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旋毛虫,幼虫,吸虫,成虫,线虫,杂交瘤。
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简莎娜,艾琳,陈韶红,蔡玉春,卢艳[1](2015)在《四个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虫体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的免疫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4个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的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的蛋白组成和免疫学特性。方法昆明小鼠16只,每只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45 d后人工消化法收集旋毛虫肌幼虫制备虫体抗原,幼虫体外培养获得排泄-分泌抗原。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分析虫体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的组分,并用感染小鼠血清和旋毛虫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棘球蚴虫病、裂头蚴病、鞭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钩虫病患者血清与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反应,观察阳性反应抗原条带。结果经SDS-PAGE分析,4个旋毛虫地理株虫体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均有8条主带,相对分子质量(M_r)分别为100000、66000、49000、45000、43000、30000、18000、12000和M_r 66000、53000、49000、43000、36000、34000、30000、16000。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旋毛虫肌幼虫虫体可溶性抗原与旋毛虫病患者和感染小鼠血清的反应条带以M_r 95000、72000、53 000、49 000、43 000为主,排泄-分泌抗原反应条带以M_r 53 000、49 000、43 000、40 000为主。结论各地理株不同抗原的组分和免疫学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虫体可溶性抗原的M_r 95 000、72 000成分和排泄-分泌抗原的M_r 40 000成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彭鹏[2](2014)在《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抗原的对比分析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毛虫病是由线虫属的旋毛虫引起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或动物通过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旋毛虫的肉类食物而染病。人感染旋毛虫病后,可以导致各种临床症状,可以呈温和的流感症状,也可诱发严重性炎症,甚至造成死亡。旋毛虫可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被感染者常终生带虫。据世界旋毛虫病委员会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000多万人感染旋毛虫病。旋毛虫病的病程始于食用了含有感染性肌幼虫的肉类。幼虫从宿主胃中被释放到胃液里,并在肠道中发育成成虫。经过交配后,雌性成虫开始释放新生幼虫。新生幼虫穿透肠壁,进入宿主淋巴系统,通过血流迁移到宿主横纹肌处,并与肌纤维形成包囊进而发育成感染性肌幼虫。旋毛虫之所以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一方面通过抗原的变异来逃避宿主免疫效应攻击,另一方面通过分泌型蛋白(ES)干扰宿主免疫识别,从而调节或逃逸宿主免疫反应而达到寄生目的。因此分泌型蛋白是研究旋毛虫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最为重要的蛋白,分析和研究旋毛虫分泌型蛋白为人们深入了解旋毛虫侵袭机制,寻求控制和消灭旋毛虫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前景。可以根据旋毛虫肌幼虫在宿主肌细胞重组过程中是否形成包囊,将旋毛虫分为两大类。一些有包囊和无包囊虫种均可导致人类感染,比如有包囊虫种T.spiralis(旋毛虫)以及无包囊虫种T.pseudospiralis(伪旋毛虫)。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是诊断旋毛虫病最主要的诊断抗原,不同旋毛虫种肌幼虫所分泌的ES蛋白存在差异,这给旋毛虫病的诊断和预防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研究不同种旋毛虫肌幼虫时期共同和特异性ES蛋白对旋毛虫病的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旋毛虫病的种间无差别或种间特异性诊断。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的对比和分析来为旋毛虫病的诊断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如下:我们首先通过反复摸索和优化实验条件,建立起适用于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实验,使用Decyder2D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图谱中筛选出4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成功鉴定出其中31个蛋白点的成分,结果可能预示着其中一些蛋白质已经历翻译后修饰,有研究表明这些蛋白质可能具有种间特异性修饰作用。我们使用双向凝胶电泳免疫印迹法分析了两个种属旋毛虫肌幼虫ES的抗原差异性,并对差异抗原进行了质谱鉴定。发现与伪旋毛虫相比旋毛虫肌幼虫ES中存在的特异性抗原是,脱氧核糖核酸酶家族II蛋白抗原和p49蛋白抗原。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中共同存在的抗原有,p43糖蛋白,TppSP-1蛋白,45kDa抗原,丝氨酸蛋白酶。