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限度论文-向玉乔

伦理限度论文-向玉乔

导读:本文包含了伦理限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共享,共享伦理,共享伦理原则,共享美德

伦理限度论文文献综述

向玉乔[1](2019)在《共享的伦理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享"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具有不容置疑的绝对善性。它以合乎共享伦理的价值规约为旨归,并因此而确立自己的价值边界。共享的价值边界就是它的合伦理性边界,就是它的伦理限度。人类借助道德语言表达共享之合伦理性的最常见、最有效方式是将它归结为普遍有效的伦理原则。迄今为止,孔子确立的两条"金规"能够充当普遍有效的共享伦理原则,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追求共享伦理的过程中,人类养成了人之为人应有的共享美德。共享美德不是一味自私,也不是一味利他,而是对利己和利他进行适当协调和平衡的结果。只有合乎中道的共享才具有伦理价值,也才具有值得人类称赞的特质。(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袁燕婷[2](2018)在《教育激励的伦理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是一项伟大的道德事业。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教育激励作为一种常规化有效化的教育手段,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但目前对教育激励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视域,缺乏伦理学维度的思考。教育激励要在伦理限度内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教育内在的伦理要求。一、教育激励的伦理意蕴在伦理学视域下,教育激励包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道德(本文来源于《教育伦理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袁燕婷[3](2018)在《教育激励的伦理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本身是一项具有伦理特性的道德事业,教育激励作为教育的重要方式、手段和过程,天然地具有伦理的使命。它在引导受教育者成长成才,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侵入教育领域,造成现实教育激励实践存在着伦理困境,从而影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符合伦理适度的教育激励作指导。基于此,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探析教育激励的伦理意蕴,通过分析目前教育激励存在的伦理困境,探讨教育激励伦理适度的方式方法,以构建教育激励伦理适度的实践路径。本文的撰写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综合研究法等,对教育激励的伦理限度展开深入系统研究,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关于教育激励的研究现状、界定“教育激励”与“伦理限度”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阐述教育激励的伦理意蕴,从教育激励是道德激励这一视角切入,探析教育激励的伦理本质、伦理特征以及与道德激励的统一,分析了教育激励特有的道德效应和道德意义。第叁部分立足于现实教育激励实践,分析了教育激励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伦理过度与伦理不及这两大伦理困境,主要表现为教育激励的功利过度和道义过度、教育激励的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伦理不及。第四部分探讨教育激励的伦理适度,实现教育激励的道义与功利平衡、教育激励的进取与协调并重、教育激励的伦理与心理统一、教育激励的时间与空间协调。第五部分构建教育激励伦理适度的实践路径,坚持以凡圣相济追求教育激励目标的伦理适度,以身心平衡追求教育激励内容的伦理适度,以宽严并举追求教育激励方式的伦理适度,以远近相宜追求教育激励过程的伦理适度。从伦理的视角探讨教育激励,是为了教育激励在实践中更好地符合伦理适度要求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和实践建议,旨在提高教育激励的伦理性和实效性。(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陈首珠[4](2018)在《论环境保护技术发展的生态伦理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现代西方学者也提出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理性生活方式,然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成为人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平衡的必然选择。尽管当代环保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其要不断接受生态伦理的考量,有些环保技术甚至被质疑"不环保"。人类应该重新审视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方式及未来,发展符合生态伦理要求的环境保护技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芳[5](2017)在《母爱的伦理限度——《男人与天使》中的母性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母爱"长期以来被当作母性的重要参数与母亲身份捆绑在一起,成为母亲赖以存在的伦理向度。然而当代美国小说家玛丽·戈登在《男人与天使》中对该伦理向度进行了置疑,展示了母爱的伦理限度及建构性,为母亲的多样性存在发出了独特的声音。本文从母爱的本体性、错位性和异质性叁个角度来讨论小说中体现的母爱的伦理限度,即:母爱并非单向的维度,成为爱的主体是打破传统的伦理限度,使母爱最终走向无限的重要途径;母亲的爱很可能指向的是其他孩子,这是理解母爱需要突破的一个伦理维度;母爱是各种矛盾情感的统一体,接纳包括"恨"在内的消极情感将有助于通过对母爱的伦理限度的认可,消解母亲在各种力量中遭受的挤压,从而获得更为繁茂的生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常家润[6](2017)在《当前新媒体体育传播中的伦理限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文明的变迁,传播形式历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电子传播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体育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低门槛的参与要求和充分自由的言语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新媒体的体育传播当中来。伴随着体育传播盛世而来的是一些病态现象,出现了虚假体育信息以及体育传播的情色化、暴力化取向等现象,影响了新媒体环境下体育的健康传播。本文以“当前新媒体体育传播的伦理限度”为题,目的在于通过归类分析这些病态的体育传播现象并通过分析其成因能够有效的预防和矫正这些现象,还给新媒体体育传播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传播状态,促进新媒体体育传播的发展。本文通过判断新媒体环境下突破伦理限度的体育传播现象,并对现象进行总结分类概括,深入剖析造成这些突破伦理限度现象的成因,在文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写作中运用了文献研读法、文本分析法以及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本文分为五个章节,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第一章解读了新媒体、体育传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二章概括了新媒体体育传播的内涵及其与伦理的关系解读;第叁章节归纳了当前新媒体体育传播中突破伦理限度的表现;第四章、第五章分别对突破伦理限度现象进行了成因分析以及提出具体的规避措施。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当前新媒体体育传播是形式丰富,内容饱满的;二,但存在一些突破伦理限度的现象,如虚假体育信息、体育传播的情色化和暴力化呈现;叁,新媒体发展的不成熟及利益驱使是导致新媒体环境下体育传播现象突破伦理限度的始作俑者;四,优化、改良现有的体育传播现状需要国家的支持与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冯书生[7](2016)在《期刊编辑的权力及其伦理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来都不是文责自负的。编辑未必和作者分享作品成功的荣誉,但一定会和作者一起承担作品失败的责任,而且往往是首先承担责任。根据权责一致的原理,有责任必然要有权力,不然责任就会流于空疏。与此同时,和任何权力一样,学术期刊编辑的权力也必须是有限(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8-09)

