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带性植被论文_阿不都拉·阿不力孜,依力亚斯江·努尔麦麦提,普拉提·莫合塔尔,白克拉木·孜克利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带性植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带性,植被,垂直地带性,生态,东北地区,青藏高原,分布区。

地带性植被论文文献综述

阿不都拉·阿不力孜,依力亚斯江·努尔麦麦提,普拉提·莫合塔尔,白克拉木·孜克利亚[1](2019)在《克里雅河流域植被覆盖垂直地带性分布与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和环境组分,能够反应自然地域综合体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时空特征变化,因此在探讨地表过程及全球变化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和SRTM数据为基础,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干旱区内陆河——克里雅河流域2002-2013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分析了该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形、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克里雅河流域植被覆盖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空间差异,其海拔3 000~3 500 m范围的丘陵带平均植被覆盖度最大;过去12 a来该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上游高山带、中游冲积扇平原带和下游沙漠带植被覆盖逐渐退化,而低山丘陵带植被覆盖变化有上升趋势并逐渐改善;总体上,流域植被覆盖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变化表现出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7期)

胡实,赵茹欣,贾仰文,牛存稳,刘梁美子[2](2018)在《中国典型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特征及其影响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的地形特征影响其气候特性,使山地植被呈现显着的垂直地带性分异。对中国典型山地——太行山、横断山和喀斯特山地的研究表明:3个典型山地降雨的垂直地带性差异较大,北太行山迎风坡存在两个最大降雨高度,横断山最大降雨高度位于其背风坡上,而喀斯特山区没有明显的最大降雨高度。植被分布沿海拔梯度表现出较大共性:低海拔地区主要为耕地和灌丛;随着海拔的升高,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比例逐渐增加,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高海拔地区则主要被高山草甸或冰雪带所占据。水分是限制太行山低海拔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而高海拔地区植被生长则主要受温度限制;横断山和喀斯特地区降雨充沛,植被生长主要受温度影响。(本文来源于《自然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刘丹,于成龙[3](2017)在《气候变化对东北主要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地划分地带性主要植被类型分布的适宜区域,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在检验1961—2013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突变点的基础上,基于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热量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域的影响,并利用2000年和2013年土地类型覆盖数据(MCD12Q1),对推算的适宜分布区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气温突变点为1982年,其它地区为1988年,东北地区各生态地理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气温突变点后适宜在东北地区生长的主要植被种类没有变化,但各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均有所改变,其中高山冻原、亚高山矮曲林、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适宜分布区域面积减小,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面积增大。气温突变点前后各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的地理中心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移动距离最大的是南部地区的亚高山矮曲林,向东北方向移动了135.44km。与主要植被类型实际分布相对比,证明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植被类型分布可能已经产生了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9期)

张茜,苏宝玲,李娟,宋菁,杨萌[4](2015)在《沈阳典型地带性植被油松栎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油松栎林群落进行多样性调查和分析并得出相关数据和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天柱山油松栎林群落共有种子植物62种,隶属30科,50属.通过分析其重要值可知乔木层优势种为蒙古栎、油松;灌木层优势种为瘤枝卫矛,并伴有金银忍冬和榛子;草本层优势种为透骨草、玉竹、鸡腿堇菜等.乔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同时均匀度也相对一致,而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邱丽氚,王尚义[5](2014)在《用群系指标研究山西植被地带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ArcGIS9.2软件,从山西植被图中采集各植被类型的每个图斑,将各群系归并到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或栽培植被后获取群系的个数和面积,计算群系指标,在SPSS18软件中分析群系指标与其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性,探讨植被地带性.用群系的密度、覆盖率和优势度这些指标研究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栽培植被均具有一定的地带性.用群系密度研究植被、灌丛、栽培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与物种多样性的一致,但森林、草本植被的地带性却有些不同.用群系覆盖率研究时,自然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与栽培植被的地带性不同.用群系优势度研究地带性时会受群系的密度或覆盖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邱丽氚,王尚义[6](2013)在《基于GIS研究山西植被地带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ArcGIS9.2软件中采集1984年和2005年山西植被群系的每个图斑,输入每个图斑的群系代码,在WGS84下获取每个图斑的经度及纬度的中心点坐标,将植被图层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迭置后获取每个图斑的海拔高度的平均值。将群系按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栽培植被等进行分类,在SPSS18软件中分析基于群系的山西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栽培植被等与其纬度、经度、海拔高度的相关性,当Pearson相关系数在0.01或0.05水平上,表示它们是相关的,以此探讨植被的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1984年和2005年植被呈现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没有经度地带性,这与以往山西植被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尽管1984年和2005年植被已有较大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地带性规律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植被的地带性规律仍受自然因素的限制。1984年森林有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但2005年有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森林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反映山西森林主要分布于高大的山体上,与地形有关。山西森林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1984年和2005年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均有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与植被地带性相一致,另外针叶林还有经度地带性,主要是温性针叶林呈现经度地带性,针叶林以温性针叶林为主。1984年灌丛有垂直地带性,但2005年增加纬度地带性。山西灌丛以温性灌丛为主,1984年和2005年温性灌丛呈现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与植被地带性相一致。1984年草本植被有垂直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2005年又增加纬度地带性。1984年和2005年灌草丛、草丛、草原呈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与植被地带性相一致。1984年草甸有垂直地带性,2005年增加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尽管草甸是非地带性植被,但它受地带性自然因素的限制。1984年栽培植被有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2005年则没有地带性,栽培植被地带性被破坏,主要是栽培植被在山西植被中面积最大,成为优势植被,栽培植物可以被种植到任何地带,只是栽种的品种不同。在栽培植被中以二年叁熟农作物为主,1984年和2005年二年叁熟农作物呈现纬度地带性,栽培植被仍受自然因素的限制。(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期刊2013-10-13)

