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雷:闽台妈祖信仰习俗中体育宗教濡化与传承论文

郑雷:闽台妈祖信仰习俗中体育宗教濡化与传承论文

 闽台妈祖信仰习俗中体育宗教濡化与传承

闽台妈祖信仰习俗中体育宗教濡化与传承

郑 雷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闽台妈祖信仰习俗中体育宗教文化濡化推演大致分为探源期、传播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交流史;民族迁徙与人口流动、古代海上丝路和宗教直航构成两岸妈祖体育宗教濡化的外在动力;传统与后现代宗教文化变奏冲突、妈祖草根“小众化”与体育宗教“边际效应”、体育宗教工具理性膨胀与价值理性衰落是闽台妈祖信仰习俗中体育宗教传承危机的内因。要加强“后传教时代”体育宗教文化自适应,创建妈祖体育宗教跨文化空间“顶层设计”,共建闽台妈祖体育宗教“信仰圈”,打造文化联袂关系,挖掘“在地文化”资源,实现由“小众化”走向“大舞台”传承路径。

关键词:妈祖信仰习俗;体育宗教;闽台;濡化;传承

妈祖宗教作为中国三大神明祭典之一,2009年被列入世界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具有典型“沿海”宗教性质的民俗活动,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传播广泛[1]。妈祖宗教信仰活动肇始于福建湄洲,并逐渐扩布到浙江、广东、台湾、东南亚等地区,与当地文化交互与融合形塑了以妈祖信仰习俗为核心的“宗教生态圈”[2],其中,台湾妈祖传播范围最为广泛,也是海峡两岸共同文化心理与族群记忆的历史鉴证,成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历经一千多年的濡化与传承,历久弥坚。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生成较为稳固的文化形态,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探路者角色,描摹了宗教在汇聚两岸民心,文化互通与对接的叙事逻辑。

目前,妈祖信仰学术探索理路主要聚焦于宗教学、民俗学、建筑学、航海学、外交学等领域,但是,相关研究对于妈祖祭祀活动中民俗体育宗教元素的挖掘不足。在中国妈祖信仰习俗传播的价值体系及文化场域中,两岸信众对“海神崇拜”所表现出的精神力量已然超越了阶级、种族、性别范畴,仪式化献祭表演习俗蕴含丰富的体育宗教文化,建构着海峡两岸以妈祖信仰为核心的体育宗教样态系统。

海峡两岸妈祖体育宗教文化交流史上,历经长期的互动传播演绎,始终没有因为政治动荡、社会变革而割裂,梳理濡化与传承的叙事逻辑线索,具有强烈宗教意识的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事象实践着两岸基层草根信众之间的民心互通、对接。闽台妈祖体育宗教“两岸直航”也是构建“大中华文化圈”,增强两岸信仰归属与民族自信,推动两岸文化跨界联合与文化认同,共同建构心灵相通的精神意向与信仰追求。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农村空心化、劳动力流失、生态环境差、农民收入低等问题,发展面临资源缺乏、人才流失等困境。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要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可以发现,经济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之后,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也能十分清晰地看出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1]。

1 闽台妈祖信仰习俗中体育宗教文化濡化

濡化是从纵向时间的角度来揭示文化、价值观、社会准则的传承与习得过程[3],是文化延续的逻辑进路。闽台妈祖信仰习俗中体育宗教文化按照时间推演的方式进行濡化梳理,对闽台体育宗教文化交流史进行阶段划分,以掌握不同时期妈祖信仰习俗中体育宗教文化内涵。

1.1 湄洲妈祖信仰中体育宗教文化探源期

“万物有灵”的认识论关照形成神灵信仰、祭祀与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4]。“禋于六宗……遍于群神”(《书传·卷二》),“六宗”包括“天宗”(日、月、星)、“地宗”(河、海、岱)。《山海经》中有“四海之神”的记载,早期先民对于海神的崇拜孕育了中华民族原始古朴的海洋文明。妈祖信仰就是闽台、东亚海洋生态文明系统的重要元素,人们对于大海不可抗力的畏惧与尊崇,在深层意识中产生追求海神庇护的精神呵护。

