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毂、轴流风叶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毂,包括轮毂本体、中轴、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中轴位于所述轮毂内并与所述轮毂的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中轴和所述轮毂的外环;所述第二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侧面,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呈分叉状分布,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及所述轮毂本体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轴流风叶,包括轮毂和叶片,所述叶片沿所述轮毂的周向设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毂、轴流风叶及空调器,在第一加强筋侧面设置第二加强筋来降低相同转速条件下轮毂承受的最大等效应力,从而有效提高轮毂和轴流风叶的强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轮毂,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本体(2)、中轴(3)、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所述中轴(3)位于所述轮毂内并与所述轮毂的底座(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中轴(3)和所述轮毂的外环(20);所述第二加强筋(5)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筋(4)的侧面,所述第一加强筋(4)和所述第二加强筋(5)呈分叉状分布,所述第二加强筋(5)与所述第一加强筋(4)及所述轮毂本体(2)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轮毂,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本体(2)、中轴(3)、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
所述中轴(3)位于所述轮毂内并与所述轮毂的底座(23)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筋(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中轴(3)和所述轮毂的外环(20);
所述第二加强筋(5)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筋(4)的侧面,所述第一加强筋(4)和所述第二加强筋(5)呈分叉状分布,所述第二加强筋(5)与所述第一加强筋(4)及所述轮毂本体(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4)和所述第二加强筋(5)的连接处距离所述中轴(3)的距离为d,所述d的取值范围为:0.6L≤d<L,其中,L为所述第一加强筋(4)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4)和所述第二加强筋(5)的连接处设置鼓包(6),所述鼓包(6)为所述第一加强筋(4)向两侧突出形成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4)的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强筋(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4)和所述第二加强筋(5)之间的角度θ的范围为:40~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的外环(20)包括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所述第一固定部(2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高低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21)高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1)与所述第一加强筋(4)及所述第二加强筋(5)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4)和所述第二加强筋(5)之间设置有圆角(7),所述圆角(7)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4)和所述第二加强筋(5)连接处的外侧。
9.一种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轮毂;还包括叶片(1),所述叶片(1)沿所述轮毂的周向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1)包括圆弧面(11),所述第一加强筋(4)从所述中轴(3)处向外延伸并指向所述圆弧面(11)的叶根处。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轮毂,或包括上述权利要求9-10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轮毂、轴流风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外机的轴流风叶通过叶片高速旋转驱动空气进行做功,在叶片高速旋转的过程中,由于轴流风叶的轮毂承受着周期性的离心力作用,因此轮毂的强度关系到轴流风叶的使用寿命。常规的改进方式为:在轮毂上设置加强筋,以此来提高风叶的强度,但现有改进手段多是通过增加加强筋的数量或是增加加强筋的厚度来实现提高风叶强度的目的,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材料成本,也增加了轴流风叶的重量,不利于降低电机功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轮毂、轴流风叶及空调器,以解决采用增重加强筋的方式来提高风叶强度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及难以降低电机功率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轮毂,包括轮毂本体、中轴、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中轴位于所述轮毂内并与所述轮毂的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中轴和所述轮毂的外环;所述第二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侧面,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呈分叉状分布,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及所述轮毂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的连接处距离所述中轴的距离为d,所述d的取值范围为:0.6L≤d<L,其中,L为所述第一加强筋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的连接处设置鼓包,所述鼓包为所述第一加强筋向两侧突出形成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的角度θ的范围为:40~60°。
