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系统论文-邬天媛

农田防护林系统论文-邬天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田防护林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动物,农田防护林,松嫩平原

农田防护林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邬天媛[1](2012)在《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综合稳定的环境指示因子,对生态系统的存在状态及环境变化具有很好的表征作用。近年来,关于土壤动物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有关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防护林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希望通过建设叁北防护林工程,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松嫩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其粮食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松嫩平原叁种地貌类型农田防护林区土壤动物数量、种类组成及分布规律的调查研究,旨在揭示土壤动物与群落环境间的关系,为松嫩平原土壤动物的区系考察及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农业部门提供相关资料,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的依据,为农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通过2010年9-10月的野外调查,在松嫩平原区选取叁种不同地貌类型的研究区,按距防护林远近选取四个样区,即林内、林缘、田缘和田内,每个样区各选取8个样点,通过土壤动物对环境的响应来探讨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效应。共获得土壤动物23799只,隶属于3门,6纲,21目,87类。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6类,共4881只,优势类群为线蚓科和蚁科;中小型土壤动物60类,共18918只,优势类群为甲瞒亚目和中气门亚目。中小型土壤动物在个体数量和类群数上都要多于大型土壤动物。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生物量在不同地貌、不同植被类型区分布规律不同,群落组成具有复杂性。在水平分布上,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生物量大体上为林内及边缘多于田内及边缘;中小型土壤动物边缘效应明显;垂直分布上,叁个研究区总体具有表聚性。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和相似度指数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在各研究区规律性不同;叁个研究区之间相似度指数在0.25~0.50之间,为中等不相似;各样区内相似性指数不同。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本文对其更加细致的进行研究,不仅增加了杂食性土壤动物,在对不同地貌类型区进行研究的同时,按距林带远近不同样区也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规律性。在土壤动物与环境要素相关性方面,将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生物量与营养元素、重金属、微量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将不同食性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与重金属、微量元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相关性具有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1)

严洪[2](2011)在《农田防护林系统结构研究现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林带结构、林网结构和景观结构与农林防护林网防护效应关系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林业勘察设计》期刊2011年02期)

任庆福[3](2008)在《华北平原杨树农田防护林系统耗水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于2007年4月-9月,采用热扩散液流法(TDP)试验观测了华北平原农区杨树农田防护林内24年生毛白杨林带蒸腾速率、采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观测了林带内农田小气候参数、采用TDR技术观测了土壤含水量、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测算了林带内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蒸腾量,从林带蒸腾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防护林内作物蒸腾变化特征及其与开阔农田作物的差异、林带与作物耗水比例关系,分析了华北平原杨树农田防护林系统主要生长期耗水特征,以期为该地区农田防护林及农林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1、林带蒸腾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4-9月份杨树蒸腾日内变化趋势表现为在清晨(6:30-8:30)时,杨树液流启动并开始缓缓增大,并滞后与太阳辐射40分钟;并于13:00-15:30到达峰值,16:30-17:30以后蒸腾速率迅速下降,19:30时后蒸腾速率变慢,直至来日日出之前到最低值。对于典型天气日,无论晴天还是阴天日,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趋势,但后者的峰值明显低于前者。而在多云天气日,由于太阳辐射等气象因子的相对不稳定而其日变化呈多峰曲线趋势。杨树蒸腾日际或月份变化变化趋势是:杨树蒸腾量从4月份开始逐渐升高,5月份由于林网内农作物灌溉量加大的影响,与6、7月份基本持平,并达到全年最高峰,8-9月份逐渐降低。2007年杨树在生长季(4-9月)蒸腾耗水总值为488.02mm,各月耗水量所占生长季总耗水量的比例:11.17%、18.71%、19.30%、19.29%、16.66%、14.88%。各月内杨树蒸腾速率(Tr)与同步观测得到的太阳辐射(Q)、空气温度(Ta)、空气湿度(RH)和风速(V)等气象因子具有很好的复相关性,且各月影响蒸腾的最主要气象因子均为太阳辐射。统计得到4-9月总时段内的多元线性方程为:Tr=0.240*Ta-0.035*RH+0.007*Q+0.0260*V-0.734,R2=0.822(α=0.01)杨树蒸腾速率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则表现为幂函数:Tr=0.2568LAI1.8392,R2=0.8337。2.防护林内作物蒸腾变化特征及其与开阔农田作物的差异防护林内冬小麦蒸腾与开阔农田在不同生育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拔节-抽穗期,耗水量较小,扬花-灌浆期耗水量达到最大,成熟期耗水量有所降低。其中,系统内外日平均耗水量在拔节期分别为2.45mm/d、3.23mm/d,扬花-灌浆期分别为2.68mm/d、3.90mm/d,成熟期分别为为2.61mm/d、3.20mm/d;系统内外耗水量在拔节期分别只占主要生长期(拔节到成熟期)耗水的33.18%、31.97%,扬花-灌浆期为51.46%、48.30%,成熟期为18.52%、16.57%。总体而言,冬小麦在拔节到成熟期,系统内外冬小麦的耗水量分别为:212.14mm、155.18mm,复合系统内冬小麦的耗水量降低了26.85%,在α=0.01水平上二者差异显着。防护林内夏玉米蒸腾与开阔农田在不同生育期变化趋势相似,日平均耗水量呈抛物线型。在苗期,日平均耗水量较小,拔节逐渐增大,到抽雄期日平均耗水量达到最大,灌浆后日平均耗水量减小。其中,系统内外日平均耗水量在苗期分别为1.29mm/d、1.46mm/d,抽雄期达到4.15mm/d、4.78mm/d,而成熟期则为2.89mm/d、3.28mm/d;系统内外耗水量在苗期分别只占整个生长期耗水的4.33%、4.30%,而在抽雄期则为25.33%、25.55%,但低于灌浆期(30.81%和30.65%),到了成熟期降到整个生长期耗水量的19.42%、19.31%。总体而言,夏玉米在整个生长期,系统内外的耗水量分别为374.29mm、327.78mm,复合系统内夏玉米的耗水量降低了12.43%,在α=0.01水平上二者差异显着。冬小麦/夏玉米的蒸腾耗水在防护林内都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布特征,随着距离南侧林带距离的增加,其蒸腾耗水量逐渐加大,最大点出现在防护林中心位置(6H),而后受到北侧林带的影响,复合系统内冬小麦/夏玉米的蒸腾量开始急剧下降,到距离北侧林带0.5H-H范围内,降为最低。3、林带与作物耗水比例关系从4月到9月生长季节,在实际区域面积上,复合系统中冬小麦与杨树蒸腾耗水量的比值为4.8:1,夏玉米与杨树蒸腾耗水量的比值为8.9:1,说明作物耗水是杨树农田防护林系统耗水的主要特征方式,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角度而言,该地区适度发展该类农田杨树农田防护林或宽带距杨-农复合系统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08-05-01)