2.2.7 肿瘤可视化新方法 ①荧光膀胱镜。相比于普通膀胱镜,荧光引导下活检和电切检出恶性病变尤其是原位癌的敏感性更高[7]。但在荧光膀胱镜下行TURBT能否降低肿瘤复发率尚无定论,其对肿瘤进展率和患者生存率的改善亦有待证实。②窄谱光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NBI显示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和黏膜下血管较传统的白光模式清楚,立体感更强,有助于微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初步研究表明NBI引导下活检和电切能够改善肿瘤检出率[8,9]。亦有文献证明NBI引导下电切能降低低危NMIBC的术后复发率[10]。

妈祖信仰习俗产生于福建莆田湄洲,魏晋后,活跃在福建的疍家人主要依靠海洋为生,早期被称为“游艇子”,即“船”的称谓,是以船为生的海上民族,捕捞为主的生活方式孕育了疍家人“海神崇拜”精神信仰。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妈祖逝世,为表达纪念,人们建庙祭祀,湄洲妈祖庙就是当时最早的妈祖宗教建筑,并有“祈祷报赛,殆无虚日”的文献记载,表现妈祖信仰的早期盛况。妈祖信仰习俗中的体育宗教文化传播以妈祖宫庙为场域空间,根植于祭祀体育宗教、民间民俗体育宗教仪式活动中。在湄洲妈祖祭祀仪式上,行三叩九拜之礼,跳传统八佾之舞(《论语·八佾篇》有“八佾舞于庭”的记载),丰富多样的地域民俗传统体育参渗其中[5],并赋予宗教文化色彩。另外,在妈祖郊祭、海祭仪式活动中表演的摆棕轿、耍刀轿、乐舞、阵仗、进舞芭、九鲤舞、阜隶舞、拍胸舞及各类身体表演活动等,是湄洲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与妈祖宗教文化融合的产物,成为湄洲妈祖体育宗教形成之根。

1.2 湄洲妈祖体育宗教文化跨海峡传播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成为教学改革中确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颠覆传统的教学流程,学习者在课前自主学习网络教学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递;课堂则主要进行师生协作式答疑讨论,获得知识内化的优化,实现对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的翻转。

体育活动在妈祖信仰场域环境中表现出强大的宗教救赎信念,具有强烈的“神袛观”和“唯灵化”色彩,以体育为媒介工具表达献祭、祈愿的妈祖宗教活动具有宽泛的神灵概念。传统妈祖信仰习俗中的体育宗教活动表现出信仰主体与超验对象之间二元对立的主客观认知属性,借用体育宗教把个体信仰投射到“形上”意义的妈祖神灵之物上。后现代时期的妈祖信仰习俗受理性主义、无中心意识、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个体宗教信仰被理性化与祛魅,体育宗教活动被重新界定“神圣”概念,被抽象化、人格化的神袛观使妈祖神灵之物与现世纠葛遽然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海洋的解读和驾驭能力不断提升,妈祖信俗中的体育宗教元素遭遇“涵化”风险,传统与后现代宗教文化之间的博弈冲突关系,使妈祖信仰习俗中的体育宗教在文化变奏程式下日渐式微,移垦初期的护航、助战、救灾、除瘟、治病、求雨等宗教功能弱化,体育宗教祭祀属性逐渐被娱乐表演功能所取代,走向保持传统与融入后现代的两难抉择。

到了北宋时期,颁布实施“招诱奖进”[12]政策有力推动了海上贸易繁盛,作为海上保护神的福建妈祖文化借助丝路平台得到更多的信仰认同,有力推动了跨两岸传播。“海上丝路”作为原始海洋文明生成的逻辑起点,民众对大海的畏惧与尊崇情愫推动了“海神图腾”的产生[13],郁永河的《海上记略》载有:“海神唯妈祖最灵——凡海舶危难,有祷必应。”妈祖作为海神形象化身借助海上丝路从福建海隅之地向台湾传播,闽台海峡两岸民众借助海运载体寻求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心迹,妈祖信俗也正是在海上“商务文化”糅合中实践着宗教趋同。朱元璋明言:“自古帝王临御天下……夷狄居外以奉中国。”古代海上丝路除建立经贸关系外,还表现“朝贡”关系,有吕宋“贡道由福建”朝贡路线的史料记载[14]。长期被维系的“贡道”与“商道”推动了闽台妈祖体育宗教文化交流。

