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速率场论文_王绳祖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变速率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变,速率,岩石圈,地壳,下层,浅表,论文。

应变速率场论文文献综述

王绳祖[1](2005)在《亚洲中东部岩石圈网状塑性流动控制下的多层应变速率场》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网状塑性流动”大陆动力学模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由浅层脆性向深层延性的转变以及岩石圈下层网状塑性流动的控制作用,导致板块内部的多层构造变形。GPS方法或断层错动反演方法所测定的只是浅表地壳。多震层的应变速率可用“地震复发间隔法”,根据先后两次地震的复发间隔和后发地震的发震概率予以估计。基于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与挤压变形之间的关系,可运用“共轭角法”估计该层的应变,并结合对于变形时间的估计,进一步推算网络的特征应变速率。文中给出了亚洲中东部地区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的等值线图,其数量级为10-15~10-14/s。控制多震层地震活动的主要是塑性流动网带,其应变速率大于网络的特征应变速率,除此以外,多震层的应变速率还受到驱动边界的直接作用、塑性流动波和上下层之间非连续分布软弱层的影响。根据青藏高原至华北平原11个潜在震源区所在地段多震层应变速率与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的对比分析,除临汾盆地1处偏差较大外,其余10处两者间表现出显着的线性相关,其比值β平均为1.75,分布范围为1.25~2.25。文中建议在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测时,可根据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等值线图,结合比值β的引入,粗略地估计各潜在震源区的应变速率;同时,在β的取值上,尽可能地注意到驱动边界和相对稳定地块对该处各地段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05年02期)

应变速率场论文开题报告

应变速率场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绳祖.亚洲中东部岩石圈网状塑性流动控制下的多层应变速率场[J].地震地质.2005

论文知识图

变形142步时挤压过程中应变速率场双锥体压缩试样应变速率场往复挤压稳定阶段的温度场分布与应速度场(a),(b)和应变速率场(c),(...T2=1200℃,V2=80 mm·s-1时的应变T3=1250℃,V3=2 mm·s-1时的应变速

标签:;  ;  ;  ;  ;  ;  ;  

应变速率场论文_王绳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