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生态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秸秆降解,复合菌剂,小麦生长,土壤生态影响
土壤生态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魏蔚,宋时丽,吴昊,张丽,管永祥[1](2019)在《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及土壤生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还田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施加含有植物内生真菌的复合菌剂,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该菌剂对还田秸秆的降解作用,对土壤生态以及后季作物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复合菌剂能够促进玉米秸秆的降解,在前30 d时效果最显着,尤其是木质素的降解,两种复合菌剂处理组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比市购秸秆腐熟剂高117.36%和242.70%;施用菌剂会显着增加小麦生长早期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增加小麦生长早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小麦成熟后土壤中的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显着改善小麦生长状况,小麦返青拔节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收获小麦单株生物量和单株产量也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苗相伟,王国东,曹珅,李美华,李宁[2](2015)在《刍议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特性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利用秸秆还田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土壤熟化为有效释放土壤养分提供了有利条件,秸秆还田对后茬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事宜的还田数量与土壤特性和地力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姚健[3](2011)在《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山地4种人工林恢复模式(杜仲林、桤木林、滇柏林、冰脆李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凋落物特性及其对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为该退耕还林工程区域人工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测定分析了4种人工林凋落物凋落动态和分解速率季节变化,凋落物及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了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碳含量的影响作用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人工林凋落物蓄积量和年凋落量的大小顺序均为:桤木林>杜仲林>冰脆李林>滇柏林。测定时期内,4种人工林凋落量具有明显的凋落高峰期,9-11月出现明显的峰值。2、采用凋落物袋法研究了4种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动态。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大小顺序为:杜仲林>冰脆李林>桤木林>滇柏林。4种林分凋落物的分解动态符合Olson模型,根据模型推算出这4种人工林95%凋落物分解所需时间在5-10a之间。不同林地C和N浓度变化均呈淋溶—累积—释放的趋势。3、对凋落物及表层土壤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凋落物持水量的大小顺序为:桤木林>杜仲林>冰脆李林>滇柏林。4种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之间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拟合,持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关系可用幂函数拟合。4、本文研究了凋落物对土壤理化特性、土壤酶及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对林地土壤理化特性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线性递减趋势。0-15cm土层内,土壤可溶性碳含量与凋落量存在显着线性相关关系(R2=0.8485*),而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不显着(R2=0.3441)。(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张朝轩,杨天仪,吴淑杭,周德平,蒋爱丽[4](2011)在《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生态及葡萄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生态及肥力和葡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料提高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量,改善了土壤生态,提高了土壤肥力和阳离子代换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此外,微生物肥料处理还提高了葡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值,从而提高了葡萄叶片的光能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杨江山[5](2010)在《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稀少是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农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使干旱雨养农业区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贮水能力差,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内外研究表明,免耕、覆盖和留茬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具有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入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提高产量的多重效果。