1.3 闽台妈祖体育宗教文化繁荣期

(4)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践技能竞赛实践与修正。面向我校学生开展竞赛活动,总结经验与不足,对竞赛规则与方案进行修正。

食物中发现的挥发性化合物并不都具有感官上的重要影响。虽然在酸奶中发现了许多挥发性化合物,但只有其中一些化合物的浓度相对较高,例如乙醛、乙醇、丙酮、双乙酰和2-丁酮[17],可以在实验室中检测到。Friendrich和Acree[18]研究表明,双乙酰和乙醛在酸奶中有良好的调味效果,区别于其他发酵乳制品和牛奶。

闽台地域民俗体育被嵌入妈祖文化信仰习俗中,发端于节庆、祭祀、民间社火的民俗体育宗教元素与妈祖信仰融合,使得闽台民俗体育宗教与民间海神宗教信俗并不存在对立冲突,民俗体育宗教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兼容性格,整个嵌入渗透过程采用“移植”“嫁接”或“联袂”三种方式。“移植”是以原生态方式直接植入,如:妈祖庙会表演的宋江阵、舞龙、舞狮、狮阵、杂耍、龙灯、健身舞、踩高跷等民俗体育活动[9];“嫁接”是适当改变体育宗教外在表演形式以达到新文化空间的理性调适过程,如:耍刀轿、摆踪轿、跳祭舞是由当地法事宗教舞蹈祭祀礼仪转化而来;“联袂”则是两类文化交互渗透,预示属文化生成的可能性,闽台民俗体育宗教与妈祖信俗联袂出场,为妈祖龙舟、妈祖神灯、妈祖车鼓、妈祖健身功等体育宗教文化形成创设条件。另外,在闽台妈祖体育宗教文化关系上,母子文化之间“不可须臾离”特征成为文化繁荣的原始基因,如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台湾各妈祖分灵庙派信众前来湄洲妈祖祖庭拜祭,抬着分灵妈祖神像用原始古朴的体育宗教活动方式传递民俗信仰,同时,把台湾妈祖信俗中的体育宗教文化带到发源地,实践着两岸妈祖体育宗教文化交流,发挥“子文化”的“反哺”效能,这种跨时空的“文化共振”现象加速了两岸体育宗教文化的传播进程,甚至融为一体,频繁的文化互动共同推进了两岸体育宗教文化的演进繁荣。

湄洲作为妈祖文化发源地,亦是妈祖体育宗教文化输出的核心场域[6]。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上,可追溯到远古社会,在地理关系上,闽、台隔海相望,周代《礼记》中“越人驾舟”的记载表现闽越人擅长舟技。闽越人漂流至台湾,“越在已地,其位蛇也”(《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蛇图腾信仰的植入成为闽地宗教文化台湾传播的早期叙事,两岸宗教文化有着深厚的交流基础。闽台“地缘、血缘、商缘、文缘、法缘”关系,两岸异质文化“交互旋进”,在相对稳定的时空内互补、共生,实践着兼容与整合过程。另外,《台湾地区神明的由来》一书中记载了台湾最早的妈祖圣母神庙为澎湖的“提标馆”,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庙前设有“妈祖宫市”,表现出信俗风靡场景。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台湾妈祖作为福建妈祖的孑遗,晚了300多年。

