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明州港(今宁波港)这一早期的“海上茶路”因“禅茶文化”交流而著称。明州港不仅仅是人们一般意义上的茶叶贸易的海上通路,更是中国茶禅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输出地和东方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话的海上通路。本文通过梳理宁波雪窦寺四位高僧与茶的不解之缘,论述宁波佛教与茶的因缘相合,以及雪窦寺禅茶文化从宋代到近代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雪窦寺;雪窦重显禅师;无准师范禅师;雪窦石奇禅师;太虚大师
“明州港这一早期的‘海上茶路’最初是源自于‘禅茶文化’交流而著称,僧侣们当初从中国引茶、栽种、品饮并没有投入到也不可能投入到茶叶的商业行为中,故为一种文化行为的传播与交流。由此可见,明州港不仅仅是人们泛指茶叶贸易的海上通路,更重要的是中国茶禅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输出地,也是东方文明与物质的对话的海上通路”[1](P31)。中国禅茶文化的输出,涉及到从古明州港往返并对“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性僧人:日本遣唐使最澄和尚与空海和尚,日本遣宋使荣西禅师、希玄道元、圆尔辨圆,高丽国遣宋使义通、义天禅师等。“尤其是日本高僧荣西先后两次通过明州港入宋求法,回国后写下了《吃茶养生记》。随后,日本遣宋使希玄道元禅师、圆尔辨圆禅师先后通过明州港入宋求法。归国后,分别制订了《永平清规》和《东福寺清规》。两部‘清规’均有寺院茶礼和茶事规范。宋代,高丽国高僧义通、义天曾先后通过明州港入宋求法”[2](P87)。
上述与海外僧人的种种缘由,引申出宁波佛教与茶的因缘。尤其是宋代之后,宁波“曾有多位高僧赴日本传播佛学和茶禅文化”[3](P16)。历史上,宁波诸多寺院——天童禅寺、阿育王寺、保国寺、雪窦寺均与茶有着不解之缘。本文以雪窦寺为例,对雪窦高僧的茶事因缘作简要探究。
雪窦寺,全称雪窦资圣禅寺,坐落于“秀甲四明”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雪窦山山心,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雪窦寺晋代开山,初建于千丈岩瀑布口,称瀑布院。唐会昌元年(841)移建今址。唐代成为“十方禅院”,两宋时期佛事兴盛,尤在南宋时被敕封为 “五山十刹”之一,与杭州灵隐、天台国清、宁波天童诸寺齐名,为寺院最高级别。明代列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民国跻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雪窦寺因五代时布袋和尚于此应化,继而成为“弥勒应迹圣地”。现寺内有雪窦山大慈弥勒大佛。
虽然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词义延伸的原因,但其内在动力却源于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思维。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其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概念隐喻基于两域的相似性,通过意象图式的映射,使人体词具有了除本义以外的含义;概念整合通过动态的概念合成,将人体词在抽象、复杂或新奇语境中的含义构建出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阐释了人体词语义转移的机制和过程。
雪窦寺历代驻锡高僧众多。《五灯会元》有不下十位“雪窦禅师”被记录,这充分表明了雪窦寺在禅宗丛林中的重要地位。资料中比较有名可考者大约有十一位高僧大德[4],他们是——
由于测量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题项的归类和量表构成与前人和本研究设想保持一致,因此使用AMOS 17.0软件,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建立结构模型,以检验变量间的路径系数是否显著,进行假设验证。除了可以处理多个因变量,结构方程模型的另一个优点是构建竞争模型,根据各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的优劣情况来决定哪个模型最可取。根据研究假设,本文分别构建了全模型M0、修正模型M1和研究模型M2,各模型的拟合指数如表3所示。
常通禅师、智觉延寿禅师、明觉重显禅师、道荣觉印禅师、知和庵主、无准师范禅师、大歇仲谦禅师、野翁炳同禅师、无印大证禅师、石奇通云禅师、太虚大师。
目前,资料可查有茶事记录的是四位高僧——明觉重显大师、无准师范禅师、石奇通云禅师和太虚大师。
一、雪窦重显禅师茶事因缘
北宋雪窦重显禅师(980~1052),遂州(今四川遂宁)人。俗姓李,字隐之。年少投益州成都普安院之仁诜出家。受戒之后,礼拜于复州(今湖北天门)北塔崇胜院参谒云门下二世光祚禅师,在其身边修学五年后来到庐山林禅师的寺院,小住一段时间后,到池州(今安徽贵池)景德寺担任首座。然后再到杭州灵隐寺,在僧众中甘于寂寞修持三年后任住持。其后,经好友曾会推荐到了苏州吴江太湖洞庭山(现称西洞庭山)翠峰禅寺担任住持近三年。
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曾会出任明州(今宁波)知府,派专使到苏州迎请重显禅师赴任雪窦山资圣寺住持。重显禅师一生担任住持三十一年,仅在雪窦寺就长达二十九年,名闻遐迩。后经驸马都尉李遵勖奏请,仁宗皇帝赐予紫衣。又经宰相贾昌朝(998~1065)奏请,敕赐“明觉大师”之号。其语录也被门人写成为《明觉禅师语录》或《正智明觉雪窦显禅师语录》。
重显禅师住持雪窦寺后,非常注重禅寺仪规,大扬云门宗风,对寺众参禅修行和生活规范进行了重整,包括寺院“茶话”和“普茶”在内,使寺院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致使远近禅僧云集,参谒受法,由是“四方翘楚,皆臻法席”,故后人称他为云门宗 “中兴之祖”。由于重显禅师久住雪窦山,后世多以“雪窦禅师”称之。重显于皇祐四年(1052)入寂,世寿七十三,谥号“明觉大师”。
——僧问归宗(禅师):如何是佛?宗云:我向你道,还信么?云:和尚言重,争得不信?宗云:只汝便是。别云:侍者寮里吃茶去!
(1)二元金属体系.在零价铁的表面镀上适当比例的其他还原电位较高的金属用以增加铁表面的活性吸附点,形成Fe0核-贵金属壳的结构,具有稳定的热力学性质,防止了零价铁的氧化.常见的金属有镍、铜、钯等.目前该技术多用于脱氯反应,研究表明[63],改变Ni/Fe二元体系中Fe与Ni的配合比,腐蚀速率或反应寿命会随之产生变化,同时脱氯反应速率仍能保持较高的数值.
