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莱西沽河街道西周格庄小学266605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可见,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创设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奥秘愿望。
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猜谜语的情境: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猜出了谜底:钟表。我借此引出了课题:认识钟表。课堂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通常几时起床?几时上学?放学到家是几时?几时睡觉?你能看着钟表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
一是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二是采用灵活的探究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
三是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
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具体做到:准确不能模糊、生动还要丰富、严谨不失幽默、中听更要中用、独特不乏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我们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