2 海峡两岸妈祖习俗中体育宗教濡化的动力

2.1 民族迁徙与人口流动

民族迁徙与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变迁中较为普遍的文化事相,东汉“中原荒灾”、西晋末年“永嘉丧乱”“八王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乱”等等,长期的战乱纷争和社会动荡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结构,人口南迁改变了以黄河为中心的分布格局,使南北人口对峙失衡状况得以缓解。台湾在元代列入中国版图,而福建首次移民高潮于明天启年间,颜思齐、郑芝龙海上武装占据台湾北巷,正值福建沿海旱灾,三千左右贫民竞相投台。洪武年间,有“徙其民于近郭,其地遂墟”[10]的记载,崇祯元年,福建饥荒,巡抚熊文灿招募灾民赴台湾垦殖,这也是福建向台湾第一次有组织地大移民。明末清初福建南部人口移垦台湾。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军队及眷属三万余人屯垦,并招募清廷“迁界”流失民众,“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短期内对台湾完成达20万人大移民计划,形成以汉民为主的移民区域[11]。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收复台湾,福建移民台湾的垦殖运动全面展开,人口徙动具有典型“军事”色彩。乾隆四十九年,鹿港与蚶江港对渡,五十七年开放八里岔与五虎门通航,达到移民高潮。清后期,设置“招垦局”,资助和鼓励台湾移民。闽台两岸特殊的地缘结构关系,历史上超过二百年的闽台同省合治制度,形成台湾移民以福建居多的特殊状况,以及闽台血缘亲情与族群记忆。

北人南迁、民族迁徙与人口跨两岸流动事相呈现蔚为壮观的信仰流播与宗教文化交流,南北宗教及两岸宗教相互融合,儒、释、道中国早期宗教信仰与各地域宗教杂糅实现了中国宗教文化由对立走向统一,也为湄洲妈祖信仰习俗跨两岸传播提供宗教基础。福建汉人移民台湾出于逃避战事、灾难,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势必渴求某种“超然力量”感怀神灵庇护,闽越人将所崇拜的妈祖神袛及信仰仪式上的体育宗教活动带到台湾,建宗立庙,传承体育宗教文化传统,促进两岸体育宗教文化交流。闽台宗教交流更加频繁,信奉的神灵除妈祖以外,还包括玉帝、观音、慈航真人、广泽尊王、城隍爷、中坛元帅等,供奉的神明庙宇遍布城乡各地,各类宗教活动表演的民俗体育(如南少林武术、拍胸舞、簪花轿、爬桅、凉伞、抛缆、海滩拔河、妆阁、阜隶舞、拍胸舞、妈祖健身功等)赋予了浓郁的宗教色彩,成为海峡两岸体育宗教记忆与交流的文化鉴证,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闽台海洋体育生态文明。

文化的繁荣需要发挥“母文化”分离的诸多“子文化集”内生力量,这些子文化在吸收本地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变异与重塑,从外在表现形式看有时会改变其原初形态,但母文化的本初底色却很难改变,特别是宗教文化信仰在纵向时间和横向文化衍生方面较少受外来因素干预。在闽台两岸妈祖体育宗教信俗中,共同信守妈祖博爱精神的原始基因,并在不断的交流中完成两岸体育宗教文化关系的维护与修复。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闽台妈祖体育宗教“母子”文化关系系统中,两岸文化的糅合互动,实现体育宗教文化的整体繁荣,还需要发挥子文化的“反哺”作用。闽台两岸妈祖文化在“交互旋进”中不断扩张自身的社会功能,成为两岸民心相通的重要媒介。新世纪以来,宗教直航使台湾妈祖信众“回乡祭祖”和湄洲妈祖“赴台巡游”更加频繁,两岸民众借助体育宗教活动氛围营造与信俗交流表达对妈祖神灵的崇拜,有力推动了闽台体育宗教繁荣。

2.2 古代海上丝路

有正史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汉武帝,《汉书·地理志》云:“自武帝以来皆献见……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碧琉璃……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汉之译自此还矣。”记载了汉之译使参与的中国早期海外贸易,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起点。西晋末年,中原士族避乱入闽,傍江(晋江)而居,晋江出海口成为泉州对外贸易要塞。南唐政权在泉州设立专门性海上贸易机构——“榷利院”,北宋元祐二年,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唐船”对外贸易及岸上交易(见于《蔡范市舶司记》残碑),有力推动了闽地经济繁荣。《越绝书》中记载了古于越民族灭亡后分裂为“内越”“外越”,是“东海外越”到“台湾、琉球、日本诸地”,开启中国海上丝路、航海远徙文明壮举。经济与文化在人类社会学领域是相互促进与联合的概念范畴,“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呈现了闽台经济对话史,更是文化和宗教传播、碰撞与交流史。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71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29例,患者年龄介于24~83岁之间,平均年龄(51.45±4.76)岁,纳入研究的71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其中鼻咽癌19例,肺癌14例,颅脑肿瘤11例,宫颈癌5例,食管癌7例,结肠癌6例,直肠癌9例。