雪窦重显禅师涉茶文字主要见于《明觉禅师语录》(宋·惟盖竺编,《大正藏》第47册)。重显禅师在丈寮或法堂的上堂说法过程中,既有举例古代禅师公案“举古”说,又有举出古人公案之后加以简单评量、论议的“拈古”说,举古与拈古常常相互结合使用。两者无非是向门人和参禅学人宣示,启悟门人和参学者达到解脱的道理。如重显禅师举睦州道明禅师(俗姓陈,“四众”称他为“尊宿”)关于赵州“吃茶去”公案进行拈古和勘辩并与僧问答:
睦州问僧:近离甚处?僧云:河北。睦州云:河北有个赵州和尚,曾到么?僧云:某甲近离彼中。睦州云:赵州有何言教示徒?僧云:每见新到便问曾到此间来么,云曾到,赵州云吃茶去!忽云不曾到,赵州亦云吃茶去!睦州云:惭愧。却问僧:赵州意作么生?僧云:只是一期方便……
还有像有宝华侍者来到洞庭翠峰禅寺,重显关切地问:“宝华寺有多少僧众?”想不到这位侍者不懂礼数,勃然跳起说:“不劳和尚如此”。意思是请和尚不必关心其他寺院之事。其文字如下:
师云:我好好问,尔勃趒作什么?侍者云:不得放过。师云:真师子儿,吃茶了。师把住云:适来得恁么无礼。侍者拟议,被师一掌云:归去分明,举似宝华。
在这里,重显所说“真师子儿,吃茶了”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示“你还真的以为你在狮子大吼吗?”(“师子儿”意同“师子吼”或“狮子吼”——所谓佛祖在大众中讲决定之说而无所畏惧的一种表现形式。宋释原妙有句:“师子吼,师子吼。师子儿,无前后。蓦然直下翻身,便解人前开口。”)此处“吃茶了”意思同“吃茶去”,重显禅师好言让侍者参赵州“吃茶去”禅机,想不到侍者欲辩其说法,被重显禅师一掌打去“棒喝”了。
通常若有僧来寺院看望,重显禅师除了让人参悟赵州“吃茶去”之外,也会让学人吃一碗“赵州茶”。如:
有数人新到至。师云:新到那?僧云:是!师云:参堂去!僧便去。师复唤来,来,其僧却回。师云:洞庭难得师僧,与尔一碗茶吃!
(4) 质谱条件。离子源:电喷雾离子源(ESI);扫描方式:负离子监测模式和正离子监测模式;检测方式:多反应监测(MRM);毛细管电压4.0 kV;雾化器(N2)压力35 psi;干燥气(N2)温度350℃;干燥气(N2)流速10 L/min。
此类“勘辩”甚多,如:重显禅师与前来参拜负责人(参头)一段对话,当第二位负责人回答不出“两刃交锋作么生”这一问题时,重显禅师同样让他吃茶:
却问第二副将:作么生?僧茫然。师云:一状领过吃茶了。师把住参头云:适来公案,者里即恁么,堂中作么生举。僧拟议。师打一坐具推出。
推进竹文化旅游提档升级。依托竹林基地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竹文化与竹景观、竹编工艺以及竹建筑的深度融合,创建一批竹建筑小品、竹博园、竹文化主题公园、竹林康养基地、竹林小镇等。将符合条件的竹林主题公园、竹林康养基地、竹林小镇优先纳入省级示范点,择优支持申报国家示范点。
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过程中,列车通信网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负责信息传输,而且还要执行某些重要的控制逻辑,因此,列车通信网络通信质量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现场普遍发生的列车通信网络故障,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而提出整改建议。
“翠峰一箭已射雪窦,雪窦一箭当射何人?”重显禅师对赵州“新到吃茶”“曾到吃茶”之“新到”“曾到”机锋参究从未间断且不断延续。重显禅师从翠峰禅寺来到雪窦寺担任住持以后,以茶说法,以茶导禅,意犹未尽。如:
有良周上座到,师作瞌睡势。僧云:新到相看。师不应。僧又云:新到相看。师高声云:阿谁?僧云:新到!师云:已知参堂去。僧云:某甲是大龙受业。师喝云:漆桶谁识尔。僧便近前人事。师云:好好礼拜著,相看了。师云:还识宗首座么?僧云:是师兄。师云:尔为什么钝致他?僧云:和尚休得也。师云:踏破草鞋汉,不能打得尔,且坐吃茶!
良周禅师到访,雪窦重显假装作瞌睡状。良周禅师对雪窦说道:“新到的来看你来了。”雪窦重显不语,良周禅师又说一遍:“新到的来看你来了。”片刻,雪窦重显高声喊道:“你是谁?”良周禅师回答:“新到!”雪窦重显说:“参堂去!”最后,雪窦重显把这一问答落脚在赵州“踏破草鞋”和“吃茶去”机锋语之中。“吃茶去”公案众所皆知,而赵州“踏破草鞋”则另有禅机:宋代诗人刘应时《义上人归自武林戏作四偈》说:“行脚从来笑赵州,草鞋踏破竟何求。”《景德传灯录·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载有“赵州脱草鞋放在头上”的典故。清代钱谦益《石林长老七十序》:“赵州年一百二十八,十方行脚。则七十已后,正其整理腰包,办草鞋钱之日也。”
无准师范(1179—1249),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氏,四川梓潼(今四川绵阳)人。九岁时成为昭庆院道钦禅师弟子,绍熙五年(1194)受具足戒,入成都正法寺请益尧老宿坐禅之法。一日,尧老宿说:“禅为何物,坐的是谁?”无准禅师略有醒悟。庆元元年(1195)于成都正法寺坐夏(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二十岁投育王山秀岩师瑞禅师,后参松源崇岳(临济宗杨岐派高僧)、破庵祖先禅师(临济宗杨岐派高僧)而大悟。不久复还灵岩寺居第一座。嘉定二年(1209)跟随和侍奉破庵祖先禅师。嘉定六年(1213)住梨洲(四明山);嘉定十三年(1220)入庆元府清凉禅寺;嘉定十六年(1223)入镇江府焦山普济寺住山。宝庆元年(1225),无准师范禅师驻锡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四年多。其后在绍定二年(1229)驻锡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
——举:镜清(禅师)问僧:赵州吃茶去,尔作么生会?僧便出去。清云:邯郸学步。师(雪窦重显)云:者僧不是邯郸人,为什么学唐步?若辩得出,与尔茶吃!
