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电化学行为论文-李业梅,陈伟

直接电化学行为论文-李业梅,陈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直接电化学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辣根过氧化物酶,琼脂糖,修饰电极,直接电化学

直接电化学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李业梅,陈伟[1](2015)在《琼脂糖固载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直接电化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琼脂糖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固定到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了HRP-琼脂糖膜修饰电极。研究发现包埋在琼脂糖膜中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可与电极直接传递电子,在磷酸盐缓冲溶液和磷酸盐缓冲溶液/乙醇混合液中均可得到一对辣根过氧化物酶辅基血红素Fe(Ⅲ)/Fe(Ⅱ)电对的可逆氧化还原峰,式电势分别为-0.392V(vs SCE)和-0.412V(vs SCE)。式电势随缓冲溶液pH值增加而负移,且呈线性关系,直线斜率为-56.0mV/pH。这说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电子传递过程伴随有质子的转移。(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5年10期)

丁稳[2](2015)在《血红蛋白直接电化学行为及构建水合肼生物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血红蛋白固定在不同纳米复合膜修饰的电极上,制备新颖的水合肼生物传感器。研究了血红蛋白在纳米界面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和对水合肼的电催化过程及其机理,建立了基于纳米材料的水合肼生物传感器,为水合肼的检测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方法。1、血红蛋白在壳聚糖-Fe3O4纳米材料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的研究本章实验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磁性Fe3O4纳米粒子,研究了血红蛋白在壳聚糖-Fe3O4纳米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以nafion为粘合剂,制备了性能良好的水合肼生物传感器。Nf/Hb/CS-Fe3O4/GCE的电子传递系数和电子转移速率分别为0.89和1.86 s-1,酶电极对肼的线性范围为7.843×10-5 mol·L-1~1.723×10-3 mol·L-1,相关系数为0.998,检测限为2.614×10-6mol·L-1(S/N=3),测得血红蛋白(Hb)催化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1.59×10-3mol·L-1。该酶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制备方法简单,Nf/CS-Fe3O4为Hb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微环境,保持了Hb的生物活性,对N2H4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性能。2、血红蛋白基于纳米二氧化钛和碳纳米纤维修饰电极的水合肼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TiO2溶胶,用TiO2溶胶包裹血红蛋白滴涂在碳纳米纤维修饰的玻碳电极上,制备了水合肼生物传感器。纳米二氧化钛和碳纳米纤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电子转移,并降低了血红蛋白对水合肼催化氧化的过电位。研究了该传感器对肼的电化学催化氧化的机理,推断出血红蛋白对水合肼的催化氧化是扩散控制过程。得到电子传递系数和电子转移的表观速率分别为0.65和1.21 s-1, Hb/TiO2/CNF/GCE对水合肼检测的线性范围为3.922×10-5 mol·L-1~1.064×10-3 mol·L-1,相关系数为0.994,检测限为1.30×10-6mol·L-1(S/N=3),测得血红蛋白(Hb)催化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为1.80×10-3mol·L-1。该肼生物传感器有高灵敏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3、血红蛋白基于壳聚糖—碳纳米纤维修饰电极的水合肼生物传感器的的研究本文利用羧基化的碳纳米纤维分散在壳聚糖溶液中,得到分散多孔的CS-CNF纳米材料,血红蛋白吸附在CS-CNF修饰电极表面,Nafion作为粘合剂涂敷在血红蛋白/CS-CNF修饰电极表面,制备了一种检测水合肼的生物传感器。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的表征结果证明血红蛋白在复合膜里保持了生物活性。电子扫面显微镜对Nf/Hb/CS-CNF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血红蛋白对水合肼的电催化氧化机理,推断出血红蛋白对水合肼的催化氧化是扩散控制过程。电子传递系数和电子转移的表观速率分别为0.72和0.82 s-1,Nf/Hb/CS-CNF/GCE修饰电极检测肼的线性范围为3.722×10-5mol·L-1~1.61×10-3 mol·L-1,相关系数为0.995,检测限为2.70×10-6mol·L-1(S/N=3),测得血红蛋白(Hb)催化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为1.08×10-3mol·L-1。该水合肼生物传感器有高灵敏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1-01)

巩士兴,逯永喜,邓英,施璠,李光九[3](2014)在《肌红蛋白在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肌红蛋白(Myoglobin,Mb)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储氧和载氧的一种蛋白质,每个Mb分子含有一个血红素辅基。由于Mb与固体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速率较缓慢,通常要借助于媒介体或促进剂来进行电化学研究~([1])。石墨烯(GR)作为一种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特殊性能,已被广泛用于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器等领域~([2])。化学掺杂是改进材料特性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氮掺杂石墨烯(NG)已经被报道,氮原子的存在可以导致氮孤对电子与GR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暨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全国第182次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4-07-28)