在闽台妈祖宗教文化传播的进程中,体育宗教活动特有的实践性超验功效成为妈祖信俗中最活跃、最积极、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元素,延续着闽台两岸民俗体育的功能。妈祖信俗作为传承体育宗教文化的载体空间,也是两岸宗教交流的重要媒介,如台湾妈祖巡游活动表演的“八佾之文舞”、摆棕轿、耍刀轿、凉伞、舞龙、舞狮、车鼓阵、踩高跷、跳鼓舞、龙阵、斗牛阵、北斗阵、灯舞等具有典型宗教性质的民俗体育活动均源自福建。湄洲妈祖文化作为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文物点,有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尽管台湾妈祖信仰习俗中具有祭祀色彩的体育宗教活动置入过程无史料可循,但按照“贡道”与“商道”开拓的海上丝路打开了闽台两岸体育宗教文化对话。

2.3 宗教直航

湄洲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妈祖进香客超过100万人次,其中,台湾信众超10万人,表现出两岸浓厚的乡土情结。从台湾台中直航到湄洲仅2小时,未实现宗教直航之前,需要绕经第三地(港澳中转或金门绕行),途径两天两夜辗转方可到达,不利于组织大规模的体育宗教文化交流。1992年3月,福建首次提出“两门对开,两马先行”构想,即,厦门和金门、马尾港和马祖直航,2000年12月台湾出台《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提出“小三通”直航意见[15],2001年1月后天宫的“平安进香团”开启了闽台两岸“宗教直航”寻根之旅,两岸体育宗教活动交流更加频繁,生动刻画了两岸“一家亲”的归乡心结,两岸信众借助“妈祖直航路线”传播“模态化”的体育宗教仪式活动,谱写新时代两岸宗教直航的强势回声,共襄两岸朝拜盛事。

宗教力量对人心理的影响深邃而久远,甚至可以突破文化差异、地域空间、政治制度的制约,而到达个体超然的心灵归属和超验的精神愉悦。梳理闽台两岸妈祖体育宗教文化濡化的时间线索,借助现代“宗教直航”呈现对话交流的宏大叙事,通过举办妈祖巡游,组织谒祖进香祭神仪式,以及多种形式的体育宗教活动来表达对妈祖虔诚的膜拜和信仰的焚香。体育与宗教作为妈祖文化体系中较为活跃的元素符号,在开放的文化空间中极易达成统一,具有闽台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体育融入到妈祖信俗活动中,而将被冠以“妈祖体育宗教”之名,彰显闽台民众宗教情感的理性流露及族群心理的自我诉求。

3 闽台妈祖信仰习俗中的体育宗教传承危机

3.1 传统与后现代宗教文化变奏冲突

湄洲妈祖信仰习俗跨海峡传播已然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体现了信守区域“祖根文化”坚韧性格和多样性兼容品质,使台湾成为除福建之外妈祖信众最多的区域,据统计,在台湾2 300万人口中约1 700万妈祖信徒[7]。正是宗教思维的心灵超越,台湾地区妈祖信众不可泯灭的“原乡记忆”,期待妈祖母本文化的回归与瞻仰。具有闽越地区特色的民间体育融入妈祖进香、巡游和参香过程,斗牛阵、宋江阵、竹马灯、车鼓阵、车鼓舞、公背婆、高跷阵、娜阵、花鼓阵[8],及妈祖飞天、游龙戏凤、妈祖狩猎等传统体育宗教艺阁文化表演实践着跨海峡传播。闽台两岸妈祖体育宗教文化渐渐摆脱“单向度”输出关系,趋向于“双向流动”与交互共荣的文化对话衍生关系,这也是母文化在输出传递过程中较为普遍的“应然性”逻辑演进范式。闽台共同的宗教文化基因与“多缘”关系,预示着湄洲妈祖体育宗教文化跨海峡传播的可能性。

3.2 妈祖草根“小众化”体育宗教“边际效应”