雪窦重显是云门文偃下三世,是宋代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崇尚赵州禅机,如“吃茶去”等,提出“一切法皆是佛法”,认为自然、社会和身边一切东西皆是佛法。重显曾经在离开四川后先游历湖北地区,在郢州(今湖北钟祥)的大阳山寺担任知客,与前来挂单的一位禅僧议论当年法眼宗文益与赵州和尚的侍者关于“庭前柏树子”公案时,共同参究而领悟;重显禅师好友曾会对参究“赵州勘婆”公案抱有浓厚的兴趣,重显到雪窦寺后,作为明州太守的曾会又将此公案向重显请教,重显禅师予以巧妙点示;更为重要的是重显禅师在其《雪窦颂古》(又名《颂古百则》)中,仅赵州禅师公案就收录了十一则,占《颂古百则》十分之一之强。这与重显禅师本人推崇和喜欢赵州禅师公案不无关系。有一点需要说明:雪窦《颂古百则》影响既大,其中与茶相关的公案亦随着《颂古百则》的影响而广为传播。虽然中国禅宗是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为标榜,然而在传法和发展过程中又离不开文字,所以圆悟克勤则接过重显禅师接力棒,以《颂古百则》为蓝本,评唱记录集成了“宗门第一书”——《碧岩录》。
“时太守曾学士入院相访,茶果次”。“师在大龙为知客,李殿院到山茶话次”。“保福到庵主处,茶话次。”有客来访,或正赶上寺院举行“茶话”活动,重显禅师不论在哪个寺院,总以茶相待,或“且请吃茶坐次”。
2.4.4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酸碱度) 取注射用硫酸核糖霉素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制成含硫酸核糖霉素50mg·mL-1的溶液。
《明觉禅师语录》记载重显禅师或举古、或拈古、或勘辩时与茶相关的内容如下:
——中山主为师煎茶。师问僧:尔随例吃茶,将何报答?僧云:因风吹火。师不肯,自代云:难为和尚。复云:还会么?僧云不会。师云:尔也须煎一会茶始得。
——举。则川(禅师)与庞居士摘茶次。士(庞居士)云:法界不容身,师还见我么?川云:若不是老师,洎与庞公答话。士云:有问有答盖是寻常。川不管。士云:适来莫怪相借问么?川亦不管。士喝云:者无礼仪汉,待我一一举似明眼人去在。川拈茶篮便归。师云:则川只解把定封疆,不能同生同死。当时好与捋下幞头,谁敢唤作庞居士。
——举。僧辞大随(禅师)。随问:甚处去?云峨眉礼拜普贤去。随竖起拂子云:文殊普贤总在者里。僧画一圆相抛于背后。随云:侍者将一帖茶与者僧。
——因普请问僧:甚处来?云:摘茶来。师云:茶园里有玄沙见底,还见么?代但指露柱云:和尚问。又问僧:甚处来?云:摘茶来。师云:人摘茶茶摘人,不问你无底篮子重多少?代云:惯得其便。又问僧:甚处来?云:摘茶来!云:茶丛列作鼻孔,茶叶是你眼睛,作么生摘?代云:今日不著便。
——岩头、雪峰、钦山三人坐次。洞山点茶来,钦山闭眼。洞云:什么处去来?钦山云:入定来。洞云:定本无门,从何而入?老宿代云:大有人恁么会。别云:当时。但指岩头雪峰云:与者两个瞌睡茶吃。
国家昌盛,教育为本;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早期教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送山茶上知府郎给事》
谷雨前收献至公,不争春力避芳丛。
烟开曾入深深坞,百万枪旗在下风。
《谢郎给事送建茗》
雪窦重显禅师不仅有《洞庭语录》《雪窦开堂录》《瀑泉集》《祖英集》《颂古集》《拈古集》《雪窦后录》等著作(其弟子惟益、文轸、圆应、文政等记录),还是一位出色的诗僧,《全宋诗》收录有多首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形容他:“戒行清洁,彼教称为古德,故其诗多语涉禅宗,与道潜、惠洪诸人专事吟咏者,蹊径稍别。然胸怀脱洒,韵度自高,随意所知,皆天然拔俗。”而与茶相关诗作亦有五、六首,其中《送山茶上知府郎给事》《谢郎给事送建茗》《谢鲍学士惠腊茶》三首记录与明州两位知府——郎简与鲍亚之的茶事往来,可见其在官府的地位。这三首茶诗是:
陆羽仙经不易夸,诗家珍重寄禅家。
松根石上春光里,瀑水烹来斗百华。
《谢鲍学士惠腊茶》
丛卉乘春独让灵,建溪从此振嘉声。
使君分赐深深意,曾敌禅曹万虑清。
此外,还有《送新茶》二首与《和颂》一首:
《送新茶》
其一
元化功深陆羽知,雨前微露见枪旗。
收来献佛余堪惜,不寄诗家复寄谁。
其二
乘春雀舌占高名,龙麝相资笑解醒。
莫讶山家少为送,郑都官谓草中英。
《和颂》
为了促进套养混养工作,在常规的水产养殖工作中,可以为其套种鳜鱼、甲鱼等优良品种。在养鱼池塘内,在执行套养鱼种的过程中,不需要为其增加饲料、肥料等,以免给商品鱼的产量带来很大影响,也能确保其培育出鱼种,方便第二年对其放养,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能更好的保证鱼种的质量,也能达到有效的成本节约目的。
玲珑岩古寺,冠乎明越境。
海眼通洌泉,天心耸危岭。
尝游兴未阑,遐想神忽凝。
彼士真觉雄,相邻不孤迥。
吾爱济横流,孰云烦虑屏。
2)底板预应力锚索锚注加固技术。锚索下端采用树脂锚固剂或水泥浆进行锚固,及时施加预应力;锚索上段采用水泥浆实施带压注浆,使浆液扩散到底板深部岩体,增强锚索的锚固性能,提高底板锚固范围内的围岩强度。
采收可以用铁锨从垄的边缘入铲、将薯块挖出,也可以用机器从垄的一端入铲,随着挖收铲的向前移动,薯块就会被从土壤中翻出来了,然后再人工拾捡,收获时尽量避免损伤块茎并防止块茎大量遗漏在土中。
吾爱整颓纲,岂止浮根静。
栖梧瑞九苞,追风骏十影。
此外雪窦重显《颂古百则》有“明招茶铫”公案,引录如下:
乘时既磊落,照世非昏暝。
伫为王者师,三千统摩顶。
既然雪窦重显禅师主张“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也说明佛法无所不在,那么在逻辑上就给禅茶思想诠释带来极大的自由,既可以说禅无处不在,也可以说茶无处不在。“一切法皆是佛法”与佛法无处不在,便给门下弟子及参禅者领悟佛法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回旋的自由。难怪大德禅师在遇到学人问“什么是佛?”“什么是禅?”“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时,几乎都回避正面回答,只是根据场合的不同随意答之。与赵州和尚以“吃茶去”作答接引学人是一样的道理。如《雪窦颂古》中重显禅师的“别语”(引述古人某段语录,其中虽有答语,然而对此不满意,在此答语后另作答语,此为文字禅中的“别语”):
僧问归宗:如何是佛?宗云:我向你道,还信么?云:和尚言重,争(怎)得不信?宗云:只汝便是。别(重显禅师)云:侍者寮里吃茶去!
