基础演化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沿着两条理论路径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问题。一条路径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逐渐将研究聚焦到劳动力产权制度上,提出了由"物质财产产权"和"劳动力产权"构成的"双产权制度"理论;另一条路径是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将企业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产权交易契约,提出了由"物质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组成的"双产权制度"理论。最后,两条路径在本质内涵上汇合到一起。产权理论在我国的演化结果表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匹配的"单一对立型产权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双产权制度"所替代,与产权制度相匹配的劳资关系,也必然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劳资对立"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劳资合作"。(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8-11-28)
郑国泽,安增军[3](2007)在《双产权制度约束下的公司治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比物力资本所有者更多的信息,但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使物力资本所有者改变对企业收益率的预期。在假定人力资本存量H和索取权β外生的条件下,物力资本以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形式加入企业,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入人力资本存量,企业的控制权在二者间分配。模型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隐含结论:如果物力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有着良好的尽职预期,那么他将愿意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分享份额并同时提高投资总量。虽然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分享份额会减少自己的相对收益,但是由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尽职而增加的企业收益会提高他的绝对收益。(本文来源于《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王金柱[4](2003)在《双产权制度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双产权制度”是指作为生产和交换的两种最基本的要素——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相互对称、二者的产权(尤其是人力资本产权)都得到充分实现的产权制度。由于一些复杂的客观原因,以往出现的产权制度都是“物力资本产权主导”的“单一”产权制度,但是产权制度演进的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显示出人力资本作用和地位的提升、产权的完全实现具有客观必然性。本篇论文以“双产权制度”为分析对象,从历史到现实、宏观到微观、理论到实际叁个角度和层面,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基本方法,对“双产权制度”的形成、基本内涵、发展现状、基本的实现形式、主要的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探讨,揭示出“双产权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联系,并提出和预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根本问题、基本走向及主要举措。 本论文开篇第一章在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问题进行了更为明确的界定和梳理,为后面的讨论做一个理论的铺垫。传统的“产权”概念主要指的是物力资本的产权。本文强调和补充的是,产权由“产”和“权”两个范畴组成,“产”是指财产,不外乎有两类: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在本篇论文中,把这两大类要素定义为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物力资本是以资本范畴界定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统称;人力资本是以资本范畴界定的劳动力,是资本化的劳动力。人力资本产权就是以资本产权界定的劳动力,也就是宽泛意义上的劳动力产权。从企业的层面看人力资本产权大致包括叁类。人力资本产权的显着特殊性表现为强排他性、有限转让性和使用弹性等。 作为最基本的一项经济制度,产权制度的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第二章就是运用产权的一般理论,通过历史的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产权制度的起源、功能及效率,揭示产权制度形成和演进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从中可以发现,产权形成和演进遵循“公有产权制度——私有产权制度——公有产权制度”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从以“单一产权制度”为特征的私有产权制度走向以“双产权制度”为特征的公有产权制度是产权制度演进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本章对影响和主导产权制度变化和演进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并且通过对“财富增长之谜”破解的追述、对企业演进和发展轨迹的概述、对企业叁类人力资本产权安排和产权实现的分析,描述和揭示出人力资本产权逐步得到提升和实现的情况。 第叁章是双产权制度理论架构。关于双产权制度出现的基本条件,本章一方面分析了双产权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揭示出社会主义财产制度的基本结构就是双产权制度;另一方面,从经济运行的层面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双产权制度的关系,从中揭示出双产权制度的确立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从性质上看,双产权制度是一种以新型公有制形式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双产权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从四个方面讨论:一、双产权制度是“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二、双产权制度是一种社会化的财产占有关系:叁、劳动者成为占有主体和分配主体;四、双产权制度有效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第四章是对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和中国改革中出现的职工持股制所作的概述和实证分析。双产权形式在实践中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高级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中逐步得到承认,获得相应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分享权;二是普通劳动者通过一些制度化的安排(主要是以股权的形式得到部分物力资本)获得部分剩余分享权和剩余控制权。这两种实现过程都不彻底。前者是范围(广度)不够,不是全部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产权都得到实现;后者是程度(深度)不够,劳动者分享利润和参与管理不是明确地、直接地基于自身的人力资本产权。二者的相通之处是,通过企业内部作为非投资者的职工持有本企业股票或股份成为企业股东,从而获取股本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获得既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的身份。 双产权制度的最终确立,需要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微观层面(主要是企业内部)通过制度化的稳定形式实现二者平等合作,共享利润。第五章是对构建双产权制度微观模式的初步探讨,重点讨论企业人力资本股本化的实现模式,以及对现行企业制度造成的主要变化的分析说明。 对人力资本进行科学量化,是实现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互通”和构建双产权制度微观基础的主要切入点。人力资本的量包含社会认可的投资支出、潜在价值和实际贡献叁部分,并经过市场供求作用达成均衡。第五章建立的企业人力资本量化模型分叁步:一、确定企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薪酬;二、确定单个人力资本量;叁、通过动态纠偏机制适当纠正名义和实际人力资本量之间的偏差。 本论文的落脚点回到现实的改革问题。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质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是一个推动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改革的路径大致要经过叁个阶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初步结合、基本结合和完全结合。改革将完成叁大任务:产权清晰化、多元(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03-05-01)
双产权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沿着两条理论路径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问题。一条路径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逐渐将研究聚焦到劳动力产权制度上,提出了由"物质财产产权"和"劳动力产权"构成的"双产权制度"理论;另一条路径是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将企业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产权交易契约,提出了由"物质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组成的"双产权制度"理论。最后,两条路径在本质内涵上汇合到一起。产权理论在我国的演化结果表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匹配的"单一对立型产权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双产权制度"所替代,与产权制度相匹配的劳资关系,也必然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劳资对立"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劳资合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产权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梁辉,吴江.双产权制度下劳资关系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对劳资关系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2
[2].于桂兰.从“单产权制度”到“双产权制度”——劳资关系由“冲突”走向“合作”的产权理论基础演化轨迹[C].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
[3].郑国泽,安增军.双产权制度约束下的公司治理模型[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4].王金柱.双产权制度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