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肋骨条藻论文_孙鹏,孙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肋骨条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肋骨,赤潮,毒性,浓度,纳米,硅藻,休眠期。

中肋骨条藻论文文献综述

孙鹏,孙源[1](2019)在《3种方法对中肋骨条藻Logistic生长模型拟合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高效准确的Logistic生长模型拟合方法,对中肋骨条藻在不同浓度二价镉[Cd(Ⅱ)]胁迫下的Logistic生长曲线,分别用Excel、Origin和Matlab 3种软件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拟合后的R2大小顺序为Matlab>Origin> Excel;采用Excel非线性拟合中的四点法拟合效果优于叁点法。提示Matlab(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进行非线性化多次迭代)是3种软件中对Logistic生长曲线拟合的最优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赵行行,刘妍忻,宋明,宋国斌,丁光辉[2](2018)在《东港赤潮监控区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东港赤潮监控区的实测数据,选取透明度、pH、水温、盐度、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磷酸盐、总氮(TN)和硅酸盐等9项环境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影响该海区典型赤潮藻类——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影响该海域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水温、硅酸盐和磷酸盐。另外,COD、pH、透明度及盐度等环境因子也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11期)

王志宝,赵奎峰,梁黎明,杜荣斌,王仁龙[3](2018)在《温度、盐度和硅酸钠浓度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了模拟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不同温度(10、15、20、25、30、35℃)、盐度(10、15、20、25、30、35)和硅酸钠添加浓度(0、2、5、10、15、20 mg/L)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培养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株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10℃低温也能正常生长,最适盐度为30,最适硅酸钠添加浓度为5 mg/L.在适宜温度、盐度和硅酸钠添加浓度条件下,其增殖过程基本符合单胞藻的S形生长曲线.藻体在高温(35℃)时不能繁殖、盐度低于25时生长较差,硅酸钠添加浓度在0~5 mg/L时,随浓度增大,藻细胞最大密度逐渐增大,超过10 mg/L时,藻体繁殖受到抑制.养殖生产中,可通过适当提高温度和盐度,添加适量硅酸钠以提高产量,降低饵料系数和成本.(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8年03期)