对于这个在禅宗丛林间重复无数次的提问,从来没有人做正面回答的。重显的回答也有多种,此番对话,重显认为归宗禅师的回答还不够含蓄,便说了“侍者寮里吃茶去!”采用毫不沾边的话来作别语。这一句“吃茶去”的别语,以此来告诫学人佛法无所不在,重要的是“自性是佛”。你要是真的不知作为佛性、自性的心法无所不在,那你就“吃茶去”吧。
顾我不争衡,与谁闲斗茗。
王太傅入招庆煎茶,时朗上座与明招把铫,朗翻却茶铫。太傅见,问:“上座,茶炉下是什么?”朗云:“捧炉神。”太傅云:“既是捧炉神,为什么翻却茶铫?”朗云:“仕官千日,失在一朝。”太傅拂袖便去。明招云:“朗上座吃却招庆饭了,却去江外打野榸。”朗云:“和尚作么生?”招云:“非人得其便。”师云:“当时但踏倒茶炉。”颂云:
来问若成风,应机非善巧。
堪悲独眼龙,曾未呈牙爪。
泉州官员王太傅(王延彬)来到招庆寺茶叙,正赶上寺内的朗(报慈慧朗禅师)上座与明招(明招德谦和尚)提壶煮茶,慧朗上座不小心把茶铫打翻了,王太傅见状问朗上座:“茶炉下面是什么?”“是捧炉神。”“既然有捧炉神,怎么还弄翻了呢?”慧朗上座答道:“千日位居高爵的人,也会有一朝丢官免职,这道理是一样的。”太傅拂袖而去。明招和尚说道:“上座啊,你吃的是招庆寺的饭,干吗不向正处行,却向外边走!”(野榸即是荒野中,火烧的木橛。)慧朗上座问:“那和尚你应该怎么说?”明招和尚回答:“我对他说这不是人为的,是捧炉神瞅着空子给弄翻的。”(禅宗机锋:这句话是狗咬人不露牙)。雪窦重显禅师对此评说:“当时这种情况就应该把茶炉也踢倒在地。”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上座,又称长老、首座、上首,亦指僧众出家年岁高者,有时亦为对僧人之尊称。铫,煮开水或煮茶用的器具。捧炉神,谓茶釜足呈鬼形。
“明招茶铫”大意如下:
牙爪开,生云雷,逆水之波经几回。
这则公案[5](P87),对话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圆悟克勤在《碧岩录》48则里说这是一次“作家相聚”(“作家”是禅宗对高人的尊称,有非常厉害的手眼),只是大家是都带着“一只眼”看问题,所以才“惹祸来也”。朗上座不会煎茶,还连累别人。果然,王太傅是一位很厉害作家,问起话来似有挖着坑让你跳下去的意味,见问:“茶炉下是什么?”当朗上座回答“捧炉神”时,果然中了王太傅的圈套(既然有捧炉神“护佑”,不该出现这样的事情啊)……对于后面的问答,却是禅宗机锋对峙。所以,雪窦重显禅师则暗合明招和尚之意,以“当时但踏倒茶炉”之言,干脆就泼郎泼赖下去,倒也见个活处(死句变成活句)。《碧岩录》说:“明招(和尚)虽是如此,终不如雪窦(重显)。”这则公案,本不是言句上的问题,结果却要向言句上辨个活处。
公式(1)中γ0表示截距,γ1表示虚拟变量系数,γ2表示稳健性对“好消息”的反应速度,γ3表示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系数,γ4表示稳健性对“坏消息”的反应速度,γ7表示γ4与γ2的差值,DRt表示虚拟变量,Rt表示公司在t会计年度的股票回报率,ε表示随机扰动项。
为产品选择颜色时,同时不能只单方面的考究颜色带来的正面情绪,还需要考虑到将颜色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作为共享骑行头盔,除了直接通过物理保护起作用来保护你的头部,在头盔统一的颜色的选取上,选择合理的颜色,起到的保护用户安全的作用更能事半功倍。在上述的研究中,不难发现红黄橙色系对安全头盔的应用是不错的选择。
雪窦重显最后的“来问若成风,应机非善巧”诗偈颂,出自《庄子·徐无鬼》,说郢人和匠石两人的技能非常神妙,意指王太傅的发问也有郢人运斤成风般的神妙。朗上座虽然回答得很妙 (奇特),但缺乏善巧方便,没有拿云攫石的手段,所以重显禅师感叹朗上座只是“独眼龙”。重显禅师看到朗上座粘皮着骨的情形,心生悲悯。朗上座与明招和尚所用均是死句,若要变为活句,就得看看雪窦重显禅师“踏倒茶炉”的手段。
对于雪窦重显禅师的这首诗偈,有学者剖析:“此诗用运斤成风的意象入诗,感叹禅者于机锋应对之时,死在句下,不能全机大用,宛如‘独眼龙’。作者设想如果能够踏倒茶炉,呈发大机大全,独眼龙就会变成腾云驾雾的蛟龙,纵是逆水倒澜也能冲破直上,游走自如。比喻开悟者气度的雄阔恣肆,精当贴切而形象可感。诗歌通过来问成风与应非善巧,独眼龙未呈牙爪、溺于死水,和明眼龙施呈牙爪、冲破逆浪这两组艺术形象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粘皮着骨和大用无方两种应机境界。”(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第三章“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
二、无准师范禅师茶事因缘
重显禅师以赵州禅师“吃茶去”开示学人的公案还有:
庆元府,是宋代的地名,因明州为宁宗潜邸,宋廷遂以年号为名,升明州为庆元府,府治设在鄞县 (今宁波市区),辖境相当于今日宁波地区(包括鄞县、慈溪、奉化、象山和舟山群岛及四明山一带)。这说明,无论是住梨洲(四明山),还住清凉禅寺,无论是住雪窦寺,还是住阿育王山,无准师范禅师均在宁波一带弘法利生,阐扬禅法。绍定五年(1232),无准师范禅师开始驻锡径山万寿寺,直到淳祐九年(1249)在径山万寿寺圆寂。其间,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赐“佛鉴禅师”号。有 “南宋佛教界泰斗”之称的无准师范禅师,有《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行世。
禅宗开悟他人常以“棒喝”启人,无准师范禅师在明州上堂启悟学人却以 “数人不要数尽,骂人不要骂着”点到为止。寒来暑往,在鼓寂钟停的冬夜小参时,“或提皓老布裈,或举赵州茶,或示云门饼”等禅门公案来开示学人。每每下堂后,无忘“烧一炷香,点一瓯茶,普礼三拜”敬佛。
无准师范禅师在住持雪窦寺期间,常在寻常茶饭的生活中透出禅机,来启悟学人。如有关赵州吃茶话头往往随口而出,但却总有意犹未尽之感。除此之外,无准师范在雪窦寺上堂常举“沩山摘茶”公案作为“摘茶”上堂开法化众:
——摘茶上堂。作家相见,有底凭据。迥无人处,聚头共语,寂子无端撼茶树。
沩山摘茶的禅宗公案来源于沩山与仰山的问答。沩山,即沩山灵祐禅师;仰山,即仰山慧寂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九载:
