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微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感器,放大器,惯性,薄膜,可编程,门阵列,折迭。

微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卫克晶,孙学金,杜利东[1](2019)在《差压式测风微传感器敏感元件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测风微传感器的测量准确性。方法首先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差压式测风微传感器敏感元件材料进行仿真,确定结构参数;其次对风测量元件结构周边的风压分布进行模拟,建立最佳风压分布方程,并基于风压分布方程设计风速风向解算算法。结果通过对风压分布的仿真与分析,提出了多导风孔的结构设计及带硅岛压力膜作为风压感压膜的方法。结论该方法提高了测风微传感器的测量准确性。(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牛文举,黄荣玉,韩建强[2](2019)在《基于FPGA的微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对微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和显示,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微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系统由FPGA,24位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ADS1256和上位机构成。系统采用FPGA作为核心控制器,利用Verilog语言,对FPGA的普通I/O口进行编程,模拟串行外设接口(SPI)总线规范的信号时序,完成ADS1256的读写操作控制。通过RS—232串口通信将采集到的数据送入由Visual C++开发平台编写的上位机中,最终实现微传感器输出模拟信号的实时采集、显示和数据保存等功能。通过采集标准直流电压信号进行测试,测得采样误差小于0. 03%。(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05期)

李江南[3](2019)在《基于微传感器的智能车灯调整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AFS(adaptive Front-lighting System)是一种为智能汽车所控制的前罩大灯,最重要的零件由发动机和智能传感器两大部分组成。传感器内部拥有收集光线信息的CMOS光电传感器、收集转弯时刻对于转弯角度的感应装置、还有能够准确量出上下坡的坡度和角度的微陀螺仪和轻微变换速度的仪器。将其安装在智能车前大灯的内部通过感应系统传到感应器内部能够准确地传达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状况。所以,AFS能够根据智能汽车在行使过程中汽车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以及汽车灯光在所处环境中的需要,由此感应装置提高夜间开车的安全,同时也降低夜间开车事故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张旭[4](2019)在《基于分布式多节点微传感器的行人自主定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环境下,基于微传感器的惯性定位技术因其具有极强的自主性,一直是学术领域和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行人航迹推算(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PDR)算法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惯性定位技术中。由于传统PDR算法的精度受步态和步长等关键参数的制约,且缺少步高参数,无法直接在叁维空间内实现行人轨迹推算。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多节点微传感器的行人自主定位方案。通过对行人下肢运动特征的分析,完成了分布式多节点微传感器的系统搭建。针对叁种不同位移运动,提出了相应的步态检测算法、步长和步高估计算法。通过优化步态、步长并增加步高参数,基于分布式多节点系统改进PDR算法,提高了行人在叁维空间内的定位精度。首先,分析了行人下肢运动特征并建立分段刚体运动模型,基于该模型搭建分布式多节点系统。针对微传感器节点的确定性误差和随机噪声,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均方(Least Mean Square,LMS)自适应滤波与批量梯度下降的误差补偿算法,有效提高了微传感器节点的测量精度和输出稳定性,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平台基础。其次,针对平走、上楼、下楼叁种位移运动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检测算法对脚后跟着地、双腿完全支撑、脚趾离地叁种步态进行检测。根据步态检测结果划分不同运动的步态周期,提出了多节点融合的步长和步高估计算法,优化了步长,并实现了对步高的实时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步态检测准确率大于99.65%;平走运动步长的相对误差均值为0.96%;上楼运动步长和高度的相对误差均值分别为6.69%和1.59%;下楼运动步长和高度的相对误差均值分别为12.15%和1.84%。最后,根据上述优化的步态、步长参数和增加的步高参数,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多节点改进的PDR算法,实现了叁维空间内行人航迹的推算。实验结果表明,二维轨迹的闭环误差均值为0.71%,开环误差均值为0.85%;叁维轨迹的闭环误差均值为0.78%,开环误差均值为5.77%。(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9-03-28)