进一步地,所述轮毂的外环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高低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高于所述第二固定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加强筋及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设置有圆角,所述圆角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处的外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毂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毂,在第一加强筋侧面设置第二加强筋来降低相同转速条件下轮毂承受的最大等效应力,从而有效提高轮毂的强度。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毂,设置第一加强筋从中轴往轮毂外环延伸,伸向对应位置的叶片的圆弧面的叶根处,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轮毂的强度。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毂,在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连接处设置鼓包来加强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的连接强度,有效提高了轮毂的整体强度。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毂,在轮毂上设置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其中第一固定部与第一加强筋及第二加强筋连接,能够有效提高固定强度;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设置也使得能够实现多个轴流风叶的整合,提高空间利用率,方便运输,节省运输成本。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毂,在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连接处的外侧设置圆角来减少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而提高轮毂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轴流风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轮毂;还包括叶片,所述叶片沿所述轮毂的周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包括圆弧面,所述第一加强筋从所述中轴处向外延伸并指向所述圆弧面的叶根处。
所述轴流风叶与上述轮毂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轮毂或轴流风叶。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轴流风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轴流风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毂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个轮毂的整合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轴与加强筋、鼓包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叶片,2-轮毂本体,3-中轴,4-第一加强筋,5-第二加强筋,6-鼓包,7-圆角;
11-圆弧面,20-外环,21-第一固定部,22-第二固定部,23-底座,31-电机轴孔,32-导向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中的术语名词例如“上”、“下”、“左”、“右”、“外”、“内”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只是为了简化描述基于说明书附图的位置关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装置等必须按照说明书中特定的方位和限定的操作及方法、构造进行操作,该类方位名词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连接”指连接后没有相对位移的连接方式,既可以是多个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也指组成单个部件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轮毂,如图1所示,轮毂包括轮毂本体2、中轴3、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
具体地,轮毂本体2包括外环20和底座23,中轴3设置在轮毂内并与轮毂本体2的底座23固定连接,中轴3固定连接多个第一加强筋4,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三个第一加强筋4呈120°角均匀分布在中轴3的侧面,需要说明的是,设置第一加强筋4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第一加强筋4呈120°角分布在中轴3的外侧面,第一加强筋4的数量与相应位置处的叶片1的数量相同,使得第一加强筋4对轮毂整体起到有效支撑作用;这种方案是一种较佳的设置方案,除设置三个第一加强筋4外,还可以是其它适宜的方案,不限制第一加强筋4的数量只能为三个。结合图2所示,第一加强筋4的设置应根据叶片1的设置来确定,叶片1的数量和设置位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本实施例中,叶片1的数量设置为三个,则相应的第一加强筋4的数量也为三个,后续以其中的一个第一加强筋4进行说明;三个叶片1呈120°角沿轮毂的周向设置,叶片1的叶根与轮毂的外壁固定连接,相应地,三个第一加强筋4设置的位置一一与叶片1对应,第一加强筋4从中轴3往轮毂本体2延伸,伸向对应的叶片1的圆弧面11,具体是伸向圆弧面11的叶根处,由于圆弧面11为叶片1受力最大的部位,因而能有效降低等效应力,从而提高轴流风叶的强度。本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一加强筋4的两个侧面上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加强筋5,优选地,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一体成型,第二加强筋5与第一加强筋4呈分叉状分布,较佳地,每两个第二加强筋5对称分布在每个第一加强筋4的两侧,并与轮毂本体2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第一加强筋4侧面设置的第二加强筋5的数量不限于上述的两个,但至少为一个,例如可设置为对称分布在第一加强筋4两侧的四个第二加强筋5,每侧各有两个第二加强筋5;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加强筋4两侧设置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二加强筋5能在节省生产材料和不显著提高轮毂重量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轴流风叶的强度;外环20上与第一加强筋4的连接部分称为连接部,第一加强筋4的侧面指的是第一加强筋4上与底座23垂直且与第一加强筋4和外环20的连接部垂直的平面。结合图5所示,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之间的角度θ优选在40~60°范围内,应做说明的是,此处的角度θ指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的在各自长度方向上的相对角度;第一加强筋4的长度范围为30~38mm,优选为34mm;宽度范围为2~4mm,优选为3mm;高度范围为25~35mm,优选为28mm。