普请摘茶。师谓仰山曰: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请现本形相见。仰山撼茶树。师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山云:未审和尚如何?师良久。仰山云:和尚只得其体,不得其用。[6](P684)
普请摘茶之“普请”谓集众,也是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倡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集合僧众集体劳作的农禅制度。僧人摘茶是农禅的一部分,也是禅修“无修之修”的一部分。公案中的“子”是指仰山慧寂,亦称“寂子”。
这则公案,通过“茶”这一载体,来说明禅的“体”“用”关系,实际上也是茶和禅的体用关系,表示出追求禅的终极本性。灵祐说弟子慧寂是“只得其用,不得其体”。而慧寂回答师父灵祐是“只得其体,不得其用”。从体用关系而论,体用一如,也相当于“禅茶一如”之说。换言之,体何尝不是用,用何尝不是体呢?“禅宗说法,自古不被文字所束缚,也不可执着于文字。因为有心,茶可以是禅,禅可以是茶,没有先后之说”[7](P340).这也诠释了寂子(慧寂)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感兴于摘茶而形隐于茶园,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了。“仰山撼茶树”也许就是这层意思。或许是仰山慧寂禅师在言说自己“不自量力”的一种自谦,如同“蚍蜉撼大树”的道理。这也难怪沩山灵祐禅师曾以“寂子一句疑杀天下人”来赞美仰山慧寂的超脱。
无准师范禅师在雪窦寺以“沩山摘茶”公案启悟学人之外,也常以“参退吃茶”“巡堂吃茶”来告诫学人“禅”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家常茶饭。如:
——谢天童垠首座上堂。万别千差,处事同一家;事同一家时,万别千差。太白山前水磨日夜轮转不歇,乳峰寺里参退吃茶。
——师云:行者虽好接高宾,争奈手头短促。丹霞不解作客,未免劳烦主人。当时若自盛粥吃了,拽拄杖便行。免累佗古寺,无点污中却成点污。且如何免得?良久,下座巡堂吃茶。
禅是生活中的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境界,对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想要知道茶的滋味,你必须亲口喝。禅宗虽然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旨归,但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不妨听听无准师范禅师在一次重阳节上堂的开示:
——重阳上堂。九日重阳节,东篱赏菊花,歌欢公子事,淡薄野僧家。虽然淡薄,不妨别有滋味。且道是什么滋味?胶胶粘粘黄栗粽,苦苦涩涩茱萸茶。
——重九上堂。重阳九月九,个个尽知有。吃了茱萸茶,多是眉头皱。唯有陶靖节独欢颜,解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俗气不除。
茱萸是常绿带香植物,具备逐寒祛风、杀虫消毒的功能。古时候重阳节都要喝茱萸茶,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或制作茱萸香囊佩戴。“吃了茱萸茶,多是眉头皱”,茱萸茶是什么滋味?与茶叶混合是什么滋味?只有自己喝了才知道,这和参禅是一个道理,禅味说不出,说得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体验。是 “苦苦涩涩茱萸茶”,还是“胶胶粘粘黄栗粽”,别人永远无法取代你的感受。
同样是在九月九,当人们在“或采菊,或登山,或赋诗,或饮酒”时,僧人在干什么呢?无准师范禅师说:“作什么?茶盐钱布施。”也就是用僧人采摘的茶或化缘得到的茶、盐、钱等进行布施。这说明茶叶或茶水同样可以作为僧人布施的物品之一。
“炷香瀹茗,以醒瞌睡”,无准师范禅师除了以茶启悟学人心田之外,还用焚香和煮茶饮用来驱除禅修时的瞌睡:
——上堂,六十四年作么生生憎佛祖?黄连未是苦,一笑翻身什么处去也。虚空独露,元来只在这里。下座,炷香瀹茗,以醒瞌睡。
早在唐代,僧人修禅打坐容易瞌睡,但允许以茶去睡意,以助禅修。唐封演写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此后,坐禅饮茶列入佛教丛林制度。
从无准师范禅师上堂举出真净克文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后需要吃茶,似乎看到僧人在法事活动结束(退堂)后“吃茶去”的场景:
——上堂。举:真净(真净克文禅师)示众云:头陀石被莓苔褁,掷笔峰遭薜荔缠。罗汉院里一年度三个行者,归宗寺里参退吃茶。有僧问:如何是佛?师呵呵大笑。
关于无准师范禅师禅事茶言众多,无论是举公案说明,还是自己效仿赵州“吃茶去”,均是借茶说事,由茶及道,由茶悟宗。再如:
——结夏小参……若谓是梦,觉者是谁?若谓是觉,因何有梦?我此众中必有智者,有则出来为我原看。若也原得,许你与沩仰父子畬田种粟。夜寝昼餐,捧水擎茶,不妨神通游戏。其或未然,铁船水上浮,莫道不疑好。
——师云:一二三四五六,得者自得,添者自添,终竟不知峰顶有几里。
归宗与南泉同行。一日告别,煎茶。师云:南泉惯将冷口吃人热物,若不是归宗,洎遭惑乱。然虽如是,可惜一铫茶。
最后,录无准师范禅师《沩山同僧楼上看雨》禅茶诗偈一首:
共乐升平道泰时,相逢终不展钥旗。
随宜淡饭清茶外,困卧闲行几个知。
三、石奇通云禅师茶事因缘
明代石奇通云禅师(1594-1663),娄东(今苏州太仓)人,俗姓徐,字石奇。石奇幼时家境贫寒,体弱多病,十岁丧父,寄养姐家。因笃疾间忽现一境,梦醒时分,曰:前途光明有大路,何故留寄于此!故辞母别家,遂在南广寺出家。
石奇出家后,勤奋好学,学贯内外。有一天,偶游嘉定(今上海嘉定区)护国寺,看到寺院墙上有中峰明本禅师所书偈语 “蹭蹬不随愚伴侣,蹉跎又恐落风尘”,遂发心往虞山隐修,刺血写经。后来听说天童密云圆悟禅师在金粟开法接众,石奇前往参礼,密云圆悟禅师对石奇“棒喝”无数。