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与一体化,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博弈,并呈现高度融合的演化范式,各民族文化自身有序性被打乱,“小众化”的民族宗教面临文化认同与传承自觉危机。闽、台在长期人口流动、民族迁徙、异地安置中成为多民族聚居地,民族间宗教文化相互交流塑造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台湾有“多神之岛”、福建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谓。闽台妈祖宗教信俗中的体育宗教诠释两岸人民对海洋女神崇拜的精神寄托,形成以闽台为中心的“妈祖信仰圈”。但是,在闽台两岸宗教信仰谱系中,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五大宗教为“正统”,而妈祖女神宗教在民间信奉流行,信俗中的体育宗教表现出浓郁的草根“小众化”民间色彩,对于妈祖神明多为民间传说,较少有正史资料可寻,不具备完整的组织结构和思想体系,依靠自发组织的宗教信仰参与方式难以形成“刻板”的传承机制。妈祖文化在闽、台两岸生成与传播借助口头相传或代际相传的延续程式,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诱发“边际效应”,妈祖“草根”体育宗教边缘化必将面临被“正统”体育宗教兼并风险。

3.3 体育宗教工具理性膨胀与价值理性衰落

民俗体育源自宗教祭祀、节庆、社火习俗等仪式,在传统仪式活动上,体育作为表达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族群记忆、民族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尚未组织专门性的竞赛活动以来,仍无法脱胎仪式空间而成为独立的民俗体育样态,它的实践功效主要倾向于宗教、民俗价值的无条件信仰,即,价值理性,同时,也被视作实现理性追求特定目标的条件或手段,即,工具理性[16]。体育宗教元素在妈祖信仰习俗中具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属性,人们对体育宗教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进行的目标选择决定其未来走向。在闽台妈祖信俗中,体育宗教的价值理性在于表现台湾早期移民战胜海洋自然险恶、凝聚两岸族群共同的宗教归属与认同,是台湾人民远离故土的精神慰藉和心理寄托;体育宗教的工具理性则蕴含迎神、祭神、娱神意义,将对妈祖女神的崇拜形成桥梁和纽带,维系两岸同胞的情感链接关系,有着浓郁的政治工具理性。妈祖信俗对于体育宗教工具理性崇高追求的过度膨胀势必会引发价值理性的衰落,引致宗教信徒虔诚信仰弱化,体育宗教精神性崇高信念与妈祖强大的救赎认同下降。妈祖诞辰日和羽化日,在闽、台两岸大型祭祀仪式及妈祖巡航仪式上,体育宗教活动也越来越多样化,不断整合地域民俗体育元素,如民俗类(舞龙、舞狮等)、舞蹈类(皂隶舞、舞伞、拍胸舞、摆棕轿、耍刀轿等)[17]、休闲娱乐类(车鼓、踩街、腰鼓、踩高跷、划龙舟等)、武术类(南少林武术、宋江阵、鲤鱼阵、八卦阵等),这些体育宗教活动作为表达妈祖信仰的条件或手段,推动了工具理性的膨胀,传统宗教教化元素弱化,能动追求自我救赎道德冲动价值理性渐趋衰落,容易使两岸信众陷入多元认知的价值冲突,妈祖体育宗教的精神伦理、道德崇高日渐式微,在濡化与传承中形成非理性的价值决断,成为妈祖信俗中体育宗教现代性危机的问题之本。

4 闽台妈祖信仰习俗中的体育宗教传承路径

4.1 加强“后传教时代”体育宗教文化自适应

妈祖信仰习俗中的体育宗教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跨地域、跨民族、跨宗教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前所未有的宗教开放格局滋生“后传教时代”机制下多元宗教博弈关系。妈祖信俗作为中国民间信众最多的宗教组织,草根宗教面对正统宗教持续增长、新兴宗教强势崛起、外来宗教广泛渗透的复杂交织影响,原始古朴的民间体育宗教信仰元素暗然褪色,形成传统与后现代文化演进过程中的艰难调适性,民间宗教信俗遭遇传承危机,妈祖体育宗教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藉此认为,闽台妈祖信俗中的体育宗教传承要尊重“后传教时代”宗教文化的衍生规律,在体育宗教仪式表演活动中适当渗透现代体育精神元素,通过对多元宗教文化的“自适应”,形成对外来宗教、新兴宗教和闽台本土正统宗教的理性调适。“后传教时代”闽台妈祖体育宗教文化的自适应需要从实践层面融入本土特色体育(如台湾的背篓球、竹摔、顶壶竞走、福建莆田的南少林武学等),不断提升体育宗教社会影响力、闽台两岸族群聚合力和向心力,共建闽台妈祖体育宗教文明。