2007-2008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5B06)资助下,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设计田间试验,设计传统耕作(T)、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3种不同耕作措施和小麦-菘蓝双序列轮作,研究保护性耕作对轮作后茬土壤物理质量、土壤生物质量、作物生理生化特性、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探讨保护性耕作小麦-菘蓝轮作模式高效利用水分的增产机理和适宜耕作方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保护性耕作可以降低麦药轮作土壤容重和提高总孔隙度,显着提高饱和导水率。在T、NT和NTS不同耕作与W→I和I→W不同轮作序列处理中,后茬菘蓝地和小麦地0-30cm深度土壤容重均为NTS<NT<T,土壤总孔隙度均为NTS>NT>T。饱和导水率表现为NTS>NT>T,不同耕作处理间差异显着。比较而言,保护性耕作I→W轮作改善土壤质量效果较好。2.免耕覆盖措施能在低温季节明显提高土壤温度,高温季节有效降低土壤温度,有助于作物出苗和根系生长。气温冷凉的播种期和出苗期,菘蓝和小麦不同深度土壤温度表现为NTS>NT>T,小麦地播种期0-15cm土壤平均温度NTS较T提高2.33℃,出苗期NTS较T提高3.00℃;菘蓝播种期NTS处理0-15cm土壤平均地温NTS较T提高2℃。进入7月高温季节,0-15cm小麦地平均温度NTS较T降低2.71℃;菘蓝NTS较T降低1.96℃。小麦地免耕覆盖调节土壤温度效果较好。3.在不同轮作模式下免耕覆盖措施均能显着提高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在小麦和菘蓝生育期,两种轮作后茬0-30cm、30-200cm和0-2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均为NTS>T>NT,小麦生育期W→I轮作NTS土壤0-30cm平均含水量较NT和T分别提高6.67%和6.64%;I→W轮作0-30cm土壤平均含水量NTS较NT和T分别提高5.81%和3.36%。菘蓝生育期,W→I轮作0-30cm土壤平均含水量NTS较NT和T分别提高3.87%和3.16%;I→W轮作0-30cm土壤平均含水量NTS较NT和T分别提高5.46和4.79%。小麦生育期,保护性耕作I→W轮作耕作层土壤含水量较高。菘蓝生育期,保护性耕作W→I轮作耕作层土壤含水量较高。4.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菘蓝地和小麦地不同深度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NTS>NT>T,0-30cm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均值也为NTS>NT>T,以NTS处理效果最为显着。保护性耕作I→W轮作提高土壤水解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好。从T、NT到NTS,两种轮作土壤各层微生物数量总体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0-30cm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均值均为NTS>NT>T。各耕作处理小麦地土壤细菌数量较菘蓝地减少了10倍左右,微生物总数也减少了10倍左右。保护性耕作W→I轮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殖。5.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叶绿素合成,延缓Chla降解,免耕覆盖能显着提高作物相关保护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降低MDA伤害和细胞膜透性,保护细胞结构完整,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菘蓝和小麦叶片Chla、Chlb和Chl(a+b)年均值均为NTS>NT>T。菘蓝叶片MDA均值T>NT>NTS,CAT活性NTS较NT和T分别提高122.24%和85.01%,CAT对菘蓝减轻活性氧伤害起了重要作用。小麦叶片MDA含量均值T>NT>NTS,SOD活性均值NTS>T>NT,CAT活性NTS>T>NT,CAT活性NTS较NT和T分别提高91.45%和103.58%,CAT和SOD协同对小麦起了重要生理保护作用。菘蓝叶片平均脯氨酸含量NTS>NT>T,平均细胞膜透性T>NT>NTS。小麦平均脯氨酸含量NT>NTS>T,平均细胞膜透性T>NT>NTS,说明保护性耕作减轻了作物细胞膜损坏,有利于细胞结构完整和正常生理功能发挥。6.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作物Pn和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不同耕作处理菘蓝和小麦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光合午休变化趋势,光合午休为气孔限制所致,Pn日均值和年均值均为NTS>NT>T,WUEl年均值为NTS>NT>T。7.保护性耕作可以显着提高了作物产量和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菘蓝干根产量、干叶产量和WUEy以及小麦产量和WUEy均表现NTS>NT>T。菘蓝NTS干根产量较T提高20.34%,WUEy较T提高20.31%;NTS干叶产量较T提高11.26%,WUEy较T提高11.23%。小麦NTS产量较T提高44.20%,WUEy较T提高40.39%。(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张凤秀[6](2009)在《润滑油类羧酸酯的绿色合成、光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生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合成酯类润滑油具有矿物型润滑油无法相比的优良的高温性和低温性,良好的粘温性和热氧化稳定性,良好的润滑性和低挥发性,极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辐射性,生理无毒,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军事、民用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酯类润滑油大量使用中不可回收损失以及传统合成方法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不可忽视。因此,开展润滑油类酯的绿色合成、光降解特性以及对土壤生态的影响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微波无溶剂合成和生物合成两种绿色合成方法合成润滑油类多元醇酯、双酯和癸酸十二酯。并选用部分合成产物为代表研究其光解特性和对土壤生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用叁甲醇丙烷(TMP)、季戊四醇(PE)和双季戊四醇(di-PE)分别与C_5~C_9直链一元羧酸在无溶剂条件下微波催化合成润滑油羧酸类多元醇酯结果显示:与传统合成方法对比,叁甲醇丙烷羧酸叁酯反应时间缩短10~15倍,叁甲醇丙烷辛酸叁酯、叁甲醇丙烷壬酸叁酯的产率分别提高了11%和13%。季戊四醇羧酸四酯的反应时间缩短为10~11倍,季戊四醇辛酸四酯、季戊四醇壬酸四酯的产率分别提高了12%和10%。优化了微波无溶剂合成条件,叁甲醇丙烷羧酸酸叁酯微波合成的最佳条件:功率为280 W~320 W,反应时间为6~10min,产率为81%~96%。季戊四醇羧酸四酯微波合成的最佳条件:300 w~320w,反应时间为8.5~11min,产率为85%~98%。