本实验利用蛋白组学技术与免疫蛋白组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中存在的差异抗原为后续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相关疫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候选抗原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张鑫,刘敏,吴雅欣,莫泽珣,沈浩贤[3](2012)在《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及其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LESA)与成虫抗原(AWA),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广州管圆线虫叁期幼虫感染小鼠,21 d后取小鼠脑内幼虫进行体外培养,收集幼虫排泄分泌蛋白,并与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匀浆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分别用两种抗原建立LESA-ELISA和AWA-ELISA以检测小鼠血清和不同人群血清。结果SDS-PAGE和Western blot显示幼虫排泄分泌蛋白条带和抗原反应带较成虫少;LESA与小鼠感染血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血清在Mr40 000和Mr26 000处均出现强反应带;感染小鼠血清中抗LESA和AWA的IgG和IgM抗体自感染后开始上升,5 d后达到高峰,第10天后开始下降;LESA-ELISA用于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病疑似病人血清阳性率低于AWA-ELISA;检测血吸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病人血清的交叉阳性率明显低于AWA-ELISA;检测献血员血清及其他非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血清时,假阳性数较AWA-ELISA少。结论 LESA的抗原反应带较AWA少,尽管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疑似病例血清抗体阳性率略低于AWA,但其特异性高;具有潜在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早期诊断和现症感染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马鸣旺,张志兰,申丽洁,董明治[4](2010)在《旋毛虫成虫与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蛋白组分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大理猪源旋毛虫(Trichinela spiralis)成虫与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s,ES)的蛋白组分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反应原性,为分离筛选出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强的旋毛虫抗原成分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收集和纯化旋毛虫成虫、肌幼虫虫体,制备ES,采用SDS-PAGE分析成虫和肌幼虫ES蛋白成分,Western blot分析其反应原性。结果经SDS-PAGE分析,旋毛虫成虫ES显示17条蛋白条带,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在120000~14000之间,其中主带6条,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0000、64000、43000、40000、35000、33000;旋毛虫肌幼虫ES显示20条蛋白条带,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在112000~10000之间,其中主带11条,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12000、66000、56000、55000、53000、49000、45000、43000、25000、21000、10000。Westernblot分析表明,旋毛虫成虫ES抗原显示7条反应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3000、40000、35000、27000、19000、18000、14000,其中相对分子质量43000、40000、27000、18000的条带着色明显;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显示14条反应带,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在74000~12000之间,其中相对分子质量53000、49000、45000、43000、35000、27000、18000、12000的条带显色明显。结论旋毛虫成虫和肌幼虫ES抗原蛋白组分均复杂,有共同组分,也有不同组分,旋毛虫ES抗原具有较强的反应原性,是旋毛虫病研究的重要候选抗原。(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0年11期)
崔世娟,杨静,顾园,魏骏飞,王少华[5](2010)在《不同培养条件对旋毛虫肌幼虫产生排泄分泌抗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在常规1640培养基中和在模拟宿主生理环境的培养液的刺激下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产量及成分的变化,同时观察在感染初期ES抗原的不同组分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主要抗体的时间,以寻找获得更高产量的肌幼虫ES抗原的制备方法。方法在虫数、培养液体积、培养时间、温度、ES抗原体积浓缩倍数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按培养液中小鼠血清超滤液(简称血超)、还原型谷胱甘肽(简称谷胱甘肽)和胆汁粉的不同组合分组,分别培养肌幼虫并收集ES抗原,再以相同上样体积作SDS-PAGE电泳,Odyssey双色红外激光成像系统扫描凝胶并测定条带信号强度进行定量比较。用Western blotting对比观察不同组ES抗原的活性及成分变化。以旋毛虫人工感染小鼠不同时期收集的血清(感染后15、18、20、21、22、24、27、30、40、50 d)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ting,观察ES抗原主要成分在小鼠体内产生抗体的先后顺序。结果S DS-PAGE电泳凝胶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血超+谷胱甘肽组、胆汁组和胆汁+血超组的抗原产量明显高于1640培养基组,其中胆汁+血超组的抗原产量最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各组抗原均能被感染血清(感染后40 d)识别产生多个条带,其中血超+谷胱甘肽组的条带中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7 000的条带荧光信号明显强于其他组;感染初期ES抗原不同组分在小鼠体内产生抗体的先后顺序为:45 000、53 000、41 000,其抗体可被检测到的最早时间分别为感染后15、21、24 d。