刘丽霞,王辉,孙栋元,马仲武[4](2008)在《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蒸发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景电灌区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田防护林系统内土壤水分蒸发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1H范围内,越靠近林带,土壤蒸发量越大。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土壤蒸发量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农田防护林系统内土壤水分蒸发量在灌溉前后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对照点土壤水分蒸发量始终高于林网内观测点,林网内土壤蒸发量与对照点相比平均减少了35.17%。说明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能有效减弱土壤蒸发量;相关分析表明,系统内土壤水分蒸发量受到土壤本身和气象因子的制约,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土壤含水量>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其中土壤含水量、太阳辐射、气温、风速与土壤蒸发量成正相关,空气相对湿度与其成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01期)

刘丽霞[5](2007)在《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水分生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防护林是甘肃省景电灌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田防护林建设对防御农业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和土壤水分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保证区域农业生产,均具有十分显着的作用。但农田防护林建设也带来了“农林争水”与“水分胁迫”等不可回避的负效应。本研究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景电灌区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和土壤含水量等水分生态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测研究,得到了以下的初步性结论:(1)农田防护林系统内土壤水分蒸发量在灌溉后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林网内土壤蒸发量低于对照点。在灌溉前1d,农田防护林系统的土壤水分蒸发量比对照低62.35%;灌溉第4d,林网内平均日蒸发量为1.20mm/d,比对照点低45.84%;到灌溉后第6d,林网内仍低于对照点的1.12mm/d,低29.68%;灌溉后第10d,林网内土壤蒸发量比对照点低39.86%。表明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能有效减弱土壤蒸发量。(2)在林带背风面不同部位上土壤蒸发有差异。在林带背风面1.0H范围内,越靠近林带,土壤蒸发量越大;但在1.0~3.0H,与林带距离越远,土壤蒸发量则越大。即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林网内土壤水分蒸发量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在作物生长不同时期,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蒸发有差异。在拔节期前,林网内蒸发量高于作物拔节后,平均高36.72%,系统内各测点土壤蒸发量超过1.00mm/d的占37.14%;拔节后作物叶面积指数增大,植物覆盖度提高,各测点蒸发量大于1.00mm/d的只占到17.14%,作物蒸腾占优势地位,土壤蒸发占次要地位。(4)农田防护林系统内土壤水分含量在垂直方向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在作物拔节期前后土壤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大致都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表层0~20cm土壤含水量较20~40cm为高;在40cm处含水量最低,平均含水量只有6.69%;60cm含水量较高,含水量平均值达到了8.41%。分析认为,土壤水分垂直方向的差异主要是由作物根系的生命活动和土壤质地的特殊性所造成的。(5)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水分水平分布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林带背风面0.3H范围内,土壤含水量明显不足;0.3~1.5H范围内,随着距离增加,田间含水量由低至高逐渐增加。说明林带与农作物的水分竞争主要集中在0.3H范围内。(6)在林带背风面的不同部位处土壤水分含量差异较大,在1.5H处土壤水分含量的平均值最高为11.30%;在0H处最低,为6.84%;0.3H范围内防护林带与农作物争夺水分激烈,此范围内土壤含水量明显不足。(7)作物在生长时段内,防护林系统中0~60cm土层平均含水量与林带距离的变化均大致呈抛物线状分布,作物拔节前后含水量(SM)和防护距离(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SM(X)=6.643-0.653X-1+2.329X R2=0.7333 SM(X)=6.334-1.013X-1+3.472X R2=0.5650(8)防护林系统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蒸发量相关变化趋势在林带背风面0.3H范围内正好相反,而在1.0~3.0H范围内变化比较一致。这表明农田防护林网中土壤蒸发量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林带的防风效应和林网内作物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9)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及土壤含水量等因子对土壤水分蒸发都有一定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土壤含水量>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10)风速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为显着,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7-05-16)

