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血压乘积论文-闫艳,王正珍,王艳,李雪梅,王娟

心率血压乘积论文-闫艳,王正珍,王艳,李雪梅,王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率血压乘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血压,有氧运动,中等强度,心率血压乘积

心率血压乘积论文文献综述

闫艳,王正珍,王艳,李雪梅,王娟[1](2019)在《心率血压乘积在评价高血压患者中等强度运动中心血管反应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运动已经成为高血压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运动的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中等强度运动是大多数指南推荐高血压患者运动的强度,那么初发高血压且尚未服用降压药的男性,其运动中的心血管反应是否在安全范围内呢?心率血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RPP)是反映心肌耗氧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拟将其用于评价高血压患者中等强度运动中的心血管反应,以期为此类人群运动锻炼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1.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男性,初发1级高血压(SBP140-159mm Hg和/或DBP90-99mm Hg),没有服用降压药,年龄30-50岁之间;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脏病、严重肝肾疾病和运动障碍性疾病。2.招募筛查:从某体检单位筛查出近1年内体检血压在1级高血压范围的男性,结合现病史和服药史,排除正在服用降压药和患有重大疾病的人,符合纳入标准者作为初步符合条件的招募对象。通过电话邀请22名招募对象佩戴Sun Tech Oscar 24小时动态血压计,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结果排除4名白大衣高血压者。通过PAR-Q问卷对受试者进行运动风险评估,所有的PAR-Q问题都回答了"否",那么就纳入研究。最终纳入18名男性1级高血压(非白大衣高血压)且未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年龄34.8±3.5岁)。研究方法:纳入研究的受试者进行形态学测量和一次40分钟的中等强度(40-50%HRR)功率运动干预。靶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40-50%+安静心率,最大心率=207-0.7×年龄。受试者静坐5分钟后,测量运动前安静时血压;运动中每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并读取一次心率;运动后3分钟和6分钟各测量一次血压和心率。运动干预中血压和心率的测量仪器分别是鱼跃(YUWELL)水银血压计和Polar表(Finland)。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与处理,所有结果均以平均数±标准差(M±SD)表示。不同时间点的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着性差异取P<0.05,非常显着性差异取P<0.01。研究结果 1.运动中心率、血压、RPP的变化(1)运动中心率的变化:运动中各时间点的心率均显着高于运动前安静时(F=229.885,P<0.01)。运动开始5min后心率较安静时升高47次/分(P <0.01),运动中10min较5min时又增加2次/分(P <0.01),10min-15min时平稳,15min-20min时又有升高(P <0.05),20min-25min时平稳,从25min起心率逐渐升高,40min时心率比运动中5min时又增加7次/分(P <0.01),比运动中20min时增加3次/分(P<0.01)。(2)运动中血压的变化:运动中各时间点的收缩压均显着高于运动前安静时(F=61.775,P<0.01)。运动开始5min后收缩压较运动前安静时约增加35mmHg(P<0.01),运动中5min-25min收缩压呈平稳状态,运动中25min之后收缩压开始下降(P<0.05),运动中35min-40min时血压又达到平稳状态。运动中舒张压的结果均无显着差异。(3)运动中RPP的变化:运动中各时间点RPP均显着高于运动前安静时(F=31.548,P<0.01)。运动开始5min后RPP较运动前安静时约增加109次.mm Hg/100,运动中10minRPP较运动中5min显着增加,运动中20minRPP较运动中5min显着增加,运动中35minRPP较运动中25min显着降低。2.恢复阶段心率、血压、RPP的变化(1)恢复阶段心率的变化:运动后3min心率显着高于运动前安静时(P<0.01);运动后6min心率与运动后3min无显着性差异,且仍显着高于运动前安静时(P<0.01)。(2)恢复阶段血压的变化:运动后3min收缩压与安静时无显着性差异,运动后6min收缩压显着低于运动后3min,且显着低于安静时(均为P<0.01)。运动后3min舒张压显着低于运动前安静时(P<0.05),运动后6min显着高于运动后3min(P<0.05)。(3)恢复阶段RPP的变化:运动后3min和运动后6minRPP显着高于运动前安静时(均为P<0.01),运动后6minRPP显着低于运动后3min(P<0.01)。结论:1.早期未服降压药的高血压男性进行4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未出现异常心血管反应。2.男性高血压患者持续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心率血压乘积先升高后有小幅降低,心肌耗氧量出现适应性调节。3.一次4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对早期未服药的高血压男性具有降压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莹,杜鑫,李劼,吴寿岭,马琳[2](2019)在《心率血压乘积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心率血压乘积(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0—2011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医院对开滦集团职工进行健康查体数据5 187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依据体检时RPP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RPP<7 700,7 700≤RPP<8 961,8 961≤RPP<10 400,RPP≥10400等4组,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1)5 187例研究对象中男3 121例,女2 066例,年龄40~94岁;(2)随着RPP的增加CIMT逐渐增厚,4组CIMT的厚度分别为(0.80±0. 17)mm、(0.83±0. 19)mm、(0.86±0.19) mm、(0.89±0.20)mm;(3)将CIMT作为因变量,RPP作为自变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显示:通过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结果发现RPP与CIMT呈正相关,随着RPP的增高,CIMT逐渐增厚。结论 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王晓晓,王艳,王正珍[3](2018)在《肥胖对成年男性运动实验中最大摄氧量和心率血压乘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比较40-49岁肥胖和非肥胖男性人群在相同运动负荷下心率血压乘积以及通过运动实验测得的最大摄氧量的差异。研究方法:按照入组标准将招募到的受试者进行筛查,将成功入组的107名受试者按照体脂率(BF%)分为肥胖组(BF%≥25%,n=21)和非肥胖组(BF%<25%,n=86),进行YMCA运动实验,得出最大摄氧量(VO2max)。在整个运动实验中记录每人每一级结束时的瓦数、心率、血压,计算每一级的心率血压乘积(RPP)。比较每一级相同瓦数下肥胖组和非肥胖组之间RPP的差异。只有在起始25W、第二级50W、第二级75W、第叁级75W和第叁级100W时可以比较,其余瓦数下人数太少无法比较。两组间指标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着性水平为P<0.05。研究结果:(1)40-49岁成年男性肥胖率为19.63%;(2)非肥胖组和肥胖组的最大摄氧量无差异;(3)在起始负荷25W、第二级50W、第叁级75W和第叁级100W时,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的RPP都无差异,只有在第二级75W时,肥胖组的RPP显着高于非肥胖组。研究结论:(1)40-49岁男性的肥胖发生率较高,此年龄段人群要注意饮食和运动,维持健康体形。(2)肥胖不会影响40-49岁成年男性的心肺耐力,但肥胖对心肺耐力的影响会不会随着年龄段的增大而发生变化还需研究。(3)肥胖者在运动时运动强度不宜增加过多,以免心肌耗氧量过大,引起心肌缺血。(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科技创新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2)