丁宏艳[4](2018)在《源于一株高效溶藻菌的活性物质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作用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速度的加快,海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赤潮问题更是严峻。中肋骨条藻作为赤潮优势藻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近海海域,曾多次引发赤潮,对海洋生态、鱼类养殖造成严重危害,寻找环保高效的赤潮治理方法刻不容缓。本课题组筛选得到一株对中肋骨条藻具有高效抑藻活性的菌株Chitinimonas prasina LY03,为了探究其抑藻机理,本研究以从LY03中提取的杀藻活性物质为研究对象,探究中肋骨条藻在杀藻物质胁迫下形态变化以及生理生化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LY03杀藻活性物质作用时间短,且效果稳定。杀藻活性物质添加浓度为0.2μg/mL即可对藻细胞造成严重破坏,48h内细胞密度为106/mL的中肋骨条藻几乎全部死亡,这种低剂量、短时间达到明显的溶藻效果,暗示其为一种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溶藻物质。(2)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处理组藻细胞3h内连接刺断裂,分成单个细胞,之后细胞膜破裂,硅质壳打开,内容物流出。透射电子显微镜则可以看到叶绿体片层结构遭到破坏,线粒体膜结构逐渐破裂,最终只剩一个空壳。说明杀藻活性物质对藻细胞损伤严重。(3)检测藻细胞的叶绿素含量,发现在溶藻物质加入期间,藻细胞的叶绿素含量一直下降。检测藻细胞的最大光合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相比对照组,处理组的含量都显着下降。由此可见LY03杀藻活性物质对藻细胞的光合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4)在杀藻活性物质胁迫下,藻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糖类均显着下降,脂肪酸种类变少,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抗氧化系统反应迅速,但是由于长期的氧化压力,抗氧化系统崩溃无法清除过多的ROS,导致细胞内物质被氧化,MDA含量升高,细胞膜系统损伤,最后死亡。(5)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内光合基因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光合系统相关基因psbD和rcbS在3h时出现上调,来以此抵御外界环境对藻细胞造成的影响。但是由于藻细胞受到的损伤太严重,已经无法修复。最后藻细胞光合基因几乎不表达,说明藻细胞光合系统崩溃,藻细胞已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由龙[5](2018)在《人工上升流羽流分布及其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上升流被认为是一项有潜力的地球工程,通过将富含营养的海洋深层水提升到真光层,从而刺激浮游植物的生长,提升生物碳泵的效率,缓解气候变暖。人工上升流可以通过调节工程参数进而形成不同环境参数的羽流,其中包括羽流的浓度、营养盐总量和分布以及湍流强度等。这些变化会进一步的影响羽流所能刺激的藻类的生长状态和群落结构,从而极大地影响人工上升流工程的固碳能力。目前有关人工上升流的研究多集中在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和能量利用率等工程设备方面,一直缺少有关上升流羽流参数对人工上升流生物固碳作用影响及影响机制的研究。本文从验证人工上升流羽流数学模型、制造可控湍流的养藻设备以及湍流强度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影响叁个方面研究人工上升流系统的设置对其固碳能力的影响,为理解上升流海域生物化学参数的变化以及准确评估人工上升流对生物固碳作用的影响,提供理论实验方法和设备的支撑。人工上升流羽流模拟实验根据樊炜等前期理论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实验室水槽模型,研究分析了深层水羽流被提升后与周边海水的稀释过程及其形成的羽流轨迹,并且通过与CFD仿真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人工上升流工程参数控制深层水羽流稀释和中性浮力深度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了探究人工上升流羽流对浮游藻类生物固碳的影响,我们研究并设计了可产生可控湍流的藻类培养设备,利用单点测速和能谱分析等手段,全面分析了藻类培养设备内部的湍流强度及分布,并建立了湍流动能耗散率ε与振动参数-频率的经验公式。实际测量的湍流分布与姚钟植同学的STAR-CCM+仿真模拟结果相互吻合,从而证明了基于轨道震动的可控湍流藻类培养设备是一种可以产生各项同性且均质湍流的稳定实验体系。该体系可模拟中高等湍流强度区域的海域情况,适用于实验室研究湍流对藻类影响的实验条件。在验证人工上升流羽流数学模型后,研究了在营养盐和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湍流强度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观察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加,硅藻细胞的生长速率会变大。可以据此推测在以中肋骨条藻为优势种的藻类群落中,人工上升流不仅仅作用于营养盐方面,在流体参数方面的改变也会显着影响藻类的固碳作用。因此后续需要更加系统的分析研究人工上升流对生物固碳作用的影响。人工上升流对于海域的影响是复杂的,本实验的探究仅仅是一小步,未来有待系统地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5)

