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在与猜测构成了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一种张力。一是科学理论的目的在于不断逼近实在,其驱动力来源于人们的形而上学情结。二是科学理论的出发点不是自明的天赋原则,而是人们作出的大胆的猜测。这种张力促使波普尔建立自己的科学哲学体系。
关键词:实在 猜测 实在论 科学理论
将波普尔视为形而上学实在论者,这点不会有争议,这既是他本人的明确宣称,也能从其思想中感知到。在波普尔看来,实在是一种预设,他与常识实在并不矛盾;尽管我们对实在的把握是不断逼近的,但不会达到实在。同时,猜测是构成科学理论必不可少的部分,只要我们想对实在有所收获,追求“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1]p135,那我们就必须诉诸科学理论。猜测与实在由此构成了一种张力。
一、实在与实在论
实在范畴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波普尔要表达的关键概念。他从三个层次谈论了实在的基本内涵:实在是终极意义上的,终极意义上的实在不可能达到,实在与常识是一致的。
第一,实在是终极意义上的。波普尔指出:“我们的证伪表明了我们同实在发生接触的地方。”[2]p166证伪的实现,就是因为预设了终极意义上的实在,即我们知道存在着实在,理论与他相接触。预设终极意义上的实在这一点与传统哲学的理解相一致。传统哲学关于实在的基本理解是:实在是“一个经常使用但含义模糊的术语。有时,他指存在之所是,与‘现象’对立……有时,他用作世界的同义语,或指一切存在的总体……有时,他也用来指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和意志的客观存在”。[3]p858应当说,上述说法是对柏拉图以降的各种实在论的概括和总括。波普尔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谈论实在的,却又与此有所区别,因为这种对实在的看法不是本质主义的。波普尔虽然赞同实在论,但他认为实在论既不能证明又不能反驳,因此,“我们倾向于把所有这些世界,包括我们的日常世界,都看作是同样实在的。”[2]p163这是波普尔实在论的应有之意。我们由此可以理解,不论是极具思辨性的哲学理论,还是深刻的科学理论,都自发地持有这种立场。
第二,终极意义上的实在不可能达到。尽管波普尔赞成实在论,把他看作人们的合理预设,但终极意义上的实在是无法达至的。我们之所以无法达至,是因为“在科学中,我们所力图做到的是描述和(尽可能的)说明实在……但我们不能证明他们是必然的。”[4]p44在此,问题的实质在于:处在形而上学发问方式下对实在的预设是必然的。当然,人们对实在的认识存在分歧,在柏拉图那里,认知实在是应该的也是可行的。尽管柏拉图有自己的解决之道,但波普尔与其不同,波普尔认为走出这一步非常困难。应该说,两人的看法在逻辑上具有同等效力。波普尔对于不能达到实在的立场十分坚定,他著作中大量谈到的哲人的话语都有力支持了对实在只能保持不断探索的观点。例如,他在引用色诺芬的五则残篇中的第五则时说到:“至于确实的真理,还没人认识他,人将来也不会认识他;也不会认识神以及我所说的一切东西。”[2]p219波普尔的立场与康德的旨趣不谋而合,在康德看来,“虽然经验是认知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却不是自在之物的真实呈现”[1]p138,所以他依然将真正的实在即物自体置于知性认知的领域之外。
第三,实在含有常识实在之意。波普尔认为,科学能作出真正的发现,这与本质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他又强调:“但我不去犯巴门尼德的错误:拒绝承认世界上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变化不定、难以形容的万物是实在的。”[2]p157也就是说,波普尔并不赞同巴门尼德能够将两条道路严格区分出来。绝对的实在与处在变化下的世界并不是截然割裂的,因而不是两者取其一的问题,相反,二者是协调的、都是实在,即实在与常识是一致的。变化不是虚幻,感觉经验的出错不能说明与我们打交道的世界是虚化的,而是因为我们关于事物的判断是错误的,所以常识实在也是波普尔的应有之意。波普尔关于实在的设想所体现的常识实在论立场与康德相似,尽管康德将自在之物悬置,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但他关于经验世界的认识论考察不仅“回答了近代认识论面临的科学知识的合法性问题”[1]p138,也表明我们的认知能力在经验世界的使用所形成的经验知识就是实在的真实显现。
二、猜测与理论
不说个人,还有个大的“三生有幸”,即我们这年龄段的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那天我和年轻人聊天,他们说有房贷车贷压力大。我说:我当年没房贷车贷没压力,但每月工资先是37后是43.5(元),上有老下有小,住平房生炉子,星期天洗衣砸煤劈柴,30斤定量60%棒子面,你们可愿对换?