某晚,石奇通云禅师在夜里走路,因过于专注,正好与另外一僧迎面相撞。顿时,他的鼻腔被碰血流不止。石奇通云禅师恍然醒悟,作了一首偈子送呈密云圆悟禅师,偈云:“某甲今年三十二,向来鬼窟作活计。忽然撞被鼻头时,但见鲜血流满地。”密云圆悟禅师看完后,知道他根基仍未稳健,心中尚有疑滞,还需要磨炼,因此没有给予印可,令他继续用功[8](P950)。某一日,石奇通云禅师入室请益,还未来得及开口问话,圆悟禅师一拄杖早已打下来。在这出其不意的“棒喝”之下,石奇通云禅师终于疑滞顿脱,豁然有悟。
此后,石奇奋志用功,并在天童密云圆悟禅师身边死心参究,不离左右十三年之久。崇祯十四年(1641)石奇通云禅师应密云圆悟禅师要求住持浙江灵鹫禅寺,大弘法化。及至后来,屡住名剎,又赴天台景星岩净居禅寺。
崇祯十六年(1643)雪窦寺被毁,缺少高僧住持,附近绅士乡亲延请再四,言辞非常恳切,思虑再三,石奇通云禅师遂于十七年(1644)杖策而至。这时候的雪窦寺,山空人静。对于雪窦山水奇峻的风光,石奇通云禅师不胜感叹欢喜。加之密云圆悟禅师对他曾言:“狗子无一只,折筯无一双,是汝住处,固在雪窦也。”于是,石奇通云禅师在辛苦恢复雪窦寺旧观的同时,一待就是十八年。于是,人们称他为“雪窦石奇禅师”。
雪窦寺中兴后,雪窦石奇禅师又先后住持普润禅院、香山禅寺、永嘉头陀山密印禅寺等道场。清顺治十七年(1660),雪窦石奇禅师重新回到出家之地南广寺。
康熙二年(1663)春,正当石奇通云重新欲回雪窦寺时,不料疾作圆寂,春秋七十岁,灵骨葬于妙高峰,嗣法弟子山夫行正继承席位。有《雪窦石奇禅师语录》《灵鹫语录》《景星录》《雪窦录》等著作行世。
明末清初,恰恰是禅宗大德们对赵州“吃茶去”公案或“赵州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雪窦石奇禅师事茶之语主要集中在《雪窦石奇禅师语录》(收入《明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6册),禅师以赵州“吃茶去”精神理念,通过“茶话”这样一个参禅悟道的契机和平台,启发学人走向内心清静。请看:
晚参:寻常吃茶,山僧未尝不说话,今晚说话,便唤是茶话。茶话说话初无有二,唯人妄计执着,故有差殊,所以寻常日用中,法法头头总是触途成滞。那里得自在去?大众不可道,山僧寻常二六时内并不为我们说佛说法、说禅、说道。又不教我们参话头、做工夫,如何若何。总拈一条拄杖,是也打,不是也打,不喊便骂。要我们挑柴担米、运土搬砖,不顾我们通身汗雨,亲近善知识,着甚要紧。
今晚居士设茶供众,毕竟为我们说禅,道佛法奇言妙句,令我们有个会处解处,一夏以来诚不空过。若作与么见解,莫道吃他果子,便是水也消不得。不见德山道,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么。山僧岂肯开着两片皮,鼓些粥饭气埋没汝等、涂汝汝等、轻欺汝等。然又不可道,既无言句,又无一法,便无佛无祖、无因无果、无是无非。一向无将去者便是永嘉大师道底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大可怖畏,又不可闻,山僧与么道,便乃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去,万年一念去。抱个死话头,等个会处。唤作黑山下鬼窟里,是守古墓底魂灵,直到驴年去未得究竟在。既然,毕竟如何向你们道,山僧者里也无毕竟,亦无无毕竟。若是个英灵汉子,与么不与么,才闲举着剔起便行,略较些子。
不然,山僧再举个古人公案向你们听,昔日赵州和尚问一僧云:曾到此间么?僧云:曾到。州云:吃茶去!又问一僧:曾到此间么?僧云:未曾到。州云:吃茶去!院主便问:和尚为什么曾到吃茶去,未到亦吃茶去。州便唤院主,主应诺。州云:吃茶去!你看他古人何等直截为人,人自不会,错过善知识。善知识何曾孤负汝来,遂击拂子云:还会么?山僧为汝颂出:曾到吃茶去,未到吃茶去,院主自不会,却来讨钝置。如何是不钝置的?高声唤云:大众吃茶去!便起。
在上述这段“茶话”文字中,雪窦石奇禅师最后以赵州“吃茶去”作为悟道“话头”,为的是让僧众开悟,更好地领悟“吃茶去”悟道因缘,直至“高声唤云:大众吃茶去!便起”。有人说:“‘茶话’是‘禅茶一味’的产物,它既为禅师的悟道契机提供了话头,又丰富了丛林的禅修生活,更为世俗人等、尤其是士大夫文人与寺院及佛教僧侣之间提供了互动平台,使人们在寺院的‘茶话’活动中寻觅到一种安宁平静、体味到在世俗社会中难以获得的觉悟。”[9](P21)
雪窦石奇禅师崇尚赵州“吃茶去”禅风,常常在上堂时阐扬,冲泡一杯让人能启心贞照、识以悟心、自性光明的菩提之茶。雪窦石奇禅师再次提醒学人:禅修是需要自己体验的,如同吃茶,“你替不得我,我替不得你”。请看——
恒觉上座请上堂:山僧福薄身多病,升座明明强自持。道谊难辞恒老宿,当阳举似知音知。大众且道:知后又作么生。你替不得我,我替不得你,各自归堂吃茶去。
又看:
僧问:东山水上行意旨如何?师云:吃茶。不暇答话。
再看:
除夜,升座。僧问:腊月三十日事如何?师云:明朝是初一。进云:请和尚吃茶去!师便打。问:如何是佛祖相传第一义?师亦打。问:如何是和尚底奇特事?师又打……
僧人喝茶,从不刻意而为之,如同“遇茶吃茶,遇饭吃饭”一样,这就是禅修生活,也是生活禅修。这则法语,旨在说明佛法说不出,无法可说,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亦“于曹溪路上,一点使用不着”(《明觉禅师语录》卷一),若问便挨打,雪窦石奇禅师亦如是告诫学人,自性即佛,当下即是。如在一次“茶话”活动中有人问雪窦石奇禅师的场景:
茶次,问云:弟子有两种事与老和尚落草,得么?师云:有甚事?问云:二六时中作么生管带?师云:遇茶吃茶,遇饭吃饭。问云:三十日到又作么生?师云:明日是初一。
有人问雪窦石奇禅师需要请教两件事,一问雪窦石奇一天中做什么,回答“遇茶吃茶,遇饭吃饭”;二问雪窦石奇在三十天中做什么,回答“明日是初一”。实际当中,对雪窦石奇禅师而言,这两问是同一个问题,只是不能有相同的回答,“明日是初一”,回答得实在太妙,这就是禅宗的机锋大用,甚至是答非所问,关键在于自心自语,直下承当。
雪窦石奇禅师尤其欣赏以机锋问答的赵州禅关,曾在《除夜次郁素修韵》一偈中写道:
甲子从初起,看看腊又残。
静陪灯不老,坐听影寒班。
松火茶前活,春风语外闲。
夜深堪共对,不问赵州关。
这赵州关指的是赵州禅师年逾八十犹行脚参访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并与住持云居道膺禅师在明月湖前夜合山下品茗论禅,彼此机锋相对,两位高僧各倾所思,势均力敌,至为投契。后人指两位法师应机对语处为禅关,建赵州关以为纪念。对雪窦石奇禅师而言,“夜深堪共对,不问赵州关”,只是为了“松火茶前活”的一杯赵州茶了。甚至,雪窦石奇禅师在《律牧制西堂》一偈中发问:“打杀鳖鼻蛇,拈来和羹煮。金牛饭、赵州茶,个样风流谁当家?”