龙孟苓,张琦,梁霞,陈学萍,何池全[6](2018)在《互花米草浸提液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互花米草凋落物为化感供体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凋落物浸提液(0、0.02、0.04和0.10 mg·L~(-1))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化感效应,分离鉴定互花米草浸提液中的抑藻化感物质成分。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凋落物浸提液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质量浓度为0.10 mg·L~(-1)时,互花米草凋落物浸提液对中肋骨条藻的抑制率达到69.2%;各实验处理组的中肋骨条藻细胞内的叶绿素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而丙二醛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对互花米草凋落物浸提液进行抑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其化感物质主要为长链脂肪酸,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亚油酸、油酸。(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章哲超,胡佶,刘淑霞,张偲,刘小涯[7](2018)在《纳米二氧化硅与汞(Hg~(2+))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联合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材料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部分纳米颗粒物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废弃物排放等途径进入海洋.当纳米颗粒物与海洋中的污染物(如与重金属)共存时,因其独特的物化特性往往会成为污染物的良好载体并在生物体内累积,从而增加已有污染物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对海洋环境构成潜在的生态风险.已有的研究更多关注单一纳米材料的生态毒性效应,有关纳米颗粒物与污染物的复合生物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研究了已广泛应用的纳米Si O2与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Hg~(2+)对东海常见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Hg~(2+)会抑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24 h-EC50、48 h-EC50和72 h-EC50值分别为56.3μg·L~(-1)、58.6μg·L~(-1)和36.8μg·L~(-1);低浓度的纳米Si O2(1 mg·L~(-1)和5 mg·L~(-1))未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而较高浓度的纳米Si O2(≥10 mg·L~(-1))会显着(P<0.05)抑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并且提升微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影响微藻的抗氧化系统.添加1 mg·L~(-1)纳米Si O2会增强Hg~(2+)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抑制作用,Hg~(2+)的24 h-EC50和48 h-EC50分别下降至41μg·L~(-1)和43μg·L~(-1),虽然1 mg·L~(-1)纳米Si O2本身没有对中肋骨条藻产生生长抑制作用,但是能够明显增强Hg~(2+)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纳米Si O2对Hg~(2+)有着较强的吸附能力,在60 min时,100 mg·L~(-1)纳米Si O2对100μg·L~(-1)的Hg~(2+)的吸附率为90.08%,最大吸附量为5.92 mg·g~(-1).吸附了Hg~(2+)的纳米Si O2在中肋骨条藻内的累积可能是造成这种协同毒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杨晓菲[8](2018)在《不同光照强度对中肋骨条藻恢复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海海区的沉积物中存在大量的硅藻细胞,这些细胞通常被认为处于休眠状态,一旦由于上升流或者生物扰动等因素重悬浮回到适宜的环境中,会重新恢复生长,其中有些种类会大量繁殖,甚至形成赤潮。各种环境因素对硅藻的休眠、萌发以及营养生长都可能造成影响,其中光照是硅藻营养生长的重要的能量来源,并且是能够引起硅藻休眠期细胞重新恢复生长的重要“开关”。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在以光照强度为研究因子的条件下,典型的赤潮种中肋骨条藻的营养生长及其休眠期细胞重新萌发恢复生长的过程中光合作用特性的改变,阐明中肋骨条藻萌发的最适光照强度,并试图解释中肋骨条藻从休眠状态萌发后如何能在与其他水体浮游植物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并可能形成赤潮。本研究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是中肋骨条藻的营养细胞及其休眠期细胞,研究了四种光照强度条件下(50、150、250、350μmol·m-2·s-1)收集的中肋骨条藻低温黑暗保存一段时间后,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50、150、250、350μmol·m-2·s-1)下,藻细胞重新恢复生长的变化情况。主要从生长状况(细胞密度、胞外营养盐的吸收)和相关的光合参数如光系统II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叶绿素aa(Chl a)、快速光曲线斜率(α)、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以及饱和光强(Ik)等方面,对比不同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营养生长,研究其恢复生长过程中不同光照强度条件对其光合活性及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与其他3个实验组(光照强度为150、250、350 μmol·m-2·s-1)相比,中肋骨条藻处于营养生长时,在50μmol·m-2·s-1光照强度条件下,藻细胞的光合活性和细胞增殖速度最高,细胞密度可以达到为116×104 cells/mL,比其他实验组分别多了 37.25%、67.05%、59.03%。而在光照强度为150、250、350μmol·m-2·s-1的条件下,由于受到光抑制,藻细胞会更快达到稳定期,虽然光合活性只有轻微幅度的降低,但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因此,中肋骨条藻营养生长时的最适生长光强为50 μmol·m-2·-1。