陈体伟,张建立,余小娜,汪振辉[4](2014)在《血红蛋白在银微粒修饰镍铬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镍铬合金为基体电极,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银微粒电极.用扫描电镜表征了基体电极电沉积前后的形貌特征.利用循环伏安技术研究了该银微粒电极对血红蛋白(Hb)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具有立体结构的银微粒对血红蛋白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实现了血红蛋白分子的直接电子转移.在1×10-6 mol·L-1~2×10-5 mol·L-1范围内,Hb氧化峰电流和Hb浓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该银微粒电极制备简单,性能稳定,使用寿命相对较长,可有望用于蛋白质的分析测定和实现Hb在第叁代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白林山,吕丹丹,周影[5](2013)在《细胞色素c在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修饰金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循环伏安法研究细胞色素c在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AHMP)自组装修饰金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对修饰条件进行优化,通过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细胞色素c在AHMP修饰金电极上能进行准可逆的电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峰电位差(ΔEp)为67 mV。氧化与还原峰电流比ipa/ipc接近1,且峰电流与电位扫描速率的平方根(v1/2)呈正比,属于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异相电子迁移速率常数(Ks)为1.93×10-4cm/s。(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库里松·哈衣尔别克,曾涵[6](2013)在《介孔碳掺杂氮材料-壳聚糖固定漆酶电极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及化学传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壳聚糖和介孔碳氮材料共混所得复合物为固定漆酶的载体,将固酶复合物滴涂在裸玻碳电极表面并干燥后,得到固定漆酶基阴极。考察了此电极在不含底物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同时还研究了其对氧气还原反应的催化性能和电极的长期使用性、重现性和力学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此电极作为氧气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介孔碳氮材料-壳聚糖固定漆酶修饰电极能在无任何电子中介体条件下,实现漆酶活性中心T1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而且能在较高的电位下实现氧气的电还原。此电极催化氧还原的起始电位约为860 mV,氧还原的半波电流密度约为78×10-6A/cm2。这种漆酶基电极的重现性良好且具有优异的长期稳定性,但力学稳定性较差。此电极对氧的传感性能良好:检测限低达0.4μmol/L,灵敏度高达(67.9×10-6A·L/mmol),具有良好的对氧亲和力(K M=764.0μmol/L)。(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3年10期)