结论培养液中添加胆汁粉可大大提高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产量,胆汁粉与血超共用后ES抗原的增产效果更佳;感染初期肌幼虫ES抗原的不同组分诱导小鼠产生抗体的时间不同。此研究将为改进ES抗原制备方法,寻找旋毛虫病早期诊断抗原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董明治,申丽洁[6](2009)在《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旋毛虫感染过程中,成囊前期幼虫(PEL)是旋毛虫侵入宿主肌肉的侵入期。旋毛虫PEL比成囊期幼虫(EL)在宿主体内约早2周出现。成囊前期幼虫抗原(PELA)对旋毛虫病的早期免疫学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具双重免疫功能,即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因此,本文就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ES抗原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09年10期)
王妍[7](2004)在《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利用杂交瘤技术建立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及分泌的McAb进行鉴定。 方法 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融合,筛选分泌高滴度McAb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进行纯化。采用ELISA间接法、央心法、竞争法分别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及腹水中McAb滴度、相对亲和力和相加效应,琼脂双扩散试验鉴定免疫球蛋白类型,检测McAb与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虫卵抗原、弓形虫RH株速殖子抗原、猪囊虫囊液抗原、包虫囊液抗原、旋毛虫成虫表皮抗原、成虫可溶性抗原、成虫ES抗原、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肌幼虫48hES抗原、肌幼虫72hES抗原的交叉反应。电镜观察杂交瘤细胞超微结构,计数染色体数目及观察杂交瘤细胞分泌McAb的稳定性。 结果 筛选出2株分泌高滴度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株。电镜显示:杂交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和浆细胞的特征,胞浆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平均为98.6条:2株杂交瘤细胞均能稳定分泌McAb;2株McAb均属IgM类,B2C12株培养上清液和腹水McAb滴度分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别为l:1280和l:2.O48xlod,EllFll株为1:640和l.024x10‘,其中前者较后者的相对亲和力高;2株McAb识别ES抗原不同的抗原决定簇;McAb与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虫卵抗原、弓形虫RH株速殖子抗原、猪囊虫囊液抗原、包虫囊液抗原、旋毛虫成虫表皮抗原、成虫可溶性抗原、成虫ES抗原、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肌幼虫48hES抗原、肌幼虫72hES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至吉士仑 获得2株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杂交瘤细胞株,均能稳定分泌敏感性强、特异性高的IgM类McAb,并可识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为进一步建立检测旋毛虫循环抗原(CAg)、早期诊断旋毛虫病诊断试剂盒和制备基因工程抗体准备了理想的试验材料。(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4-05-01)
王光西,毛樱逾,张跃辉,杨兴友,陈文碧[8](2001)在《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分析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 (ES-Ag)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 SDS-PAGE和 EITB分析斯氏狸殖吸虫幼虫 ES-Ag,以幼虫 ES-Ag Dot-ELISA检测人血清抗体。结果幼虫 ES-Ag在 2 0 k D~ 60 k D间可显示 4条蛋白区带 ,主带 2 4 k D抗原蛋白对人体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具有诊断价值。幼虫 ES-Ag Dot-ELISA检测 2 8例肺吸虫病人血清抗体均为阳性 ,最低阳性反应滴度为 1∶ 3 2 0 ,滴度倒数几何均数为 1 1 60。6份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4份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2 0份健康人血清皆呈阴性反应。结论斯氏狸殖吸虫幼虫 ES-AgDot-ELISA为诊断肺吸虫病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1年02期)
王光西,毛樱逾,张跃辉,杨兴友[9](2001)在《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Dot-ELISA诊断肺吸虫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索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的免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Dot-ELISA检测 2 8例斯氏狸殖吸虫病人血清、6份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4份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2 0份健康人血清中抗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的抗体IgG。结果 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与 2 8例斯氏狸殖吸虫病人血清均呈阳性反应 ,与其它 2种吸虫病和健康人血清未发生反应。结论 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Dot -ELISA为诊断肺吸虫病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期刊2001年03期)