王智,薛建辉,张金池[6](2003)在《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水分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小麦不同物候期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物候期田间平均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为幼苗期>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幼苗期和返青期杨树防护林对小麦的胁地影响不大,灌浆期是农田防护林与小麦争夺水分最为激烈的时期;幼龄防护林带能有效增加农田土壤含水量,对小麦生长有利,成熟林与农作物争夺水分的能力比幼龄林强,且对农作物的水分竞争主要集中在0.2倍树高范围内,造成此范围内土壤含水量明显不足。(本文来源于《农村生态环境》期刊2003年04期)

任勇,王佑民[7](1993)在《道路农田防护林系统水分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农田防护林系统水分关系研究任勇,王佑民(北京林业大学,100083)(西北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WatcrRelationsinFarmlandShelterbeltSystembytheRoads.RenYong¥(BeijinigForeslryUziuersity,100083),WangYoumin(NorthwesternCollegeofForestry,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4):l-6.IntheregionfromloessplateautoNorthWeiRiver,20-100cmsoillaveristhemainlaverfromwhichtherootsystemofP.×dakuanensisHsuabsorbswater,and0-0.1HistherangeinwhichP.×dakua-nensisbytheroadsstronglyaffdctsbytheroadsstronglyaffectsmoistureconditionoffarmland.Theannual(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1993年04期)

康立新,张纪林,吴遗成,赵名生,李长胜[8](1990)在《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论述了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效益,经系统连续观测与统计分析表明,与原有泰山青杨林网相比,蓄积增益幅度达297~399%,经济收益增加3.86~5.56倍,还使胁地减产区面积由9.4%缩小到1~2%;农桐间作作与单一农作物栽培群落相比,抗御干热风能力提高了7~20%,每亩每年平均增收49元.(本文来源于《江苏林业科技》期刊1990年03期)

刘乃壮,刘长民,宋兆民[9](1989)在《农田防护林系统的小尺度气候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农业气候统计的方法,通过历史和同期的比较,对苏北平原不同农田防护林营造规模的7个邻近县的10项气候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较大规模的农田防护林对于当地县级的地面气候具有良性影响,特别表现在致冷作用和增湿作用上,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稳产丰收。在林木覆盖率不超过20%的情况下,营造防护林的规模大小,不能影响大气候的变化背景。(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1989年03期)

农田防护林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林带结构、林网结构和景观结构与农林防护林网防护效应关系的研究现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田防护林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邬天媛.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严洪.农田防护林系统结构研究现状综述[J].林业勘察设计.2011

[3].任庆福.华北平原杨树农田防护林系统耗水特征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

[4].刘丽霞,王辉,孙栋元,马仲武.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蒸发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5].刘丽霞.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水分生态特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

[6].王智,薛建辉,张金池.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水分动态[J].农村生态环境.2003

[7].任勇,王佑民.道路农田防护林系统水分关系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3

[8].康立新,张纪林,吴遗成,赵名生,李长胜.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效益[J].江苏林业科技.1990

[9].刘乃壮,刘长民,宋兆民.农田防护林系统的小尺度气候效应[J].林业科学.1989

标签:;  ;  ;  

农田防护林系统论文-邬天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