探讨了微波辐射下C_5~C_8一元羧酸与双季戊四醇(di-PE)无溶剂合成的最佳条件:C_5~C_8一元羧酸:di-PE的摩尔比为8:1;微波功率为300W~320W;筛择了最佳复合催化剂,其比值范围(浓硫酸:对甲基苯磺酸)为1:2.5~1:3.0;均得93%以上产率,反应时间为5~10 min;用乌氏粘度计测定了产物的粘度。随着羧酸碳原子的递增,其酯化温度和粘度都呈上升趋势。用己二酸、壬二酸、葵二酸、邻苯二甲酸分别与异辛醇、正十二醇微波无溶剂合成润滑油类羧酸双酯,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最佳微波功率为300 w~320 w。二元羧酸二异辛酯反应时间为8~9 min,产率为91%~95%。二元羧酸二正十二酯的反应时间为4~6 min,产率为95%~97%。首次测定了二元羧酸二正十二酯的结晶点。用~1H NMR、~(13)C NMR和IR光谱对所有多元醇酯和双酯的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它们的色泽、粘度、折射率。微波无溶剂合成润滑油类多元醇酯和双酯,与酯交换法和传统工业法相比,具有反应速度加快、能耗少,产率高、原料的利用率高、副反应少,产物颜色好、质量高,减少因有机溶剂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绿色合成方法,为酯类润滑油的传统合成工艺改进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研究了乙烯对脂肪酶水解活力的直接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低浓度乙烯能使脂肪酶催化叁油酸甘油酯的水解活力提高;当乙烯浓度为0.9834 mmol·L~(-1)时,酶活力提高13.0%。高浓度乙烯降低脂肪酶活力;当乙烯浓度为7.9669 mmol·L~(-1)时,酶活力下降24.5%.加入乙烯的酶最适温度向高温偏移10~15℃,而酶的最适pH值不变。在pH=7.9时,乙烯使酶活力升高较大,pH为4.5~7.5,8.5,9.5~11时酶的活力降低。加入乙烯的酶与对照相比,其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强度均有较大幅度增加;荧光偏振度、比旋光度和粘度显着下降。DSC分析表明:在低温范围内酶的可逆吸热峰值温度明显高于对照,而热焓变低于对照;在高温范围内酶的不可逆吸热峰值温度和热焓变都低于对照。以猪胰腺脂肪酶合成癸酸十二酯为例,研究乙烯对有机溶剂中离体脂肪酶酯化活力和构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低浓度乙烯使脂肪酶的酯化活力提高,当乙烯浓度为247.93 nmol.L~(-1)时酶的酯化活力提高了39.23%。高浓度乙烯降低酶的酯化活力,当乙烯浓度为14644.23 nmol.L~(-1)时酶的酯化活力降低了27.64%。乙烯使环己烷和正己烷溶剂中酶的酯化活力提高,在异辛烷溶剂中降低酶的酯化活力。在乙烯的作用下酶的最适温度向低温方向偏移15℃。乙烯在底物低浓度时对酶有激活作用,在底物高浓度对酶产生抑制作用,这种激活或抑制作用是一个可逆过程。该酯化反应存在双底物抑制现象,反应动力学遵循双底物抑制的乒乓机制。与对照相比,乙烯使酶溶液的粘度、比旋光度、荧光偏振度明显降低;旋光方向改变;荧光发射强度、二阶导数谱的振幅显着增强,且峰位改变。DSC分析显示:加入乙烯的脂肪酶不可逆吸热峰值温度和热焓变均高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乙烯对脂肪酶的水解活力、酯化活力以及酶的构象有明显的影响,证实了乙烯可以直接影响酶的微环境和构象。作用机理可能是乙烯通过改变酶的微环境以及嵌入酶分子内部改变酶的构象而引起脂肪酶水解活力和酯化活力的变化。同时也证实了有机气态小分子在酯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有一定的影响,拓宽了生物合成的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以锐钛型纳米TiO_2作为光催化剂研究不同光解因素对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和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的光解效果的影响及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和邻苯二甲酸异辛酯的光解动力学规律。不同光解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纳米TiO_2对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和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的光降解有显着促进作用。在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和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浓度在纳米TiO_2的浓度分别为1.26 g·L~(-1)和1.24 g·L~(-1)时,光解20 min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和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的光解效果最佳。其光解率分别为93.07%和95.8%,比对照分别提高了61%和48%。pH值对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的降解影响较大。在强酸性、中性条件下,有利于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光降解。而在弱酸性、弱碱性条件下对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的降解效果较差。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在中性至弱碱性条件下,光降解效果最好。不同浓度的H_2O_2对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的降解有较大影响。在试验条件下,当H_2O_2浓度为2.0mol·L~(-1)~3.0 mol·L~(-1)时,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的光降解效率急剧上升,产生一个突变,光降解率达到95.92%。和对照相比,其光解率提高了23%。超过3.0 mol·L~(-1)时,光降解率提高幅度不大。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在H_2O_2浓度为3 mol·L~(-1)降解率达到最高。与对照比较,其光解率提高了9%。有机溶剂对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的光降解效果次序为:异辛烷>丙酮>无水乙醇>二氯甲烷,异辛烷是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光降解的最佳有机溶剂。而有机溶剂对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的光降解效果次序为:丙酮-醇水溶液>甲醇>异辛烷>二甲苯,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光降解的最佳溶剂为丙酮和醇水溶液。