王光西,罗仲金,黄玉清[10](1998)在《犬弓首线虫卵及幼虫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犬弓首线虫幼虫移行症免疫预防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经紫外线照射的犬弓首线虫感染期卵管喂和犬弓首线虫第二期幼虫排泄分泌抗原(TES-Ag)皮下注射免疫小鼠,末次免疫后2周,用犬弓首线虫感染期虫卵管喂攻击感染,1000个卵/鼠。攻击感染后1周解剖鼠,用稀盐酸分离法分离幼虫计数。结果:紫外线照射虫卵免疫组和TES-Ag200μg免疫组的减虫率分别为27.5%和53.7%。结论:紫外线照射虫卵和TES-Ag免疫鼠均产生了一定的保护免疫力。(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旋毛虫病是由线虫属的旋毛虫引起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或动物通过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旋毛虫的肉类食物而染病。人感染旋毛虫病后,可以导致各种临床症状,可以呈温和的流感症状,也可诱发严重性炎症,甚至造成死亡。旋毛虫可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被感染者常终生带虫。据世界旋毛虫病委员会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000多万人感染旋毛虫病。旋毛虫病的病程始于食用了含有感染性肌幼虫的肉类。幼虫从宿主胃中被释放到胃液里,并在肠道中发育成成虫。经过交配后,雌性成虫开始释放新生幼虫。新生幼虫穿透肠壁,进入宿主淋巴系统,通过血流迁移到宿主横纹肌处,并与肌纤维形成包囊进而发育成感染性肌幼虫。旋毛虫之所以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一方面通过抗原的变异来逃避宿主免疫效应攻击,另一方面通过分泌型蛋白(ES)干扰宿主免疫识别,从而调节或逃逸宿主免疫反应而达到寄生目的。因此分泌型蛋白是研究旋毛虫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最为重要的蛋白,分析和研究旋毛虫分泌型蛋白为人们深入了解旋毛虫侵袭机制,寻求控制和消灭旋毛虫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前景。可以根据旋毛虫肌幼虫在宿主肌细胞重组过程中是否形成包囊,将旋毛虫分为两大类。一些有包囊和无包囊虫种均可导致人类感染,比如有包囊虫种T.spiralis(旋毛虫)以及无包囊虫种T.pseudospiralis(伪旋毛虫)。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是诊断旋毛虫病最主要的诊断抗原,不同旋毛虫种肌幼虫所分泌的ES蛋白存在差异,这给旋毛虫病的诊断和预防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研究不同种旋毛虫肌幼虫时期共同和特异性ES蛋白对旋毛虫病的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旋毛虫病的种间无差别或种间特异性诊断。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的对比和分析来为旋毛虫病的诊断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如下:我们首先通过反复摸索和优化实验条件,建立起适用于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实验,使用Decyder2D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图谱中筛选出4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成功鉴定出其中31个蛋白点的成分,结果可能预示着其中一些蛋白质已经历翻译后修饰,有研究表明这些蛋白质可能具有种间特异性修饰作用。我们使用双向凝胶电泳免疫印迹法分析了两个种属旋毛虫肌幼虫ES的抗原差异性,并对差异抗原进行了质谱鉴定。发现与伪旋毛虫相比旋毛虫肌幼虫ES中存在的特异性抗原是,脱氧核糖核酸酶家族II蛋白抗原和p49蛋白抗原。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中共同存在的抗原有,p43糖蛋白,TppSP-1蛋白,45kDa抗原,丝氨酸蛋白酶。本实验利用蛋白组学技术与免疫蛋白组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ES蛋白中存在的差异抗原为后续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相关疫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候选抗原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简莎娜,艾琳,陈韶红,蔡玉春,卢艳.四个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虫体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的免疫学分析[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5
[2].彭鹏.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抗原的对比分析与鉴定[D].吉林大学.2014
[3].张鑫,刘敏,吴雅欣,莫泽珣,沈浩贤.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
[4].马鸣旺,张志兰,申丽洁,董明治.旋毛虫成虫与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蛋白组分的比较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
[5].崔世娟,杨静,顾园,魏骏飞,王少华.不同培养条件对旋毛虫肌幼虫产生排泄分泌抗原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
[6].董明治,申丽洁.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
[7].王妍.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D].天津医科大学.2004
[8].王光西,毛樱逾,张跃辉,杨兴友,陈文碧.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分析及其应用[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2001
[9].王光西,毛樱逾,张跃辉,杨兴友.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Dot-ELISA诊断肺吸虫病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
[10].王光西,罗仲金,黄玉清.犬弓首线虫卵及幼虫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