李瑶[5](2019)在《基于微传感器冗余的人员惯性定位精度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室内建筑越来越多的承载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休闲等活动,人们对室内位置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与其他室内定位技术相比,惯性定位技术因具有自主性好、隐蔽安全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工艺的限制,MEMS惯性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较低,直接影响了惯性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本文针对传统人员惯性定位系统没有容错能力、航向精度低、气压计测高可靠性差这叁个问题进行优化研究,旨在通过器件冗余技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定位精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提高惯性系统的可靠性,本文采用6陀螺仪和6加速度计的冗余配置方案,使行人x轴、y轴、z轴叁个方向的运动信息可以由3个传感器同时测量,该传感器冗余方案将惯性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提高了1.85倍。然后,针对陀螺仪易敏感加速度冲击而产生漂移误差和系统航向误差随时间累积的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人员定位系统的航向进行优化:一是基于陀螺冗余方案,根据各陀螺仪敏感的加速度大小对陀螺仪数据进行加权融合,优化载体角速度;二是基于自适应互补滤波算法,利用加速度计/磁力计对陀螺仪解算的航向角进行修正,减少航向累积误差。实验证明,与传统人员惯性定位系统相比,本文提出的航向优化算法有效地减少了系统航向误差,并且将冗余系统的定位精度提高了1.57倍。最后,针对气压计测高可靠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冗余惯性传感器的高度定位算法,该算法利用冗余加速度计识别行人的上下楼姿态,然后辅助陀螺仪进行高度修正,减少高度误差的累积;最后通过高度信息融合,提高了系统的高度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实验证明,加速度计识别行人上楼、下楼和平走姿态的准确率达到95.5%、96.4%、97.61%;本文提出的高度定位算法不易受温度、风速的影响,高度定位误差在h_0/2以内(h_0为建筑层高),楼层定位准确率达到93.8%。(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9-03-25)

蓝青,吴培鹏,贝煜星,王阳[6](2018)在《一种适用于生物微传感器的接口电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微传感器的感测是由生物量的变化而引起微弱电信号的改变。而微弱电信号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低压、低功耗、抗干扰能力强的生物微传感器前端接口电路可为集成微传感器的研究提供基础。基于0.18um3.3VCMOS工艺库设计一个适用于生物微传感器接口电路的仪表放大器电路。由软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折迭式共源共栅放大器的仪表放大器电路具有功耗低、高共模抑制比等优点。(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严德洋[7](2018)在《自供电低功耗热电-光电集成微传感器热电光电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无线设备投入到了网络数据交换领域的使用中。这些无线设备往往依赖传统的电池供电。然而,传统的电池寿命有限,电池的更换和维修又费时费力,成本高昂,这极大的限制了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能够实现可持续供电的热电、光电能量收集技术为这种局部电源供电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将热电能量收集技术、光电能量收集技术与MEMS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热电-光电集成微传感器,用于收集环境中的热能和光能,给无线网络传输节点和小功耗元器件供电。论文分为叁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热电能量收集技术、光电能量收集技术以及MEMS技术;第二部分为第叁章,首先将热电能量收集技术、光电能量收集技术和MEMS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热电-光电集成微传感器并分别对其热电结构和光电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然后对整个热电-光电集成微传感器进行系统分析,最后详细介绍热电-光电集成微传感器的加工工艺步骤和版图设计,制作加工热电-光电集成微传感器,并同步制作陪结构——热电结构和光电结构。本文所设计的热电-光电集成微传感器需要对其性能参数进行优化,而由于工艺和尺寸等因素,MEMS材料和传统宏观材料的热电、光电参数具有显着的差异。本文的第叁大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是结合热电-光电集成微传感器的加工工艺,分别设计与其兼容的电导率测试结构、塞贝克系数测试结构和热导率测试结构。首先介绍测试结构的测试原理,接着设计相应的测试结构,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测试结构进行模拟仿真,验证测试结构的合理性,接下来根据热电-光电集成微传感器的工艺步骤,介绍所设计的测试结构的具体加工工艺步骤,并进行相应的版图设计,最终对所设计的测试结构进行流片测试。所设计的热电-光电集成微传感器一方面可以收集环境中的热能,从而解决部分器件的散热问题,改善器件的电磁兼容环境,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收集环境中的光能,从而开拓能源来源路径,延长供电时间,其应用前景将会十分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06)