光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纳米TiO_2浓度、pH值、H_2O_2浓度和有机溶剂对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和邻苯二甲酸异辛酯的光解动力学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高浓度的纳米TiO_2对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和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光解动力速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和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分别在纳米TiO_2浓度为1.49 g·L~(-1)、2.98 g·L~(-1)和1.49 g·L~(-1)时,其光降解速率常数最大,半衰期最短。对照相比,其半衰期分别缩短了的3倍、30倍和4倍。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在酸性条件下,速率常数大。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和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在碱性条件下,光降解速率常数较大。H_2O_2对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和邻苯二甲酸异辛酯的光解动力学有双重效应。在H_2O_2浓度为0.65 mol·L~(-1)时,对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和邻苯二甲酸异辛酯有强的光敏化,而随着浓度升高,光敏化作用减弱。高浓度H_2O_2有明显的光淬灭作用。对于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在试验浓度范围内(0~2.61 mol·L~(-1)),随着H_2O_2浓度升高光敏化作用增强。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和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在丙酮溶剂中的光降解速率常数最大,半衰期最短。通过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和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光解产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初步分析:加入纳米TiO_2和未加入纳米TiO_2两组的光解机理不同,但光解产物中均有氢化过氧化羟基和小分子的过氧物中间体。对于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和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未加入纳米TiO_2一组的光解机理可能是:酯基先断键,生成醇和羧酸以及少量的含过氧化物的中间体,然后进一步氧化生成含较多过氧键的中间体,最后断键生成小分子的醇和醚类化合物。而加入纳米TiO_2一组的光降解机理可能是:在纳米TiO_2催化下,光解反应物先氧化生成过氧化合物,然后再断过氧键和酯键,生成小分子的过氧化合物和小分子的醇以便进一步降解。对于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在未加入纳米TiO_2和加入纳米TiO_2两种情况下的降解机理刚好与双季戊四醇庚酸六酯和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相反。用纳米ZnO为光催化剂研究不同光解因素对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和季戊四醇戊酸四酯光解效果的影响及季戊四醇庚酸六酯的光解动力学规律。不同光解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纳米ZnO对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和季戊四醇戊酸四酯的光解有明显光催化效果。从光解率和经济角度考虑,纳米ZnO最佳浓度为14.23 g·L~(-1)。pH对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和季戊四醇戊酸四酯的光解效果有不同的影响。邻苯二甲酸异辛酯由强酸性至弱酸中性范围,其光解率随pH值得增加而逐渐增高。pH为6.5光解效果最佳。而季戊四醇戊酸四酯随pH增加,光解效果变化规律呈单调递减性,在强酸性条件下其光解率高。H_2O_2对季戊四醇戊酸四酯光解起光敏化效果。当H_2O_2浓度为2.9382 mol·L~(-1)时,季戊四醇戊酸四酯光解率达到最高值,比对照提高了87.9%。而H_2O_2对邻苯二甲酸异辛酯的光解有双重作用。H_2O_2在0.9794 mol·L~(-1)~1.958 mol·L~(-1)浓度范围,产生光敏化效应。当H_2O_2浓度为0.9794 mol·L~(-1)时,其光解率最高,比对照提高了43.96%。当H_2O_2浓度为4.897 mol·L~(-1)时,H_2O_2对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光解有淬灭作用。光催化剂与光解有机物初浓度达到一个最佳的浓度比时,光解率最高。季戊四醇戊酸四酯在纳米ZnO浓度为11.66g·L~(-1)时,初浓度在668.0 mg·L~(-1)~1002.0 mg·L~(-1)范围的降解率较高。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在纳米ZnO浓度为11.53 g·L~(-1)时,初浓度在75.2 mg·L~(-1)~150.2 mg·L~(-1)范围出现降解率较高值。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和季四戊醇戊酸四酯的降解率逐渐增大。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光10 min,光解率达到97.3%。季戊四醇戊酸四酯光解时间大20 min时,光解率为35.03%~38.59%,其光解率就趋于平稳。季四戊醇戊酸四酯光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纳米ZnO浓度、pH值、H_2O_2浓度对季四戊醇戊酸四酯的光解动力学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pH对季四戊醇戊酸四酯光解动力学有明显影响。在酸性条件下,速率常数最大。在碱性条件下,其光降解速率常数小,半衰期比酸性条件下延长了4倍。纳米ZnO浓度对季戊四醇戊酸四酯光降解动力学有明显影响。随着纳米ZnO浓度增加,光降解速率逐渐增大,并大于对照。当纳米ZnO浓度为12.94 g·L~(-1)时,光降解速率常数达到最大值,半衰期最短。浓度H_2O_2对季戊四醇戊酸四酯光降解动力学影响明显。在试验浓度范围内(1.1~5.8 mol.L~(-1)),加入H_2O_2的光解反应速率常数均大于对照。H_2O_2对季戊四醇戊酸四酯光解起到光敏化作用。当H_2O_2浓度为3.2625 mol.L~(-1)时,半衰期最短,比对照缩短约4倍。继续增加H_2O_2浓度,半衰期又延长。通过季戊四醇戊酸四酯光解产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可以初步看出季戊四醇戊酸四酯没有光催化剂的作用下光解可能途径:在光解反应先氧化生成过氧化合物,然后再断过氧键和酯键,生成小分子的过氧化合物以便进一步降解。以润滑油类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为润滑油污染物代表,研究其在矿子黄泥和灰棕紫泥两种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及对钙质紫泥土的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氮量的影响。