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引排水泵站,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用于设置在流道上的泵站主体,所述流道用于连通内江和外江,所述泵站主体上间隔设置有内闸门和外闸门,所述内闸门和外闸门以及泵站主体合围形成进水腔,所述进水腔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上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同时连接有内引管和外引管,所述内引管上设置有用于启闭内引管的内闸阀,所述外引管上设置有用于启闭外引管的外闸阀,所述内引管的出水口与内江一侧的流道连通,所述外引管的出水口与外江一侧的流道连通。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排水泵站具有通过一套水泵就可以实现内外江的引排水的优点。
设计方案
1.一种引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设置在流道(1)上的泵站主体(2),所述流道(1)用于连通内江(3)和外江(4),所述泵站主体(2)上间隔设置有内闸门(5)和外闸门(6),所述内闸门(5)和外闸门(6)以及泵站主体(2)合围形成进水腔(7),所述进水腔(7)设置有水泵(8),所述水泵(8)上连接有出水管(9),所述出水管(9)同时连接有内引管(10)和外引管(11),所述内引管(10)上设置有用于启闭内引管(10)的内闸阀(12),所述外引管(11)上设置有用于启闭外引管(11)的外闸阀(13),所述内引管(10)的出水口与内江(3)一侧的流道(1)连通,所述外引管(11)的出水口与外江(4)一侧的流道(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引管(10)和外引管(11)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拍门(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8)设置两个,两个所述水泵(8)间隔设置在进水腔(7)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站主体(2)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起吊内闸门(5)和外闸门(6)的启闭机(1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站主体(2)上侧设置有桥式吊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位于泵站主体(2)与内江(3)之间的所述流道(1)上设置有检修闸门(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引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位于泵站主体(2)与外江(4)之间的所述流道(1)上设置有防洪闸门(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引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位于内江(3)与检修闸门(14)以及外江(4)与防洪闸门(15)之间的所述流道(1)上分别设置有拦污栅(16)。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引排水泵站。
背景技术
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需要修建大量水利工程,进行灌溉、排涝、降渍和跨流域调水,保证工农业和人民生活正常进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引排水泵站和活水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通常内外江通过流道连通,并且引排水泵站通常设置在流道上,当内外江的水位有高度差时,可以打开水闸闸门,通过流道实现内外江的引排水。当内外江水位有高度差,并且需要从低水位处引水至高水位处时,通常都是通过水泵实现的,但是现有实现内外江引排水时,需要通过两套水泵实现,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排水泵站,具有通过一套水泵就可以实现内外江的引排水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引排水泵站,包括用于设置在流道上的泵站主体,所述流道用于连通内江和外江,所述泵站主体上间隔设置有内闸门和外闸门,所述内闸门和外闸门以及泵站主体合围形成进水腔,所述进水腔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上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同时连接有内引管和外引管,所述内引管上设置有用于启闭内引管的内闸阀,所述外引管上设置有用于启闭外引管的外闸阀,所述内引管的出水口与内江一侧的流道连通,所述外引管的出水口与外江一侧的流道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外江水引入内江时,先打开外闸门,将外江水通过流道引流至进水腔,同时外引管的外闸阀关闭,内引管的内闸阀打开,水泵工作,进而将外江水排入内江中;当需要将内江水引入外江时,先打开内闸门,将内江水通过流道引流至进水腔,同时内引管的内闸阀关闭,外引管的外闸阀打开,水泵工作,进而将内江水排入外江中,从而通过一个水泵就可以实现内外江的引排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引管和外引管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拍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内引管和外引管的出水口处的拍门,可以防止内外江水倒灌进入内引管和外引管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泵设置两个,两个所述水泵间隔设置在进水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个水泵,可以增加内外江的引排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泵站主体