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子态相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图,超导,超导体,隧道,电子,点接触,组合。
电子态相图论文文献综述
何格[1](2018)在《基于隧道谱技术探索非常规超导电子态相图》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隧道谱技术被发明以来,其在非常规超导机理研究中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隧道谱具有极高的能量分辨率,是研究超导能隙、赝能隙、电子-玻色子耦合等的重要手段。在本文中,我们对若干非常规超导体系点接触隧道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自主设计搭建了一台组合激光分子束外延与扫描隧道显微镜联合系统。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在(Li1-xFex)OHFeSe,LiTi2O4和La1.9Ce0.1CuO4-δ体系点接触隧道谱上的非本征现象,特别是临界电流效应,并与本征的隧道谱现象如Andreev反射、多能隙、p/d波等行为进行了比较和区分,这对于辨别隧道谱中的非本征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研究了[001]取向LiTi2O4薄膜的电输运和隧道谱。发现LiTi2O4体系在50K以上表现为各向同性负磁阻,而在50K以下则表现为各向异性正磁阻。在超导态,能隙和磁场平方线性相关。我们认为负磁阻起因于自旋涨落或自旋轨道耦合引起的散射而正磁阻则来源于轨道相关态。进入超导态,轨道相关态与库珀对相互作用,引起了能隙与磁场的异常标度行为。(3)对比研究了[001]、[110]和[111]取向LiTi2O4薄膜的点接触隧道谱。我们在[110]和[111]取向的隧道谱上观察到明显的玻色模特征而在[001]取向却观察不到。此外,玻色模一直持续到两倍Tc温度和16T的磁场中依然能观察到。玻色模能量尺度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声子模能量十分吻合,可以确定来源于电声耦合。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体系各向异性的电声耦合与氧空位增强的Jahn-Teller畸变有关。声子模一直持续到超导态之上,可能来源于轨道态增强电声耦合。(4)研究了Pr2CuO4±δ薄膜正常态能隙起源。我们在不同Tc的样品中均观察到正常态能隙。发现正常态能隙对磁场不敏感,但极容易被温度压制。此外,随结电阻增加,正常态能隙逐渐增强,并在非超导样品中进一步增强。这些现象可以用AAL理论很好的解释,说明正常态能隙起源于无序诱导的电子-电子关联。(5)详细介绍了组合激光分子束外延与扫描隧道显微镜联合系统设计、搭建和调试的全过程。该系统由组合激光分子束外延生长腔、扫描隧道显微镜腔、样品中转腔、样品处理腔、快速进样腔等几部分组成。其能够实现连续梯度组分薄膜的生长与极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隧道谱原位表征。目前该设备极限真空优于5×1010Torr,样品区域极限低温降到6K,液氦维持时间为48小时,扫描头在室温成功获得石墨原子分辨、低温获得台阶。系统各项指标目前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即将开展初步实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蒋帅[2](2010)在《若干铁基超导体系电子态相图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导电性自从1911年由卡默林·昂内斯发现到现在,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铁基超导体是继20世纪80年代Alex Muller和George Bednoz发现的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后的另一类高温超导体,它的发现是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突破,同时也为超导机理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迄今为发现的所有系列的高临界温度超导体都属于掺杂超导体。对于具有层状结构的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在长程序的反铁磁绝缘母体基础上,通过部分化学掺杂或者改变氧含量引入空穴型或者电子型载流子来实现的。经分析比较得出,各层组成元素的化学特性与超导电性紧密相关。从实验上积累有关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与超导电性之间的知识,总结出规律性认识,这些对于寻找具有新的组成和机制,以至具有更高Tc的超导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具有同样的层状结构的铁基超导体,自发现以来,掺杂研究就已经被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论文主要着重于铁基化合物的两种体系进行掺杂工作,即“1111”体系和“122”体系。LaFeAsO具有ZrCuSiAs结构,在150 K左右发生SDW序和结构相变,在50 K以下电阻呈现出半导体行为。而EuFe2As2和BaFe2As2化合物属于另外一种称为ThCr2Si2结构的化合物,他们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SDW和结构相变。我们通过掺杂,对这几种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并且得出了重要结果:在发现了超导的同时,也描绘了磁相图或者掺杂的电子相图,对单晶样品的各向异性也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回顾了BCS理论,超导表征方法,超导和磁性共存以及量子相变;第二章到第四章是对上述两种体系进行的工作,包括:(1)我们在LaFeAsO体系的Fe位进行了Ni掺杂,合成了LaFe1-xNixAsO(0≤x<1)化合物。首次在很狭窄的0.03≤x≤0.06掺杂范围,我们发现了最高的超导转变温度Tc为6.5 K的超导区域。并且我们完成了Ni掺杂LaFeAsO体系的完整相图。我们观察到在超导前的电阻的类似半导体行为,随着Ni的掺杂量增加,超导消失,但是电阻的类似半导体行为依然存在。从相图中看到,在另一端LaNiAsO超导区域,Fe的掺杂是对超导起破坏作用的。(2)用自助熔剂法合成了EuFe2As2单晶,并对单晶物性做了表征。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对于EuFe2As2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推论出Eu的磁结构是A型反铁磁的结论。这个结论在一年后被德国小组通过中子实验进一步证明。通过对EuFe2As2的Fe位进行Co掺杂,我们发现对于Co含量达到0.1 1的化合物Eu(Fe0.89Co0.11)2As2,在21 K存在超导转变,但是由于Co掺杂后Eu的磁结构形成了螺旋磁矩,在电阻率曲线中并没有看到零电阻,这是由于Eu2+的磁矩有序排列减少了自发磁通的数量引起的。(3)通过P掺杂,我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旋密度波温度为140 K的BaFe2As2化合物等价掺杂的超导,最高超导转变温度为30 K。经过细致的掺杂工作,我们描绘出了BaFe2As2掺杂P的整体相图。由于P掺杂没有引入额外的载流子,并借助结构分析,我们认为是P掺杂导致的化学压力效应引起超导。通过电阻测量我们发现,伴随着自旋密度波行为的消失以及非费米液体行为的出现,磁量子临界点产生。这个结果与理论推测符合,说明了铁基超导机理很可能与反铁磁涨落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4-01)