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结果:矿子黄泥和灰棕紫泥对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的吸附是一个快速过程。吸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前20 min为快速反应阶段,吸附量分别达到最大吸附量的75.61%和69.37%;之后为慢速反应阶段,40 min左右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整个吸附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短,表明该类润滑油酯进人土壤后,其中一部分能迅速为土壤吸附固定,对其后期的迁移及生物降解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等温吸附曲线,比较结果发现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较好,表明矿子黄泥和钙质紫色土对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的等温吸附特征更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99 mg·g~(-1)和17.45 mg·g~(-1)。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对钙质紫泥土的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氮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有显着的影响。不同的处理时间、不同的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浓度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影响差异大。与对照相比,细菌在前15天,各浓度是随时间增加细菌数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细菌数量随时间的延长,浓度为10.0mg·kg~(-1)的土样,则出现激活-抑制-激活交替性的变化规律。浓度为100 mg·kg~(-1)的土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为502.0 mg·kg~(-1)的土样,表现出激活作用。处理15天~30天,除了502.0 mg·kg~(-1)浓度继续出现激活、呈上升趋势以外,其余浓度细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真菌在28天以前,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各浓度对真菌均起抑制作用。特别是前5天,随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越强。5~30天,随着时间的延长,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各浓度的土壤真菌数量上升速度快。28天~30天,0.0 mg·kg~(-1)和502.0 mg·kg~(-1)浓度的土壤真菌数量高于对照,有激活作用。与对照相比,在15天以前,10.0 mg·kg~(-1)浓度的土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放线菌数量逐渐增加,先抑制后激活,最高激活率为33.7%。100.0 mg·kg~(-1)浓度的土样则是激活、抑制、再激活的变化。在第1天的激活率最高;第5天的抑制率最大。502.0 mg·kg~(-1)浓度的土样是先抑制后激活,放线菌数量出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15~30天,各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活。叁甲醇丙烷庚酸叁酯对土壤微生物生物氮量有明显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前15天,除了10.0 mg·kg~(-1)浓度的土样在前2天的微生物氮量高于对照外,其余均低于对照。15天以后,各浓度的微生物氮量均高于对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01)
高洪娣[7](2007)在《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对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生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在浙江叁门沿海岩质海岸地区选取典型样地,其中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和化香纯林为经人工疏伐等促进措施下的自然植被恢复类型,其余选择湿地松纯林、枫香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和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做相应的土壤生态特性比较,以无林地做对照。分别测定了不同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及四种土壤酶活性,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探讨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对岩质海岸防护林的土壤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含水率普遍较低,并随着土层增加相应减少。经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化香纯林土壤含水率最高,0-20cm土层达到24.01%,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土壤容重最小,0-20cm土层仅为1.24 g﹒cm-3。两样地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增加,其它各样地间差异不明显。2、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六个试验样地的土壤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地,其中土壤全氮、水解性氮、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均以经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最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以化香纯林最高。3、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均以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最高。各样地随土层深度增加,微生物总体呈减少趋势,各层间差异明显。聚类分析得出,化香纯林和湿地松纯林及两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状况较接近,为一类,枫香纯林和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各自成一类。