定雅雪[8](2018)在《细胞膜修饰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脑活体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科学电化学分析的研究是当今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pH值是病理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近年来生物体活动中pH值的变化对大脑正常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然而,目前报道的pH传感器生物相容性差、在脑活体检测受到限制。因此,研制能应用于脑活体pH值实时检测的pH检测器件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观。本论文提出进行“细胞膜修饰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脑活体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旨在建立适用于脑活体中检测pH值的新器件和新方法,采用细胞膜修饰传感器方法以解决动物大脑的排异性问题,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生物相容性;采用集成pH微传感器以解决组织损伤;所研制的集成pH微传感器在大鼠脑活体中的应用研究以提供脑缺血状态下pH值的信息。本论文研究工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功能化碳纤维微传感器脑活体神经递质分子检测方法研究”(No.21328501)的资助下完成的。本论文共由两部分组成,即引言部分和研究工作报告部分。引言部分简要概述了脑活体研究意义及研究概况,pH传感器中的通用型pH传感器和脑活体pH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分析应用;最后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研究工作报告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第二章为细胞膜修饰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的研究。本工作提出并设计了细胞膜修饰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利用金属钨内阻小的优点,将直径微米级的钨丝作为制作传感器的基础电极,与Ag/AgCl微参比电极集成,然后将细胞膜修饰于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的表面,即制成细胞膜修饰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研究了粘结剂种类和浓度、细胞膜用量、细胞膜修饰时间等对集成pH微传感器响应灵敏度和响应时间的影响;单独对所制备的细胞膜修饰钨基pH微传感器进行了SEM表征、XPS表征、能谱表征和电化学阻抗表征;考察了细胞膜修饰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重现性、温度系数、响应时间、保存寿命及抗干扰性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细胞膜修饰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在pH范围为6.10-7.70时线性较好,响应灵敏度在-54.5 ± 0.1 mV/pH,响应时间为15 s左右,测量的响应灵敏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故重现性较好。在30天保存期内,其信号变化在5%之内。第叁章为集成pH微传感器在大鼠脑活体研究中的应用。将所研制的细胞膜修饰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分别植入大鼠大脑的叁个脑区:左纹状体(AP=0 mm,L=2.5 mm,V=7.0 mm),背侧海马(AP= 5.0 mm,L=5.0 mm,V=2.5 mm),大脑皮层(AP=0.2mm,L=5.6mm,V=3.0mm)进行pH值的在线测量。采用两次标准曲线法对脑活体检测前后pH值进行校正。实验结果表明,大鼠由正常状态变化到脑缺血状态后,测得左纹状体、背侧海马和大脑皮层这叁个脑区pH值的平均变化值(ApH,n=3)分别为0.34pH、0.44pH和0.00pH。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值相近,说明在缺血状态下,研制的细胞膜修饰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能够较好地用于活体实验pH值测量。接着对大脑组织进行连续切片、H&E染色和GFAP荧光染色,由H&E染色结果可知,修饰红细胞膜的细胞膜修饰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对大脑造成的损伤比未修饰红细胞膜的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小,说明采用细胞膜修饰法后,传感器的生物相容性得到提高。本研究给应用于脑科学的传感器设计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孟萌[9](2018)在《嵌入薄膜微传感器测量切削力刀具的设计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应变式测力仪已经无法满足机械加工中对加工精度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薄膜技术的发展又为微传感器的制备提供了条件,因而,薄膜传感器成为当前各个领域竞相研究的对象。将薄膜传感器用于测量切削力的研究对提高切削加工的精度、效率以及有效地监控加工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薄膜传感器的测力原理、刀具系统设计及有限元分析、薄膜传感器制备等为研究对象,主要工作如下。阐述了传感器的测力原理,并将传感器单元从组成、选材到电阻栅结构一一进行了设计研究。比较了两种电阻栅结构的优缺点,并分析了横向效应对电阻栅阻值的影响。基于提高薄膜微传感器输出特性及协调刀具强度刚性的方法,研究了几种嵌入薄膜微传感器的切削力测量车刀系统。设计了一种由车刀和布置有测力传感器的基底通过螺钉连接的测力刀具结构,建立了刀杆截面形状的图谱,并推导了截面形状与输出特性之间的函数关系。还设计了几种车削刀具结构,在提高灵敏度的同时,还分别实现了双向力、叁向力的测量。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几种刀具结构的应力,验证了结构的可靠性和优越性。分析了当弹性薄片的厚度由大到小依次递减时,刀具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并得出了弹性结构的厚度对传感器输出特性的影响规律。设计了曲面响应法试验方案,对影响薄膜溅射速率的因素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Ni80Cr20薄膜制备的工艺参数。利用Minitab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并对曲面图和曲线图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各因素的最佳参数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4-16)

