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历史演进
杨凤城在《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2期撰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不断发展,但对改革的探索和思考从未离开社会主义这一基石、核心。具体而言,摆脱贫困是邓小平启动改革的直接动因,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以及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重新认识是重要的触发因素,实现现代化是长远的战略考量。江泽民、胡锦涛把改革开放带入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心的新阶段,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习近平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中国的改革事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外,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与中国共产党科学的改革方法论密不可分:(1)邓小平改革方法论方面极富时代特色,把解放思想、“摸着石头过河”、大胆闯大胆试与稳步推进、及时总结经验结合起来;把鼓励先行先试和“不争论”、“允许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有领导、有计划地推进改革结合起来。(2)江泽民进一步阐释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胡锦涛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3)习近平从把握几大关系出发形成了系统的改革方法论,即正确处理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之间的关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向后看”与“向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源
通过式(3)可以计算获得外部电感的数值。经计算获得1 580 MHz与1 220 MHz中心频率对应的外部电感分别为0.359 7 nH和1.245 5 nH。由于该电感的数值较小,需要采用如图5所示的微带线模型计算微带线长度来替代管脚间的电感。表1为计算所得的微带线各项参数。
龙平平、刘贵军在《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12期撰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光辉起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发生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陈云和邓小平先后提出了“向后看”和“向前看”两个重要口号。在为召开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作了《坚持有错必纠》的发言,认为只有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才能够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这就是著名的“向后看”观点。陈云提出“向后看”导致会议主题发生重大变化,党内各种观点激烈交锋。面对这种情势,邓小平果断提出“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要“把过去的事大体处理完,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引向未来”。为此,邓小平及时提出三个重大举措:一是旗帜鲜明表示“毛泽东的旗帜不能丢”;二是确定“只能上,不能下”的人事变动原则,维护中央领导层的安定团结;三是提出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宜粗不宜细”的方针。这些举措为实现历史转折廓清了道路。邓小平提出“向前看”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并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明确了指导思想,成为开辟新道路的宣言书。
在第四项会议议程“推广技术应用”中,教师给学生普及生活中常见花卉水果的繁殖方式,拓展学生对多种繁殖方式的认识。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Jungermannia laxifolia C.Gao,Fl.马俊改(2006)17)狭叶苔属Liochlaena
邓小平开辟新道路的实践逻辑和开创新理论的思维逻辑
组织熔铸与个人努力: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成长
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再认识——从列宁到邓小平
Grice指出,说话者意义由所言(what is said)和所含(what is implicated,以下简称含意)组成。[1]所言指的是说话人明示表达的,与句子的语言(语义)内容密切相关的字面意义或最简命题。含意指未明确表达的,但与说话人意图相关的,基于语用因素而推导出来的更多命题或交际意义,分为规约含意和会话含意。其中会话含意是话语参与者在相互遵守会话原则或某一准则的基础上推理得到的,可细分为一般会话含意和特殊会话含意,前者是某些语词正常使用(不需要特定的语境)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含意,后者则指完全依靠语境推导出来的最终交际意义。[2]24-37
朱益飞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撰文认为,邓小平的中央权威观最初源于其在20世纪60年代对“分散主义”倾向的批评与思考,初步践行于1975年整顿中反对派性的斗争,进一步完善于当代中国改革实践,在特殊历史时期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政治稳定,确保了中国沿着正确的改革方向前行。邓小平中央权威观的基本内涵包括:改革开放事业需要在强有力的中央权威下推进;树立具有改革形象的领导集体树立中央权威的关键;中央权威主要体现在对改革的调控力上;维护中央权威必须破除圈子文化,要拥护党的领导集体及领导核心。新时代重温邓小平的中央权威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强有力的中央权威,这是由当代中国国情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其二,要树立令人民信服的中央权威,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必须始终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不断增强改革的本领。其三,新时代要切实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是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其四,要勇于向破坏中央权威的行为进行伟大斗争,坚决遏制和打击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
张兴祥、洪永淼在《中国经济问题》2019年第1期撰文认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同时,它又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已在这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探索到斯大林时期就终止了。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他继承了并超越了列宁的思想,这种超越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实际层面。其一,邓小平突破了列宁的理论困境,将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制度剥离开来,仅仅把市场经济视为一种方法或手段,而不是社会制度本质属性。其二,邓小平突破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条条框框,将计划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剥离开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仅仅视为方法或手段,不再成为判断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标尺。其三,邓小平避免了意识形态上关于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二元对立的争论,采用“不争论”的政治智慧从容应对争论,让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行性。其四,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审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不同于列宁把市场作为短暂的“退却”,邓小平认为初级阶段是长期的,这个期间都不能偏离市场经济路径。其五,从动态变化视角来考察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的“发展逻辑”真正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邓小平的中央权威观及其对新时代的启示
田克勤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撰文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出、展开并达到成熟的,其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是初步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前是逐步展开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南方谈话是深入展开达到成熟的阶段。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集中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中国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怎样进行这样的改革”三方面的基本问题。深入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及其重大意义,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首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理论,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次,邓小平作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为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国情确定“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为新时代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引领。