4、除过氧化氢酶各样地间差异较小外,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差异均很大,20-40cm土层的对应变异系数均超过了0.50。脲酶、磷酸酶及蔗糖酶活性以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最高,过氧化氢酶以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最高。聚类分析得出,化香纯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土壤酶活性接近,枫香纯林和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接近,可归为一类,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自成一类。5、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各因子中,微生物总量、放线菌数量与有机质之间,放线菌与全氮、水解性氮和全磷之间都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超过0.800,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量和全磷、土壤细菌与有机质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各种酶活性之间关系密切,其中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07,与过氧化氢酶有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均对岩质海岸地区土壤生态特性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土壤磷酸酶在各主成分中均有较大的系数,可作为主要因子来考虑。总之,与其他样地相比,经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的大部分土壤生态特性较其它林分要好,化香纯林的多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虽然没有达到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的水平,但都超过或接近于其它试验样地,高于对照地。由此得出,在沿海岩质海岸困难立地类型上,可通过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方式促进造林后林木生长,从而加快沿海岩质海岸植被恢复的进度,改善当地的土壤生态特性,为沿海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做出贡献,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期刊2007-04-01)
龚伟[8](2006)在《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生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林地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土壤肥力特征、土壤碳库变化、土壤分形特征以及枯落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川南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生态特性的变化,其结果如下: ①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林下枯落物层蓄积量,天然常绿阔叶林(25.68t/hm~2)>水杉林(18.14t/hm~2)>檫木林(9.95t/hm~2)>柳杉林(1.13t/hm~2)。天然常绿阔叶林枯落物层自然含水量分别是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的3.18、41.33和1.53倍。在整个持水过程中,前2h内各林分枯落物层持水作用较强。林下枯落物层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之间的关系式为Q=a ln t+b,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式为V=k t~n。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水杉林>檫木林>柳杉林。 ②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容重增加和孔隙度降低导致林地土壤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降低;3种人工林中,土壤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檫木林较好,水杉林次之,柳杉林最差;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容重、孔隙度、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着水平。 ③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各季节土壤自然含水率以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效硫含量均降低,且3种人工林中,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各林分土壤自然含水率和养分含量均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而土壤碳/氮比的变化恰好相反,夏季>冬季>春季>秋季。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 ④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各季节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降低,且3种人工林中,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各林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均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 ⑤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各季节土壤蔗糖酶、尿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降低,且3种人工林中,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各林分土壤酶活性均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6-05-10)