所谓禅茶,意不在茶的本身,而是禅的所为、禅的魅力和禅的智慧。对此,雪窦石奇禅师有时面对前来谈佛论道的客人,即便遇到当时没有茶待客尴尬场面时,也会说出:“客到蒿汤便当茶,谈笑不知谁佛祖。”(《次吴用汝居士长歌》)煮一碗青蒿汤待客也能体现“此时无茶胜有茶”禅意,在谈笑之中居然忘了佛祖是谁了。接着在悠悠禅意之中,一如雪窦石奇禅师所言“一吸西江庞老吞,古今物我莫须论”般的洒脱无碍。
雪窦石奇禅师与茶、与生活与修行融为一体,形成一杯净化心灵之茶。这杯禅茶,既能拿起,也能放下。如:
僧出山,师云:临行一句作么道?僧云:某甲着草鞋去也。师云:有人问雪窦如何秪待?你作么对。云:清茶淡饭。师云:也须呕却。(《雪窦石奇禅师语录》)
什么是禅?什么是生活?很简单,就是茶和饭,雪窦石奇禅师对僧说,就连“清茶淡饭”也须“放下”。
雪窦石奇禅师有一次应施县令邀请入衙讲“道”,施县令问如何才是菩提达摩的方便之门?雪窦石奇禅师轻轻举起茶杯回答“请茶”。请看:
师赴雪窦,清城施邑侯邀师入署中,道话次。问云:达磨初来,还有者般方便么?师举茶瓯云:请茶。(《雪窦石奇禅师语录》)
雪窦石奇禅师回答“请茶”,就是教导施县令放下分别心、消除妄想心,“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佛法说不出,说的再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就如手中这杯茶,只有自已去品,方知其味。这一声“请茶”,包含着随缘任运、当下体悟的境界。
雪窦石奇禅师说茶,不仅有上堂开示,有诗偈,还幽默体现在歌咏《十二时歌》里:“日昳未,瞌睡起来讨尽气。熨斗煎茶没处寻,肚里无明火空沸。”修行佛法的归宿就是要彻底破除无明,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煎茶壶(熨斗型)在哪?以茶汤浇灭心中贪欲和嗔怒,以茶静心、以茶净心。
雪窦石奇禅师在《示吴道人》一文中说:
……能言能语,能见能闻底在什么处安身立命?行也看,坐也看,茶里也看,饭里也看,中间不容间断。看来看去,看到无所看处,没滋味处。清寥寥,白滴滴,进前又不得,退后又不得,提又提不得,放又放不得。心头热闷闷时,切记者里不得放过。乃到家消息近也,如蓦忽一时看彻。咄,眉毛不离眼上,那时始信我语不诬矣。
行看、坐看,看茶、看饭,无须向生活之外寻佛觅佛,佛即在你的生活之中,在你身边。禅亦如是,行也禅,坐也禅,行住坐卧皆是禅,犹如“眉毛不离眼上”。恰如赵州从谂禅师所言:“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四、太虚大师茶事因缘
太虚大师(1889-1947),近代高僧,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理论家和实践家。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字太虚,号华子,学名沛林。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生于浙江海宁长安镇。16岁那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接着往永丰寺就岐昌和尚学经。后来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福建僧人圆瑛、会泉为同参,相与参究禅学。1947年圆寂于上海玉佛寺。
太虚大师在《志行之自述》中曾说:“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这实际上就是太虚大师对中国佛教改革的主张和实践的两个方面的成就。
早在1913年,太虚大师在寄禅和尚的追悼会上,针对当时佛教丛林存在的积弊,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倡导者。
太虚大师与雪窦寺渊源甚深。1924年11月初冬,这是太虚大师第一次来到雪窦寺问禅品茶,在雪窦寺“入山亭”留下了“荒寒洗尽世繁华,自掘松根自摘茶。一掏流泉清可煮,把将茆盖卧烟霞”(《雪窦寺八咏》之一)等诗作。用雪窦山中清泉煮一壶在雪窦寺采的茶叶,那番悠远的禅境藏在一杯茶中让人深深迷醉。太虚大师类似此意境等的禅茶诗还有:“境胜浑忘俗,泉清可煮茶。梵宫疑远翠,绿树映流霞”(《续昱山千步沙晚眺诗七韵》),“汲得山中竹引泉,烹茶饮罢倚松眠。静观绿叶成红叶,欲伴金莲种玉莲。古洞藏云遥瞰海,修篁蔽日漫连天。万缘息后无他事,一片冰心供佛前”(《韬光访李圆净次韬光禅师韵》)。
1927年9月,太虚大师重到雪窦寺参访。1930年6月底,太虚大师再访雪窦寺讲授《心经》。1932年10月8日,这一天恰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太虚大师应蒋介石之邀正式出任雪窦寺方丈,接替了原方丈朗清法师。
1946年5月下旬,太虚大师辞去雪窦寺方丈之职。同年5月24日雪窦寺方丈由太虚大师门人大醒法师继任。太虚大师在雪窦寺前后驻锡和住持14年之久。
太虚大师平日喜茶、品茶,留下禅茶诗偈甚多。有一首《怀澹宁道丈(传闻弃官入罗浮)》诗偈这样写道:
寂历幽扉镇日扃,天痕薄暮压檐青。
三杯白酒忘身世,一卷黄庭养性灵。
秋月满轩吟菊颂,春风半席检茶经。
料应太息人间世,自鼓瑶琴只自听。
诗中借“秋月满轩吟菊颂,春风半席检茶经”一联,感叹好友澹宁道丈弃官入罗浮山归隐。“太息”为发出声音的叹息;“瑶琴”指古琴。在世事难料中,借一杯茶自己抚琴自己听。
尘世间的事确实难料,即便有三尺长的嘴也难以向天述说,望着寒江之水空落泪。有时候一杯茶也难以释怀心中的忧愁。正如太虚大师在《寄君木居士用前度韵》偈中所说:
吾喙三尺天难诉,零涕空溢寒江流。
幽抱不关谢尘事,苦茶无力解奇忧。
腐骨何妨齐舜跖,文心容易铸恩仇。
丈夫存想应空阔,那许青丝坐络头?
太虚大师经常外出传扬佛法,但始终不忘一杯茶在握,即便在路途中的船上,在两岸风光“斜阳影落坡间塔,隔岸香浮月下梅”的意境中,只听得“长笛一声舟又动”,却也无忘“沸茶新煎且倾杯”的雅兴(《赴汉皋舟次》)。另一首《新妙场》,是太虚大师在重庆涪陵新妙镇东郊之普陀山普陀寺写的品茶诗偈:
普陀山下场新妙,庶富化中人悦来。
消受一杯茶味永,飘然曳杖市梢回。
“庶富”,指孔子庶富教理论,孔子重教化,以富民为先;“曳杖”指《曳杖歌》,是记载于《礼记》《史记》等古籍上的一首歌谣,为孔子而作。宋朝诗人陆游亦有《曳杖》诗;“市梢”,指市镇街道的尽头。普陀寺的这杯隽永之茶,让人唱着古老歌谣飘然而至,又消失在市梢尽头。这杯茶,真可谓意味深长。
太虚大师曾在《自峨眉返成都六绝》中写道:
镇子场初入乐山,高山坡在翠屏间。
苏溪一勺嘉阳水,饭熟茶香夕照殷。
茶是清淡之物,是僧人借以禅修的食物。太虚大师喝茶,总能喝出不同的意境。夕阳夕照,翠峰之间,幽篁摇曳,用苏溪镇上一勺嘉阳水煮茶煮饭,饭熟茶香,让人读后仿佛进入到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里,享受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生活。
此外,太虚大师在其讲经说法中常以“赵州茶”公案启悟众生,如在《题阿育王寺十二景》之“妙喜泉茶”一诗中写道:
妙喜泉水清,赵州茶味苦。
试问尝过人,能否将舌鼓?