4.2 创建妈祖体育宗教跨文化空间“顶层设计”

妈祖信俗中的体育宗教有着典型的时空特征,湄洲作为闽台两岸体育宗教跨时空传播的原乡记忆,人口迁徙、海上丝路、宗教直航文化路线成为闽台妈祖体育宗教互通的逻辑起点。在妈祖体育宗教两岸传播的传统模式观照下,按照族群共同的神祗崇拜思维形成传承自觉,彰显体育宗教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渗功效,在二者双向协调演进中实现了妈祖体育宗教的濡化与传承。但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妈祖体育宗教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存在不平衡的功能关系,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范式遭遇多重挑战。因此,闽台两岸妈祖体育宗教跨空间对接与传播需要转变传统思维,创建“政府主导、企业支撑、开放共享、区域协作、市场调配”为中心的体育宗教跨文化空间“顶层设计”。政府要完善妈祖体育宗教的宗法制度,定期筹办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会,借用政府和民间宗教智库引导力量,加快推进闽台两岸宗教直航,做好两岸妈祖宗教建筑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企业积极参与闽台两岸体育宗教巡航投资,成立闽台两岸妈祖“体育宗教表演团”,发挥民间妈祖信仰组织或团体的草根力量,开展两岸体育宗教底层文化交流。

该建筑总空调面积为238m2,利用DeST模拟软件进行空调负荷计算,得到全年最大的冷负荷为32.95kW,全年最大热负荷为19.03kW。由于是家用中央空调,空调同时使用系数取0.7[9],以制冷量为23.1kW进行设备选型。空调冷热源方案拟采用加装壳管式换热器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方案1),为比较其节能性与经济性,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方案2)和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方案3)进行对比,方案1、2、3对应的设备选型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4.3 共建闽台妈祖体育宗教信仰圈,打造文化联袂关系

湄洲是世界妈祖文化传播的发源地,也是妈祖体育宗教的核心场域,台湾是妈祖信俗异地传播最早、受众最多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闽台妈祖体育宗教文化交流频繁,如祖庙妈祖金身台湾巡游、妈祖圣诞巡狩绕境活动、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祭典、妈祖祖庙庙会习俗、天下妈祖回娘家等活动形式,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宗教活动形成对妈祖宗教信俗的普遍认同,海峡不能阻隔两岸人民虔诚的膜拜,政治分歧不再阻挡信仰的焚香,这也为共建闽台妈祖体育宗教“信仰圈”(涵括生活圈、文化圈、经济圈)提供基础。闽台两岸妈祖体育宗教“信仰圈”的构建要以弘扬妈祖精神文明,推广妈祖文化为目标,如借助宋江阵、八家将、大鼓阵、驶犁歌、公背婆等民俗阵头宣传妈祖救危扶难的神袛观,打造两岸妈祖体育宗教文化联袂关系,共同开创闽台妈祖文化产业,维系两岸体育宗教生态文明,增强闽台城市宗教文化竞争力,共同维系和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形象。

4.4 挖掘“在地文化”资源,实现由“小众化”走向“大舞台”