黄巍,杨涛,石长春[7](2013)在《城乡结合部地带性植被的生态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城市外围的半城市化对于植被生态功能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解目前城乡结合部地带的植被生态功能,本文对城乡结合部过渡带的形成和植被特异性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城乡结合部地带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3年06期)

冯文水,赖菊云[8](2012)在《模拟地带性植被在厦门公园中的建植》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厦门公园绿化普遍存在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稳定性不高、养护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针对此不足,公园管理者应加强模拟地带性植被在公园中建植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公园的绿化水平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期刊2012年Z2期)

郭巧玲,杨云松,李大鹏[9](2010)在《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植被生长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出发,将生态地下水位分为临界生态水位、适宜生态水位和最佳生态水位。结合生态地下水位,将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生态需水量划分为临界生态需水量、适宜生态需水量和最佳生态需水量,并以潜水蒸发模型估算了额济纳绿洲植被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植被适宜生态需水量区间为4.3840×108~14.10130×108m3,最佳生态需水量为10.338×108m3,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要求下的缺水量为2.8822×108m3。要维持2000年的绿洲规模,狼心山站下泄水量应不小于5.6992×108m3。该研究对干旱区科学制定生态恢复方案和水量分配方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李以康,林丽,张法伟,梁东营,王溪[10](2010)在《小嵩草群落——高寒草甸地带性植被放牧压力下的偏途顶极群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高寒草甸小嵩草群落的发生、发育、演化,处于不同退化阶段小嵩草群落在自然与人工干预恢复过程中,植被、地表特征的变化,探索小嵩草群落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小嵩草群落的大面积发育是高原地带性植被禾草矮嵩草群落在长期超载放牧下退化演替的结果,它逆向演替经历了矮嵩草群落后退化为小嵩草群落;而对不同退化程度小嵩草群落采取封育措施后,小嵩草群落可以恢复为禾草矮嵩草群落(或者向着以禾草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黑土滩"上人工建植禾草草地经过11a的发展,杂类草进入,矮嵩草斑块发展,向着顶极植被——禾草矮嵩草群落的方向发展。禾草矮嵩草群落是青藏高原的地带性植被,而小嵩草群落是地带性植被超载放牧下的偏途顶极群落。(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地带性植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地的地形特征影响其气候特性,使山地植被呈现显着的垂直地带性分异。对中国典型山地——太行山、横断山和喀斯特山地的研究表明:3个典型山地降雨的垂直地带性差异较大,北太行山迎风坡存在两个最大降雨高度,横断山最大降雨高度位于其背风坡上,而喀斯特山区没有明显的最大降雨高度。植被分布沿海拔梯度表现出较大共性:低海拔地区主要为耕地和灌丛;随着海拔的升高,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比例逐渐增加,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高海拔地区则主要被高山草甸或冰雪带所占据。水分是限制太行山低海拔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而高海拔地区植被生长则主要受温度限制;横断山和喀斯特地区降雨充沛,植被生长主要受温度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带性植被论文参考文献

[1].阿不都拉·阿不力孜,依力亚斯江·努尔麦麦提,普拉提·莫合塔尔,白克拉木·孜克利亚.克里雅河流域植被覆盖垂直地带性分布与变化特征[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胡实,赵茹欣,贾仰文,牛存稳,刘梁美子.中国典型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特征及其影响要素[J].自然杂志.2018

[3].刘丹,于成龙.气候变化对东北主要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7

[4].张茜,苏宝玲,李娟,宋菁,杨萌.沈阳典型地带性植被油松栎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邱丽氚,王尚义.用群系指标研究山西植被地带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邱丽氚,王尚义.基于GIS研究山西植被地带性[C].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2013

[7].黄巍,杨涛,石长春.城乡结合部地带性植被的生态功能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3

[8].冯文水,赖菊云.模拟地带性植被在厦门公园中的建植[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

[9].郭巧玲,杨云松,李大鹏.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

[10].李以康,林丽,张法伟,梁东营,王溪.小嵩草群落——高寒草甸地带性植被放牧压力下的偏途顶极群落[J].山地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及选取小流域位置研究区内植被情况(A:淳化;B:宜川...研究区毛儿盖位置图(2007年TM321真彩...各岩性区各生活型占该区植被比第四纪...研究区地下水位上升条件下植被响应示...一5HOldridge主要地带性植被分类...

标签:;  ;  ;  ;  ;  ;  ;  

地带性植被论文_阿不都拉·阿不力孜,依力亚斯江·努尔麦麦提,普拉提·莫合塔尔,白克拉木·孜克利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