(2)50μmol·m-2·s-1光照强度条件下收集的中肋骨条藻低温黑暗保存后,藻细胞的光合活性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黑暗保存20天的休眠期细胞,基本检测不到光合活性(Fv/Fm、α、ETRmax、Ik),但藻细胞仍然具有色素体,并在重新接受光照后的6天内基本恢复到营养生长状态,休眠期细胞重新接受不同光照强度条件均能恢复生长。对比于营养细胞在较低光照条件下生长得更好,休眠期细胞能重新恢复生长的光照范围更广。(3)在四种光照强度处理下(50、150、250、350 μmol·m-2·s-1)适应生长且收集的中肋骨条藻细胞,在低温黑暗保存一段时间后,休眠期细胞重新接受光照(50、150、250、350 ^mol.m·2·s-1)恢复生长,结果表明,与恢复生长时较低光强(50、150 μmol·m2·s-1)实验组相比,恢复生长时较高光强(250、350μmol·m-2.s-1)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藻细胞均能更快地恢复生长、拥有更高的光合活性。因此,与营养细胞在较低光照条件下生长得更好不同,休眠期细胞在高光强条件下能更快更多地恢复生长形成大量的营养细胞,恢复生长时的最适光强为350μmol·m-2·s-1。我们推断在上升流等因素的作用下,自然海区中分布于较高水层的中骨条藻休眠细胞能够快速萌发,而营养细胞最适生长的水层较低,在较高的水层中营养细胞生长受到显着抑制。因此沉积物中大量的休眠细胞如中肋骨条藻等赤潮藻在较高水层萌发后其生长可能更快,从而在种群竞争中占据优势,进而导致水华的发生。(4)在中肋骨条藻休眠期细胞重新接受光照恢复生长的早期,培养基中氮营养盐和硅营养盐的浓度没有显着性变化,说明其影响很小。细胞对磷营养盐有较为明显的吸收,说明磷营养盐为中肋骨条藻休眠期细胞恢复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充足的营养盐是休眠期细胞重新恢复生长的重要保障。(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王志宝[9](2018)在《中肋骨条藻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生物絮团培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快速发展,这种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养殖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设备投入大,运营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制约了其推广。一种低运营成本、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生物絮团技术顺势兴起。但其水质调控依赖高价微生态制剂、絮团及功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丞待解决。本文通过对自然海域中,中肋骨条藻分离培养,探究了其最适培养条件以及中肋骨条藻在生物絮团快速构建中的应用,以期为生物絮团稳定性研究、养殖饵料营养强化、水质稳定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1生物絮团中优势藻种的分离与培养自然海域低洼处与养殖工厂排污口衔接处,其中生长大量的藻类,大多具有良好的不良环境耐受性与良好的净水作用。本实验采用改良微吸管分离法,分离了鱼腥藻、具槽直链藻、中肋骨条藻3种可能应用于生物絮团快速形成的藻种,并对3种藻进行扩种培养,从藻体生理生态,分析应用可能性。结果表明:鱼腥藻、具槽直链藻均不适于应用于生物絮团技术,中肋骨条藻适于添加到生物絮团中。2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最佳生长条件的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了模拟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不同温度(10、15、20、25、30、35℃)、盐度(10、15、20、25、30、35)和硅酸钠添加浓度(0、2、5、10、15、20 mg/L)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培养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株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10℃低温也能正常生长,最适盐度为30,最适硅酸钠添加浓度为5 mg/L。在适宜温度、盐度和硅酸钠添加浓度条件下,其增殖过程基本符合单胞藻的S形生长曲线。藻体在高温(35℃)时不能繁殖、盐度低于25时生长较差,硅酸钠添加浓度在0-5 mg/L时,随浓度增大,藻细胞最大密度逐渐增大,超过10 mg/L时,藻体繁殖受到抑制。养殖生产中,可通过适当提高温度和盐度,添加适量硅酸钠促进繁殖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和成本。由于中肋骨条藻具有高、低温均能生长且适盐较高的特点,且其长链多刺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参与生物絮团的发育形成,因而在海水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将是未来生物絮团生态养殖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3生物絮团中最适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了模拟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不同中肋骨条藻(0、0.5、1、3、5×10~4个细胞/m L)添加量对生物絮团中固体悬浮物,水体中铵态氮、亚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最适添加量为(1-3)×10~4个细胞/mL。在该添加量下,水中藻体生长状态良好,固体悬浮物在5-7 d比其他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水中铵态氮、亚硝态氮相对较低,但比其他组没有显着优势(P>0.05)。4生物絮团中最适中肋骨条藻、有益菌添加量、C/N比最佳组合的研究通过正交实验分析了模拟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不同中肋骨条藻添加浓度(1、3、5×10~4个细胞/mL),有益菌添加量0.1、0.5、1×10~5 CFU/m L)不同C/N比调控(10:1、15:1、20:1)对水中生物絮团的影响,找到最佳组合。试验测定水中铵态氮、亚硝态氮、总固体悬浮物的含量。结果表明:C/N比调控选择20:1,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在1×10~4个细胞/mL与有益菌添加量1×10~5 CFU/mL为最佳组合。但与C/N比调控选择20:1,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在2×10~4个细胞/mL,有益菌添加量0.5×10~5 CFU/mL组合;C/N比调控选择20:1,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在3×10~5个细胞/mL与有益菌添加量0.1×10~5 CFU/mL两个组合差异不显着。重复试验中最佳组合对水质调节效果较好,总固体悬浮物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8-04-01)