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起吊内闸门和外闸门的启闭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泵站主体上的两个启闭机,可以分别对内闸门和外闸门进行起吊,从而实现内闸门和外闸门的打开和关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泵站主体上侧设置有桥式吊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泵站主体上的桥式吊车可以对泵站主体内部的闸门维修起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泵站主体与内江之间的所述流道上设置有检修闸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流道上的检修闸门,从而方便对泵站主体进行检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泵站主体与外江之间的所述流道上设置有防洪闸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泵站主体与外江之间的防洪闸门,提高泵站主体的防洪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内江与检修闸门以及外江与防洪闸门之间的所述流道上分别设置有拦污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流道上的拦污栅对漂浮在江水上的杂物进行隔挡,从而减少杂物进入到泵站主体内的水泵中,从而破坏水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需要将外江水引入内江时,先打开外闸门,将外江水通过流道引流至进水腔,同时外引管的外闸阀关闭,内引管的内闸阀打开,水泵工作,进而将外江水排入内江中;当需要将内江水引入外江时,先打开内闸门,将内江水通过流道引流至进水腔,同时内引管的内闸阀关闭,外引管的外闸阀打开,水泵工作,进而将内江水排入外江中,从而通过一个水泵就可以实现内外江的引排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沿泵站主体中心线竖直剖开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沿泵站主体中心线一侧竖直剖开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沿水泵位置的泵站主体水平剖开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流道;2、泵站主体;3、内江;4、外江;5、内闸门;6、外闸门;7、进水腔;8、水泵;9、出水管;10、内引管;11、外引管;12、内闸阀;13、外闸阀;14、检修闸门;15、防洪闸门;16、拦污栅;17、启闭机;18、拍门;19、桥式吊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引排水泵站,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设置在流道1上的泵站主体2,流道1用于连通内江3和外江4。
如图2和图3所示,泵站主体2上间隔设置有内闸门5和外闸门6,内闸门5和外闸门6以及泵站主体2合围形成进水腔7,进水腔7设置有水泵8,水泵8上连接有出水管9,出水管9同时连接有内引管10和外引管11,内引管10上设置有用于启闭内引管10的内闸阀12,外引管11上设置有用于启闭外引管11的外闸阀13,内引管10的出水口与内江3一侧的流道1连通,外引管11的出水口与外江4一侧的流道1连通。当需要将外江4水引入内江3时,先打开外闸门6,将外江4水通过流道1引流至进水腔7,同时外引管11的外闸阀13关闭,内引管10的内闸阀12打开,水泵8工作,进而将外江4水排入内江3中;当需要将内江3水引入外江4时,先打开内闸门5,将内江3水通过流道1引流至进水腔7,同时内引管10的内闸阀12关闭,外引管11的外闸阀13打开,水泵8工作,进而将内江3水排入外江4中,从而通过一个水泵8就可以实现内外江4的引排水。
如图1所示,位于泵站主体2与内江3之间的流道1上设置有检修闸门14,通过设置在流道1上的检修闸门14,从而方便对泵站主体2进行检修。位于泵站主体2与外江4之间的流道1上设置有防洪闸门15,通过设置在泵站主体2与外江4之间的防洪闸门15,提高泵站主体2的防洪效果。位于内江3与检修闸门14以及外江4与防洪闸门15之间的流道1上分别设置有拦污栅16。通过设置在流道1上的拦污栅16对漂浮在江水上的杂物进行隔挡,从而减少杂物进入到泵站主体2内的水泵8中,从而破坏水泵8。
如图2所示,泵站主体2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起吊内闸门5和外闸门6的启闭机17,通过设置在泵站主体2上的两个启闭机17,可以分别对内闸门5和外闸门6进行起吊,从而实现内闸门5和外闸门6的打开和关闭。泵站主体2上侧设置有桥式吊车,通过设置在泵站主体2上的桥式吊车可以对泵站主体2内部的闸门维修起吊。
如图3所示,内引管10和外引管11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拍门18,通过设置在内引管10和外引管11的出水口处的拍门18,可以防止内外江4水倒灌进入内引管10和外引管11内。
如图4所示,进一步的,水泵8设置两个,两个水泵8间隔设置在进水腔7内,可以增加内外江4的引排水效率。
设计原理:通过在泵站主体2与内闸门5和外闸门6合围形成进水腔7,通过在进水腔7上设置水泵8以及连接水泵8的内引管10和外引管11,从而通过一个水泵8实现引排水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2421.1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891288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E03B5/00
专利分类号:E03B5/00;E02B15/06;E03F5/22;E03F5/14;E03F7/02
范畴分类:36B;
申请人:东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7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峡口东莞大道堤防汛管理大厦1楼
发明人:郑先曹;张有才;李雅静
第一发明人:郑先曹
当前权利人:东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