王立衡,高凤,郑德论,丁应涛,汪庆祥[7](2013)在《血红蛋白在SBA-15分子筛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滴涂法制备了分子筛修饰玻碳电极(SBA-15/GCE),然后采用滴涂法将血红蛋白(Hb)修饰到SBA-15/GCE表面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Hb/SBA-15/GCE).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法对电极层层组装过程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实验表明Hb在薄膜内保持了其原始构象.电化学实验表明Hb在SBA-15/GCE表面能进行有效和稳定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将该修饰电极应用于H2O2检测,表出较好的电催化性能,催化电流(Ipc)与H2O2浓度在4.0×10-6mol L-1~3.4×10-5mol 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根据叁倍信噪比计算得检测限为2.3×10-6mol L-1,表观米氏常数(KMapp)为8.7×10-6mol L-1.(本文来源于《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谭向恩,赖国松,韩德艳,张海丽[8](2013)在《过氧化物酶在多孔磁性微球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直接滴涂法制备多孔磁性微球/过氧化物酶(PMMS/POD)修饰的碳糊电极。运用电化学阻抗法、循环伏安法和稳态安培法对该修饰电极进行表征和研究。系统地考察了底液pH值,扫描速率对修饰电极影响,找出最佳实验条件。计算出扩散系数D为5.03×10-10cm2.s-1,表征酶活性的米氏常数为0.069 m mol.L-1.在优化条件下,该H2O2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小于10s,考察了该修饰电极对H2O2稳态安培响应,在0.1m mol.L-1~0.8 m mol.L-1浓度范围内,稳态安培电流与H2O2浓度成较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3 m mol.L-1(S/N=3).(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孙萍,李金霞,周丽绘,张芳[9](2012)在《紫外光催化一步合成Au-[C_(12)min][Br]纳米复合物及其对血红蛋白直接电化学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光照射法在咪唑类离子液体[C12min][Br]中一步合成了Au-[C12min][Br]纳米复合物,将该纳米复合物固定牛血红蛋白(Hb)后修饰于玻碳(GC)电极表面构成Hb/Au-[C12min][Br]/GC修饰电极。电化学研究表明,Hb在Au-[C12min][Br]纳米复合物膜上发生了准可逆的电极反应,氧化峰电位(Epa)和还原峰电位(Epc)分别为-0.253V和-0.335V。Au-[C12min][Br]纳米复合物对Hb的直接电子转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活性。Hb/Au-[C12min][Br]/GC对H2O2有较好的电催化能力,对进一步研究H2O2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张斌,王立衡,蔡细丽,陈国良,高飞[10](2012)在《血红蛋白在室温离子液-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BMIM]PF_6)/壳聚糖(CS)-多壁碳纳米管(MWNT)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BMIM]PF_6/CS-MWNT/GCE),并用于血红蛋白(Hb)的固定及直接电化学研究.电化学实验表明,[BMIM]PF_6/CS-MWNT复合膜能大大提高电极的有效表面积及电子传导性能.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Hb在修饰电极表面呈现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对应于血红蛋白辅基血红素中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电对,式量电位(E~0′)为-0.451V,传递系数(α)和直接电子转移的速率常数(κ_s)分别为0.427和0.065 s~(-1).在pH5.0-pH9.0的范围内,式量电位和pH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斜率为-40.6mV/pH,这表明IIb一个电子的传递伴随着一个质子的转移.同时,该修饰电极对H_2O_2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性能,构造了一种具有良好稳定性和重现性的新型第叁代生物传感器.(本文来源于《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直接电化学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血红蛋白固定在不同纳米复合膜修饰的电极上,制备新颖的水合肼生物传感器。研究了血红蛋白在纳米界面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和对水合肼的电催化过程及其机理,建立了基于纳米材料的水合肼生物传感器,为水合肼的检测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方法。1、血红蛋白在壳聚糖-Fe3O4纳米材料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的研究本章实验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磁性Fe3O4纳米粒子,研究了血红蛋白在壳聚糖-Fe3O4纳米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以nafion为粘合剂,制备了性能良好的水合肼生物传感器。Nf/Hb/CS-Fe3O4/GCE的电子传递系数和电子转移速率分别为0.89和1.86 s-1,酶电极对肼的线性范围为7.843×10-5 mol·L-1~1.723×10-3 mol·L-1,相关系数为0.998,检测限为2.614×10-6mol·L-1(S/N=3),测得血红蛋白(Hb)催化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1.59×10-3mol·L-1。该酶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制备方法简单,Nf/CS-Fe3O4为Hb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微环境,保持了Hb的生物活性,对N2H4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性能。2、血红蛋白基于纳米二氧化钛和碳纳米纤维修饰电极的水合肼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TiO2溶胶,用TiO2溶胶包裹血红蛋白滴涂在碳纳米纤维修饰的玻碳电极上,制备了水合肼生物传感器。纳米二氧化钛和碳纳米纤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电子转移,并降低了血红蛋白对水合肼催化氧化的过电位。研究了该传感器对肼的电化学催化氧化的机理,推断出血红蛋白对水合肼的催化氧化是扩散控制过程。得到电子传递系数和电子转移的表观速率分别为0.65和1.21 s-1, Hb/TiO2/CNF/GCE对水合肼检测的线性范围为3.922×10-5 mol·L-1~1.064×10-3 mol·L-1,相关系数为0.994,检测限为1.30×10-6mol·L-1(S/N=3),测得血红蛋白(Hb)催化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为1.80×10-3mol·L-1。该肼生物传感器有高灵敏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3、血红蛋白基于壳聚糖—碳纳米纤维修饰电极的水合肼生物传感器的的研究本文利用羧基化的碳纳米纤维分散在壳聚糖溶液中,得到分散多孔的CS-CNF纳米材料,血红蛋白吸附在CS-CNF修饰电极表面,Nafion作为粘合剂涂敷在血红蛋白/CS-CNF修饰电极表面,制备了一种检测水合肼的生物传感器。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的表征结果证明血红蛋白在复合膜里保持了生物活性。电子扫面显微镜对Nf/Hb/CS-CNF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血红蛋白对水合肼的电催化氧化机理,推断出血红蛋白对水合肼的催化氧化是扩散控制过程。电子传递系数和电子转移的表观速率分别为0.72和0.82 s-1,Nf/Hb/CS-CNF/GCE修饰电极检测肼的线性范围为3.722×10-5mol·L-1~1.61×10-3 mol·L-1,相关系数为0.995,检测限为2.70×10-6mol·L-1(S/N=3),测得血红蛋白(Hb)催化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为1.08×10-3mol·L-1。该水合肼生物传感器有高灵敏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接电化学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业梅,陈伟.琼脂糖固载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直接电化学行为研究[J].化学世界.2015

[2].丁稳.血红蛋白直接电化学行为及构建水合肼生物传感器[D].东南大学.2015

[3].巩士兴,逯永喜,邓英,施璠,李光九.肌红蛋白在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C].第十四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暨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全国第182次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2014

[4].陈体伟,张建立,余小娜,汪振辉.血红蛋白在银微粒修饰镍铬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白林山,吕丹丹,周影.细胞色素c在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修饰金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库里松·哈衣尔别克,曾涵.介孔碳掺杂氮材料-壳聚糖固定漆酶电极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及化学传感性能[J].应用化学.2013

[7].王立衡,高凤,郑德论,丁应涛,汪庆祥.血红蛋白在SBA-15分子筛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谭向恩,赖国松,韩德艳,张海丽.过氧化物酶在多孔磁性微球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孙萍,李金霞,周丽绘,张芳.紫外光催化一步合成Au-[C_(12)min][Br]纳米复合物及其对血红蛋白直接电化学行为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0].张斌,王立衡,蔡细丽,陈国良,高飞.血红蛋白在室温离子液-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标签:;  ;  ;  ;  

直接电化学行为论文-李业梅,陈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