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下端面设置有底座,所述套筒外侧端面设置有穿孔筒共振器,所述套筒上端面设置有固定器,所述固定器侧端面设置有凸缘,所述固定器上端面设置有防震垫,所述防震垫上端面设置有隔音罩固定平台,所述隔音罩固定平台上端面设置有隔音罩架,所述隔音罩架内侧设置有内隔音罩,所述隔音罩架外侧设置有外隔音罩,所述穿孔筒共振器外表面设置有吸音孔,所述套筒上半部设置有聚氨酯筒,所述套筒内部设置有吸音棉,所述吸音棉一侧设置有弹簧。有益效果在于:1、防震垫可以减缓该装置的压力负荷,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用户的资金投入;2、结构简单,隔音效果好,提高用户的生活体验。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1),所述套筒(1)下端面设置有底座(2),所述套筒(1)外侧端面设置有穿孔筒共振器(3),所述套筒(1)上端面设置有固定器(4),所述固定器(4)侧端面设置有凸缘(5),所述固定器(4)上端面设置有防震垫(6),所述防震垫(6)上端面设置有隔音罩固定平台(7),所述隔音罩固定平台(7)上端面设置有隔音罩架(8),所述隔音罩架(8)内侧设置有内隔音罩(9),所述隔音罩架(8)外侧设置有外隔音罩(10),所述穿孔筒共振器(3)外表面设置有吸音孔(15),所述套筒(1)上半部设置有聚氨酯筒(11),所述套筒(1)内部设置有吸音棉(12),所述吸音棉(12)一侧设置有弹簧(14),所述弹簧(14)内侧设置有弹性橡胶柱(13)。
设计方案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1),所述套筒(1)下端面设置有底座(2),所述套筒(1)外侧端面设置有穿孔筒共振器(3),所述套筒(1)上端面设置有固定器(4),所述固定器(4)侧端面设置有凸缘(5),所述固定器(4)上端面设置有防震垫(6),所述防震垫(6)上端面设置有隔音罩固定平台(7),所述隔音罩固定平台(7)上端面设置有隔音罩架(8),所述隔音罩架(8)内侧设置有内隔音罩(9),所述隔音罩架(8)外侧设置有外隔音罩(10),所述穿孔筒共振器(3)外表面设置有吸音孔(15),所述套筒(1)上半部设置有聚氨酯筒(11),所述套筒(1)内部设置有吸音棉(12),所述吸音棉(12)一侧设置有弹簧(14),所述弹簧(14)内侧设置有弹性橡胶柱(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孔(15)成型于所述穿孔筒共振器(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套筒(1)上,所述穿孔筒共振器(3)嵌套在所述套筒(1)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5)成型于所述固定器(4),所述隔音罩固定平台(7)和所述防震垫(6)、所述固定器(4)通过螺栓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罩架(8)焊接在所述隔音罩固定平台(7)上,所述内隔音罩(9)粘接在所述隔音罩架(8)上,所述外隔音罩(10)粘接在所述隔音罩架(8)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4)嵌套在所述弹性橡胶柱(13)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橡胶柱(13)和所述底座(2)、所述固定器(4)通过铰链连接,所述吸音棉(12)粘接在所述套筒(1)内壁。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其中,为了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系统上一般都装有减震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会加重减震器的压力负荷,使得减震器使用寿命降低,增加用户的资金投入,同时减震器会产生一定的噪音,一般的减震器不具有隔音装置,降低了用户的生活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下端面设置有底座,所述套筒外侧端面设置有穿孔筒共振器,所述套筒上端面设置有固定器,所述固定器侧端面设置有凸缘,所述固定器上端面设置有防震垫,所述防震垫上端面设置有隔音罩固定平台,所述隔音罩固定平台上端面设置有隔音罩架,所述隔音罩架内侧设置有内隔音罩,所述隔音罩架外侧设置有外隔音罩,所述穿孔筒共振器外表面设置有吸音孔,所述套筒上半部设置有聚氨酯筒,所述套筒内部设置有吸音棉,所述吸音棉一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内侧设置有弹性橡胶柱。
进一步的,所述吸音孔成型于所述穿孔筒共振器。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套筒上,所述穿孔筒共振器嵌套在所述套筒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凸缘成型于所述固定器,所述隔音罩固定平台和所述防震垫、所述固定器通过螺栓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隔音罩架焊接在所述隔音罩固定平台上,所述内隔音罩粘接在所述隔音罩架上,所述外隔音罩粘接在所述隔音罩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嵌套在所述弹性橡胶柱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橡胶柱和所述底座、所述固定器通过铰链连接,所述吸音棉粘接在所述套筒内壁。
上述结构中,该装置在使用时,所述防震垫可以减缓该装置的压力负荷,所述弹性橡胶柱和所述聚氨酯筒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效果,所述吸音棉可以吸收所述套筒内部产生的噪音,所述穿孔筒共振器二次吸收所述套筒内部产生的噪音,提高用户的生活体验,所述穿孔筒共振器表面上的所述吸音孔孔径比之常用的共振器孔径较小,从而吸音效果更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防震垫可以减缓该装置的压力负荷,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用户的资金投入;
2、结构简单,隔音效果好,提高用户的生活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的主视结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的套筒内部结构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的穿孔筒共振器局部放大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套筒;2、底座;3、穿孔筒共振器;4、固定器;5、凸缘;6、防震垫;7、隔音罩固定平台;8、隔音罩架;9、内隔音罩;10、外隔音罩;11、聚氨酯筒;12、吸音棉;13、弹性橡胶柱;14、弹簧;15、吸音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降噪型减震器,包括套筒1,套筒1下端面设置有底座2,套筒1外侧端面设置有穿孔筒共振器3,套筒1上端面设置有固定器4,固定器4侧端面设置有凸缘5,固定器4上端面设置有防震垫6,防震垫6上端面设置有隔音罩固定平台7,隔音罩固定平台7上端面设置有隔音罩架8,隔音罩架8内侧设置有内隔音罩9,隔音罩架8外侧设置有外隔音罩10,穿孔筒共振器3外表面设置有吸音孔15,套筒1上半部设置有聚氨酯筒11,套筒1内部设置有吸音棉12,吸音棉12一侧设置有弹簧14,弹簧14内侧设置有弹性橡胶柱13。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吸音孔15成型于穿孔筒共振器3。
具体的,这样设置可以进行二次消音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为:该装置在使用时,防震垫6可以减缓该装置的压力负荷,弹性橡胶柱13和聚氨酯筒11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效果,吸音棉12可以吸收套筒1内部产生的噪音,穿孔筒共振器3二次吸收套筒1内部产生的噪音,提高用户的生活体验,穿孔筒共振器3表面上的吸音孔15孔径比之常用的共振器孔径较小,从而吸音效果更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1785.5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725053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F16F7/00
专利分类号:F16F7/00;G10K11/16
范畴分类:27C;32B;
申请人:成都烨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成都烨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圆柏路1号
发明人:弭珊;吴留青;孙筛俊;钟米;刘涛;李小群
第一发明人:弭珊
当前权利人:成都烨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