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本质论文-孙迎春

翻译的本质论文-孙迎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的本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利玛窦,徐光启,西学汉译,归化

翻译的本质论文文献综述

孙迎春[1](2019)在《翻译史实:西学汉译的本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翻译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刻的研究是翻译本体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问题的探讨,可有理论性逻辑思辨为主和结合翻译实际进行思考两种做法。本文拟从考察翻译策略入手,结合一段中国翻译的史实,重点涉及利玛窦与徐光启这两位科学翻译高潮中的风云人物,探讨西学汉译的本质特征。徐、利两人虽意图不同,却殊途同归,找到了共通的契合点。本文在对翻译家利玛窦、徐光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引用贺麟的"华化西学"理论,并参照严复与林纾的翻译进行论述,从而得出西学汉译的本质是归化的结论。(本文来源于《译苑新谭》期刊2019年02期)

宋美华[2](2019)在《本质主义,还是非本质主义?——翻译研究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哲学意义观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翻译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关于本质主义和非本质主义的辩论出发,通过理清本质主义、非本质主义的概念和发展,分析翻译研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哲学意义观。分析表明,本质主义论哲学的发展自身带有反本质主义的特点,反本质主义论中也有建构论;从"意义"的角度讲,传统翻译研究是本质主义论,现代翻译研究带有反本质主义的特点,后现代翻译研究内部派别并非都持解构主义意义观。(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9年05期)

贾洪伟[3](2019)在《翻译符号学概念的确定性与符指过程之本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术语研究的现状入手,梳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符号学概念的发展脉络,阐述翻译符号学的概念关系;以1994年以来翻译符指过程的相关阐述为基础,批判性地分析了翻译符指过程相关的论点,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1)未完全掌握皮尔士有关符号活动的理念,忽视了翻译符号学的概念内涵和学科归属;(2)无视符指过程乃基于动态符号活动的无限递归性阐释而提出的抽象化、静态型理想逻辑关系式;(3)将结构符号学之二元论与阐释符号学之叁元论混为一谈,指出翻译符指过程本质上就是跨越符号文本的符指过程,故而无须单独提出一个界限不明、指称模糊的新术语。(本文来源于《译苑新谭》期刊2019年01期)

朱紫蔚[4](2019)在《《数据的本质》(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商业革命也随之而来。原阿里巴巴副总裁车品觉的《数据的本质》以中国市场为背景,是中国的智能商业成果,其语言专业性强,又生动有趣,具有一定的翻译难度。译者以第二部分为基础进行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报告,有助于提高个人翻译水平,推广中国先进数据化成果,同时也可对商业管理语篇的翻译提供借鉴。本翻译实践报告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指导,翻译并分析商业管理语篇,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介绍源文本和目标读者;第叁部分探讨报告译前、译中和译后的各项工作;第四部分分别从词汇、句子、语篇的层面进行案例分析;第五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和反思。其中,第四部分为主体部分,译者分析了源文本中专业术语、特殊句式、图表等具有的不同语言功能,挖掘在译文中再现这些语言功能的翻译难点,并在词汇、句子、语篇层面选择合适的翻译对策加以解决。本报告研究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叁点:一是商业管理类文本中有大量专业表达和不少通俗表达,语言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突出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二是主要采用直译、约定俗成译法、选词法等实现四字格与术语翻译中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通过直译或意译表现比喻句翻译中的概念功能,根据句子逻辑选择拆分、重组等技巧分别再现并列句和多谓语长句的语篇功能和概念功能,语篇层面的翻译则可通过多种衔接手段再现语篇功能;叁是本报告主要分析源文本中语言现象的功能在译文中的体现,并辅以图表等在实现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作用,使各种现象全方面地为共同的主题服务。最后,本报告分析商业管理语篇翻译难点并提供相应的翻译对策,以期为商务语篇的翻译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高雅[5](2019)在《翻译本质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的定义五花八门,对翻译本质的阐述也不胜枚举,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家学者对翻译的本质都提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得出翻译的本质是语言文化间的相互转换,对翻译本质提出了新的见解。(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05期)

