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形成区M17的气尘比研究

恒星形成区M17的气尘比研究

论文摘要

恒星形成于由分子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分子云中。恒星形成(特别是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中年轻星对周边气体的强烈反馈作用,可能会对分子云的组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成分比例。但是目前的科学研究对这一变化的研究还不十分清楚。本论文以这一科学目标为出发点,以M17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为研究对象,利用英国红外望远镜(UKIRT)的UKIDSS-GPS近红外巡天数据和银河画卷巡天(MWISP)的CO分子谱线数据对该分子云的尘埃和气体质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我们通过分别计算分子云的气体柱密度和尘埃柱密度,来研究分子气体质量和尘埃质量的比例关系,进而研究恒星形成活动对气体和尘埃产生的影响。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气体和尘埃是星际介质的主要成分,恒星形成过程中,尘埃在辐射转移、化学和热力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将气体和尘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气尘比”(gas-to-dust ratio,简称GDR)。“气尘比”是星际气体与星际尘埃的质量之比。一般认为银河系的气尘比值为100150。第二章是数据处理部分,主要包括尘埃数据处理和气体数据处理。第一部分是尘埃数据处理,主要内容包括UKIRT望远镜介绍和M17近红外测光数据处理。由于消光与尘埃质量成正比,所以可以用消光表示尘埃质量。首先对J、H、K三个波段的红外测光数据进行点扩散函数测光,然后进行零星等校准。第二部分是气体数据处理,主要内容包括德令哈13.7米望远镜介绍、银河画卷巡天介绍和12CO、13CO分子谱线的数据处理。对于12CO,我们首先计算了12CO的谱线积分强度,然后利用转换系数XCO,获得了氢元素柱密度。对于13CO,在局部热动平衡假设(LTE)下,我们根据13CO谱线的估算了13CO的柱密度,并通过假设13CO对氢元素的相对丰度,将13CO的柱密度转换成了氢元素的柱密度。第三章是根据数据处理得到的计算结果,主要包括消光图、氢元素柱密度与消光之比(N(H)/AV)的拟合结果和三个尘埃模型的介绍及应用。对于消光星表,首先用双色图筛选并将筛选出的星表带入消光公式,计算得到每颗恒星V波段的消光星等,然后去掉前景星,最后用二维高斯公式将消光星表转化成消光图。通过对比三个尘埃模型,我们选择由银河系消光曲线推导出的WD01尘埃模型来计算气尘比,当消光小于10 mag时,由12CO得到的气尘比为116.5,由13CO得到的气尘比为81.9,这两个结果与银河系广泛使用的气尘比值比较接近;当消光大于10 mag时,由12CO得到的气尘比为295.3,由13CO得到的气尘比为386.1,它们大约是银河系广泛使用的气尘比值的3倍。第四章主要是对计算结果的讨论。我们对比了相关文献,发现AV<10mag时,N(H)/AV的结果与以往文献的结果比较接近,AV>10mag时,N(H)/AV的结果比文献的结果大很多,然后我们将得到的气尘比与吕张盼等[64]得到的气尘比做了更细致的对比。对比由12CO及由13CO推导出的氢元素柱密度,我们发现((13)/(12))的比值随柱密度增加而增加,当(12)<7.5×10222 cm-2时,比值略小于1,(12)>7.5×10222 cm-2时,比值大于1。我们还绘制了由12CO、13CO推导出的氢元素柱密度和消光星等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PDF),发现三者大致符合典型静态分子云的分布特征。我们将大质量恒星标在获得的消光图和气尘比图上,发现它们更易于分布在分子云中消光较小、气尘比值较大的区域,即恒星形成活动会增加气尘比,并且我们猜测M17区域大质量恒星附近的尘埃可能以石墨为主。第五章是论文的总结与展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气体尘埃质量比
  •   1.2 恒星形成区的气尘质量比
  •   1.3 恒星形成区M
  • 第2章 观测数据获取和处理
  •   2.1 M17 的近红外成像数据
  •     2.1.1 英国3.8 米红外望远镜
  •     2.1.2 UKIDSS-GPS巡天
  •     2.1.3 点扩散函数测光
  •     2.1.4 零星等校准和合成星表
  •     2.1.5 M17 恒星形成区近红外波段星表
  •   2.2 M17的CO同位素谱线观测及数据处理
  •     2.2.1 德令哈-13.7m望远镜
  •     2.2.2 银河画卷巡天
  •     2.2.3 CO谱线数据处理
  • <sup>CO谱线积分强度'>    2.2.4 (12<sup>CO谱线积分强度
  • <sup>CO与H2的转换系数'>    2.2.5 (12<sup>CO与H2的转换系数
  • CO数据的处理'>    2.2.6 (13)CO数据的处理
  • 第3章 尘埃消光图与分子气体分布
  •   3.1 消光图
  •   3.2 N(H)/AV计算结果
  •   3.3 气体尘埃质量比
  • 第4章 分析讨论
  •   4.1 氢元素柱密度图与消光图对比
  •   4.2 与相关文献的比较
  •   4.3 两种方法求得的氢元素柱密度的比较
  •   4.4 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   4.5 大质量恒星对气尘比的影响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M17恒星形成区星表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赵起

