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坏血酸亚铁论文-张武,李花,王丽

抗坏血酸亚铁论文-张武,李花,王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坏血酸亚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坏血酸,阻抑反应,分光光度法,亚铁氰化钾

抗坏血酸亚铁论文文献综述

张武,李花,王丽[1](2016)在《亚铁氰化钾阻抑光度法测定药剂中抗坏血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亚铁氰化钾阻抑光度法测定药剂中抗坏血酸的新方法。方法在醋酸介质中,Fe~(3+)与K_4[Fe(CN)_6]反应生成可溶性普鲁士蓝,抗坏血酸具有还原性,能将Fe~(3+)定量还原为Fe~(2+),有效阻止普鲁士蓝的生成,根据Fe~(3+)与K_4[Fe(CN)_6]反应生成可溶性普鲁士蓝的吸光度下降值(△A)与还原性药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间接测定出抗坏血酸的含量。结果选定条件下,抗坏血酸在0.45μg/ml~16μg/ml时在特定波长处与吸光度下降值(△A)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8 4,检出限为0.15μg/ml,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02%、1.97%(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用于药物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陈超[2](2014)在《抗坏血酸、亚硝酸盐对血红蛋白介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的载氧蛋白,在氧化应激情况下与过氧化物相互反应,能够形成具有高细胞毒性的Fe4+血红素,进而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本文选择抗坏血酸和亚硝酸盐(NO2-),研究其对血红蛋白介导的蛋白质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抗坏血酸对血红蛋白介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干预作用我们研究了药物浓度的抗坏血酸对血红蛋白介导的HepG2细胞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单独使用低浓度的抗坏血酸(0.5mM)对癌细胞活性没有明显的作用,但是能够有效地抑制血红蛋白(10μM)诱导的癌细胞增殖。抗坏血酸可通过与过渡态Fe相互作用,在细胞外产生大量的H2O2,从而抑制血红蛋白介导的癌细胞增殖。抗坏血酸对血红蛋白介导的氧化反应(如血红蛋白及其Fe4+血红素细胞毒性中间体的氧化稳定性)的干预进一步揭示抗坏血酸对癌细胞毒性的反应机理。说明抗坏血酸能够干预血红蛋白介导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具有抗癌活性。(2)NO2-对HOCl引起的血红蛋白血红素破坏和游离Fe释放的干预我们研究了NO2-对HOCl引起的血红蛋白血红素破坏和游离Fe释放的影响,研究发现,NO2-能够阻止HOCl介导的血红蛋白血红素破坏和游离Fe释放。NO2-通过直接清除HOCl,或者通过HOCl与血红蛋白反应形成的血红蛋白高氧化态中间体四价铁卟啉的去稳定作用来抑制HOCl介导的血红蛋白血红素的破坏。说明NO2-能够通过抑制HOCl介导的血红蛋白血红素的破坏和游离Fe的释放而具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徐建中,邓海建,张博,陈灵志[3](2008)在《L-抗坏血酸亚铁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FeCO3的制备以及利用自制的FeCO3与L-抗坏血酸作用合成L-抗坏血酸亚铁。主要探讨了溶剂的用量、反应时间以及温度对产物收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溶剂用量为20mL,时间为120min,反应温度为100℃,产率可达68.1%。并通过X射线能谱和红外吸收光谱等测试手段对产品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08年02期)

邓培红,张军,陈静波[4](2005)在《亚铁氰化钾修饰碳黑微电极测定抗坏血酸》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抗坏血酸(AA)在亚铁氰化钾修饰碳黑微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pH7.0的磷酸盐中,AA在该电极上的线性范围为2.0×10-6-4.0×10-3mol/L;检出限(3σ)为1.0×10-6mol/L。用这种电极测定抗坏血酸的含量,结果满意。(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汪夏燕,崔兴品,崔运梅,金葆康,林祥钦[5](2002)在《中性溶液中抗坏血酸在六氰合亚铁酸钴铜膜修饰铂电极上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reactions of L ascorbic acid(AA) at a copper cobalt hexacyanoferrate modified electrode(CoCuHCF/Pt) in neutral solutions were studied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at a bared Pt electrode by in situ FTIR reflectio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FTIRRA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lectrode oxidation of AA at both the electrodes CoCuHCF followed by chemical processes. AA is oxidized to dehydro L ascorbic acid(DHA) followed by a chemical hydration process. At Pt electrode, the DHA underwent hydration reaction to form bicyclic product, which then further was transformed into 2,3 diketogulonic acid and its enol form via an opening of lactone ring. However, at CoCuHCF/Pt electrode, the DHA undergoes ring opening reaction and then degradation reaction.(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2年08期)

