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棺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石棺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棺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棺,新石器时代,岷江,文化,雅砻江,墓葬,大渡河。

石棺葬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吴晓铃[1](2019)在《四川发现600多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棺葬》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现地:凉山乌东德水电站一带——是四川迄今最大考古项目发现一:距今4500年至4000年的石棺葬群——把石棺葬出现时间上推1000年左右,可能是四川甚至是全国石棺葬葬俗的起源发现二:距今4000多年前的文化堆积——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学说(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8-13)

吴晓铃[2](2019)在《四川最早石棺葬墓群现身金沙江》一文中研究指出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金沙江中下游的高山峡谷中,已有人类生存繁衍。近日,记者从在西昌举行的四川省考古工作培训会上获悉,我省最大考古项目——凉山乌东德水电站考古发掘已接近尾声。在两年多的持续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四川最早的石棺葬群和距今400(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8-13)

刘斌,陈学志,范永刚,邓勇,段家义[3](2018)在《四川阿坝小金日隆汉代石棺葬墓地发掘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墓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日隆镇。2005年6~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小金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石棺葬41座。墓葬排列密集有序,墓圹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具为石棺,平面多呈梯形或长方形。随葬器物主要放置在头端或龛内,包括陶、铜、铁、玉、石、骨器等。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综合判断,墓葬年代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中晚期。日隆石棺葬处于羌人西进的关键节点上,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西南地区石棺葬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新材料。(本文来源于《文物》期刊2018年10期)

严奇岩[4](2017)在《贵州歪梳苗的石棺葬文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广泛存在石棺葬习俗,但大多在明代以前已经消失,至今留下很多谜团。明清以来贵州各地仍有石棺葬的发现,显示贵州民族墓葬文化清晰的文化线路。特别是今天贵州晴隆县金竹凼的李姓歪梳苗和大方县普底乡红丰村的杨姓歪梳苗仍孑遗石棺葬习俗,成为我们研究这类古老墓葬文化的"活化石"。从两地石棺葬的实地调查看,歪梳苗的整个丧葬礼仪,包括一次葬与二次葬,葬礼简单,仪式简朴。其特点是以竹席敛尸,入殓与安葬同时进行,不用棺木而用无底的石板棺安葬死者,体现出苗族丧葬中棺尸分开、二次葬、风葬等文化特征。石棺葬是一定地区的民族信仰、地理环境以及相应的经济生活相互作用的产物。石棺葬以竹崇拜与芭茅草崇拜等自然崇拜表现祖先崇拜,也是歪梳苗文化认同的主要标识,这些支配着歪梳苗的丧葬观念和行为取向,也使歪梳苗的石棺葬习俗亘古不变。(本文来源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吕红亮,程嘉芬[5](2017)在《大渡河上游石棺葬调查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在四川省金川县境内调查发现的9处石棺葬墓地。以觚形杯、具有齐家文化色彩的双耳罐最值得注意,显示出大渡河上游河谷存在着延续时间较长的早期考古遗存,其文化面貌在与岷江上游和甘孜高原的同类遗存有着较多相似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征。这批石棺葬对讨论史前时期大渡河上游区域的河谷殖民模式,进一步细化川西北地区石棺葬的地域类型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来源于《藏学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杨鸿[6](2017)在《贵州苗族石棺葬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间交流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石棺葬作为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墓葬形式,因分布的区域不同,其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也不尽相同。在文明加速和文化变迁的进程中,多数文化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贵州苗族仍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继续传承石棺为葬具的习俗。独特的苗族石棺葬是贵州喀斯特地貌孕育下的产物,在这样环境的孕育之下,苗族石棺葬呈现出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苗族石棺葬不仅是苗族先民精神寄托与宗教信仰的体现,而且是其文化传承的标识和族群认同之所在。难能可贵的是,今天贵州部分地区的苗族仍保持石棺葬习俗,这不仅在学术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将成为研究少数民族墓葬文化的“活化石”,为石棺葬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学术界对贵州石棺葬的研究较显薄弱。首先,关注此方面的学者寥寥无几;其次,内容上多探讨墓葬形制、墓葬结构、随葬品及族属问题等;最后,方法上偏重考古学,较少田野调查法。鉴于此,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结合前辈的考古发掘资料与地方文献资料,首要运用田野调查法与文化人类学等理论知识,重点探讨贵州苗族石棺葬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核心把握现状并作对比性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贵州苗族石棺葬不仅是喀斯特地貌孕育下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它的存续是苗族人民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现,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传达了其生态价值观。(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5-30)

郝翔宇[7](2016)在《岷江上游石棺葬族属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的学者和文章非常多。资料局限与时代局限等因素导致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结论相差甚大。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梳理各个关于岷江上游石棺葬族属学说的薄弱处或不恰当处,然后得出笔者认可的结论。主要讨论的族属学说有七个:直接的族属戈基人,羌人说,非氐人说,濮人说,古氐羌人说,蚕丛-冉駹说,氐人-冉駹说。(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34期)

金国林,郑万泉,高寒,腾杰臣,廖建尧[8](2016)在《四川木里县中铺子村石棺葬墓地发掘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0月至12月,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麦地龙乡中铺子村下铺子组石棺葬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石棺葬13座。墓葬形制多样,尤其是墓上积石现象较为罕见,为研究雅砻江中游地区的石棺葬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2016年05期)

刘永文[9](2016)在《岷江上游与雅砻江流域两地石棺葬的文化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上游与雅砻江流域两地都有着数量较为丰富的石棺葬遗址分布。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愈来愈多的石棺葬遗址被发掘,各种遗物相继出土。从两地石棺葬墓葬形制方面以及遗址出土的陶器、铜器、铁器看,它们都存在着不小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2016年04期)

俞方洁,李勉[10](2016)在《试论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自民国初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随葬品既有北方草原色彩又有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的特征,故学界聚讼不已。但综合来看,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更具有蜀文化的特征,是一种以蜀文化为主体的"复合型文化"。这种"复合型文化"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边地文化的地理和资源特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半农半牧的边地文化受到相邻农业文明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石棺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金沙江中下游的高山峡谷中,已有人类生存繁衍。近日,记者从在西昌举行的四川省考古工作培训会上获悉,我省最大考古项目——凉山乌东德水电站考古发掘已接近尾声。在两年多的持续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四川最早的石棺葬群和距今40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棺葬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铃.四川发现600多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棺葬[N].四川日报.2019

[2].吴晓铃.四川最早石棺葬墓群现身金沙江[N].四川日报.2019

[3].刘斌,陈学志,范永刚,邓勇,段家义.四川阿坝小金日隆汉代石棺葬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18

[4].严奇岩.贵州歪梳苗的石棺葬文化探析[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7

[5].吕红亮,程嘉芬.大渡河上游石棺葬调查简报[J].藏学学刊.2017

[6].杨鸿.贵州苗族石棺葬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7].郝翔宇.岷江上游石棺葬族属述评[J].长江丛刊.2016

[8].金国林,郑万泉,高寒,腾杰臣,廖建尧.四川木里县中铺子村石棺葬墓地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6

[9].刘永文.岷江上游与雅砻江流域两地石棺葬的文化联系[J].四川文物.2016

[10].俞方洁,李勉.试论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标签:;  ;  ;  ;  ;  ;  ;  

石棺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