太虚大师在这首诗偈中表露出对赵州茶的赞誉。用妙喜清泉来冲泡根植于菩提的赵州禅茶,尝过之人,是否真正能够领会赵州禅师苦心,回答出真实含义呢?太虚大师在住持雪窦寺期间,常有居士到访雪窦寺拜见太虚大师,而太虚大师则以赵州茶(寺院用茶)待客。有居士张圣慧领悟于这份“临行承惠赵州茶”恩赐,欣然写下了《拜访吾师虚上人于雪窦寺》一诗:
五十三参到普贤,师资契合信前缘。
从今敢忘慈悲意,先建人间极乐天。
古德风华老作家,临行承惠赵州茶。
他年好把残余滴,洒遍人间般若花。
由于篇幅有限,以下太虚大师禅茶诗偈暂不作解析,兹录如下:
《重九钟益亭九老茗叙渝州葛岭》
赖有夔门锁不开,登高客尽避灾来。
消闲葛岭逢重九,同进深深茗一杯。
《慈湖赴西方寺转净圆寺》
慈湖一水派汶溪,捷足西方径不迷。
细雨轻风清趣永,苍烟翠雾妙心栖。
廿年重睹前尘影,暂坐如闻花鸟啼。
午梆声中茶饭罢,净圆顿转出恒蹊。
《返渝后陈真如赠诗依韵答之》
我行万里回行都,空警频催郊外趋。
上下江干一交臂,亟来相访何勤劬!
乡是长生屋浩然,半丘松竹石擎拳。
煮茶且向檐前坐,佛迹重兴话五天。
《为朱铎民题维摩室图》
一默曾令众息哗,忽来天女散仙葩。
钵持香积僧分饭,座借灯王客试茶。
魔外尘劳皆可侣,涅槃生死总为家。
室中病起维摩诘,世以清宁国以华。
《春风蛙曲六首》(其二)
春风春雨访伊人,半榻茶烟洗客尘。
直到形骸忘尽后,清谈一室豁天真。
《凤凰台上忆吹箫·喜湛庵重访普陀叠在京口见怀韵》
海外仙岑,人间佛国,白华紫竹堆堆。恍蓬莱清浅,金碧楼台。多有莲花净侣,控青鸾,黄鹄飞来。闲消受,茶清香静,几度徘徊。
感深,中州上士,疑再世苏髯,只是怜才。思平生道谊,真个陈雷……
五、结语
禅者以茶修道,禅心茶心相融。“毕竟是赵州一句‘吃茶去’,为后世参禅悟道开了不二法门。东邻日本接过了赵州的接力棒,跑向了‘禅茶一味’之途!”[10](P278)在宋代以降的佛教文献中,尤其是在一些禅宗大德语录中,赵州“吃茶去”抑或是“吃茶”这一词汇频繁出现。像《明觉雪窦显禅师语录》《颂古百则》《无准师范禅师语录》《雪窦石奇禅师语录》等也不例外。这与禅宗丛林日益发展的“茶话”“普茶会”禅修制度日趋完善有关。
两宋时期,赵州公案兴盛至极,也自然迅速影响到古明州禅宗丛林。“赵州禅茶”之所以能够广布天下,“原因是‘吃茶去’不仅仅表现在这三个字的体验上,主要在‘功夫在茶外’,也就是‘味外之味茶外茶’的含蓄无穷的深处,这就是‘吃茶去’的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的意境——以茶作为妙传心印,旨归于‘明心见性’”[11](P259)。这也恰恰契合了像雪窦寺高僧大德“见性成佛”的参禅目的,使雪窦寺僧人在寺院以茶参禅仪轨中寻觅到一种宁静,获得一种开悟与觉醒,同时也更加推动了雪窦寺禅茶文化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对雪窦寺高僧大德“语录”史料的研究,还是对雪窦寺“茶话”史研究,都是中国禅茶文化不可多得的课题。
临此结尾,想起太虚大师曾在给学人开示时讲述过赵州“吃茶去”公案,此时读来,如品太虚大师以慈悲胸怀冲泡出的一杯供人洗涤灵魂的赵州茶。太虚大师说:
与沩山等同辈的,还有赵州从谂禅师。一天,有学人来亲近他,他问道:“来过未?”新到的学人说:“没有来过。”他便说:“吃茶去。”接着又有人上来,他同样地问道:“来过未?”来者说:“已来过。”他也说:“吃茶去。”院主听了乃议论道:“和尚为什么未来过的教吃茶去,见了已来过的也是教吃茶去?”于是赵州便呼云:“院主!”院主答应了,也同样地说:“吃茶去!”这就是所谓“赵州茶”的公案。(《太虚大师全书》“中国佛学·第四节·超佛祖师禅”)
[参考文献]
[1]舒曼.中国禅茶文化对东亚茶文化的影响与反思及价值[J].吃茶去杂志.2009,(6).
[2]舒曼.“海上丝路”与“海上茶路”知多少?——戒“海上丝路和海上茶路”一家说了算[A].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编.2013年明州论茶: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文集[C].(内部刊印),2013.
[3]竺济法.雪窦重显诗颂说茶禅[J].宁波同乡.2019,(3).
[4]雪童.雪窦高僧[DB/OL].中国佛教协会官方网站.http://www.chinabuddhism.com.cn.
[5]杨曾文.圆悟克勤《碧岩录》的结构与思想[DB/OL].中国佛学院官网.2012年03月20日.www.zgfxy.cn/ztjj/zgfx.
[6]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舒曼.舒曼茶文化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7.
[8]明尧,明洁编.禅宗大德悟道因缘[M].河北禅学研究所内部资料,.2003.
[9]陈靖华.禅门丛林“茶话”考释[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2).
[10]陈云君.简论“吃茶去”与“禅茶一味”[J].农业考古.2001,(4).
[11]舒曼.舒曼茶文化续集[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auses of Zen Tea of Four Zen Masters in Xuedou Temple
Shu Man,Liu Yao
Abstract:The ancient Mingzhou Port(the Ningbo Port today),an early “maritime tea road”,was famous for the exchange of“Zen tea culture”.Mingzhou Port is not only the sea route for tea trade in general sense,but also the important export place of Chinese tea Zen culture and the sea route of dialogue between Orient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By combing the indissoluble bond between four senior monks and tea in Xuedou Temple of Ningbo,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tea in Ningbo,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en tea culture in Xuedou Temple from Song Dynasty to modern times.
Key words:Xuedou Temple;Zen Master Chongxian in Xuedou Temple;Zen Master Wuzhun Shifan;Zen Master Shiqi in Xuedou Temple;Master Taixu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35(2019)05-0151-12
舒曼,男,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吃茶去》杂志总编,研究方向为禅茶文化;刘瑶,女,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理事、河北省少儿茶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郭玉芳
标签:禅师论文; 吃茶论文; 赵州论文; 公案论文; 太虚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佛教论文; 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农业考古》2019年第5期论文;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论文; 《吃茶去》杂志论文; 河北省少儿茶艺专业委员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