闽台两岸在长期的宗教文化交流中塑造了多元的宗教文化谱系和文化品格,不同的宗教文化之间既交互融合又鄙夷排斥,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闽台两岸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五大教派为宗教“正统”,这些宗教有着自身的信仰理论知识体系。妈祖信仰作为民间“小众化”宗教,受五大教派的“多重”冲击影响,面临生存困境,根植于妈祖信俗中的体育宗教也遭受融合兼并风险,对于这一问题的根解与深解需要展开追本溯源的工作。妈祖信俗中体育宗教源自闽台民间体育,且民间体育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同“在地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但是,“在地文化”自身规律性也决定不是固守自封,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闽台妈祖体育宗教也需要根据“在地文化”的变化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宗教元素,才能规避传承危机。因此,妈祖体育宗教传承需要充分挖掘闽台“在地文化”资源,形成不同地区差异化的体育宗教习俗,构建两岸多样体育宗教文化生态,实现由民间信仰为传承载体的自我封闭式“小众化”传播走向开放式“大舞台”演绎,通过体育宗教仪式展演提高妈祖信俗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创设更为广域的舞台传承空间。

[参考文献]

[1] 乌丙安,胡玉福.“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乌丙安教授访谈录[J].文化遗产,2018,(2):1-7.

[2] 张祝平.论民间信仰扩散的边界——妈祖信仰在浙西南山区的流播状况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18,(1):76- 90.

[3] 王萍.新疆图瓦人传统体育文化的濡化——来自喀纳斯村的田野调查结果[J].体育学刊,2013,20(2):23-26.

[4] 孔又专.万物有灵论与原始宗教观念——读泰勒《原始文化》散札[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6): 27-29.

[5] 林丽萍,武炜,朱美娟.海西妈祖信俗活动中的民俗体育之特征及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 38-40.

[6] 陈琼.闽南妈祖信仰复兴之历程与逻辑[J].莆田学院学报,2017,24(3):19-23.

[7] 腾讯·大闽网.纪念妈祖诞辰1057周年境内外近千信众争上头柱香[EB/OL].http://fj.qq.com/a/20170419/05 5213.htm,2017-04-19/2019-02-02.

[8] 林顺治.妈祖文化中的民俗体育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2):194-196.

[9] 林德明,林朝晖.妈祖体育文化发展构想[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13-115.

[10]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92-93.

[11] 刘玉山.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明朝遗民东移[J].唐都学刊,2013,29(3):84-87.

[12] 曲金良.海峡两岸妈祖文化遗产传承的比较与思考[J].民间文化论坛,2013,(5):47-56.

[13] 赖怡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与保护——以妈祖信俗为例[J].特区经济,2018,(5):121- 124.

[14] 李东阳.大明会典卷之一百六十[EB/OL].http://www. guoxue123.com/shibu/0401/01dmhd/0116.htm,2006-01-01/2019-02-02.

[15] 王春丽.福州——马祖经贸文化交流现状与促进举措[J].亚太经济,2015,(6):152-158.

[16] 王凯歌,袁刚.宗教危机与现代性:韦伯与齐美尔宗教社会学的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3):154-159.

[17] 刘永祥,王清生.论“海西”发展中的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27-29.

The Encultur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ports Religion in the Beliefs and Customs of Mazu in Fujian and Taiwan

ZHENG Le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China)

Abstract: The enculturation of sports religious culture in the Mazu beliefs and customs of Fujian and Taiwa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exploration period, the communication period and the prosperity period. Ethnic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flow,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 and the direct flight of religion constitute the external motivation of sports religion encultura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post-modern religious culture, the “demassification” of Mazu grassroots, the “marginal utility” of sports religion, the rational expansion of sports religious tools and the decline of value rationality are the internal cause of the crisis of the inheritance of Sports Religion in the Beliefs and Customs of Mazu in Fujian and Taiwan. This article proposes self-adaption of sports religious culture in the “post-missionary era”, cross-cultural space “top design” of Mazu sports religion, to build the “belief circle” of the Mazu sports religion in Fujian and Taiwan, to create a cultural co-relationship and to explore “local culture” resources, at last to actualize a inherited path, which is from the “small group” to the “big stage”.

Key Words: Mazu beliefs and customs; sports religion; Fujian and Taiwan; enculturation; inheritance

中图分类号:G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9)03-0093-07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9.03.025

收稿日期:2019-02-28

修回日期:2019-03-21

作者简介:郑雷(1984-),男,安徽淮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

(责任编辑、校对:何胜保)

标签:;  ;  ;  ;  ;  ;  ;  ;  ;  ;  

郑雷:闽台妈祖信仰习俗中体育宗教濡化与传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