陈玮[10](2017)在《皮下植入式持续血糖监测微传感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复杂疾病,在我国呈高发流行趋势。如何对其实施精准医疗是一个严峻挑战。随着可穿戴技术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融合,持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正逐渐成为糖尿病精准防控的重要工具。本文研究了影响CGM传感器性能的关键因素,综合运用化学沉积、电泳成膜、表面金属化和微机电加工等技术开发了新型传感器系统,通过创新性的结构设计与微纳技术应用,发展出不锈钢针基底的单针型CGM(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传感器、单层双面型柔性CGM传感器、以及“微米线型”无酶CGM传感器。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1.对CGMS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以葡萄糖氧化酶型的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为主线,通过查阅并分析比较,研究了 CGMS系统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对近年来为克服这些难点所产生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解决方案进行了综述性研究。2.开展了以不锈钢针为基底的单针型CGM传感器研究。综合运用表面绝缘处理及微细加工技术,研制出一种无需助针器,可直接植入皮下的不锈钢单针型CGM传感器。3.研究了电泳沉积CNT/Nafion网络层的技术,发展出以碳纳米管(Cabron Nanotube,CNT)为骨架的Nafion多孔电极内层结构。这是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免介体”电子传递功能层,降低了传感器对氧的依赖,有效提升酶层的电子传递性能,从而增强了CGM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长期稳定性,提高了抗干扰能力。4.研究了 CGM传感器外膜配比和成膜方法,较好的平衡了亲水性和葡萄糖传质限制之间的矛盾。通过对传感器外膜的亲水性能改性,起到了提升传感器检测性能及生物兼容性的双重作用。5.对不锈钢单针型CGM传感器的生物兼容性进行了动物皮下在体试验。动物皮肤应激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6.发展了一种柔性基底的针状CGM传感器制备方法,创新性的提出一种成本低廉、环保高效的非金属表面金属化方法,在无过渡金属层的条件下,可在非金属表面直接沉积金层;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背靠背”式单层双面柔性CGM传感器及“微米线型”无酶型CGM传感器。7.对主要成果及CGMS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2-05)

微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实现对微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和显示,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微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系统由FPGA,24位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ADS1256和上位机构成。系统采用FPGA作为核心控制器,利用Verilog语言,对FPGA的普通I/O口进行编程,模拟串行外设接口(SPI)总线规范的信号时序,完成ADS1256的读写操作控制。通过RS—232串口通信将采集到的数据送入由Visual C++开发平台编写的上位机中,最终实现微传感器输出模拟信号的实时采集、显示和数据保存等功能。通过采集标准直流电压信号进行测试,测得采样误差小于0. 0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卫克晶,孙学金,杜利东.差压式测风微传感器敏感元件的设计[J].装备环境工程.2019

[2].牛文举,黄荣玉,韩建强.基于FPGA的微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3].李江南.基于微传感器的智能车灯调整系统[J].轻工科技.2019

[4].张旭.基于分布式多节点微传感器的行人自主定位技术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

[5].李瑶.基于微传感器冗余的人员惯性定位精度优化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

[6].蓝青,吴培鹏,贝煜星,王阳.一种适用于生物微传感器的接口电路设计[J].电子技术.2018

[7].严德洋.自供电低功耗热电-光电集成微传感器热电光电效应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8

[8].定雅雪.细胞膜修饰钨基集成pH微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脑活体研究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8

[9].孟萌.嵌入薄膜微传感器测量切削力刀具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中北大学.2018

[10].陈玮.皮下植入式持续血糖监测微传感器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7

标签:;  ;  ;  ;  ;  ;  ;  

微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