第二加强筋5的长度范围为13~22mm,具体数值取决于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之间的角度θ,优选为16mm;宽度范围为2~4mm,优选为2.5mm;高度范围为25~35mm,与第一加强筋4的高度一致,优选为28mm。更为具体地,第一加强筋4从中轴3往轮毂本体2延伸并与轮毂本体2固定连接一体成型,第一加强筋4在靠近外环20的部分的侧面上形成上述第二加强筋5,再伸向叶片1的圆弧面11,形成第二加强筋5的位置为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的连接处;以第一加强筋4连接中轴3一端为起点,连接外环20一端为终点,起点至终点的长度为L,L即为第一加强筋4的长度,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的连接处与中轴3的距离d的范围为:0.6L-L(不包括L)。第一加强筋4的延伸方向指向叶片1的圆弧面11的叶根处,即第一加强筋4从中轴3处向外延伸并与叶片1的圆弧面11相对设置,其中,圆弧面11为叶片1迎风受力处,在轴流风叶转动过程中,圆弧面11承受的外力冲击最大,第一加强筋4延伸指向叶片1的圆弧面11及设置的第二加强筋5能够降低相同转速条件下轴流风叶承受的最大等效应力,有效提高轴流风叶的强度。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4从中轴3往轮毂本体2延伸,伸向对应位置的叶片1的圆弧面11的叶根处,从而有效提高轮毂和轴流风叶的强度;同时在第一加强筋4侧面设置第二加强筋5形成分叉状来降低相同转速条件下轴流风叶承受的最大等效应力,从而有效提高轮毂和轴流风叶的强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结合图1和图5所示,在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的连接处设置鼓包6,鼓包6为第一加强筋4向两侧突出形成的结构,也就是鼓包6的宽度大于第一加强筋4的宽度。较佳地,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连接处突出的结构可同时设置为凸起,增加连接处的强度。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的连接处设置鼓包6来加强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与轮毂本体2的连接强度,有效提高了轮毂和轴流风叶的整体强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结合图1和图3所示,轮毂本体2包括轮毂的外环20和轮毂的底座23,轮毂的外环20包括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在轮毂本体2上端,第一固定部21高于第二固定部22,水平面相对高的第一固定部21与第一加强筋4及第二加强筋5连接,保证了轮毂本体2与加强筋固定的面积,因而能够有效提高固定强度。需要说明的是,水平面相对高的第一固定部21与第一加强筋4及第二加强筋5连接只是作为优选方案,对于提升轴流风叶的固定强度有显著帮助,除优选方案外,还可以是水平面相对低的第二固定部22与第一加强筋4及第二加强筋5连接。在轮毂本体2上端,第一固定部21比第二固定部22所在的水平面高,而在轮毂本体2下端,相邻两个第二固定部22之间的第一固定部21则会形成凹陷结构,该凹陷结构与轮毂本体2上端的第二固定部22的凹陷结构相同,第一固定部21与第二固定部2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只是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设置为高低交错的结构,由于在实际生产运输过程中,需要将多个轴流风叶整合运输,结合图4所示,以两个轮毂本体2为例,位于上方的轮毂本体2的第二固定部22与位于下方的轮毂本体2的第二固定部22匹配固定,位于上方的轮毂本体2的第一固定部21与位于下方的轮毂本体2的第一固定部21匹配固定,从而实现两个轴流风叶的整合过程,依次类推,多个轴流风叶在整合时可依照上述两个轴流风叶的整合安装过程实现整合运输。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轮毂本体2上设置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其中第一固定部21与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连接,保证了轮毂本体2与加强筋连接的面积,因而能够有效提高固定强度;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高低交错设置也使得能够实现多个轴流风叶的整合,提高空间利用率,方便运输,节省运输成本。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结合图5所示,在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之间设置圆角7,圆角7位于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连接处的外侧,圆角7的半径在4~7mm范围内,设置圆角7能够降低轴流风叶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轴流风叶在长时间的工作环境下由于应力集中而造成损坏的情况,从而有效提高了轴流风叶的强度。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之间设置圆角7来减少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而提高轴流风叶的强度。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4的基础上,结合图5和图6所示,中轴3包括电机轴孔31和导向平面32。电机轴孔31与电机可拆卸相连,电机通过电机轴孔31驱动轴流风叶转动;导向平面32位于中轴3的侧面,在安装轴流风叶时,导向平面32对轴流风叶的安装角度起到了限制作用,同时在轴流风叶安装后,导向平面32也能对轴流风叶起到限位作用。
本实施例通过中轴3上的电机轴孔31与电机相连实现轮毂和轴流风叶的转动,通过中轴3上的导向平面32实现轮毂和流风叶的顺利安装和有效固定。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流风叶,如图2所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轮毂,还包括叶片1,叶片1沿轮毂的周向设置。轴流风叶与上述轮毂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6的轴流风叶,空调器与上述轴流风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5223.9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7(宁波)
授权编号:CN209385404U
授权时间:20190913
主分类号:F04D 29/32
专利分类号:F04D29/32;F04D29/38
范畴分类:28D;27B;
申请人: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5191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上何夏施村
发明人:屠璐琼;叶平坤;刘玉静;于柳;黎景宇
第一发明人:屠璐琼
当前权利人: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闫冬;王忠斌
代理机构:1147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隆源天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加强筋论文;