    导师: 江治波

    关键词: 恒星形成,分子云,气尘质量比,消光,气体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天文学

    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分类号: P152

    总页数: 78

    文件大小: 4024K

    下载量: 17

    相关论文文献

    • [1].光深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化学性质研究的影响(英文)[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20(01)
    • [2].大质量恒星形成:外向流和绿色延展天体[J]. 天文学进展 2019(02)
    • [3].大恒星形成方式或与小恒星截然不同[J]. 知识就是力量 2018(06)
    • [4].新知客[J]. 视野 2016(24)
    • [5].图片[J]. 飞碟探索 2017(08)
    • [6].雪茄星系[J].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17(10)
    • [7].3个典型恒星形成区的气尘比[J]. 天文学报 2017(02)
    • [8].基于大尺度谱线成图技术对恒星形成反馈的研究[J]. 天文学报 2017(03)
    • [9].触发式恒星形成特征的搜寻和1.3cm波段的谱线巡测[J]. 天文学报 2018(04)
    • [10].小质量恒星形成理论中的大学物理知识浅析[J].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1].猎户座最新照片公布有助揭开恒星形成奥秘[J]. 科学24小时 2010(Z1)
    • [12].基于积分场光谱数据的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多波段恒星形成率定标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13].棒对星系核区恒星形成活动的影响[J]. 天文学报 2009(04)
    • [14].星系(含银河系)中的恒星形成[J]. 科学观察 2020(03)
    • [15].近邻恒星形成星系的主序关系[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16].探寻恒星形成的奥秘——记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施勇[J]. 中国科技奖励 2015(10)
    • [17].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样本外向流的高灵敏度搜寻[J]. 天文学报 2012(02)
    • [18].高红移恒星形成星系的研究[J]. 天文学报 2019(06)
    • [19].名作《星夜》与恒星形成与相似[J]. 科学大观园 2015(12)
    • [20].星系中恒星形成率指针的比较研究[J]. 天文学报 2012(06)
    • [21].棒对旋涡星系中央恒星形成的作用[J]. 天文学进展 2014(04)
    • [22].大质量恒星形成及其初始条件[J]. 天文学报 2017(06)
    • [23].探索早期宇宙恒星形成方面获得重要进展[J]. 科学通报 2014(32)
    • [24].恒星形成区红外消光规律讨论[J]. 天文学进展 2012(03)
    • [25].星系团的性质与其最亮成员星系中的恒星形成活动的相关性[J]. 科技资讯 2015(27)
    • [26].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光谱观测研究[J]. 天文学报 2014(01)
    • [27].第一批恒星可能照亮了暗物质[J]. 物理 2018(09)
    • [28].追风人物[J]. 世界知识 2018(06)
    • [29].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中的H_2O脉泽运动学[J]. 天文学进展 2018(03)
    • [30].星系团Abell 2199的恒星形成性质[J]. 天文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恒星形成区M17的气尘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