马铭,曾跃,彭桦,谢乃贤,高倩蕾[6](1998)在《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化学方法理论与应用——亚铁氰化钾-抗坏血酸体系催化性能的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流与时间的卷积作为可控制量的电化学实验方法:恒半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和半微分扫描法对亚铁氰化钾-抗坏血酸体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电极反应的扩散系数和标准电极电位值,并以循环伏安法和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位~时间曲线证实了后续化学反应催化性能的存在,结论与文献值相符.(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路雪雅[7](1997)在《d-儿茶精对抗坏血酸和硫酸亚铁诱导鼠肝线粒体损伤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证实:d-儿茶精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于鼠肝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实验采用抗坏血酸和硫酸亚铁为鼠肝线粒体损伤的诱导剂,探讨d-儿茶精对其影响。结果表明;d-儿茶精增加受损伤的线粒体膜脂质流动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形成和线粒体膨胀。并降低线粒体经ADP刺激后的氧耗量,从而维护了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张和平,孙天松,白英,张勤[8](1994)在《pH、抗坏血酸对硫酸亚铁化学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不同pH值下,不同抗坏血酸水平及不同时间内硫酸亚铁溶液中以不同化学状态存在的铁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低pH有利于硫酸亚铁以溶解、离子化及二价形式存在,pH的升高则具有相反的作用,特别是随时间的延长更加明显。抗坏血酸的存在可以促进硫酸亚铁的溶解,促进其离子化以及保持离子态铁稳定地以二价形式存在,有效地防止了硫酸亚铁在高pH环境下的不溶及二价铁被氧化为叁价铁。抗坏血酸的这些作用是通过其还原及络合作用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期刊1994年04期)

王红,胡晓明,冯艳青,陈仁敦[9](1993)在《牛磺酸对半乳糖胺及硫酸亚铁-抗坏血酸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半乳糖胺(Galn)和硫酸亚铁-抗坏血酸(Fe-Vit C)与原代肝细胞共同培养,制成不同的肝细胞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的牛磺酸预处理,以观察其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Fe—Vit C作用60min即可引发肝细胞的脂质过氧化(LPO),使培养液中的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但不造成肝细胞破坏,0.6~3mmol·L~(-1)牛磺酸可明显减轻LPO程度,而浓度为30~60mmol·L~(-1)时非但不能减少LPO,反而使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明显升高,Galn则可造成明显的肝细胞损伤,使LDH释放,0.6~3 mmol·L~(-1)牛磺酸对于这种肝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30~60 mmol·L~(-1)的牛磺酸本身则可造成正常及中毒肝细胞的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1993年04期)

吴传茂,石勇,钟晓凌,朱清华[10](1992)在《强化铁焙烤食品抗坏血酸防止亚铁氧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述了抗坏皿酸防止亚铁氧化的机理;实验研究了强化铁焙烤食品中抗坏血酸的用量与亚铁保存率的关系,提出了强化铁焙烤食品中抗坏血酸与铁强化剂添加量的适宜比值,从而可提高强化铁焙烤食品中亚铁保存率。(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1992年04期)

抗坏血酸亚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的载氧蛋白,在氧化应激情况下与过氧化物相互反应,能够形成具有高细胞毒性的Fe4+血红素,进而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本文选择抗坏血酸和亚硝酸盐(NO2-),研究其对血红蛋白介导的蛋白质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抗坏血酸对血红蛋白介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干预作用我们研究了药物浓度的抗坏血酸对血红蛋白介导的HepG2细胞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单独使用低浓度的抗坏血酸(0.5mM)对癌细胞活性没有明显的作用,但是能够有效地抑制血红蛋白(10μM)诱导的癌细胞增殖。抗坏血酸可通过与过渡态Fe相互作用,在细胞外产生大量的H2O2,从而抑制血红蛋白介导的癌细胞增殖。抗坏血酸对血红蛋白介导的氧化反应(如血红蛋白及其Fe4+血红素细胞毒性中间体的氧化稳定性)的干预进一步揭示抗坏血酸对癌细胞毒性的反应机理。说明抗坏血酸能够干预血红蛋白介导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具有抗癌活性。(2)NO2-对HOCl引起的血红蛋白血红素破坏和游离Fe释放的干预我们研究了NO2-对HOCl引起的血红蛋白血红素破坏和游离Fe释放的影响,研究发现,NO2-能够阻止HOCl介导的血红蛋白血红素破坏和游离Fe释放。NO2-通过直接清除HOCl,或者通过HOCl与血红蛋白反应形成的血红蛋白高氧化态中间体四价铁卟啉的去稳定作用来抑制HOCl介导的血红蛋白血红素的破坏。说明NO2-能够通过抑制HOCl介导的血红蛋白血红素的破坏和游离Fe的释放而具有保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坏血酸亚铁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武,李花,王丽.亚铁氰化钾阻抑光度法测定药剂中抗坏血酸[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

[2].陈超.抗坏血酸、亚硝酸盐对血红蛋白介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干预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徐建中,邓海建,张博,陈灵志.L-抗坏血酸亚铁的合成及表征[J].化学工程师.2008

[4].邓培红,张军,陈静波.亚铁氰化钾修饰碳黑微电极测定抗坏血酸[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5].汪夏燕,崔兴品,崔运梅,金葆康,林祥钦.中性溶液中抗坏血酸在六氰合亚铁酸钴铜膜修饰铂电极上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

[6].马铭,曾跃,彭桦,谢乃贤,高倩蕾.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化学方法理论与应用——亚铁氰化钾-抗坏血酸体系催化性能的验证[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

[7].路雪雅.d-儿茶精对抗坏血酸和硫酸亚铁诱导鼠肝线粒体损伤的作用[J].生物物理学报.1997

[8].张和平,孙天松,白英,张勤.pH、抗坏血酸对硫酸亚铁化学状态的影响[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4

[9].王红,胡晓明,冯艳青,陈仁敦.牛磺酸对半乳糖胺及硫酸亚铁-抗坏血酸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3

[10].吴传茂,石勇,钟晓凌,朱清华.强化铁焙烤食品抗坏血酸防止亚铁氧化的研究[J].食品科学.1992

标签:;  ;  ;  ;  

抗坏血酸亚铁论文-张武,李花,王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