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叙事论文_滕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常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日常,少数民族,文艺片,小说,藏族,风格,国民性。

日常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滕斌[1](2019)在《转型期日常叙事的话语向度、审美困境及理论审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叙事在重新审视社会文化及个性心理层面,无疑呈示了其未加修饰的真实性,这使当下文学得以在物质消费、身体经验及性别视野等"日常性"范畴打开了新的言说空间。但小说与日常生活的迭合、作家精神的萎缩及叙事艺术创新的停滞,也成为日常叙事难以摆脱的审美困境。健全的日常叙事,不仅需要在话语主题方面实现个人化与公共性的遇合,其美学构建也要在生活复杂性与艺术创造性相互融汇方面用力,同时,亦需要自觉建构一种对现实进行理性介入及批判超越的叙事伦理。(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威[2](2019)在《死亡阴影下的日常叙事(评论)——王海雪小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王海雪是近年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她的写作在绵密的叙事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大的思想表达和精神诉求。新作《白日月光》延续着她一直以来的书写特点:将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一个小镇中,用日常化、生活化的叙事语调勾勒那些隐秘的情爱,在碎片化的故事中掀开人物命运的一角,在平淡中编织出独特的感染力与冲击力。更具体地说,《白日月光》中关于刘加与钟晓回(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上半月)》期刊2019年09期)

妥东[3](2019)在《“风景这边独好”:毕飞宇小说《推拿》的日常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生命"日常"的世俗性"风景"及其精神重建如果回看毕飞宇新世纪前后创作探索的变化,便不难发现,从早期步尘先锋,追求小说技艺施展,到新世纪以来以现实主义创作不断出现新颖独特的艺术表达,毕飞宇在着眼看来显得并不华丽的"转型"背后,所完成的艺术生命力的"苏生"对他而言实则是一场不小的艺(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傅逸尘[4](2019)在《在日常叙事中建构极端经验——二○一八年度军旅中短篇小说一瞥》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非常态"对现实的近距离切入与呈现可以说是军旅文学独特的写作伦理和价值取向。近七十年来,在多个文学思潮中独领时代之风骚,成为几代军旅作家的传统,为广大读者及文学史家所青睐与关注。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进入新时代,改革强军的征程如火如荼,题材的丰盈和信息的过剩,往往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其中既有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时代跨越,亦有着对每一个军人个体而言必须(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2期)

梁贝,王春林[5](2018)在《上海“日常叙事”中的“宏大叙事”——关于夏商长篇小说《东岸纪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商《东岸纪事》作为一部长达四十万字的小说,既有若干具有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有对"人物勾连法"这种结构方式的创造性运用,更有对1980年代浦东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真切记录,由此断言它是一幅"浦东的清明上河图",当然也就是一个可信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钱亚玲[6](2018)在《论苏青小说的都市日常叙事——以《两条鱼》为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表于1943年4月的短篇小说《两条鱼》是苏青于文学体例和小说题材双重探索的结果。小说有关战时都市"底层"市民生活的叙述,既演绎了苏青小说不易察觉的技巧,也折射出苏青小说的思想力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国民性和海派市民性格的反思。苏青"底层"叙事的探路,为现代女性写作如何叙述城市生活提供了两点启示:既要重视如何将有限的现实经验植入文学世界成为自身创作的"专属物",也要重视塑造富有地域色彩和人性深度的鲜活人物。(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8年05期)

熊小菊[7](2018)在《论李碧华传奇小说的日常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批评界对李碧华小说的关注大多集中于传奇的风格而忽略其隐匿其中的日常人生常态。戏如人生,人生并不如戏。李碧华的小说以传奇为表,深深打动读者的还是它的日常生活里子。人生没有那么多的传奇,更多的是日常的平凡与真实。她总是以传奇故事为契机,讲述着一个个普通的现世男女故事,并通过历史视域下的个人日常书写,揭示传奇背后人生的现实、庸常与人性的务实、自我。(本文来源于《泉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钱亚玲[8](2018)在《张爱玲、苏青都市日常叙事策略比较——以《封锁》《两条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的《封锁》与苏青的《两条鱼》是1943年发表的两个短篇小说,于相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写成,且都以都市普通市民为观照对象,涉猎市民日常生活,属于都市日常叙事。由于受创作主体人生体验和文学素养的影响,两个文本在人物观照、场景设置、叙述视角和意象营造等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两个文本不同的思想意涵。正是叙事策略的不同,使张爱玲和苏青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并完成了有关20世纪40年代上海都会"日常生活"的整体性建构,故她们于现代文学史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29期)

叶飞[9](2018)在《讲好中国故事,不妨多些日常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一带一路”蕴涵的创造性智慧与经验,对正在寻求发展道路的多国领导人和期待美好生活的海外民众有着巨大吸引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丝路精神”,回应国际社会对于共同发展的关切,事关中国在未来是(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8-08-10)

李宁[10](2018)在《日常叙事、文化乡愁与内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新导演、新力量群体的涌现,随着电影产业结构的日益优化与艺术电影创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领域出现了一大批艺术片佳作,构成了一派颇为引人注目的创作气象。其中,代表性作品有:李睿珺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2014年)、(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8-08-08)

日常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王海雪是近年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她的写作在绵密的叙事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大的思想表达和精神诉求。新作《白日月光》延续着她一直以来的书写特点:将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一个小镇中,用日常化、生活化的叙事语调勾勒那些隐秘的情爱,在碎片化的故事中掀开人物命运的一角,在平淡中编织出独特的感染力与冲击力。更具体地说,《白日月光》中关于刘加与钟晓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常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滕斌.转型期日常叙事的话语向度、审美困境及理论审思[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徐威.死亡阴影下的日常叙事(评论)——王海雪小说论[J].鸭绿江(上半月).2019

[3].妥东.“风景这边独好”:毕飞宇小说《推拿》的日常叙事[J].文艺评论.2019

[4].傅逸尘.在日常叙事中建构极端经验——二○一八年度军旅中短篇小说一瞥[J].东吴学术.2019

[5].梁贝,王春林.上海“日常叙事”中的“宏大叙事”——关于夏商长篇小说《东岸纪事》[J].励耘学刊.2018

[6].钱亚玲.论苏青小说的都市日常叙事——以《两条鱼》为个案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

[7].熊小菊.论李碧华传奇小说的日常叙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8].钱亚玲.张爱玲、苏青都市日常叙事策略比较——以《封锁》《两条鱼》为例[J].名作欣赏.2018

[9].叶飞.讲好中国故事,不妨多些日常叙事[N].中国文化报.2018

[10].李宁.日常叙事、文化乡愁与内视角[N].中国艺术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紫罗兰》四卷二十二号封面“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百年润发”洗发水电视广告系列截图2-3被弄堂所包围的菜场(浙兴里193...孟思特《集体》2011

标签:;  ;  ;  ;  ;  ;  ;  

日常叙事论文_滕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