杨司桂[6](2019)在《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尤金·奈达在其专着《翻译科学探索》中的"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这句话在国内引发论争:一些学者认为,奈达对翻译本质的看法是——翻译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另一些学者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是科学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奈达的观点在后期发生了变化——由翻译科学转向了翻译的艺术。对奈达在不同阶段对翻译本质属性的不同阐述进行了一番历时梳理与考证之后,笔者发现,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是由表及里地逐渐走向成熟的,并对翻译本质做出两元性的认知,即翻译过程(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能够而且应该做科学性的描述,是科学性的;而翻译活动本身(translating/actual translating)则不行,只能是艺术性的。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全面地认识、理解与把握奈达的翻译思想。(本文来源于《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司桂,郭颂丹[7](2019)在《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尤金·奈达《翻译科学探索》中的"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这句话在国内引发了一番论争:有学者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有学者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是科学的;还有学者认为,奈达的观点在后期发生了变化,由主张"翻译是科学"转向了"翻译是艺术"。实际上,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走向成熟的,具有二元性认知的特点。在奈达看来,翻译过程应该而且能够做科学描述,是具有科学性的;而翻译活动本身只能具有艺术性。(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邱进[8](2019)在《作为跨语言视域融合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翻译的流俗之见从一种工具主义语言观出发,通过诉诸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所再现或指涉之物的普遍性,来保证某种先于或外在于语言之“意义”可以“忠实地”(“对等地”)从一种语言复制或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如果一切语言之间存在着意义之“可转换性”的条件,那么就有可能定义一种唯一的、单义的语言,可以作为中介和标准来保证所有语言交流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最终取消翻译的必要性。在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随着机器翻译工具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越来越依赖于一种齐一化、形式化的语言,用来服务于不同语言共同体之间快速、广泛、高效的信息传递。长此以往,自然人类的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将快速消失,人类存在之多样性也将受到戕害。将语言仅仅看作再现思想和指涉世界之工具绝没有接触到语言的真正本质,以这样一种语言观为基础,将翻译简化为信息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递和转移无疑也是片面的、误导性的,甚至是危险的。海德格尔存在论转向后的现代诠释学超越了工具主义语言观和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中的主-客二分模式,将理解看作我们存在的方式,突显了语言在存在论意义上作为理解之媒介的揭示性功能,而与此相对应的真理观也超越了传统的认识论真理。本研究以存在论诠释学的语言观和真理观为基础,从伽达默尔和利科这两位诠释学家共同强调的视域融合概念出发,分析其生成性和反思性特征如何揭示出一种理解和自我理解的真理;由此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在现代诠释学普遍的语言存在论中发掘出语言多样性的存在论意义,探索了翻译作为跨语言的诠释学经验所具有的独特真理价值和伦理意蕴。基于一种存在论的语言观,翻译作为“跨语言”的诠释学经验具有了不同于一般诠释学经验的存在论价值。将翻译视为跨语言的视域融合意味着既在认识论意义上承认存在者层面复数的自然语言,又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将语言看作作为理解和存在之媒介的普遍的逻各斯。真正的视域融合意味着避免将他者完全化约为同者,避免将陌生之物完全化约为熟悉之物,语言之间不可消除的差异由此具有了独特的创造性和生成性意义。作为在不同语言共同体之间不断建构“可比之物”的过程,翻译实现了复数语言和世界经验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我们所隶属的语言和生活世界在翻译中得以现身,作为翻译媒介的语言和作为翻译对象的文本都在翻译中经历了在的增长。翻译作为跨语言的视域融合体现了一种在异己的东西和自我的东西相遇的张力中开显出来的存在论真理。翻译中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让我们对于语言和传统的原初隶属关系得以显现。我们总是已经隶属于自己的语言和传统,但常常意识不到这种所属关系,意识不到自己的前见。翻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让我们暂时中断对于自己语言和传统的隶属,通过遭遇陌生的语言和陌生的传统来识别和理解我们自己语言和传统的界限和特殊性,并认识到这种特殊性并不是人类境况理所当然的普遍特征。同时,翻译可以凸显语言与语言之间、传统与传统之间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提供意识形态批判的可能。我们在与异质他者的相遇中,既扩大了自我理解又扩大了对自身有限性的理解。最后,翻译作为跨语言的视域融合是在不同语言共同体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中去寻找一种具体普遍性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诠释学的实践维度。在与异质他者的相遇中,翻译作为跨语言的视域融合放弃了通过某种先验的普遍性将他者同化为自身的诉求,因为任何将他者还原为自身或将自身还原为他者的企图都意味着真正理解的终结。在这种视角下,翻译是根据一种“假定的同一性”在不同语言之间“不可避免的相异性”中建立共同性的活动,在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换一种角度去看翻译的本质并不是说不应该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有追求“忠实”、“对等”的诉求,而是从存在论的角度去探讨在翻译这种跨语言的视域融合中超出我们的愿望与我们一起发生的东西以及进一步翻译和视域融合的可能性。一种真正值得推崇的普遍主义并不是去建立唯一的、并不能为所有民族所接受的普遍语言,而是翻译的实践。正是在作为跨语言视域融合的翻译活动中,人类多样语言和世界经验的差异性以及每一种语言和传统独特的个性之创造性价值得到了突显和保存。(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8)