邵波成[8](2016)在《测谎技术使用的伦理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对“谎言”甄别的历史几乎跟人类文明历史时间一样长久。自20世纪初第一台测谎仪器被发明使用以来,各个国家对测谎技术的使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打击刑事犯罪领域,而是被普及到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使用需求不断扩大,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引起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测谎技术及其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实际应用价值,但是同时其对被测试者的人格尊严、个人隐私、人身和精神上的自由等一些基本权利产生了侵犯。本论文从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以其在实际使用中的案件为例,梳理测谎技术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考察该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走向,厘清其发展趋势;其次,对测谎技术的使用以及结论在实践中引起的争论进行深入分析,且对目前产生的伦理困境进行梳理;再次,对测谎技术的使用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对其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探讨和伦理辨析,并且初步对测谎技术使用的伦理限度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对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提出不成熟的初步建议。以使我们在更好地应用该项技术的同时也能够破解产生的伦理困境。(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21)

李丽[9](2016)在《论微信舆论的自由难题和伦理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信这款新兴的社交工具形式上为其受众群带来了全所未有的"表达自由",促进民间舆论逐渐从"被时代"走向了"我时代"。但微信舆论场中却自动生成了信息中下阶层的自由难题:微信舆论场中信息中下阶层的自由不能获得保障和无力反抗利益集团及不法分子的信息资源控制。其归因于信息中下阶层基本生存权益保障的失位、信息中下阶层道德文化建设的缺位以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的空位。所以应该"为微信舆论立法",确立微信舆论的伦理限度。应秉承以真实性原则为首要原则、以不伤害原则为核心原则、以良知原则为延伸原则和以生命至上原则为根本原则的四项微信舆论伦理基本原则,建立起绿色、和谐、公正、优雅的微信舆论场。(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郑鹏[10](2015)在《从“脱嵌”到“殖民”:越界的市场及其伦理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描述了现代人所置身的社会超市化境遇,通过"脱嵌"与"殖民化"两个概念,解释了市场得以越过社会限度并侵蚀社会的原因。面对市场入侵社会所带来的剥夺与腐蚀,文章指出市场化的症结不在于因效率最大化而生的工具理性悖论之辩,而是市场规范替代社会规范所导致的伦理危机。最后,文章重申了"金钱不能什么都能买"与"市场必须安守本分"的基本社会规范并提出社会去超市化的可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伦理限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是一项伟大的道德事业。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教育激励作为一种常规化有效化的教育手段,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但目前对教育激励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视域,缺乏伦理学维度的思考。教育激励要在伦理限度内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教育内在的伦理要求。一、教育激励的伦理意蕴在伦理学视域下,教育激励包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道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伦理限度论文参考文献

[1].向玉乔.共享的伦理限度[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

[2].袁燕婷.教育激励的伦理限度[J].教育伦理研究.2018

[3].袁燕婷.教育激励的伦理限度[D].广州大学.2018

[4].陈首珠.论环境保护技术发展的生态伦理限度[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李芳.母爱的伦理限度——《男人与天使》中的母性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

[6].常家润.当前新媒体体育传播中的伦理限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7].冯书生.期刊编辑的权力及其伦理限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8].邵波成.测谎技术使用的伦理限度[D].湖南科技大学.2016

[9].李丽.论微信舆论的自由难题和伦理限度[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郑鹏.从“脱嵌”到“殖民”:越界的市场及其伦理限度[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伦理限度论文-向玉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