邓小平时代观的形成及其当下价值
张红、田天亮在《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3期撰文认为,邓小平对时代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阶段:从1973年复出工作到党的十二大召开以前,是邓小平时代观形成的准备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时代观的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时代观达到成熟的阶段。邓小平时代观内容丰富,涵盖了他对当今时代的主题及其基本特征、时代的基本任务与党的历史使命、时代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基本认识,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成果,邓小平时代观为党在新时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在邓小平时代观的指导下,党及时调整各方面的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成功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封闭僵化到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历史性转变。邓小平时代观为我们在新时代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
孙会修在《党的文献》2018年第6期撰文认为,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一年,邓小平完成了革命知识储备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的过程,这是他人生转折的关键,影响深远。在此之前,他在留法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成为职业革命家。但邓小平深知缺乏理论指导的革命活动易流于经验主义,并制约革命深入发展,因此他赴苏的中心任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1926年1月邓小平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由于语言的限制,课堂学习往往借助翻译,效果有限。因此,邓小平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自学上。他勤奋阅读、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有计划地与同学谈话,并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参观、游览、度假疗养以及军事训练等活动。同时,他积极投身党团工作,分别担任党小组组长、少共中大支部局委员和组织委员、少共小组组长等职务,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出色完成岗位职责,党务工作成效突出,使自己的党务工作和革命斗争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一年后奉命回国之时,他已成为深受组织认可的优秀青年干部。
李海青在《理论视野》2019年第1期撰文认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对于改革开放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要想对之进行深刻总结,把握其内在逻辑与规律,就必须对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针对问题以及现实要求。其一,实事求是在实践观上意味着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确立实践的优先性,对现实问题树立彻底的实践思维,灵活地结合理论,探索一条新的现代化之路与民族复兴之路。其二,在认识论上意味着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明确承认,承认自己知识的有限,承认对规律认知的有限,注重经验的总结归纳,“摸着石头过河”,敢于试验、勇于试错,追求一种渐进、稳定、创新而可持续的进步。其三,在主体论上要求充分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民主的制度机制。其四,在反映论上意味着要重视改革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的差别,改革方案的设计、出台与实施都要充分考虑环境与条件,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改革反馈机制。
陈锡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年第5期撰文认为,邓小平之所以能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住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要素。所谓“天时”,是世界的战略问题由战争和革命转向和平和发展;所谓“地利”,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充分暴露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所谓“人和”,是要求实现现代化的“人心向背”和中国共产党具有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而邓小平之所以能抓住这三大因素,是因为他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又遵循了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逻辑,即在问题导向中谋篇布局,在先易后难中逐步推进,在把握大局中坚定目标,在总结经验中开拓创新。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思维逻辑,即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世界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关照、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鲜明领导风格和朴实文风的融合。阐释邓小平开辟新道路的实践逻辑和开创新理论的思维逻辑,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必然性,从而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哲学视域中的“实事求是”——基于40年改革开放的一种解读
“汽车电子与仿真测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生课程,教学需要注重技巧,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活动引导式教学方法作为“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体现,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适合于本课程的教学,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课程已经开设了5轮,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同行以及德方专家共同的评价是:课程设置合理实用,教授方法灵活,互动频繁,实践环节所占比例重。
日本的邓小平研究评析
时江涛在《理论月刊》2018年第11期撰文认为,日本的邓小平研究时间跨度长、专家学者众多、学术成果丰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7年),主要关注邓小平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研究人员和成果有限;(2)研究兴起阶段(1978~1988年),从先前的人物传记扩大到对邓小平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发展道路等方面的深层次思考;(3)深入发展阶段(1989~1997年),开始深入探讨邓小平理论,总结和论述邓小平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以及评价邓小平的历史地位;(4)持续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邓小平辞世后的相关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产生了各类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方面,日本的邓小平研究聚焦在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理论的精华、对于改革开放的评价等四大方面。在研究特点方面,日本学者注重使用一手资料以及开展实证调研,注重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注重通过比较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由于受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日本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过于片面甚至错误,亟须国内学者及时加以批判和纠正,主动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国际话语权。
从新时期改革到新时代改革的历史性跃升
郝永平、黄相怀在《理论视野》2019年第3期撰文认为,从新时期改革到新时代改革,中国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比较分析新时期改革与新时代改革,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新时代改革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世界意义。从历史跃升的角度总结,从新时期改革到新时代改革,在基本特征上表现为从“改革的全面性”到“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任务上表现为从解决“发展的问题”到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在精神状态上表现为从“发展自卑”到“道路自信”;在理论创新上表现为从阐发社会主义本质到回答时代重大课题;在国际作为上表现为从解决“中国难题”到贡献“中国智慧”。由新时期改革到新时代改革所实现历史性跃升,是理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大逻辑的关键所在。
考虑该患者有黑便史,发现肺栓塞后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应用抗凝药物期间告知患者密切观察身上有无散在出血点,有无黑便,应用软毛牙刷,忌用力抠鼻。
(编辑整理 付国英 陈滋润)
标签:理论论文; 中国论文; 时代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新时代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党史参考资料论文; 《邓小平研究》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