闻海虎[3](2001)在《高温超导体电子态相图的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要介绍了高温超导体的电子态相图及最近的一些发展 .通过测量高温超导体的抗磁信号 ,发现在过掺杂的高温超导体中存在着抗磁信号的第二个异常转变 .分析发现这个转变可能对应着超导畴之间的耦合场 ,从而推论高温超导体在过掺杂区可能存在着电荷在介观尺度或宏观尺度上的不均匀 .结合国际上非弹性中子散射的数据和超流电子密度的数据 ,文章作者第一次对电子态相图提出了一个自洽的解释 .这个结果如果得到其他方面的进一步验证 ,将对高温超导体机理的理解和更完善模型的建立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简要介绍了高温超导体的电子态相图及最近的一些发展 .通过测量高温超导体的抗磁信号 ,发现在过掺杂的高温超导体中存在着抗磁信号的第二个异常转变 .分析发现这个转变可能对应着超导畴之间的耦合场 ,从而推论高温超导体在过掺杂区可能存在着电荷在介观尺度或宏观尺度上的不均匀 .结合国际上非弹性中子散射的数据和超流电子密度的数据 ,文章作者第一次对电子态相图提出了一个自洽的解释 .这个结果如果得到其他方面的进一步验证 ,将对高温超导体机理的理解和更完善模型的建立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01年04期)
电子态相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导电性自从1911年由卡默林·昂内斯发现到现在,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铁基超导体是继20世纪80年代Alex Muller和George Bednoz发现的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后的另一类高温超导体,它的发现是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突破,同时也为超导机理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迄今为发现的所有系列的高临界温度超导体都属于掺杂超导体。对于具有层状结构的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在长程序的反铁磁绝缘母体基础上,通过部分化学掺杂或者改变氧含量引入空穴型或者电子型载流子来实现的。经分析比较得出,各层组成元素的化学特性与超导电性紧密相关。从实验上积累有关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与超导电性之间的知识,总结出规律性认识,这些对于寻找具有新的组成和机制,以至具有更高Tc的超导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具有同样的层状结构的铁基超导体,自发现以来,掺杂研究就已经被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论文主要着重于铁基化合物的两种体系进行掺杂工作,即“1111”体系和“122”体系。LaFeAsO具有ZrCuSiAs结构,在150 K左右发生SDW序和结构相变,在50 K以下电阻呈现出半导体行为。而EuFe2As2和BaFe2As2化合物属于另外一种称为ThCr2Si2结构的化合物,他们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SDW和结构相变。我们通过掺杂,对这几种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并且得出了重要结果:在发现了超导的同时,也描绘了磁相图或者掺杂的电子相图,对单晶样品的各向异性也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回顾了BCS理论,超导表征方法,超导和磁性共存以及量子相变;第二章到第四章是对上述两种体系进行的工作,包括:(1)我们在LaFeAsO体系的Fe位进行了Ni掺杂,合成了LaFe1-xNixAsO(0≤x<1)化合物。首次在很狭窄的0.03≤x≤0.06掺杂范围,我们发现了最高的超导转变温度Tc为6.5 K的超导区域。并且我们完成了Ni掺杂LaFeAsO体系的完整相图。我们观察到在超导前的电阻的类似半导体行为,随着Ni的掺杂量增加,超导消失,但是电阻的类似半导体行为依然存在。从相图中看到,在另一端LaNiAsO超导区域,Fe的掺杂是对超导起破坏作用的。(2)用自助熔剂法合成了EuFe2As2单晶,并对单晶物性做了表征。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对于EuFe2As2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推论出Eu的磁结构是A型反铁磁的结论。这个结论在一年后被德国小组通过中子实验进一步证明。通过对EuFe2As2的Fe位进行Co掺杂,我们发现对于Co含量达到0.1 1的化合物Eu(Fe0.89Co0.11)2As2,在21 K存在超导转变,但是由于Co掺杂后Eu的磁结构形成了螺旋磁矩,在电阻率曲线中并没有看到零电阻,这是由于Eu2+的磁矩有序排列减少了自发磁通的数量引起的。(3)通过P掺杂,我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旋密度波温度为140 K的BaFe2As2化合物等价掺杂的超导,最高超导转变温度为30 K。经过细致的掺杂工作,我们描绘出了BaFe2As2掺杂P的整体相图。由于P掺杂没有引入额外的载流子,并借助结构分析,我们认为是P掺杂导致的化学压力效应引起超导。通过电阻测量我们发现,伴随着自旋密度波行为的消失以及非费米液体行为的出现,磁量子临界点产生。这个结果与理论推测符合,说明了铁基超导机理很可能与反铁磁涨落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子态相图论文参考文献
[1].何格.基于隧道谱技术探索非常规超导电子态相图[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
[2].蒋帅.若干铁基超导体系电子态相图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
[3].闻海虎.高温超导体电子态相图的新认识[J].物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