罗迪江[9](2018)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的作用与本质探析——兼论对“译者中心”的质疑及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中心论确立了译者在翻译研究中的本体地位,是译者主导、译者责任与译者发展叁者之间的辩证互补。它强调翻译的人文关怀,旨在建构"以人为本"的翻译观;作为一种从"物本论"向"人本论"的回归,大大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在译者中心论发展的十多年里,学界对其中"译者"的作用与本质始终质疑不断。但质疑者往往把译者主导、译者责任与译者发展割裂开来进行片面分析,而未能触及译者中心论的核心思想与本质内容,因此不足以否定其合理性与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8年06期)

汪东萍[10](2018)在《回归翻译本质:解读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鸠摩罗什是佛典汉译史上与玄奘齐名的大翻译家,他摒弃用儒家、道家术语格义佛学,回归翻译本质,率先把印度佛学按照本来面目翻译到我国,开创了佛典汉译的新纪元。鸠摩罗什主持长安译场长达十多年,创新了边译边讲、中外人共译的官方译场合作模式,翻译的《金刚经》《维摩诘经》等很多译本非常流行,尤其是《法华经》译出了原汁原味,被人们誉为具有"天然西域之语趣"。学界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佛学领域,对译本的语音、词汇、主题、流行原因和译场合作等方面也有所涉及。但是作为一位在翻译实践上取得如此成就的翻译家,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却很少有人研究,我们主张回归翻译本质,通过文献解读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其翻译思想主要包括不可译论、文派翻译、翻译诚实誓、译文简约、摈弃格义、精益求精和边译边讲、中外人共译的官方译场合作模式。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今天,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对我们如何将中华文化翻译到世界各国依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翻译的本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翻译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关于本质主义和非本质主义的辩论出发,通过理清本质主义、非本质主义的概念和发展,分析翻译研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哲学意义观。分析表明,本质主义论哲学的发展自身带有反本质主义的特点,反本质主义论中也有建构论;从"意义"的角度讲,传统翻译研究是本质主义论,现代翻译研究带有反本质主义的特点,后现代翻译研究内部派别并非都持解构主义意义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的本质论文参考文献

[1].孙迎春.翻译史实:西学汉译的本质[J].译苑新谭.2019

[2].宋美华.本质主义,还是非本质主义?——翻译研究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哲学意义观的思考[J].上海翻译.2019

[3].贾洪伟.翻译符号学概念的确定性与符指过程之本质[J].译苑新谭.2019

[4].朱紫蔚.《数据的本质》(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9

[5].高雅.翻译本质浅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

[6].杨司桂.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

[7].杨司桂,郭颂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8].邱进.作为跨语言视域融合的翻译[D].大连理工大学.2019

[9].罗迪江.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的作用与本质探析——兼论对“译者中心”的质疑及回应[J].山东外语教学.2018

[10].汪东萍.回归翻译本质:解读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J].学术研究.2018

标签:;  ;  ;  ;  

翻译的本质论文-孙迎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