张莹,杜鑫,韩晓亮,李春惠,阚艳敏[4](2018)在《心率血压乘积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率血压乘积(RPP)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方法101 510例开滦集团职工在2006年—2007年参加了健康体检,随机分层抽取5 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符合入选标准且资料完整者共5 206例纳入统计分析。依据2010—2011年度该人群体检结果,按RPP四分位数值将研究对象分为RPP<7 700,7 700≤RPP<8 964,8 964≤RPP<10 400,RPP≥10 400四组,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PP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5 206例研究对象(男性3 135例,女性2 071例)的平均年龄为54.95岁,其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42%,四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8.6%、37.0%、44.8%、57.9%。影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RPP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第叁及第四分位组检出斑块的风险仍增加,其OR值分别为1.32(95%CI:1.08~1.60)、1.37(95%CI:1.13~1.67)、1.93(95%CI:1.57~2.37)。结论 RPP增高会增加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马彦文,吴显捷,姜锋[5](2018)在《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心率收缩压乘积和血压心率比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血压心率比值(PRQ)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进行全麻手术合并高血压患者96例,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定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前、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 min以及拔管后10 min时心率(HR)、血压及RPP、PRQ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两组患者HR、SBP、DBP、MAP以及RPP、PRQ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前、拔管时和拔管后5 min时的SBP、DBP、MA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R则在拔管前以及拔管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用药后拔管期各时间点两组患者RPP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RQ则在各时间点两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总体分析,观察组各项指标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右美托咪定能有效稳定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拔管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有效提高拔管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程周,廖小卒,王立强,陈勇,黄锡强[6](2017)在《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心率收缩压乘积和血压心率比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和血压心率比值(PRQ)的影响。方法:选择97例需行全麻手术且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麻醉,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n=49)在术前30min静脉注射0.5μg/kg右美托咪定,对照组(n=48)在相同时刻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给药前(T0)、拔管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的HR、SBP、DBP、MAP等指标,计算RPP和PRQ差异情况。结果:观察组T1、T2时的HR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T1、T2、T3的SBP、DBP、MAP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T1~T4的RPP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T0~T4的PR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研究时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的RPP,保证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性和更低的心血管反应,提高拔管质量。(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7年09期)