霍晓君[9](2006)在《配施粉煤灰等叁种废弃物改良包头砂化土壤生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粉煤灰、水库淤积物和城市污水沉淀物(以下简称“叁种废弃物”)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叁种主要固体废弃物。利用“叁种废弃物”改良土壤生态特性,既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又可使之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叁种废弃物”改良退化土壤的效果及改良机理作探索性跟踪研究,并力图从矿物学、地球化学、土壤学、尤其是生态学的角度获得一些新认识。 研究以内蒙古包头市典型退化土壤作为改良试验修复对象,采用了野外调查、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壤—植物体系、土壤—微生物体系、土壤—水体系叁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叁种废弃物”配施影响土壤生态特性的机理,进一步丰富了“叁种废弃物”影响土壤生态特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为退化土壤修复提供了实践经验。 在土壤—水体系方面,配施“叁种废弃物”影响土壤水生态特性的研究表明,土壤饱和含水率明显提高,分别是空白土壤的1.95倍和1.79倍。两试验田土壤的持水时间分别比配施前延长了14天和7天。 在土壤—微生物体系方面,“叁种废弃物”配施影响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研究表明,“叁种废弃物”配施初期,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在配施后的最初2个月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所减少,真菌数量少量增加;配施后3~5个月内,试验田-1、试验田-2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增加79.53%~787.88%、106.16%~589.76%,43.24%~140.00%、46.52%~270%和43.87%~638.00%、61.92%~191.90%,且微生物数量增加的幅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 在土壤—植物体系方面,植物生长的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灌木无论是枝条数,还是高度、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乔木的株胸径、年生长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2号配方生长优势最为显着。 两个试验田改良后土壤性质定量研究表明:(1)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增加;将松砂土的砂壤土改造为近轻壤土的砂壤土和轻壤土;(2)土壤中粘土矿物的含量比配施前增加,改良后土壤中团聚体的数量明显增多;(3)配施“叁种废弃物”并经18个月的种植熟化后,土壤中10多种营养元素有大幅度的提高,原来退化土壤中一些含量偏高而不利于养分平衡的元素如有效钙、CI~-等,经过改良有所下降,说明配施“叁种废弃物”能够平衡土壤养分。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叁种废弃物”在修复退化土壤,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叁种废弃物”兼有养分含量高和物理性质优良的特点,能通过改善土壤的叁大体系进而较全面修复土壤,并且具有长效缓释、平衡养分的特点。大田试验表明,配施“叁种废弃物”修复退化土壤的效果较明显,可以进行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6-05-01)
李阳兵,高明,邵景安,谢德体,魏朝富[10](2005)在《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植被演替成为次生植被、人工林或人工开垦利用后,岩溶山地土壤物理性能退化;沙化现象明显;坡耕地土壤长时间持水供水性能、抗旱性能降低;土壤种子库中草本种子比例大,木本植物种子少,土壤种子库退化更严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N受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影响明显,坡耕地土壤有机质较林草地系统低,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增加。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林、次生林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仍较低。从弃耕地→灌草坡→次生林地的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生态优势度呈降低趋势,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研究结果认为,岩溶生态系统土地退化的实质是土壤作为水库、养分库和土壤种子库功能的差异退化。(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05年05期)
土壤生态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利用秸秆还田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土壤熟化为有效释放土壤养分提供了有利条件,秸秆还田对后茬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事宜的还田数量与土壤特性和地力水平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生态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魏蔚,宋时丽,吴昊,张丽,管永祥.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及土壤生态特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9
[2].苗相伟,王国东,曹珅,李美华,李宁.刍议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特性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5
[3].姚健.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1
[4].张朝轩,杨天仪,吴淑杭,周德平,蒋爱丽.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生态及葡萄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1
[5].杨江山.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
[6].张凤秀.润滑油类羧酸酯的绿色合成、光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生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7].高洪娣.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对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生态特性的影响[D].浙江林学院.2007
[8].龚伟.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生态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
[9].霍晓君.配施粉煤灰等叁种废弃物改良包头砂化土壤生态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10].李阳兵,高明,邵景安,谢德体,魏朝富.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