猜测在波普尔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其哲学张力的另外一极。可以说,理论是猜测性的,他是我们为了认知和把握实在作出的一种试探,之后就是通过试错检验这种理论的有效性。所以,猜测既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前提条件,他与实在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我们探索世界的原动力。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代表了我校典型的鲜明特色学科。从成效看,坚持差别化发展是必经之路,就是要认清自己,找准定位,充分发挥既有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发展和图书馆的发展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哲学案例来理解猜测并说明其自身的合理性,这两个案例分别是培根的归纳法和康德的“自然科学的可能性论证”。通过对案例的梳理,我们旨在表明,理论之所以是猜测性的:一方面在于,理论是观察和猜测的混合物,而猜测的作用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在于,理论不可能有本原意义上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实在是我们想要把握却又无法最终达到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出发点不可能是实在本身。
波普尔比较了解培根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从培根那里汲取的东西比他对培根批判的东西要多。按照培根的理解,我们在进行真正的归纳时已经涉及分析和解释,“若把理解力置之不睬,任其自发地运动,而不加以指导和防护,那他仍不足也不宜去形成原理。于是第三步我们还必须使用归纳法,真正的和合格的归纳法,这才是解释自然的真正钥匙。”[5]p117可见,这跳跃性的一步是归纳本身无法完成的,他需要自发性地主动出击,而在波普尔看来,这关键性的一步需要猜测。波普尔把归纳法的逻辑问题表述为命题L1,即解释性普遍理论是真的这一主张能由“经验理由”来证明吗?也就是说,能由假设某些试验陈述或观察陈述为真来证明吗?他谈到:“我对L1的否定回答应解释成我们必须把所有的规律或理论看作是假设的或猜想的,即看作是猜测。”[4]p42因此,波普尔对归纳法的反对恰恰要表明理论中的另一种成分,即人的猜测、意向对理论的形成必不可少。当然,猜测不是臆想,他有关于实在的基础,“可检验的猜测或猜想总是关于实在的猜测或猜想”。[2]p166因此,理论是有猜测成分的,纯粹的观察无法成为理论,所以一切理论都是猜测性的。
为了解决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这个问题,康德提出了自己的知性理论。知性理论首先是挖掘出了供知性运用综合统一直观材料的先天形式,然后说明这些先天形式可以实现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主体运用自发性能力整理、加工、综合和重构感受性表象完成的”[1]p138,这样就构成了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但是,康德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非欧几何的诞生,二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应该说,这成为波普尔不认同康德的主要理由。波普尔指出:“这一来康德的问题,即‘纯自然科学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就解体了,他的最令人困惑不解的那些问题就不复存在了。”[2]p133所以,波普尔有了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并坚持了这点:科学理论是真正的猜测,我们可以获得“法”,但“法”不能在终极意义上谈论,本质或终极实在的学说和终极的解释是无法达到的。进而,理论有本质意义上的基础更无从谈起。
根据地质、掘进参数和地表情况,在盾构机进入试验段前常压开仓检查掌子面地质、刀具磨损情况,更换磨损较大的刀具,清理刀盘泥渣防止结泥饼,避免在穿越铁路过程中发生停机换刀等意外情况。
三、实在与猜测之间张力的凸显
实在与猜测的这种张力在波普尔的哲学中多有体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试错法体现了这种张力。试错法即不断尝试与清除错误的方法。虽然说带有猜测性的理论是面向实在的,但理论无法在终极意义上把握实在,因此,理论是可错的。既然理论是可错的,我们就应该对他进行严格的检验,找出他的错误所在,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科学进步与发展。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胆猜测,严格检验”。可见,科学要取得应有的成果,必须不断进行猜测和反驳。
第二,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体现了这种张力。科学增长的动力来源于这种张力。波普尔认为,人们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猜测构成了理论后,这些理论进行激烈的竞争,同时面临严格的检验,从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理论,这些较高逼真度的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可见,波普尔提出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就是在实在与猜测的张力中实现的。波普尔这一观点遭到人们的批判,因为这种模式不符合科学史发展实际。但我们认为,任何模式都不会与科学史的发展绝对一致,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在逻辑上却是一以贯之的。
第三,波普尔的真理观体现了这种张力。实在论是波普尔的形而上学立场,因此他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实在的,与康德一样,也要“使科学知识奠基于经验的基础上,同时确保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p137但波普尔在如何认识真理的问题上主张,我们不能认识真理。然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猜测他,我们能够根据问题对他作出探索性的猜测。“我们是真理的探索者,但不是真理的占有者”。[4]p50在波普尔看来,只有承认客观真理,才能鼓励人们去深究客观世界,才能有我们对猜想的批判,才能有对无知的探索以及对知识的追求,所以我们从猜测出发,可以越来越逼近真理。
综上所述,波普尔面对的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问题,即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或康德“我们能知道什么”的话题。从波普尔对实在保持无尽的探索,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谨慎的态度,既非独断、亦非怀疑,这一点为人类保住了尊严。波普尔由此表明,人类就是在无尽的探索中寻求科学知识并不断前进的。
永磁同步电机有多种悬挂模式,按照直驱技术模式可分为永磁同步电机架悬直驱和永磁同步电机轴悬直驱,前者采用独立空心轴作为电机转子,电机悬挂于构架,车轴与转子空心轴间采用弹性连接,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2];后者采用车轴直接作为电机转子的一部分,电机直接悬挂于车轴,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3]。目前,对于中低速的轨道车辆,国外主要采用轴悬直驱模式。而对于较高速的轨道车辆,多采用架悬直驱模式。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准高速转向架永磁同步电机架悬直驱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增福. 康德对传统经验概念的重构及其知识论价值[J].学术论坛,2017(5):135-140.
[2](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英)布宁.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余纪元编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英)卡尔·波普尔.舒炜光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226-02
作者简介:江居庆,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封斌,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张蕊
标签:理论论文; 波普尔论文; 康德论文; 实在论论文; 科学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欧洲哲学论文; 欧洲各国哲学论文; 英国哲学论文; 《现代交际》2019年第3期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论文; 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