李浩松,刘洵,石晓明,王一春,刘博淼[7](2016)在《心脏康复运动中应用心率血压乘积对心肌缺血监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康复运动中心肌供血和心血管功能的变化,应用心率血压乘积为他们运动中心肌缺血的监控提供简便的措施。方法:54名男性冠心病患者(均处于稳定期)在活动跑台上进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在运动试验的第I级负荷末、第II级负荷末和第III级负荷末对受试者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行测试,并依此计算心率血压乘积((心率×收缩压)/100),其间连续观察他们12导联心电图中ST段水平的变化。结果:(1)运动试验中,ST段水平下降较少的患者其心血管反应也较小,而ST段水平下降较多的患者不但在第I级负荷时就出现了较大的心血管反应,而且在其后的运动中他们心血管反应又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在改良布鲁斯跑台方案第Ⅲ级负荷时,ST段水平下降达到1 mm(心内膜下急性局部缺血的临界值)的患者其心率血压乘积数值超过了200。结论:心率血压乘积能较好地反映受试者的心血管状态和整体健康水平。冠心病患者在康复运动中,如果心率血压乘积表现出突然的增加,这可能是潜在的心肌供血不足的反映。(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义,高新颖,赵晓红,崔凯,吴云涛[8](2015)在《心率血压乘积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率血压乘积(RPP)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2006年至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为5440例,资料完整的5154例纳入统计分析。依据2010~2011年度体检时RPP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RPP<7707、7707≤RPP<8970、8970≤RPP<10401、RPP≥10401四组,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PP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1)5154例研究对象(男性3100例,女性2054例)的平均年龄为54.83岁;(2)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为33.1%,四组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7.1%、30.4%、35.1%和39.8%;(3)影响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RPP第一分位组比较,第叁及第四分位组检出斑块的风险仍增加,其0R值分别为1.22(95%CI 1.01~1.47)和1.28(95%CI 1.05~1.55)。结论 RPP增高增加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检出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刘海涛,王中华[9](2009)在《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和心率血压乘积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的动态血压(ABP)和动态心率血压乘积(ARP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高血压(HBP)组106例,糖尿病(DM)组91例,健康(Healthy)组100例。记录24小时血压和心率。结果①APP均值HBP组(56.4±10.4)明显高于DM组(51.8±9.5)和Healthy组(48.6±6.9)(P<0.05);②ARPP均值HBP组(10108±2674)、DM组(8892±2532)均明显高于Healthy组(8274±2469)(P<0.05),且HBP组明显高于DM组(P<0.05)。结论APP和ARPP能反映高血压和无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间的差异,在高血压的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09年12期)

黄小芳,袁晓虹,方永生[10](2008)在《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的平均心率血压乘积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患者和单纯高血压(不伴有左心室肥大)平均心率、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及其昼夜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31例、单纯高血压3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24h平均心率、24h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及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单纯高血压组24h平均心率(75.1±10.8/次/min)、24h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值(9531.2±1321.8/次/min.mmHg)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79.1±10.9/次/min,11027.2±1562.7/次/min.mmHg)则较后两组更高,同时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结论平均心率、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增高及其昼夜节律减弱对高血压及其左心室受累程度有判断价值。(本文来源于《心电学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心率血压乘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心率血压乘积(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0—2011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医院对开滦集团职工进行健康查体数据5 187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依据体检时RPP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RPP<7 700,7 700≤RPP<8 961,8 961≤RPP<10 400,RPP≥10400等4组,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1)5 187例研究对象中男3 121例,女2 066例,年龄40~94岁;(2)随着RPP的增加CIMT逐渐增厚,4组CIMT的厚度分别为(0.80±0. 17)mm、(0.83±0. 19)mm、(0.86±0.19) mm、(0.89±0.20)mm;(3)将CIMT作为因变量,RPP作为自变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显示:通过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结果发现RPP与CIMT呈正相关,随着RPP的增高,CIMT逐渐增厚。结论 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率血压乘积论文参考文献

[1].闫艳,王正珍,王艳,李雪梅,王娟.心率血压乘积在评价高血压患者中等强度运动中心血管反应的价值[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张莹,杜鑫,李劼,吴寿岭,马琳.心率血压乘积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9

[3].王晓晓,王艳,王正珍.肥胖对成年男性运动实验中最大摄氧量和心率血压乘积的影响[C].2018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科技创新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4].张莹,杜鑫,韩晓亮,李春惠,阚艳敏.心率血压乘积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8

[5].马彦文,吴显捷,姜锋.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心率收缩压乘积和血压心率比值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

[6].程周,廖小卒,王立强,陈勇,黄锡强.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心率收缩压乘积和血压心率比值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7

[7].李浩松,刘洵,石晓明,王一春,刘博淼.心脏康复运动中应用心率血压乘积对心肌缺血监控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

[8].王义,高新颖,赵晓红,崔凯,吴云涛.心率血压乘积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

[9].刘海涛,王中华.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和心率血压乘积的比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

[10].黄小芳,袁晓虹,方永生.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的平均心率血压乘积改变[J].心电学杂志.2008

标签:;  ;  ;  ;  

心率血压乘积论文-闫艳,王正珍,王艳,李雪梅,王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