张偲,陈晓华,谭丽菊,王江涛[10](2018)在《纳米TiO_2对中肋骨条藻和杜氏盐藻的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其进入海洋环境的风险,目前急需探明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本文选用常见的纳米TiO_2(nano-TiO_2)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进行微藻的生长抑制实验,测定微藻叶绿素的含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探究了nano-TiO_2对两种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的毒性效应。同时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微藻对nano-TiO_2的吸附作用,并初步研究了nano-TiO_2的沉降效应。结果表明,nano-TiO_2对海洋微藻S.costatum和D.salina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均有抑制,且对两种微藻的毒性大小相似;nano-TiO_2会被微藻吸附,对微藻产生氧化损伤,抑制微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是nano-TiO_2对微藻产生毒性的主要原因;因nano-TiO_2在实验介质中会发生沉降,实际所有实验结果均在低于原设定浓度下获得。(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中肋骨条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东港赤潮监控区的实测数据,选取透明度、pH、水温、盐度、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磷酸盐、总氮(TN)和硅酸盐等9项环境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影响该海区典型赤潮藻类——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影响该海域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水温、硅酸盐和磷酸盐。另外,COD、pH、透明度及盐度等环境因子也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肋骨条藻论文参考文献

[1].孙鹏,孙源.3种方法对中肋骨条藻Logistic生长模型拟合的比较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赵行行,刘妍忻,宋明,宋国斌,丁光辉.东港赤潮监控区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影响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8

[3].王志宝,赵奎峰,梁黎明,杜荣斌,王仁龙.温度、盐度和硅酸钠浓度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8

[4].丁宏艳.源于一株高效溶藻菌的活性物质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作用过程[D].厦门大学.2018

[5].由龙.人工上升流羽流分布及其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8

[6].龙孟苓,张琦,梁霞,陈学萍,何池全.互花米草浸提液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8

[7].章哲超,胡佶,刘淑霞,张偲,刘小涯.纳米二氧化硅与汞(Hg~(2+))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的联合毒性效应[J].环境化学.2018

[8].杨晓菲.不同光照强度对中肋骨条藻恢复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8

[9].王志宝.中肋骨条藻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生物絮团培养中的应用[D].烟台大学.2018

[10].张偲,陈晓华,谭丽菊,王江涛.纳米TiO_2对中肋骨条藻和杜氏盐藻的毒性效应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藻类ITS区序列比对(局部),PDF、PD...藻类ITS区序列比对(局部),KMF、KM...(B2)2011年8月现场样品中东海原甲藻...不同氮磷处理组营养盐浓度及吸收速率...海洋卡顿藻(椭球形)的测试结果中肋骨条藻ITS区PCR扩增产物胶...

标签:;  ;  ;  ;  ;  ;  ;  

中肋骨条藻论文_孙鹏,孙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